《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府的仇是怎么结下的?

《红楼梦》中贾家有一个大对头,两家从无来往,同朝为官却并无丝毫关系。可见两家的生疏,这就是忠顺王府。按理以贾家这样的人家不应该和忠顺王如此生疏,但事实证明,忠顺亲王是举在贾家头上的一把刀。

红楼梦清晰的描述了两派政治势力。北静王贾家为首的四王八公势力。这伙人兴旺百年,根深蒂固,是王朝老牌势力,他们在朝廷不断扶植党羽,王子滕家,史家,薛家,冯紫英家,新兴的贾雨村,傅试甚至薛宝琴的婆家梅翰林,王熙凤包揽诉讼的长安节度使云光都是这一派的势力。经过近百年的经营,这些人一代代勾结,半个朝廷都是他们的人。

帝王之道讲求平衡,朝廷既然有四王八公这一伙老牌势力,必然会扶持另一伙势力以求平衡。尤其皇帝登基不久,根基不稳,绝不可能放任朝政大权不在自己手中,忠顺亲王这一伙人就成了皇帝新扶持,对抗四王八公这一伙的力量,其中忠顺亲王和仇督尉就是一派的。朝廷当然不会泾渭分明分这两派,比方文官集团,武官集团。文官还会分各个地方出身,如明清的同乡集团和党争不一而足。而皇帝就在其中左右逢源,互相平衡。但无疑,红楼梦简化了斗争,直接制造北静王一派和忠顺亲王一派的对立。

三十三回,贾宝玉挨打前夕,忠顺亲王府突然来人:

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

忠顺亲王府来者不善,开门见山说贾宝玉拐了王爷府的戏子蒋玉菡,言辞极其不客气。贾政反倒陪着小心应对。最后如何并不知道。反倒是贾宝玉被贾政打了个半死。差点一命呜呼。这是八十回前忠顺王府的唯一一次发难,看似因为蒋玉菡,实则并非如此。两者之间派系不同,是政治宿敌!

贾家作为老牌势力,江河日下,仗着名义上的皇亲国戚在四王八公这一势力中还是顶级势力。但实权不多,反倒是以王子滕和贾雨村的二级势力更盛。他们才是北静王为代表的老势利的中间力量。

而忠顺亲王地位远远高于贾家,作为亲王,要么是皇帝的叔伯要么是兄弟。而他的封号忠顺指明他是忠于皇帝的势力。严格来说,以皇帝为正统的话,忠顺亲王才是忠臣,而贾家北静王之流才是奸臣贼子!两派势力斗争,忠顺亲王是皇帝的马前卒,是对北静王这一脉发起攻击的主要人物。

原文描写两派矛盾除了三十三回之外,还有一次。二十六回,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

冯紫英这些富二代的交往和矛盾往往体现长辈之间的政治分歧。贾宝玉冯紫英薛蟠一伙,他们长辈也是一伙,同进同退。而冯紫莹打了仇都尉的儿子,足以证明两家长辈政治见解不同。仇都尉极可能是忠顺亲王这一派的人。

关于忠顺亲王,只有三十三回背后出场一回,后边如何不得而知。我认为八十回后忠顺亲王一定会出场,毕竟贾家要被抄家,绝不是皇帝突然下旨就会抄家了。政敌攻讦,发动御史弹劾,罪行收集最后抄家,忠顺亲王都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中搞得莫怀古家破人亡的严嵩严世藩父子显然就是忠顺亲王的蓝本。而忠顺亲王所图也不过是利益。一朝天子一朝臣,贾家终究会被历史淘汰,但忠顺亲王也一样,历史兴亡,谁也逃不了。

《满床笏》说得好: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说得真对!

【文/君笺雅侃红楼】

如果您想点赞,也烦请点击关注下作者^_^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府的仇是怎么结下的?

