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在国军政要中,才华横溢的陈布雷,不光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还是蒋中正最倚重的“御用”笔杆子。然而,他在备受重用的时候,却以自杀结束了生命。他究竟遇到了什么事,为何那步坎过不去呢?
(陈布雷旧照)
一、报业奇才。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自幼勤学好读,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于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早年,有“才子”之称的陈布雷,受聘于上海《天铎报》,他的才华在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当时,正逢辛亥革命如火如荼,陈布雷立刻以此作为契点,大力宣扬共和精神,反对封建帝制,并积极为辛亥革命摇旗呐喊。
随后,陈布雷又成为《商报》编辑主任。他仍以记者的敏锐和勇气,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在思想上,陈布雷和国民政府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又和我党的主张相符,因此不光得到孙文的赞扬,还得到了革命领导人萧楚女和著名报人邹韬奋的推崇和肯定。
陈布雷很快就成了报业奇才,并被冠以“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良心记者。
(邹韬奋旧照)
二、总统秘书。就在这时,时任国军总司令的蒋中正得人点拨,认识到“不光枪杆子要硬,笔杆子也不能弱”的道理,正四处谋求一个好的笔杆子。
才华出众,声望很高的陈布雷,自然成了不二人选,于是蒋中正专门派秘书到上海邀请陈布雷。见面后,他又对陈布雷表现得十分谦逊,这让书生气十足的陈布雷非常感动,当晚就帮他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
蒋中正见他文采斐然,一再邀他从政为官。
不过,陈布雷却以“书生论政,多不中用”为由,一再推辞。最后实在却不过脸面,才同意必要时为蒋中正写点文章,领了总司令部秘书这一职务。
不过,蒋中正认为秘书一职还是太委屈陈布雷,于是非要任命他为秘书长。但陈布雷坚决不受。
蒋中正无奈,直接问他喜欢什么职务,随便挑!
淡泊名利的陈布雷,见蒋中正对他如此厚爱,感动之余,表示既然不能以新闻为毕生工作,那就做蒋中正的私人秘书,希望能为蒋中正尽绵薄之力。
此后,陈布雷成为蒋中正的笔杆子,先后担任过侍从室主任、副秘书长等职务,为他起草了不少文章。
这些文章不光在社会上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还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此陈布雷又在国军中享有“领袖文胆”“总裁智囊”等美称。
(陈布雷旧照)
三、人格分裂。陈布雷虽然学识很高,但他的思想还禁锢在封建旧知识分子的层面上。
他认为蒋于他是知遇之恩,他理所当然应该涌泉相报。再加上儒家那种“忠君报国”的思想作祟,因此他对蒋中正忠心耿耿。就算有时他认为蒋中正的指令有错,但他还是听从指示,按蒋中正的要求草拟文稿。
不过,陈布雷又是个爱憎分明、为人正直人。很多时候,他对国民党的一些做法是不赞同的,因此每当遇到和蒋中正在思想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感到万分痛苦。
特别是在两党矛盾不可调和时,陈布雷不光起草了不少反共文章,同时还为了美化蒋中正,编织了许多谎言。
陈布雷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曾在为蒋中正编写《西安半月记》时,由于听从蒋中正的指示,在书中把张学良和杨虎城诬为篡位逆贼。因此,他深为痛苦地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
四、绝望自弃。除了不能以笔达他所言,他还对国军的腐朽无能深为痛恨,常说国军之所以江河日下,都是在“权”和“钱”的事上。
