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然确实不算太多,但还是有的。比如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曹操麾下的大将李典、董卓麾下的校尉李傕、军师李儒、吕布的好友李肃,这些都是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而且都在三国时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那都是深刻影响了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

李傕原本是董卓麾下的一个校尉,还曾经率领西凉军,击败过东汉末年的名将朱儁。董卓被刺杀之后,西凉军群龙无首,又是他联合郭汜等人,杀入长安,赶走了吕布,挟持了汉献帝。

如果李傕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当时完全可以走权臣路线,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控制整个关中,继而去争夺天下。但可惜的是,这哥们政治头脑有限,拿下长安之后,只顾着自己享乐,还和自己的老战友郭汜闹翻了,这才给了曹操后来抢回汉献帝,真正挟持天子的机会。

如果李傕是一个聪明人的话,恐怕东汉末年的历史,就会截然不同了。即便如此,李傕赶跑了吕布,一度占领了长安,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也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了。

至于李严,那就更重要了。刘备临终之前,曾经让他和诸葛亮联手辅佐刘禅。而刘备去世之后,李严更是蜀国内部益州派的代表人物,官职比诸葛亮还高。后来李严因为担心诸葛亮一家独大,还曾经在诸葛亮北伐的关键时刻,用后勤补给掣肘诸葛亮,直接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

如果当时没有李严从背后掣肘诸葛亮,诸葛亮那次北伐,说不定就成功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回国之后,直接弹劾李严,李严就此被贬官为民,再也没有能力插手朝政了。

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都是曾经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和其他几个姓李的,虽然没发挥过太关键的作用,但在历史上也是有名有号的。考虑到人口基数的问题,能够在这段历史上留下姓名,并且被载入《三国志》的人,也就三百人左右。李姓能出五个,那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所以,三国时代,李姓没有出名人的这种说法,本身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但同时,在整个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李姓除了李傕这个特殊人物之外,确实没有出任何一个建立一方势力的人,这倒是真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但群雄之中,确实没有老李家的人。袁绍曾经组建的反董联盟,十八路诸侯里面,也没有任何一家是姓李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时代,老李家没有出太厉害的名人,其实也没毛病。

那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代,就偏偏没有出现那种能够逐鹿天下的牛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李姓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姓。而且李姓内部最强大的两个分支,当时也都比较衰弱,没有能力参与东汉末年的这场争霸游戏。

如果想要细说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说一下李姓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李姓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皋陶。当然,也有人说,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是原始人因为崇拜李树,所以才将自己的姓氏定为李。

先秦时期的历史,因为太过久远,很多都已经无法考证。所以对于这些记载,史学界一直都是存疑的。不过,就现有的史料来说,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个问题:在战国中期以前,老李家的名人都有谁?

估计绝大多数人,只能想到一个,那就是老子,老子名叫李聃。

这当然不是大家知识水平不够的原因,而是因为在先秦时期,或者说在战国时代中期以前,李氏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姓。当时的大姓,都是什么姜家、姬家、嬴家、芈家这些姓。至于李姓,虽然在当时不是什么太稀有的姓氏,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大姓。

如果战国时期,也出一版百家姓的话,那当时的第一大姓,其实应该是姬家。

再之后,从秦始皇登基到汉武帝时期,大家其实可以再想一下,这段历史上都出了哪些李姓的名人呢?

在这段历史上,老李家的名人其实要多了一些。正常情况下,大家略一思索,应该想出以下这几个名字:李斯、李牧、李冰、李广。如果对汉朝历史再熟悉一点的人,可能会多想到汉武帝时期的李夫人和李广利。

这几个人,基本上也就是这段历史上,所有出彩的李家人了。

为什么要把这段历史拎出来,单独进行统计呢?因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这段时间,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年,一直到隋朝的格局。因为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推出了一个叫察举制的东西。察举制这种东西,直接奠定了接下来近千年中国历史的雏形。

简单来说,秦始皇扫平六国,把先秦时期那些所谓的贵族,都变成了平民。所以很多先秦时期的姓氏,到了秦朝之后就逐渐消失了。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穷不过三代’。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一个家庭连续穷几代之后,就会有人发愤图强,改变家族命运。另一层意思是说,一个家族连续几代衰败之后,子孙后代就会因为贫穷,娶不起媳妇,失去了繁衍子嗣的能力,所以这个家族就消失了。

