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铁帽子王?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时候有,初期八个,靠的累累战功戴上去的,中后期加了四个,说是对清朝的巩固有助力的,这叫恩封。
所以满打满算一共十二个。
那么他们有嘛特权呢?这最主要的一个按照官方的话说,叫世袭罔替。啥意思呢?
清朝他有一个规定,您这爵位到手之后,想要往下传,给儿子,这就必须削一个等级才能传下,传给孙子,就再削一个等级,削到辅国将军这爵位的时候,就不削了,可以一直传下去了。就跟那征收遗产税一个意思,往后一传,他总要卡你点东西下来。
而要是按上世袭罔替这四个字,就能将爵位完整的保留给下一代。
就这铁帽子王的工资可不少,年薪一万两,禄米一万斛(也就是十万斗粮食)。
就这还不算,生了儿子,那叫世子,同样有工资,六千两银子,禄米六千斛。
你瞧,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现实中的例子。
这种工资一直能发到死,直到儿子顶了自己的班。这还不算,您要是在朝廷里头还领着一份职务,您还能从朝廷赚另外一份工资。
啥叫领双响,这就是,一份爵位的,一份打工的,俩不耽误。这要是在朝廷来个身兼数职,这工资可就不是双响那么简单了。
最简单的说当年和珅最有面的时候,身上就挂了十个官,每一个官对应一份工资,五个一品文官,俩二品文官,加俩二品武官,挂一不赚钱,但赚着权利的军机大臣的职务,肥吧!
和珅光这些个职务带来的银钱,一年下来就有十一万两千六百两银子的工资,外加一千二百一十斛的粮食。
而能戴上铁帽子王称号的王爷,那一个不是皇帝的贴心人啊,身上不兼着三五个职务,这都不可能。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清朝这铁帽子王,他的帽子是铁的,戴上这称号就成,但这帽子底下的人可就不一定了,指不定就会让当朝的皇帝给你换了。
那么这十二个铁帽子王是那十二个呢?接下来咱就聊聊,清朝这十二个铁帽子王是咋来的?有兴趣的同学听一下,把这咱就当做这个问题的一个补充。
首先最开始是八大铁帽子王,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定下来的,而是在乾隆年间才有的说法。
那么这八个王爷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的时代,这会清朝还叫后金呢?
那会清朝也没啥文化底蕴,毕竟就是打白山黑水之间走出来的奴隶制外加部落制,这么个一个国家,文字都是按照蒙古文现造出来的。
所以努尔哈赤对于手底下的兵力把控的相当严格,把八旗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
于是这八个旗的头,安排自己的儿子孙子或者信得过的亲戚来担任,您比方说代善,豪格,多尔衮,皇太极,岳托这是五个,再加上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明,齐尔哈朗,再加上自己领的一个,这八个旗正好。
就这时间点上,他也没啥爵位的说法,毕竟刚刚带着那么点文明的气息,制度还不算完善,没那么多的讲究。
大家伙一水的叫贝勒,翻译过来也就是王的意思,什么大贝勒,什么和硕贝勒,什么旗主贝勒这么的叫。
这不后来,努尔哈赤死了,一切都从头开始。皇太极把多尔衮给踹下去,逼着多尔衮的生母殉葬了努尔哈赤,把权利给夺过来之后,这后金就变成了清。
这封爵的制度这才正式的定型了,那么这一次一家伙就分出去七个亲王和郡王,外加俩贝勒。
而这七个亲王和郡王就是最初的八大铁帽子王,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乐了,七和八这不缺一个吗?
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册封代善的儿子萨哈廉原生病了,没有参加这次册封,结果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嘎嘣死了,来了一个追封,封为颖亲王,您看八大铁帽子王算是凑齐了。
那么那七个分别是谁呢?