1948年,陈布雷眼看国军内部自乱阵脚,半壁江山难保。焦急之中,他终于忍不住向蒋中正劝谏,希望蒋中正能和宋子文、孔祥熙、陈立果等人各拿5亿美元,用于国家。结果刚愎自用的蒋中正大发雷霆,甚至还为此召开了一个核心领导会议,并在会上不点名地狠狠批评了陈布雷。
一向得蒋中正礼待的陈布雷到此时,还是要愚忠到底,为了能使蒋中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到了古人尸谏的故事。
同时他也对自己跟随蒋中正20多年,他在工作中一直廉洁无私,因此家境依旧贫寒。虽然他在国军中声望很高,可是一旦国军战败,他是没有能力跑到国外或香港避祸的。因此,他对未来充满了绝望,愈发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
再加上长年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心都遭到了破坏,长久饱受精神和肉体病痛的折磨让他悲观厌世。
种种原因,最终让“原本一心赤诚爱国”的陈布雷,在绝望中吞服了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参考史料:《蒋中正的第一文胆陈布雷》)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这条题,我本来不想回答,但看了两篇回答都没说到点子上,所以就写这篇回答。
《蒋介石“文胆”陈布雷自杀真相》,我在1998年写过这篇历史文章发表在广东《共鸣》杂志上。如今简明扼要讲述一下。
(一)陈布雷遭遇人生中最大的羞辱
陈布雷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不是一般的密切!简单地说,陈布雷是蒋介石的御用秀才、大秘书。但他一向以“平凡正直”自诩,不屑贪腐。这也是蒋氏最欣赏他的地方。
陈布雷与陈诚
在国民党政府里,陈诚、胡宗南办不到的事,陈布雷肯定有办法办到!陈诚、胡宗南是谁?都是黄埔嫡系、蒋氏最亲信将领!但他们比起陈布雷还差那么一点点,因为蒋介石习惯叫“布雷先生”,而不称其名,很尊重。而陈诚、胡宗南都是蒋氏的学生,蒋氏只有命令他们做事,而不知尊重。
陈布雷是典型的传统士大夫角色,有气节,有操守,有学问,懂规矩,守本份。他怎会遭遇人生中最大的羞辱呢?谁给他羞辱?谁还能欺负他?
确实是,以权力来说,能给陈布雷羞辱的人,除蒋介石外,应该没有第二个人。
然而,就有一个人,确切地说,是有两个人给陈布雷造成极大的羞辱!
这两人是谁?这么牛逼?连蒋介石的笔杆子、大师爷也敢欺负?
是陈布雷的小女儿陈琏和女婿袁永熙。
胡耀邦同志对陈琏有个评价:“家庭的叛逆,女中英豪。”(陈琏在文革中被诬陷而自杀,胡耀邦为陈琏平反时写的评语)
陈琏是共产党!她的丈夫袁永熙也是共产党!
陈布雷故居
奇葩!国民党高官家庭中的奇葩!说出来好笑吗,你陈布雷天天写文章宣传三民主义如何如何的好,处处维护蒋介石的权威和声誉而不容许有半点玷污!偏偏你女儿女婿就是共产党!这个玩笑真是开大了!大到陈布雷吃不消,吃不了兜着走!
因为陈琏和袁永熙被特务秘密逮捕,案子惊天!朝野上下顿起波澜,鄙视和唾骂陈布雷之声不绝于耳!
陈布雷当然感到十分羞辱!却又无从解释!
(二)为营救女儿,不惜含羞忍辱,“文胆”的身价经受考验
陈琏和袁永熙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陈琏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时年20岁。
抗战胜利后,袁永熙到北平担任地下党领导,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北平敌伪产业处理局”职员。看头衔可知,这个机构是与军统、中统争夺利益的!而陈琏为了追随爱人也到北平,在贝满中学做历史教师。1947年8月,陈琏和袁永熙在北平结婚,婚礼场面很热闹!但陈布雷没去参加。而喜事刚办完,坏事紧随至,9月24日,军统特务查实陈琏、袁永熙是共产党(有历史资料显示二人是另一个民主党派的成员。感觉此论不实,陈布雷是何许人?他的女儿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是共产党,军统特务怎敢随便抓人?这是国民党资料故意遮隐的案件措辞),于是秘密抓捕,押送南京国防部保密局(军统后期改称保密局)关押审讯。
这么一桩惊天案件,蒋介石当然知道了!陈布雷呢,当然也会听到!