所以,先秦时期很多姓氏,在那场秦灭六国的战争当中,都因为站队错误,从贵族变成了平民。而变成平民之后,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去了繁衍的资格,自然姓氏就消失了。

至于老李家,其实应该感谢这段历史当中,出现的那几个李姓名人。如果没有他们,估计李这个姓氏,可能也传不下来了。

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这段历史,因为中原地区从战乱走向了和平,社会开始不断固化。所以,那些拥有出名老祖宗的人,他们有更大的几率繁衍后代,成为新的大姓。

不过,在以上那几个李姓名人当中,其实只有李广和李牧这两个人的后代,后来不断壮大了。因为秦朝丞相李斯,在秦朝末年的时候,站队错误,被秦二世下令杀了全家,没有后代。汉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后来叛逃匈奴,全族被汉武帝杀绝。

至于修造都江堰的那位李冰,他虽然有后代,而且也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是因为李冰是在四川地区做官,家族都在四川地区。而四川地区在秦汉时期,人口其实非常少。所以李冰他们家这一支,并不是太过壮大,只能算是勉强延续下来了。

唯有李牧和李广这两个人不一样,李牧虽然是战国名将,但他后来却并没有被秦朝清算,后代一直都是子孙繁多,而李广同样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单说这两个人呢?

因为按照概率学计算,每一个中国人的祖上,肯定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肯定都曾经载入史册。如果祖上从来没有人载入过史册,那从他的祖上开始,接下来几十代都是平民,传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在秦始皇到汉武帝这段历史当中,只有李牧和李广这两个人比较出彩,并且让自己的家族延续了下去。而在接下来上千年的历史上,这两个人的后代,也形成了两个超强的千年世家。李牧这一支,被称之为‘赵郡李氏’。而李广他们家这一支,则是被称之为‘陇西李氏’。后来唐朝皇族李世民他们家,就是出自陇西李氏。

而从汉武帝开始,因为汉武帝确立了察举制,接下来社会的上升通道彻底变了。察举制确定之后,各地的人才需要得到当地官员的推荐,然后才能入朝为官。那当地官员会推举什么样的人呢?更多的当然是当地大家族的人了!

所以,从察举制出现的那天开始,接下来近千年的历史当中,大家玩的都是推荐制。既然人才都是推荐上去的,那我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家的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很多千年世家开始出现了。

而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东汉末年,社会又开始逐渐固化。上升通道逐渐被那些世家大族把持,普通百姓上升的希望不大。而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各地群雄并起,这些所谓的群雄,想要起兵的基础,就是你背后得有一个强大家族做支撑!

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东汉末年,比较出名的一方势力之主,有谁是真正的平民阶层出身?曹操他爹当过太尉,袁绍他们家四世三公,孙权他们家世代在江东做官。就连号称出身微末的刘备,那也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只不过因为他爹去世比较早,所以他家没落了而已。

所以,在东汉末年以及接下来的三国时代,想要做一方势力之主,首要条件就是你背后得有一个大家族支持,要不然你根本连起兵的资格都没有。就算像李傕那样,侥幸继承了西凉军。但接下来,因为没有家族支撑,没有人给他出谋划策,自身眼界也不太行,所以只能很快败亡。

按照这个标准,当时老李家如果想起兵,也想当一方势力之主,只有两家有希望。一个是李牧的后代,一个是李广的后代。

但问题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不管是陇西李氏还是赵郡历史,情况其实都不是特别好。

陇西李氏这边,应该当年李广在世的时候,就没给自己的子孙赚到什么爵位。而且李广的儿子李敢,后来还因为殴打卫青,被霍去病给杀了。这导致陇西李氏这一脉,在汉朝其实并不是太吃香。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更是已经成了所谓的‘寒门’。