代善和硕礼亲王,济尔哈朗和硕郑亲王,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豪格和硕肃亲王,岳托和硕成亲王,阿济格多罗武英郡王。
这里,咱再强调一下,这铁帽子王指的帽子是铁的,戴着这帽子的人是可以替换的。
那么这个时间点上,还没有什么世袭罔替的说法,所以也谈不上铁帽子王的说法。
后来这些个王爷又经历了一次调整,这些个铁帽子的名称有一点点变化。您比方说顺治登基,这是大事,所以把这些个王爷又重新的封了一下,这其中有之前犯了错让撸下去,现在又提起来的,还有爹死了,封了儿子的,在这里头换了一个生面孔,就是硕塞他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后来因为军功这位从郡王变成了亲王,打这里起八大铁帽子王里头就有了一个庄亲王。
八个王是有了,但世袭罔替的事还是没提出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之后,顺道就恢复了一下王爷们最初的封号。
在这之前,这些所谓的铁帽子王,也有降级的,也有被削去爵位的,直到乾隆把他们这些个弯弯绕绕理清楚了,这才有了铁帽子王的说法。
在这次定位当中,有七个没有变,变了一个,八个人就变成了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那么剩下四个又是谁呢?雍正的好兄弟老十三怡亲王胤祥,他的功绩就不用细细的介绍了吧,说他是雍正的一条胳膊都不亏。
恭亲王奕欣,历史著名的鬼子六,当年道光在他和咸丰当中选继承人,结果眼睛歪了看对了一身毛病还胆小的咸丰,一家伙把清朝带的更歪了。鬼子六在清末的地位也很重要,在很多事情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同样是一位愿意接受西方新技术的人。
醇亲王奕譞,这位不用说了吧,光绪的生父,溥仪的爷爷,俩皇帝的父亲,您就说吧他不世袭罔替,谁还能世袭罔替呢?
庆亲王奕劻,这位那是慈禧很倚重的一个家伙,很多事都是经过他的手办的,你说清朝毁他手上也不为过,当年他死了,家里人想向溥仪申请一个谥号,结果溥仪给了个密字,谥号里头最差的,你就知道溥仪多恨他。其实他这个铁帽子也就那样了,毕竟清朝都完了,还说什么铁帽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众所周知,皇帝是封建社会最有权势的人,所以不想当皇帝的男人不是好男人。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因此为了皇位,男人们经常争得头破血流。
打江山是个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一个好汉两个帮,谁当皇帝都要有个帮手。
打下江山之后,就要论功行赏,给大家好处,不然谁出生入死跟你干。
那些立功的大臣往往都会被封王,但是皇帝的江山舍不得让外姓人沾光;所以外姓能被封王的,大多没有好下场,皇帝找个借口就把你杀了。
比如刘邦打下天下后,曾经封了8个异姓王,但没有多久就杀了七个,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韩王信,除了长沙王吴芮,其余都身首异处。
相比之下,跟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同姓王,就比较安全;但也有不少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因为皇帝对这些王也不放心,想方设法要削弱他们,除掉他们。
西晋的时候,就爆发过八王之乱,起因就是皇帝削藩,要削弱大家的权力。那些造反的八个王,都是跟皇上是近亲,都姓司马。
明朝靖难之役,也是因为建文帝要对朱姓的王爷们下手,燕王朱棣被逼造反,将建文帝赶下了台自己取而代之。
清朝入关夺取政权后,也要奖赏那些有功之臣,其中有皇亲,也有异姓王。异性王的下场也都非常悲惨,比如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定南王孔有德都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命运。
但相比之下,清朝的同姓王跟皇上关系都不错,皇上没有削藩的念头,那些王爷也没有不安分的心,结局大多都很圆满。清朝皇帝跟王爷关系之所以那么融洽,主要是对于那些王爷,给吃得给喝的,不给封地,允许他们有私人武装。这样一来,王爷们甭说没有野心,即使有野心也起不了风浪。
皇帝为了安抚那些王爷,就告诉他们。只要你们遵纪守法、安分守己,王爷之位就是你们的,不但这辈子是王爷,下辈子还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享不完的荣华富贵;这就是大清铁帽子王的由来。
严格地说,大清建国初期,并没有铁帽子王的说法。那时候虽然已经封爵,但实际这些王爵有升有降还有的被剥夺,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比如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皇帝就剥夺睿亲王多尔衮的封号,并把他的坟墓都挖了。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了其后代的世袭资格,诸王最初封号也一并恢复,并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确定了下来,这就是铁帽子王的由来。
有句俗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说的是军营是千秋万代,但兵却是走了一茬又一茬。我们现在还用“铁饭碗”来比喻一个好工作,永远都不会被解雇,能干到退休。
所以说“铁”在这里,就是长久、牢固、永恒的意思。铁帽子王的意思就是说,一旦被封王,那就是千秋万代了。我们在前面说过,清朝的王爷没有领地,没有私人武装,也不乱说乱动,他们都是守法公民,跟皇帝的关系大多数是非常融洽的。
所以清朝的铁帽子王,皇帝很少被废除过,即使哪个王爷犯错了,爵位被剥夺,可以由他们的旁支继续世袭,差不多就是“铁帽子”。
比如礼亲王代善死后,其王爵初由儿子满达海承袭,但是满达海后来犯错误,爵位被剥夺,由代善的另一个孙子继承。
清朝在建国初期,一共封了8位铁帽子王,和平时期封了4个。这12个铁帽子王,一直雷打不动世袭到大清寿终正寝。
这就充分说明,大清的铁帽子王是非常好使的。
那么大清的铁帽子王都有哪些特权?