忠顺王爷(忠顺亲王)是扳倒贾府的主要人物之一,可是这个人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前80回中从没正面出场过。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贾府和忠顺王爷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好,因为贾府的重大活动从来没有忠顺王爷参与过。

要么是因为贾府和忠顺王府不在同一条“贼船”上,要么就是忠顺王府根本看不上贾府。当然,第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说,贾府有没有因为政治事件得罪过忠顺王爷,我们暂时先不考虑。可以肯定的是,贾府和忠顺府因为蒋玉菡的事情闹得不欢而散,此后的忠顺王爷是越来越看不惯贾府了。

当初,秦可卿与公公的丑事情败露后羞愧而死。在秦可卿的葬礼之上,有不少达官显贵都来了,其中最出名的是东平王爷、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这几位朝廷王爷,还有一位就是薛蟠口中提过但是没有来过的“义忠老亲王”。

可是,唯独忠顺王爷(亲王)没有来,甚至连送个礼的举动都没有,这就说明贾府和忠顺王爷本日里的关系就不好,或者说两家没有基本的利益线,两家都没有最基本的往来。

书中第一次提到忠顺王府和贾府起了矛盾,是因为一个叫做蒋玉菡的人。

可是,忠顺王爷不同于北静郡王,因为忠顺王爷毕竟是朝廷的亲王,级别和地位要高得多,要扳倒贾府也要更容易的多。如果得罪了忠顺王爷,哪怕是元妃也很难保住贾府万全。

如果贾府不是因为某件政治事件得罪过忠顺王爷的话,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贾府与北静王属于同一阵营,忠顺王爷在另一阵营。两大阵营势同水火,忠顺王爷自然不会对贾府客气了。已经趋于没落的贾府,主要是靠抱着北静王和元妃的“大腿”才能苟延残喘,不然早就被忠顺王爷踢出局了。

那位著名的忠顺王爷在前期从来没有正面出场过,但是他为了争夺一名与自己关系不正常的男戏子蒋玉菡,居然派了忠顺府的一个奴才到贾府去示威。

据说,蒋玉菡原本是忠顺王爷养的男宠,私自与贾宝玉有染。为了躲避忠顺王爷的追捕,蒋玉菡躲在贾府,改名换姓,当了一名演戏的小旦。

在贾府门前,忠顺王爷的奴才非常嚣张,居然敢恐吓当家人贾政,第一靠的就是忠顺王爷的势力,第二是因为贾政的官实在太小,而贾府根本惹不起这股庞大的势力。

贾府虽然是开国公爵的后代,可是到了贾政这一辈,只是个小官“员外郎”。在权势滔天的忠顺王爷面前,贾政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如果贾政的女儿不是宫里的元妃,那么贾府早就被铲平了。

《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府的仇是怎么结下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忠顺王府是贾府的敌对派系。

红楼梦其实是康熙时代的时期,当时众多皇子都在争夺太子的地位。

当时的大臣和贵族只要有政治野心的,一般都会选择一个皇子去归附,以便下一朝代得到权势。

贾府所在的八公(八个公爵家族)、北静王、西平王等等,是拥护某一个皇子的群体,势力很强。

而忠顺王和其他一些势力,比如后来抄家的那个锦衣卫的老赵,都是拥护另一个皇子的群体。

可以说,忠顺王其实和贾府并没有直接的仇恨,但因大家属于政敌,所以还是敌对的。

这也就是贾政说的“平时从不和忠顺王府来往”。

正常来说,贾府是历经三代的大贵族,盘踞金陵,势力遍及全国,深受先帝宠爱,应该同所有王府都保持不错的关系。

然而,贾府却和同在金陵的忠顺王不来往,肯定就是政敌了。

而忠顺王发现自己的男宠蒋玉涵可能是被贾宝玉 勾引走了以后,立即派人上门兴师问罪。

忠顺王府长吏说话气势汹汹,非常的不客气,足可以将双方应该曾有积怨,而且互相仇视良久。

说不定,早在贾家一代或者二代时期,双方就有旧仇。

大家注意长吏的话:那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那长史官听了,笑道:“这样说,一定是在那里。我且去找一回,若有了便罢,若没有,还要来请教。”说着,便忙忙的走了。

看看,对于贾家这种人家来说,这样说话已经非常不客气,几乎等于上门骂人了。

《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府的仇是怎么结下的?