陈布雷为了救出女儿,放下姿态,厚着脸皮去求毛人凤。因为戴笠死后,军统势力分裂成两大派:毛人凤和郑介民。毛人凤是戴笠提拔的人,又是江山老乡,按理说他可以接班。但郑介民资格蛮老,来头更大,他是国舅宋子文的亲信,他当然不服毛人凤领导!所以毛郑争权导致军统分裂而战斗力大减!为啥戴笠在的时候军统很有作为,连美国军方都认可抬举戴笠!而戴笠死后,军统就少有大的作为?因为军统头目都忙于争权夺利,并没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共产党!
毛人凤晓得陈布雷面子大,不敢得罪,但他立功心切,案子已经上报蒋介石了!所以,陈布雷去求他帮忙,他想帮,却不敢帮。因为,一切由老蒋说了算!万一老蒋恼火下令枪毙,毛人凤答应帮忙而又帮不上,那岂不是两头做人难?
毛人凤思前想后,只好躲开!躲躲躲,躲得远远的,不见陈布雷!
这样一来,陈布雷就犯愁了,心里怨恨毛人凤是肯定的!“这混蛋坏透了,平常见着我毕恭毕敬,生怕巴结不上!如今一遇到麻烦找他疏通,却比狐狸还狡猾,找不着人!”陈布雷对毛人凤是彻底失望!
试想,军统办的案子,连副局长毛人凤都不肯援手,还有谁能帮上忙?
陈布雷不愧是智囊、文胆,他理清头绪,确认只有蒋介石可以帮忙!
于是,陈布雷给蒋介石写了一封短信:“女儿陈琏、女婿袁永熙,因‘共党嫌疑’自北平解抵南京,该当何罪,任凭发落,没口无言”。
陈布雷是了解蒋介石为人的,他也知道,他这封信,会让老蒋放人。
为啥呢,如果陈布雷要秉公办理,就应该回避才是,不过问就可以。而他这封信的内容就很有技巧:女儿女婿有共党嫌疑被捕了,他们犯什么罪就依法处置,任凭发落,不许考虑我的面子,我无话可说。
那不是屁话吗!怎么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你就不应该写这封信!是你说不出口,又不想军统秉公处理,才无话可说!陈布雷知道,他这一表白,蒋不会无动于衷!
果然,蒋介石要买布雷先生的面子,暗中命令保密局优待陈琏;等到合适时机和场合了,蒋介石就对陈布雷说:“你女儿女婿的案子,我问过,他们不是共产党!是加入了一个什么民主青年联盟的组织。年轻人不懂事,难免犯错,我也没空管这些,你可以去保密局领人了。你自己严加管教吧!”
陈琏和袁永熙
(三)重气节、死要面子的文人,因为女儿的案子,身价大跌
蒋介石对待下属历来是恩威并施,对陈布雷也不例外。他需要陈氏继续为他效力,就不能驳他面子!但也不能纵之太宽!要有个度!
陈布雷去保密局领人,这手续好办吗?不好办!为啥呢,蒋介石没有当面训斥他教女无方祸乱党国,但他肯定密令毛人凤等人把把关,好好教训陈布雷一顿!
所以,陈布雷去领人,难免被保密局人员羞辱一番:“布雷先生,你说别人家的孩子投共也就算了,你是党国栋梁、委员长身边的大红人、民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你是最受委员长看得起、最器重的人,怎么你的女儿女婿也投共?说出来不是贻笑天下吗?你今后还怎么在做效忠党国的榜样啊?行,既然委员长发话了,你就领回去好好教育再教育,下不为例!下次她再敢跟政府捣乱,被我们抓到了,那就不好弄,恐怕连委员长都不好意思保她了!”