当然,寒门好歹还是有个‘门’,和平民还是有区别的。不过当时陇西李氏这一支,基本上也就只能保证自己勉强有繁衍的权力,至于说起兵造反,那是真的没这个能力。

而赵郡李氏,同样也是如此。自从李牧去世之后,赵郡李氏就一直没出过太牛的人才,所以这一支基本上也就只能保证繁衍。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同样也没有起兵的能力。

至于说四川那边李冰的后代,那就更没资格了。李冰去世后,他的后裔甚至都没形成一个家族,自然就更没有起兵的能力了。

所以,简单来说,就是李姓在汉朝乃至三国时代,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姓。既然不是大姓,自身又没有形成什么顶级世家。那想要出一流人才的概率,自然就很低了。能出好几个载入《三国志》的人,那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至于说李姓真正崛起,那其实是从晋朝开始的。西晋时期,赵郡李氏出了一个叫李楷的人,官至司农丞。也正是从李楷开始,赵郡李氏有了自己的家族产业,后来在赵郡地区越来越兴旺,逐渐成了大族。

而陇西李氏这边,则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出了一个叫李弇的人,在当时割据陇西的张轨手下做事,家族逐渐兴旺了。而淝水之战结束以后,他的孙子李暠,更是直接在陇西建立了一个‘西凉’政权。这个李暠的八世孙,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

所以,李姓真正崛起,那是从晋朝开始。不过从晋朝到唐朝,李姓虽然不断壮大,但是还称不上是最大的姓氏。直到唐朝建立之后,李姓成了国姓。唐朝持续了两百多年,在那两百多年里,老李家的后人有更大的繁衍权力,可以随意生孩子,所以老李家的人才越来越多,李姓才成了中国的大姓。

这就是三国时代,为什么李姓名人很少的原因。因为在三国的时候,李姓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姓。李姓成为中国最大的几个姓氏之一,那是唐朝之后的事情了。

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确实,三国时期李姓牛人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

头一个是董卓集团的李榷,这货被称为西北军头号武将,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远超过吕布,曾打败汉末名将朱儁,后来又与樊绸等人合作,将吕布从长安赶走。194年又打败同为西北军的马腾、韩遂。当然随后这货就和郭汜内讧,闹得不可开交,结果是丧失了对汉献帝的控制。此后便一落千丈,到198年,他的对手已经降级至梁兴、张横这个级别,结果最终还死于这俩货之手。

次一个便是李儒,在三国演义里他是董卓的狗头军师,出了不少坏主意。但在历史上,这货据说只是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了刘辩。为了这个缘故,稍后李傕推举他做侍中之际,便被汉献帝一口拒绝。

第三个是曹操阵营的李典,应该说他是个不错的武将,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还尊敬儒雅之士,有长者之风。但是他一生之中也从未独当一面,最出色的表现,也就是202年,刘备向北进攻叶县,他和夏侯惇奉命抵抗,结果刘备烧掉营地跑路,没脑子的夏侯惇就愣头楞脑率领部队追,李典跟他说敌人无故撤退,多数有埋伏。夏侯惇不听,结果就中了刘备军的埋伏,最终还是李典带兵救援,刘备这才撤退。

第四个是蜀汉阵营的李恢。他主要是在云南发挥作用,做过蜀汉第二任庲降都督,干调配南中物资支持蜀汉北伐的活,所以在演义里也没啥戏份。

整体而言,李姓在三国历史上的表现确实有点冷,这是有原因的。汉代李氏最大的一支,就是飞将军李广这一支,但是李广在战场之上遭遇卫青排挤,悲剧性地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又因为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袭击杀害;李广的孙子李陵更在战场之上苦战匈奴,最终被迫投降——就因为这样一段历史,陇西李氏在很长一个时期之内都很灰暗。虽然东汉开国之际,中原李氏出了一个李通,还娶了刘秀的妹妹,但整体上仍未改变这一点。

中国历史上李氏的真正崛起,还得说到唐朝,从此李氏便一发不可收拾,挺进中国大姓行列,名人累出,当然这是后来的事了,不提也罢。

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据陈寿《三国志》,李姓据初步统计,有三人在魏、蜀当官。

1.李典。

李典字曼成,山阳矩野人。叔父李亁,威武雄壮,初平中,率众随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军。吕布欲拉李乾反曹,乾不干,被害。