表面上是因为争夺琪官蒋玉菡时所起仇怨,实际上琪官是一个隐喻,是代指之“鹿”的人格化象征,代表的是两大政治集团的明争暗斗,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贾府与忠顺王府的结仇,代表的是背后的两股强大政治势力的角逐,而贾府和忠顺王府只是双方在明面上用来角逐的棋子而已。

所以,二府之间的仇怨,实际来看,应从其背后二股政治势力的结怨开始算起。

从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为标志,代表贾府所属的政治集团落败,另一方开始得势。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代表两大利益集团的较量开始进入下半场,是贾府由盛而衰的开始。下半场斗争强弱之势已分,而贾府所属政治集团并不甘心认输,还在以死相抗。

一 第一次结仇,致秦可卿被牺牲

因为曹雪芹对于政治事件的描述都是十分隐晦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朦胧的语句窥其一斑。

二大势力的斗争尖锐化,就是从秦可卿之死开始的。朝堂之上欲打败对手,必然会研究对手的弱点,抓对方的把柄去攻击。而秦可卿与贾珍的不伦之恋,正是最有悖圣人的三纲五常的污点。

这里面出事就出在宁府的老奴焦大身上。焦大有酗酒恶习,一次在宁荣二府众人面前又喝醉了,被王熙凤火上浇油后,贾蓉忍不住训斥了焦大。结果年老的焦大被最年轻的小主子当众训斥后,恼羞成怒,忘了顾忌,酒后吐真言,把宁国府最隐晦、最忌讳的贾珍“爬灰”丑闻当众暴露了出来。

而宁荣二府人多口杂,更难免还有敌对势力的耳目卧底,遂将此丑闻当做把柄透露给了忠顺王府背后的势力集团。而敌对势力集团就紧咬住此事不放,步步紧逼,所以秦可卿隐晦地自言“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两大政治集团围绕这个丑闻明暗争斗,苦苦僵持一段时间之后,最终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掩盖丑闻(人死了,就查无实据了),所以秦可卿最后被逼迫自缢而亡。

由于是被迫的非正常死亡,贾珍憋屈之极,所以执意要用越矩的出自潢海铁网山上的樯木棺材,尽管贾政提醒他不要越矩妄为,但贾珍为了出一口气,坚持要用此樯木。这其实也是贾珍对敌方势力集团的一种回敬和挑衅!

在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回目,贾府势力集团的幕后大佬“四王、六侯、八公”纷纷派人出场,以搭祭棚的名义,为贾府站台撑腰,声势浩大。

自此之后,以贾府和忠顺王府为代表的二方政治势力撕破了脸面,政治斗争从暗处开始转到了明处!

二 双方围场狩猎,贾府险胜

撕破脸面之后,双方的冲突更加明面化。

这一时期作者不再单纯的用贾府来写矛盾冲突,而是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用与贾府结为政治同盟的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的角度来写。通过贾宝玉参与几次聚会的方式,来侧面续写政治斗争的进展。

首先,冯紫英与敌对势力集团的仇都尉的儿子争斗,把其子打伤。

其次,冯紫英陪同父亲参与皇帝围场打猎一事,脸上居然挂彩了。其中内幕,《红楼梦》中没有记述,但凶险程度可以想象。被薛蟠追问缘由时,冯紫英轻轻以一句“被兔鹘捎一翅膀”掩饰过去。

让我们坚信此事是凶险政治斗争的,是当时冯紫英说了一句令人发寒的话“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大不幸”说明围场打猎时的情况非常恶劣凶险;“又大幸”,说明经过一番较量,贾府、冯紫英等人所属的政治势力除了转危为安外,还获得了意外的天大好处。