因为陈琏和袁永熙是被迫写“悔过书”出狱,军统给陈布雷一个下马威是肯定的!而由此可知,陈琏和袁永熙的案子性质很严重,绝不是公开资料所说的“两人不是共产党,是民主青年联盟成员”那么简单!
陈琏是被蒋介石特赦出狱。但她不思悔改,也不肯改,夫妻出狱后依然做地下党,就在陈布雷身边潜伏!
(四)内心矛盾,情感交织,信仰崩溃,前路渺茫,万念俱灰,决然辞世
陈布雷是里外不是人,在蒋介石面前,在一些党国要员面前,他自觉矮了两分,腰板直不起来!而在家里,他不能说服女儿女婿,也不想去说服!因为,他不是傻子,也看到此时此刻正是党国存亡之秋也!国民党的腐败和颓势已经没法挽救!
但是,陈布雷要做党国忠臣,女儿的路他不能代替选择,他自己的路是可以选择的!没人可以阻拦!
当时,陈琏夫妇回到南京后,陈布雷把陈琏安排到国立编译馆工作,把袁永熙安排在中央信托局南京分局当科长。这当然是他们公开的身份,实际上他们遵照地下党的指示,就地潜伏,收集情报。
陈布雷是做好准备辞世的。他在自杀前半月,一改深居简出的习惯,突然提出要陈琏夫妇陪他去拜谒中山陵。到11月12日,陈布雷又叫袁永熙来寓所见面,细谈很久。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突然自杀,不活了。
是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精神信仰方面出现绝望,导致陈布雷决然终止自己的生命!他一生信仰的三民主义没有出路,一生跟定的主子蒋介石及其政权濒临崩溃!而反观女儿女婿的选择,显然是一条明路!
是极端的心理矛盾和悔疚恨交集,使得陈布雷要寻求解脱,决然自杀。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陈布雷(1890年—1948年),中国浙江余姚人。原名叫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20多岁时就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之后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的美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受关注并且具有争议的人物。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句话,出自抗战初期蒋介石的公开演讲。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现在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此文就是出自于陈布雷的笔下。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被助手蒋君章发现,已经气息全无,身体僵硬。他的枕头旁边,放着几封遗书,有留给家人的,还有留给蒋介石的。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
之后,遗书很快被送到蒋介石官邸,当蒋介石得知陈布雷已死,并且是自杀时,蒋当时的面容霎时变得惨白,眉宇之间也流露出凄怆悲恸。他仔细看完了陈布雷留下的遗书,一句话也没有再说。之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可谓是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对于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大多人认为,淮海战役失败后,蒋在一次军政会议上,大肆批判属下将领的无能和腐败。继而又说自己,如何如何英明睿智,廉洁奉公。大有“朕躬有罪,罪在万方”的意思。陈布雷见蒋在此时都不知反躬自省,竟然一反常态的表态:“一派胡言!”
当时,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也根本没有想到,陈布雷会当众反驳自己,一脸的懵状。当时就僵在了现场,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之后才喃喃地用家乡话骂到:“书生误国,书生误国,看错人了,看错人了,大家散会!”。
除了上述原因,陈布雷本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时,觉得自己已经才思枯竭,无法再为蒋继续效力,所以只能走上绝路。陈布雷的担心和自责,是基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仅仅在他自杀两个月后,蒋介石便宣布引退下台。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蒋介石集团太腐败了!陈布雷理想信念破灭,心死,身死而已!