世袭罔替,永不降爵大清有的王爷有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要进行降级处理的,经过一代降一个级别。
而“铁帽子王”的继承形式是世袭罔替,即一代一代爵位不降,哪怕是经过千秋万代,级别还是王爷。
级别最高,无与伦比大清王爷有十几个等级,依次为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等。
铁帽子王的王爵爵位属于超品爵位,地位远高于一品等级,同为超品爵位的公爵地位上也不如铁帽子地位高。
待遇优厚、御赐王府铁帽子王不仅是一种荣誉职位,物质待遇非常优厚。
清朝时,铁帽子王的年俸为白银一万两、禄米一万石。
一两银子价值多少呢?乾隆时期风调雨顺的时候,米价是清朝历史最低,一石米卖五钱银子,一石大概有60公斤,一两银子能买2石的粮食,那么按照现在的米价,最便宜的大米4块钱1公斤来换算,那时候的一两银子的价值大概在500元人民币左右。
铁帽子王的年薪,为白银一万两,大米一万石折合银子5000两,一共15000两银子,价值人民币750万元。如果按照顺治时候的米价一两银子计算,那就更高了,折合人民币1500万。
据史料记载,大清县官的年俸禄为1200两银子,一个铁帽子王的年收入为其12.5倍;大清一品官员李鸿章的年俸禄,也不过是15000两银子。
但李鸿章还要处理各种公务,工作量非常大,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而那些王爷却优哉游哉享受跟李鸿章一样待遇,不能说不优厚。
而且每个铁帽子王都有皇上赐予的,统一设计的高品质豪宅,作为王府。
死的光荣、配享太庙那些铁帽子王不但活着的时候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都非常优厚,死了也可以配享太庙,跟大清历代皇帝在一起,在太庙享受后人祭祀。别小看这一待遇,要知道能享受这份殊荣的人少之又少。
那些汉族大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大清肝脑涂地、奋斗一生,都没有配享太庙的资格;汉人大臣只有三朝元老张廷玉,鞠躬尽瘁才得到了这份尊荣,还差点被剥夺。
如果不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那些铁帽子王还悠然自得享乐呢;可惜没有如果,铁帽子王随着大清灭亡而成为历史。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清朝所实行的是爵位降级制度,一般来说,如果你是亲王,那么你的儿子承袭爵位的时候,就只能是郡王。而郡王的儿子承袭爵位的时候,只能是贝勒。
但是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存在,那就是传说中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并不是爵位称呼,而是后来人们对这种爵位的戏称罢了。
这种王爵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你是亲王,不出意外的话,那么你的子子孙孙都可以承袭亲王爵位,这就是铁帽子王的牛掰之处。
那么除此之外,铁帽子王还有什么不一般的地方吗?其实铁帽子王主要的特权,就只有这三样:
- 第一,就是世袭罔替的权力,传多少代都不降低爵位。
- 第二,俸禄比一般王爵高,岁俸1万两白银外加1万斛禄米。
- 第三,皇帝恩赐世袭罔替的王府。
这好像跟我们想象中的铁帽子王不太一样,这点好处,似乎有点对不起它这个霸气的名字。那还真的只能说对不起了,铁帽子王除了以上特权之外,实际上和普通王爵没什么太大区别,甚至管理起来更加严格,因为他们地位比较崇高。
一、清朝就十二位铁帽子王。- 1、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实际上在乾隆以前,铁帽子王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因为早年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是宗室出身,而这些宗室的后代总是因为各种罪过,要么降级,要么废除爵位。
一直到了乾隆时期,在帮多尔衮翻案的时候,顺便给这帮清朝最原始的宗室家族们,理清楚了关系,这才恢复了他们子孙后代世袭罔替的权力,因此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也就这么形成了。
这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这八位铁帽子王有6位是亲王,还有2位是郡王,全部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但是你别小瞧了这2位郡王,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这么一来代善这一家就出了3个铁帽子王。
此外努尔哈赤的儿子中,也有3位是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