曹命李乾之子李整统帅其父旧部。

李典随太祖平定兖州各县,立有战功,官至青州刺史。李整死后,由李典统率其部,升离狐太守。

在以后随太祖对刘备、袁绍的作战中,屡有上佳表现,升捕虏将军,封都亭侯,与张辽、乐进守合肥。并共同击退孙权。

陈寿称他:好学问,尚儒雅,从来不与众将争功。军中尊呼为"大哥"。

三十六岁去世,儿子李桢继承爵位。李典谥号愍侯。

李通

字文达,江夏平春人。建安初年率部众在许昌投奔曹操,任命为振威中郎将,屯驻汝南西界。

他拒绝了刘表的的诱惑,坚决不跳槽,自己的亲戚部下流泪劝说投奔袁绍,李通手按住剑柄就是一顿臭骂!

曹操投桃报李,封为都亭侯,仼命为汝南太守。当刘备与周瑜包围曹仁后,李通親自下马搬走拒马,鹿角,救出曹仁。

李通在征战的路上死于马背,年仅42岁,曹丕继位,谥号刚侯。儿子李基继承爵位,李基的哥哥李绪为平虏中郎将,李基为奉义中郎将。

李严

字正方,南阳人。以才干著名。荊州牧刘表派他到各郡县任职。西奔入蜀后,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市市长。

建安十八年投诚刘备,刘备请李严作禆将军。他积极平息益州内乱,砍下土匪马泰、高顺首级,升为辅汉将军。

章武二年,刘备调李严到永安宫,任尚书令。

章武三年,李严和诸葛亮同时受遗诏辅佐少主;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授予符节,加光祿勋。四年转为前将军。

诸䓪亮主持北伐,任命李严主持丞相府工作,又举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李严改名李平。

这时的李平不思进取,说谎话欺骗组织,后来诸葛亮公布往来公文,真在目暴光后,李严被废为平民。

李平生前总希望能重新启用自己,但是,希望破灭后抑郁而死,倒是儿子会做人,官至朱提太守。

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来看,三国时期的名人,有三大家族出尽了风头。一。诸葛家族:诸葛亮刘备的御用军师,诸葛詹诸葛亮的儿子,官拜卫将军。诸葛瑾东吴孙权的左将军,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官拜东吴丞相之职。诸葛誕与诸葛亮同宗,魏国征东大将军。

在看,除了曹操不是皇帝以外,剩下都是万岁爷,如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接下来是司马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

那么在三国里,李姓为什么没有厉害的名人呢?

其实也有李姓豪杰,例如:李傕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李典曹操手下著名大将,如有军中长者之称。

李严刘备托孤重臣之一,执掌西蜀军权的人物。 李肃三国时期吴国大臣。

李姓虽然在三国时期,没有多么厉害的人物,这与一场灭门惨案有关。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广利在汉武帝时,企图政变谋反,被汉武帝诛灭九族。从此以后在政界上受到打击,武将方面也不得重用,从而抑制了李姓的发展。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李姓可谓是光耀天下,人才辈出。从李渊、李靖、李世民……一统华夏数百年。

作为华夏四大姓氏之一的李姓,几千年来没有缺席过功成名就之人。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李姓英雄,也不是泛泛之辈,在当时也是名满天下的人物。

虽然他们没有诸葛亮、曹操、司马懿那么厉害,但是厚积薄发,是他们不能比拟的,更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小结:三国时期李姓虽然不占主导地位,可是文武之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厉害不厉害,不取决于他们的名望,而是在这里有他们的贡献。

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我就姓李,这就说明两汉时期,李姓中还没有产生大的豪强,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姓李的还需要继续奋斗!