所以,这一阶段矛盾斗争是围绕着围猎期间如何争取皇帝皇权的支持为目的的较量,过程惊险诡谲,而最后贾府所属势力暂时站稳了阵脚。

三 放鹿于野,天下共逐之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一书时,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而为,而是以一种非常写实的手法来回顾自身家族的政治经历,这样的例证非常之多,姑且随手举几个例子:

一是,在写秦可卿之死时,甲戌本《红楼梦》的批语说这是“史笔”。秦可卿虽然品行淫乱,但看在还有托梦叮嘱王熙凤贾府后事的善言的份上,就不把现实中“秦可卿”的原型人物“淫丧天香楼”的丑事写出来了,所以让曹雪芹删除了此章节。

庚辰本《红楼梦》的批语则是用了连续二个“叹”字来感慨没把秦可卿所影射的现实中的人物“淫丧天香楼”丑事抖落出来,是发了大慈悲心了。

二是,在庚辰本《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回目,薛宝钗过生日搭戏台,凤姐点戏《刘二当衣》情节处,有庚辰眉批曰“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这是明明白白告诉读者,这段小说情节并非虚构,实有其事,现实中的“凤姐”原型点戏时,我脂砚斋就在旁陪侍。可惜现在还知道这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怎不让我心生埋怨呢?

三是,庚辰本《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贾宝玉赴宴冯紫英家时,于席中“先喝一大海”,以出新令与众人喝酒取乐的情节处,有眉批云“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意思是宝玉宴会喝一大海酒之事,其实是写的现实中在西堂出产九台灵芝那天用大海饮酒之事。

四是,庚辰本《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回目,有宝玉命人将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之事。此处有双行夹批“伤哉!作者犹记矮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

这说得也非常明白,这合欢花酒之事是二十年前现实中确实发生的事。

以上四个例证说明曹雪芹的写作风格是非常写实的。《红楼梦》中所写之事,大多是反映了曹雪芹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或见闻。

在曹雪芹祖上曹寅生活的康熙朝,最腥风血雨影响深远的就是“九子夺嫡”的政治事件。曹雪芹正是将曹家经历的事,艺术化又写实的写进了小说里,但小说里争夺的是戏子蒋玉菡。

蒋玉菡是一种象征物,是一种隐喻,通过对蒋玉菡的争夺,体现的是双方政治势力相互的试探,也是对真实争夺之物的一种提前热身赛。

双方政治集团经过数个回合,连番争斗下来,剑拔弩张到明刀明枪的地步,谁也没有退路了,只能前进。但高手过招,都是身居幕后,出场的都是棋子,而琪官蒋玉菡则是双方争夺的猎物。

对戏子琪官蒋玉菡的争夺,是双方对“帝物”争夺的一种隐喻。双方都以对琪官争夺成功与否,视为对“帝物”争夺的模拟较量。

为什么说琪官蒋玉菡象征着对“帝物”皇位继承权的争夺呢?

据列藏本《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回目,有触目惊心的另类文字描写,即忠顺王府长史官说这琪官蒋玉菡“乃是奉旨所赐,不便转赠”,若是贾府想要,那么“老大人竟密题一本请旨(来要)”。这段话实在是石破天惊之语,所以其他版本《红楼梦》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已把“奉旨所赐”等敏感之语删去。

这段话明白表达了三个意思,一是,琪官是皇帝御赐给忠顺王府的;二是,忠顺王府对琪官势在必得,绝不相让;三是,你贾府所代表的政治集团想争夺“帝物”,可以偷偷地“密题”皇帝试试。这也是反讽贾府集团“密题”之事做过太多了,我忠顺王府集团根本不惧。

琪官既然是御赐的“帝物”,那么这“帝物”究竟代表什么含义呢?象征着什么呢?隐喻什么呢?