皇太极的儿子中,有2位是铁帽子王,分别是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此外多出一个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唯一一个非努尔哈赤系的铁帽子王。
- 2、剩下4位从雍正开始册封。
除了以上这8位铁帽子王外,还有4位后来册封的铁帽子王。他们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这其中怡亲王胤祥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也是雍正最重用的一个弟弟。当初夺嫡的时候胤祥就牢牢站在雍正身边,雍正登基后,胤祥更是劳心劳力帮助他治理国家,活脱脱一个副皇帝。
恭亲王奕訢,我们俗称为鬼子六,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从小就很聪明,与皇位失之交臂后,成为了咸丰的助手。慈禧和慈安夺权后,恭亲王奕訢又成了她们的助手。是清朝洋务运动的重要领袖人物。
醇亲王奕譞,他没什么功绩,不过身边都是牛人。他的正妻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而他的儿子更是后来的光绪皇帝。由于光绪做了皇帝,所以醇亲王奕譞才得了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庆亲王奕劻,这哥们没什么本事,但是他在戊戌变法的时候,牢牢站在了慈禧太后身边,因此得到了世袭罔替的资格,也就成了铁帽子王。他知道,光绪给不了他的,慈禧给得了。
二、清朝对王爵的管理其实十分严格。清朝的王爷是翻不起什么滔天巨浪的。我们看清朝那么多牛掰的王爷,包括这12位铁帽子王,但就是没有哪一个是打算造反篡位的。
为啥?因为清朝对王爵们的管理,那是相当严格的。不管你是不是铁帽子王,只要犯了错,肯定是要受到责罚的。
而且因为铁帽子王的地位世代崇高,简直跟皇位有的一比了,所以皇帝自然是侧重点打压这些铁帽子王,至少让他们明白,皇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因为这个原因,使得铁帽子王变得一点也不铁。由于皇帝的刻意打压,即使这个爵位一直存在,可总是换人。可谓是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你比如说清朝初年最牛掰的礼亲王代善,这哥们的王爵先传给了他儿子满达海,可是满达海被顺治清算后,铁帽子王就落在了代善的孙子杰书身上,可杰书并不是满达海的儿子。满达海的后人只得了个贝勒的爵位。
你以为怡亲王胤祥家就没有这种情况吗?当然不是,在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以后,便将胤祥的后人怡亲王载垣给赐死了,他的后代也只能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至于怡亲王爵位,则由胤祥的其他后代载泰承袭。
也就是说,爵位肯定还是你们家的后人来承袭,不过你们家后人很多,该由谁来承袭,这就不是你们家自己说了算了,而是皇帝说了算。
因此后世的铁帽子王一个个都很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那自己头上这顶铁帽子,可能就是别人的了。
总结:你再铁,也得在京城待着。和其他朝代的王爵不同,清朝的王爵包括铁帽子王,全都得留在京城待着。而其他朝代一旦分封王爵,很多都会到各自的封地去逍遥法外。
这也就是为啥清朝的王爷随时都会被处置的原因,总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转悠,你说能不出事吗?
不过这么做对清王朝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早年秦始皇所实行的郡县制度,到了清朝这儿,才算真正得到了实施。
所以说,你觉得铁帽子王能有多铁呢?没有一寸封地,私自不能离京,总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转悠,随时有被罢免的可能,我看就没那么铁。不过对第一代铁帽子王来说,意义重大,毕竟得到这玩儿相当于是给后代子孙挣下了一个铁饭碗,甭管是谁享受,都是他的子孙。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满清共有12个铁帽子王。
所谓铁帽子王,类似于今天的铁饭碗。
也就是说,他们是世袭的王爷,不会降低,也不会降低待遇。
当时满清的皇族爵位分为12等,其中前面6个,也就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
这6个里面,分为世代不降低爵位和下代会降低爵位 一共两种。
下代会降低爵位也叫作世袭递降,这种每代会降低一级,待遇也会下降,若干代后就没什么了不起了。
相反,世代不降低爵位叫做世袭罔替,也就是铁帽子王,他们世世代代都保持原有的地位和俸禄。
具体为三点:
第一,世世代代爵位不降低。
大家要知道,满清的制度非常严格,不同级别的官员地位不同。
简而言之,这些铁帽子王的地位基本都是全国官员中最高的。