李姓在三国中的“非显著性存在”

从东汉末年一直到三国的尽头,李姓的存在确实是“非显著性”的。有名可考的确实不多,这一点提问者确实说对了。

1.东汉末年:李春香、李定、李丰、李封、李孚、李珪、李傕、李堪、李乐、李蒙、李儒、李肃、李暹、李膺等

(李儒既是董卓的谋士,也是他的女婿。)

这里谁称得上“特别厉害”呢?这里能说出其人物形象和事迹很少。基本就是与郭汜相战祸乱京师的李傕。可是对于他的来历,《三国志》居然说不上来。裴松之的注里,援引《英雄记》曰:傕,北地人。给董卓充当谋士的李儒,通过《三国志》只知道他是董卓的女婿,其他信息很少了。说服吕布投降董卓的李肃。最为人称道的恐怕就是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清流的领袖李膺,虽为人所重,但是对天下走势的影响实在太弱。

所以,东汉末年,李姓的确没有“特别厉害”的。

2.曹魏阵营:李典、李丰、李伏、李服、李辅、李鹏、李胜、李氏、李通等

(李典,能以几千宾客归附曹操,加上好儒的性格,是妥妥的豪强。可惜,两汉豪强中如他一般姓李的太少。)

李典是厉害角色,《三国志》有他的传。说他“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而且“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还很有儒将的风范,可是他三十六岁就离开人世了。确实称不上“非常厉害”。另外,就是被司马懿装病算计了的那个李胜。此外,其他人等基本都是存在感不强的。

3.蜀汉阵营:李丰、李福、李虎、李恢、李球、李氏、李歆、李严、李意等。

这些人物当中,大家所熟知的,恐怕就是说服马超投降刘备的李恢。因军粮不继、谎报军情的李严和李丰父子。不过其中感人至深的是投降邓艾的江油守将马邈之妻李氏。平时马邈玩忽职守,她甚为不满,斥责其是“枉受国家爵禄”。马邈投降,她自缢而死,堪称人杰!其后邓艾葬之,宋代立有李夫人祠庙,明万历年间立碑,清代有人进行了修缮。可是,她连名字都没留下。

(李恢,于说降马超和平定南中皆有功,堪称蜀汉阵营中的英杰。)

4.孙吴阵营:李崇、李异等

不为人所熟知,过。

根源:豪强之中李氏少

关于李姓的起源,通常有源出嬴姓说、李树图腾说、源出姬姓说和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等。两汉直到南北朝,是非常典型的豪强士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与其说三国时姓李少,倒不如说豪强士族里姓李的少。以上人物中是豪强的也就是李典一枝了。只能说,在中华大地上李姓还需要继续奋斗。李姓的爆发还要等近400年。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

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这是很正常现象。每个姓氏人数多少都处于变化状态,李姓是在唐朝时期人数大增。通常情况是这个姓氏人口数量基数大,名人也多,但是这条也不是绝对的,像王、张两大姓当皇帝的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并不多。就像现今姓氏各地分布不均匀一样,有的姓氏广东少在别的省份多一样的道理。

唐朝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的,是国姓。有一些姓氏也被赐为李姓,像名将李勣本来姓徐。这样导致李姓人口数量巨增。现在,我国姓氏按照人数多少排名前两个姓氏为李、王,张姓稳居第三,有时候统计李姓第一,有时候统计王姓第一。

三国时期有王允、王朗、王双等,但是王姓也不十分厉害。张姓在三国时期很厉害,但张辽本姓聂,张翼是张良后代,本姓姬。中国目前姓氏绝大多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三国离春秋战国时期相对较近,姓氏烙印较深,像荀姓、乐姓、淳于等。魏姓、鲁姓、韩姓等与春秋战国时期魏国、鲁国、韩国有关。而李姓来源和国家无关联,主要是由一些名人等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有老子李耳、李尧、李悝、李牧,李斯、李由、李广、李广利、李陵等,三国及两汉春秋战国时期名人姓氏比较分散,也就是刘姓厉害些。以后逐渐发展李、王两姓影响力增加。宋朝之前,全国的姓氏人口数量没有具体统计过,而三国时期司马复姓很多。三国时代凌统、甘宁、太史慈、法正、典韦、全琮、公孙瓒、毋丘俭、趜义、祖茂等姓氏现在不常见。

李姓在三国时期影响力不十分厉害,但是也还可以,《三国演义》小说有李傕、李典、李肃、李儒、李暹、李膺、李别、李封等,李典是曹魏名将,李傕是董卓部将,和郭汜杀死了王允,曾一度控制了东汉朝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