要想了解小说的架构和思想,就要先了解作者写作的原则和方式。曹雪芹写《红楼梦》擅长以“谐音”、“拆字”、“一语成谶”、“诗词歌赋”、“图画”、“物品”等来伏线千里或者暗喻事物等等。

比如“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去)”之意;“贾雨村”谐音“假语村言”之意。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回目,提到理国公柳彪,是作者曹雪芹拆字“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

蒋玉菡聚会时偶然说了一句诗“花气袭人知昼暖”,则是曹雪芹暗指蒋玉菡和袭人有缘,结局时蒋玉菡和袭人成亲做夫妻之事。

凡此种种可见,这些写作手法是作者曹雪芹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暗喻其事等意。明白了作者的写作套路,那么再回过头来看御赐帝物“琪官蒋玉菡”隐藏什么玄机。

因为当时强势的皇帝康熙在位,不可能被篡位,所以能让两方政治集团争夺的“帝物”就是皇位继承权——太子之争,也即玉玺之争。而皇位继承权之争,只能在皇帝的诸位皇子之间选择。

“琪官”是戏子,是供权贵豪门把玩之物,隐喻其就像皇帝、皇子们对玉玺的把玩一般。

“琪官”二字,用拆字法,“琪”字右边的“其”字,看字的形象,是不是很像帝王的宫殿形状,“王”就在“其”字宫殿下方。拆掉右边“其”字,为“王”。拆掉旧宫殿,其意就是宫殿换了新主人。

“官”字当中的“丨”,是不是很像门闩。拆掉中间“丨”字,像不像是打开了“宫”的大门,就是“宫”字了。

那么“琪官”二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宫殿换了新主人,拔掉门闩,打开宫门,迎接入宫的新的王。

“蒋玉菡”三字,“蒋”、“菡”都是草字头。这三个字拆开来读,就是“草丛将玉函掩盖住了,不让别人发现”。

“玉函”放置的这么隐秘,那么里面放的是什么呢?

玉函里放的正是谁是下一任王宫新主人的圣旨!

综上所述,贾府和忠顺王府明面上结仇是因为琪官蒋玉菡,实际上是为争夺“琪官蒋玉菡”所隐喻的帝位权力之争,反映的是以二者为代表的针锋相对的两方政治利益集团的斗争的一次爆发。

以贾府和忠顺王府为代表的二大势力的仇怨早已结下。在义忠亲王坏事后的下半场的较量中,最近的一次结仇是因为秦可卿之死。

[点击关注,查看更多深度文化解读]

《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府的仇是怎么结下的?

曹雪芹巨著《红楼梦》,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面写的是才子佳人风流事,实际隐喻了某一段极为残酷的宫廷权力争斗,单论言情,这无疑就如同《西厢记》、《牡丹亭》等艳情小说一样,落了俗套,千年故事,尽是才子佳人风月篇,那《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王府的直接交锋,为的是一个不入流的戏子蒋玉菡,这就很奇怪了,实际上,这只是斗争尖锐化,双方面临最终选择和摊牌的一个明面写照,试问,一个小小的戏子,对豪门贵胄来说算什么?根本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何至于忠顺王如此动怒,大动肝火,前来兴师问罪呢?最根本的,还是权力之争,站队的问题。

我们来看下曹雪芹小说中几个重量级的关键人物:皇帝、忠义王老千岁、北静王、忠顺王,以及老太妃;对于以曹家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其实是食物链上中间阶层,远没有达到可以直接参与皇权争斗的分量。曹雪芹呕心沥血,删减数十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用小说的艺术手法,通过所谓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隐喻地揭示了这一段风平浪静之下的惊涛骇浪、血雨腥风,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曹公以红尘脂粉的形式,表征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遮掩的矛盾冲突,达到了剧情的几个高潮。我们来一起尝试分析一下。