第二,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这是满清发给的俸禄,而通常铁帽子王还有大量的土地和房产,都是极为富有的。
第三,御赐世袭罔替王府。
这就是著名的铁帽子王府,目前留下的都是国家重点人文景点。
满清建国初期,有8大铁帽子王:6位和硕亲王、2位多罗郡王。
这8个人中,有6个人是努尔哈赤的儿子,2个人是皇太极的儿子。
中期,满清加封了4个铁帽子王,和硕亲王。
这4个人中,1个人是康熙儿子,2个是道光儿子。剩下1个比较特殊,是满清灭亡前才封的庆亲王。庆亲王是乾隆曾孙,并不符合以往的惯例。
但当时满清已经一塌糊涂,濒于灭亡,而庆亲王多少有些能力,后来还是清朝内阁总理大臣(首相),也就只能依赖他。所以,隆裕太后才将他提拔为铁帽子王。
搞笑的是,最后庆亲王贪图袁世凯的巨额行贿,逼迫隆裕太后退位。
溥仪懂事以后,极度仇恨庆亲王,甚至超过了仇恨袁世凯。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清朝铁帽子(世袭罔替)王(乾隆四十三年定)是清朝宗室中最高贵的爵位,是所有宗室亲郡王都梦寐以求的封赏。因为一旦得到铁帽子王的封赐,那将意味着子孙后代永享王爵。为清代宗室爵位中最显赫的十二大家族。
既使罪犯不赦,最多也只能杀其人而不能削其王爵。铁帽子王广义上说是与皇权并立的王权,与皇权遥相呼应,依祖制皇权亦不可轻易撼动,可以说是与皇帝共享天下的尊贵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前后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功封的八位(礼,睿,郑,肃,豫,克勤,顺承,庄),恩封的四位(怡,恭,醇,庆),也就是十位世袭罔替和硕亲王和两位世袭罔替多罗郡王。其中功封的和硕亲王的地位又略高于恩封的四位亲王。
特权一共大致有五种
第一种,爵位世袭罔替。这也是铁帽子最具代表性的特权,清朝吸取明朝宗室封爵的教训,实行爵位时代递降。而铁帽子王的爵位世代不降爵位,一般由嫡子大宗承袭王位。而普通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则或一代或两三代要递降爵位至公爵,其后子孙最低将至奉恩将军(宗室最低爵位)为止。
第二种,配享太庙,供奉盛京贤王祠清朝八位功封铁帽子王的嗣祖王,除了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博果铎(八大功封王中唯一非嫡出)没有配享太庙,没有供奉盛京贤王祠外,只有顺承郡王系嗣祖萨哈廉(和硕颖亲王,顺承郡王勒克德诨的父亲)没有配享太庙(但供奉贤王祠)。
四位恩封铁帽子王中没有配享太庙的是庆王,,庆亲王是唯一一位受封嗣祖王不是铁帽子的亲王,庆王系的祖王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晋封庆亲王的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后世代降爵到辅国将军奕劻,咸丰加恩晋封贝子,后被慈禧赏识晋封为和硕庆亲王,赐世袭罔替。奕劻死时已是民国初年。所以庆王不配享太庙。
除清初立有赫赫战功的宗室王和怡,恭(道光写进秘密立储诏书),醇(光绪皇帝本生考)外,其他普通的王爵配享太庙的极少。连像乾隆皇帝的弟弟和亲王弘昼这样的亲王也一样没有资格。
第三种,王府世袭居住,规格略高世袭罔替的亲郡王,其王府宫室是一直代代传承的。而普通的亲郡王则是数代之后因为不断地递降爵位而不符合级别,需要搬离原来的王府。
个别如和亲王弘昼,成亲王永瑆等他们的后代继续居住在原来王府的特例还是有的。而铁帽子王的王府除了另建新府外,基本没换过地方。比如和硕豫亲王多铎的王府,也就是今天的协和医院(后建),一直就被世代豫亲王传承下来(直到被卖)。
因为世代的修建,铁帽子王府一般规模大于普通的王府,规格也要更接近王府营建规制(一般担心逾制,都往低了修)。比如礼王府,郑王府等银安殿一般都面阔七间,恭王府和醇王府的银安殿虽然面阔五间,但恭王府面积达到了67000平方米,礼王府(原)也达到四万余平方米。
第四种,占有各旗旗权旗份或朝廷大权功封诸王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代表了八面旗帜的奴隶制向封建制王族的转变过程。顺治皇帝亲统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后,功封铁帽子王则各自成为下五旗的大小旗主或族长,恩封铁帽子王则相差甚远,只占有小部分旗份儿,到了清朝后期旗权旗份几乎就是摆设。
功封诸王中除庄亲王(近支宗室)系外,各王的所在的各旗中旗份和旗权很重,庄田,包衣,佐领很多,体现了些许类似明朝亲王赐土不临民的意味。铁帽子王族除了每年大量的俸禄之外还可以拥有大量的地租和包衣奴才。
恩封铁帽子王因为是清朝中后期的产物,所以这四位恩封王的旗权和旗份,以及庄田包衣很少,后期的醇亲王,庆亲王的旗份几乎为零(瓜分的差不多了)。但他们的恩赏非常高,又担任朝廷的核心,所谓职高权重,手中的资源和收入比功封的王爵还要好。
第五种特权,朝廷班首,朝冠舆服更显贵。皇帝视朝,王公朝班,亲王以礼王为众王之首,诸王班次排序第一,睿亲王排班其次。郡王朝班以克勤郡王为首,顺承郡王排班其次。其他亲王郡王随本班行礼。
在朝服冠带上,个别铁帽子王的规格也略高与普通亲王,比如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和硕怡亲王胤祥,胤禛的恩赐无以复加,赐其母附葬景陵,不改胤字为允。还让怡亲王胤祥的亲王朝服使用金黄色,吉冠红绒结,朝珠串绳用金黄色,端罩内衬也可以用金黄色。
总结
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在战功上他们的首封王为清朝的创立下了赫赫功勋,开疆拓土,共议朝局,成为清朝的奠基者,被后世皇帝供奉于北京太庙和盛京贤王祠。其后代诸王也成为地位上仅次于皇帝的天潢贵胄。
而清朝从始至终才仅仅恩封了四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他们在清朝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利也仅次于皇权,同时更加可以体现出恩封铁帽子王的稀缺性和珍贵性。
而且这些铁帽子王的特权很好使,皇帝也不能轻易地废了王号(可以废人,不可废爵),如果皇帝废了铁帽子王的头衔,就是不尊祖制,就不是以孝治天下。
这就是清朝超越普通王爵的十二大铁帽子(世袭罔替)王的显赫地位。
十二位铁帽子王的历史和旗籍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前文
清朝四大恩封铁帽子王在晚清时代地位高低的对比
清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的地位高低的对比
清朝十二王系列《大清十二铁帽王之十三,远支近宗,功恩双王,清.和硕庄亲王系上》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铁帽子王有哪些特权?好使吗?
终清一代近300年,一共只有12位“铁帽子王”,其特权也是非一般爵位可比。
清王朝建立之初,便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专属于皇族的爵位制度,从等级上来看,皇爵共有十二等,分别是: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名称上之所以怪怪的,是因为这些爵位的制定是在承袭明朝汉制爵位的基础上加入了满清特色,属于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而比名字更具特色的是,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就算是和硕亲王,在传给儿孙时也要降级,每传一代便要降一级。
这是因为清王朝看到了明王朝的皇爵制度中亲王爵位不降造成的弊端,到了明末,各代产生的亲王爵位遍地都是,为了养这些人,国家要付出巨大的财政支出。所以为了不重蹈覆辙,清朝便制度了这么一个“全民降爵”的招数。
但这也有点残酷了,皇帝再喜爱的儿孙,只要他做不了下一代国君,经历了几个世代,后代岂不是只能时最低爵位了呢?
其实不然,根据爵位最初起点的高低,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用降了,以该爵位继续传给子孙。具体说来,和硕亲王爵一直递降到奉恩镇国公就不会降了;多罗郡王则降到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降爵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
而且根据每一代人在当朝中的贡献,当代的皇帝是有权利免降他的爵位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想要保留住封爵,就继续一代一代的好好干。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铁帽子王”便是跳出这套降爵制度的例外。在建国的过程中,以及在各朝各代为稳固江山做出卓越贡献的皇族,会被封为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也就是“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在建国时期共产生了八位,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可以看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并非都是亲王,但却拥有普通亲王所没有的特权:世袭罔替。
除了建国时期的这几位铁帽子,还有四位铁帽子王在清王朝的中后期产生,他们是怡亲王胤祥,也就是《雍正王朝》等出镜率极高的号称“侠王”的十三爷,他在辅佐四哥雍正皇帝时功勋卓著,被破格封为铁帽子王。
之后到了清末,还产生了三位铁帽子王,即恭亲王奕訢,俗称“鬼子六”,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的生父,清朝海军主要奠基人;庆亲王奕劻,被戏称为“皇族内阁”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