第一、秦可卿之死,贾府为明面代表的忠义王老千岁旧勋贵势力的败象初显。

秦可卿是秦业养生堂抱来的一个“野丫头”,这个小姑娘来路不明,是个养女,她的老父亲秦业也算不上什么达官显贵,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女子,居然进了贾府长房的府邸,成为了未来整个贾氏族长、几代单传的贾蓉的正妻,这就奇哉怪也,莫名其妙,不经推敲。要知道,荣国府里贾赦大老爷续弦邢夫人都上不得台面,贾政这个二老爷娶的都是四大家族时代联姻中的王家女子王夫人,贾琏也娶了王家女子王熙凤,贾珠大爷遗孀李纨则曾经是国子监祭酒,教育部长怎么个角色。

作为贾氏两府的族长,贾珍怎么可能会把一个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家抱养的女子给儿子贾蓉做正室妻子呢?宁荣二府的老祖宗史老太君也对秦可卿赞不绝口,说她是重孙子媳妇中的第一得意人。妥妥的大红人呀有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秦可卿正是义忠王老千岁的骨肉。

《红楼梦》中两个重量级的王:义忠王,忠顺王,一个是“义忠”,一个是"忠顺“,”义“和”顺“,一字之差,一针见血,赤裸楼地表明了作者曹雪芹的观点和立场。忠义千秋,讲的是一个”义“字,人之根本;反过来,一个“顺”字,则说明了忠顺王是立场动摇,最终倒向某个皇权顶层,或者直接说,就是得势的皇帝那一边的人,看起来顺,实则是贬意。

义忠亲王与皇帝可能是兄弟关系,两子夺嫡,争夺最高权力。这个游戏很刺激,也很危险,随时都可能危机四伏,万劫不复。所以,义忠亲王就把他的骨肉秦可卿送到了可靠的贾府手上,明面上借的就是“抱养”,然后再嫁出去,这样的手段。一个是图个安全,万一失手,也留个血脉;再一个,也显示了他对贾氏一门旧亲贵臣子的信任,拉拢,可谓是一箭双雕。

义忠王争斗失利,被皇帝圈禁,为保留后手,维持他身后站着的一群人,得以安全着陆,不得已,暗地里派遣所谓的老太医下毒,药死了亲生女儿秦可卿。我父女子嗣全部都死了,也算是给你皇帝一个交代了,示弱,认输,你还能怎么样呢?做事不要太过分,逼急了,兔子都要咬人呢!我后面可是有一大群人,你杀的过来嘛!——秦可卿,其实是个“公主”身份。

所以,秦可卿之死,实际是两股势力的一种妥协——暂时的妥协。

贾珍这个“祸首”,确实也是够疯狂的,这样复杂的争斗局面,他竟然还做出了染指儿媳妇秦可卿的蠢事。

秦可卿出殡,可以算做是义忠王势力的一种悲愤的抗争。

用的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留下的樯木棺材,北静王率领四王八公路祭,这是超规格的,而且是没有得到皇帝直接允许的。你贾家再有权力,也不过是人家皇族王爷眼里的包衣家奴,何来如此尊贵的礼遇?无非是相互依存,抱团取暖。

第二、蒋玉菡事件:忠顺王豪横地一边倒,效忠皇帝,打压义忠王手下贾氏集团。

忠顺王差人去贾府找事情,借口是,他府里的小戏子蒋玉菡不见了,而且说的有鼻子有眼,是被贾宝玉藏起来了。

这就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忠顺王铁了心的要找贾府的麻烦,对戏子蒋玉菡的行踪花了大工夫,做足了功课;二是,蒋玉菡这个戏子,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忠顺王来说非常重要。

根本的是,蒋玉菡的逃去贾府,他的行踪,所作所为,蛛丝马迹,露出了马脚,牵扯到木兰打围皇帝遇刺的滔天大罪。

忠顺王走的一直是中间路线,此时此刻,他倒向了皇帝一边,他要捉拿蒋玉菡问罪,他要邀功。所以,不惜撕破脸皮,迫不及待地要去贾府索要人。——按以前的套路,忠顺王大可不必如此,他也不会怎么干。毕竟,义忠王的旧势力依然十分强大,一个北静王就够他吃一壶的了。也可见,斗争形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天平已经倾斜到亲政的皇帝一边,皇权在逐步稳固。

卫若兰,冯紫英,这些四大家族的老朋友世家子弟,可都是舞枪弄棒的主,并不是什么纨绔子弟,他们与薛蟠交好,与贾宝玉关系亲密,这是一张很大的网。网是做什么用的?捕获某个顶级肉食动物——食物链的顶端王者,然后取而代之。

贾政为什么往死里打宝玉呀?亲生的就怎么一个儿子了,下的是死手,你也不看看宝玉都做了些什么!一百条命都不够还的,这政老爷能不心惊肉跳,心肝颤吗?

木兰秋围,皇家狩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秋天,枯草泛黄,猎物们也长得膘肥体壮,是打猎的好季节。

皇家狩猎。与其说是皇帝出宫狩猎,倒不如说是一种王权宣誓仪式。礼仪性质更重要。

这个时候,皇帝要亲率文武百官,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建立营地和帐篷,然后,群臣文武,天子臣民,一起来围猎,享受一段宫闱里难有的好时光。

远离皇宫大内,这个时候的皇帝,也正是他的护卫力量最为脆弱的时候。

宠宠欲动的义忠王势力,他们动手了,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人算不如天算,皇帝一方很可能事先或是中途得到了密报,截获了这个胆大妄为的袭击皇帝的计划,于是,围猎皇帝失败,冯紫英和卫若兰拼死突围,冯紫英受伤,卫若兰更是不久后就死去了。

这个猎迷的线索在哪里呢?基本可以断定是两条线:

一是贾府大小姐贾元春亲自告密,可能她也从贾府获得了一些消息,心生恐惧,就向皇帝告密了。

二个就是这个戏子蒋玉菡,他的行踪暴露了这个惊天计划。

蒋玉菡或隐或现的行踪,被忠顺王盯上了,见天往贾府里跑,可不得盯紧点嘛!倒不是为的什么风月,真心是权力之争的关心。

种种迹象表明,蒋玉菡和贾宝玉、卫若兰、冯紫英这些人的交集,极有可能是在谋划着某种阴谋。在多方取证,判断后,忠顺王有理由认定,这个家养的小戏子参与了或是知情围猎皇帝的计划。

所以,忠顺王铁了心的急于找到蒋玉菡,向皇帝献殷勤,表决心,扳倒贾府乃至北静王,然后顺利上位,成为大功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三、木兰围猎后遗症:元妃之死与贾府被抄,树倒猢狲散。

木兰围猎,行刺皇帝,这是诛九族的大罪,罪不可赦。鉴于反叛势力义忠王勋贵集团的强大,皇帝没奈何,采取了分而治之,逐步蚕食的手段。

北静王是义忠王后的第一代表力量,是顶级的背后主使和谋划者,皇帝暂时对这个兄弟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怀柔政策。

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贾元春虽然告密,希望以此来获得皇帝的谅解,奈何,无情最是帝王家,何况,直接动他的饭碗,还要他的老命,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帝木兰围猎回来,一身戎装,风尘仆仆,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就恼怒地急匆匆直奔凤藻宫,拿着狩猎用的弓弩,用弓弦把贤德妃贾元春给活活勒死了。

节度使王子腾势力强大,直接掌管京畿禁军皇宫防护工程,皇帝明升暗降,提拔他为九省都检点,叫他离开京师要职,去巡守边疆防务。中途,王子腾莫名其妙地死去,挂掉了——这肯定是皇帝的授权,怎么大个一品大员,哪个能轻易近身?更别说杀死他,也只能是内鬼,接受了皇帝的指令,直接暗杀了他,说是王子腾去赴任的路上染病身亡了。

老太妃可能是义忠王和北静王的母亲族,对贾家也多有关照,属于旧功勋主仆关系。

老太妃保全贾家的办法,就是给皇帝赔罪,献殷勤,主动拉线贾家和海外王国,把贾探春嫁给藩王,安抚边疆,以此来将功补过,希望皇帝能放过贾家一马。

可是,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倒向皇帝的忠顺王得了彩头,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拿着皇命,以贾家放贷盘剥乡里等财务问题,抄了贾府。北静王尽了最后一份义气,给贾家打了个不算多好,也算不上最坏的圆场。

贾府大老爷们全部流放,女主和小公子儿们先被羁押,后被贩卖或是充做官奴,老祖宗史老太君那点遗产,哪里够这些个子孙祸害的呀!

元春死了,迎春死了,惜春远嫁海外不知所踪,探春做了姑子。原因叹息!

林妹妹死了,凤姐死了,薛宝钗做了寡妇,史大姑娘成了红尘客,妙玉沦落烟花巷。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疯癫的贾宝玉遇到了两小无猜的史湘云,史湘云说:“爱哥哥救我!”他哪里能救得了你呢?空,一场空,万事休!倾巢之下无完卵。

贾府与忠顺府所谓的仇,不过就是个站队的问题。忠义没成,忠顺倒是顺得很好。可是,没见贾雨村嘛,一会儿高头大马鲜衣怒马,眨眼之间就成了阶下囚,孤魂野鬼。客观,你道这是为哪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中贾府与忠顺府的仇是怎么结下的?

关于贾府与忠顺王府的仇怎么结的,书中虽没有交代,但不耽误我们大开脑洞,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测一番。

朝中世家与王爷结仇,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政治立场不同。

二,情场上的争风吃醋。

三,世家太过优秀遭王爷嫉妒。

四,联姻。

贾府对忠顺王爷忌惮甚深,根本不敢与忠顺王爷做对。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因政治立场而结仇。

许多人以为贾府与忠顺王爷不合,是因为贾府与忠顺王爷的政治立场不同,两者分属不同的阵营。其实,贾府对忠顺王爷忌惮的很,根本不敢得罪忠顺王爷的。

第三十三回,忠顺王府的长史官到贾府找贾宝玉要琪官,贾政在接待长史官时使敬畏的很。不但对王府长史官称大人,自称学生,而且当听长史官说忠顺王爷最宠爱的小旦琪官失踪,而宝玉知道时,心中又惊又气,喝骂宝玉:

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顺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出贾府与忠顺王爷的势力落差很大,贾府根本不敢招惹忠顺王爷。而忠顺王爷对贾府也不感冒,基本上是抱着你不惹我,我不理你,你若惹我,你就会知道厉害的状态。所以,根本不存在政治立场不统一的问题。

二,如果贾府之人根本不敢得罪忠顺王爷,见到忠顺王爷便会退避三舍,也不可能存在争风吃醋问题。三,而贾府中人优秀人才太少,一个贾敬中举之后出家了,一个贾珠不到二十便死了,也不存在才高人妒的情况。既然前三个都不太可能,那么第四种情况呢?

第四种情况是联姻。贾府虽然缺少优秀的男子。但贾府的女子却是非常优秀的。不说小一辈的贾元春,贾探春等,因为他们毕竟太年轻,与忠顺王爷扯不上关系。单说上一辈的女儿代表贾敏,应是惊才绝艳的。

贾敏年少时候,作为国公府的嫡女,机敏灵动,当不输黛玉,金尊玉贵,当不输元春,以至于多年之后,王夫人还以贾敏当时的风范去衡量自己家的女孩子们,课件,当时的贾敏应该是风华绝代,惊才绝艳。不然也不会与林如海这个探花郎夫唱妇随,恩爱一生。

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也许当初的忠顺王爷对贾敏也有求聘之心,不料却让林如海捷足先登。因此,忠顺王爷在心里打了一个结,可是这个心结始终过不去。以至于多年之后,忠顺王爷仍然对贾府看不顺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