蒋介石一生中有四大秘书,分别是杨永泰,陶希圣,陈布雷,秦孝仪。这四个人,杨永泰死于cc派暗杀,陶希圣曾一度投降日寇,陈布雷则是信仰破灭后自杀,秦孝仪成为蒋介石遗嘱起草人和监督人。
今天讲讲陈布雷的人生悲剧。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生于1890年,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蒋介石北伐成功后,陈布雷投入蒋介石集团的怀抱,通过自己的杰出才能,陈布雷逐渐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人。抗日战争中,陈布雷作为一个爱国者,写下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话语,大大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如下:
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陈布雷因为杰出的才能,在蒋介石集团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被称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美誉。
作为蒋介石集团的御用文人,陈布雷也是很有良心的,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他努力促使郭沫若回国,在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大肆屠杀进步人士和民主人士,陈布雷也曾经对蒋介石进行规劝。
但是蒋介石是一个与人民为敌的政治流氓,陈布雷不得不昧着良心做了很多坏事。比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而“兵谏”,蒋介石仓皇逃窜最终被捕。陈布雷按照蒋介石的要求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了蒋介石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
对于蒋介石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而进行的恐怖政策,陈布雷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抗战期间,周恩来总理对他说:“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这并没有让陈布雷离开蒋介石身边,却不能不让陈布雷有所转变。陈布雷自己也在“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这样有良心的一个御用文人,在解放战争后期发生了总爆发,良心最终战胜了物欲,陈布雷向往民主独立的新中国,却不愿意背叛蒋介石而去,他甚至不愿意对蒋介石再说一句共产党的好话。最终,他只能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陈布雷有7子2女,以“正直平凡”四个字教导子女,他看透了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恶浊,因此严禁子女参与政治。长子陈迟成为农产品专家,次子陈过成为内科专家,三子陈适后来在武汉测绘学院任教授,四子陈迈任上海铁路局工程师,六子陈遂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专业。陈布雷的孩子们都很成才,但最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小女儿陈莲。虽然陈布雷禁止孩子们从政,陈莲却有着一颗政治上的良心,早在高中期间就参加了共产党。后来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的丈夫袁永熙就是地下工作的同事。1947年,两人不幸被捕,坚持斗争,没有暴露。
陈布雷自杀前一个月,让陈莲夫妇陪他去拜谒了中山陵,这大概是他对孙中山先生最后的交代了。陈布雷对陈莲夫妇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心知肚明却不敢说,陈布雷自杀,也许有保护这两人的目的所在。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948年11月12日深夜,陈布雷服下大量的安眠药自杀而死,终年59岁。
陈布雷自杀后,蒋介石为其题匾“当代完人”,并亲临主祭。
当时蒋介石非常悲痛,宋美龄也是如此。
宋美龄到了陈布雷自杀的府邸前,下车时因过于悲痛,一时间竟然站不住,差点跌倒。
自杀的原因:
第一,长期身体衰弱,力不能支,干脆一死了之。
第二,知道大厦将倾,自己无能为力,干脆自杀。
我们一个个的说。
第一,长期身体衰弱,力不能支,干脆一死了之。
陈布雷的身体不好是有历史的,他患有严重的精神衰弱。
现在看来,陈布雷很可能是有抑郁症的,而且还颇为严重。
早在抗战时期,陈布雷不服用安眠药就无法入睡,一天最少三片,有时候服用很多也无法入睡。
这种严重的失眠持续了10多年,人无法忍受也是寻常事。
由于睡眠不足,陈布雷身体很差,体弱多病。
在抗战时期,宋美龄特别每天给他奶粉用于补身子。
由于失眠问题很严重,根据陈布雷的私人记录,他有多次已经准备自杀:1942年春夏、1943年、1944年春夏,都有自杀计划,但都因失眠情况有所好转而改变。
在自杀之前,陈布雷已经高度失眠很久,至少有1年以上。
这导致他健康严重恶化。
在1947年底,他写给秘书一份信,抱怨自己体力和脑力都有严重衰退。本来散布只需要走30分钟,他却需要走2小时,而且看人目光散乱,手腕甚至颤抖,非常严重。
自杀前1天,陈布雷这么写:“人生到了不能工作,不能用思虑,则生命便失去其意义,没有意义的生命,留之何用。现在我真是衰老疲惫,思虑枯涩钝滞到了极点了,就是一部机器,用了20年以上,也要归于废旧的,何况有形的身体。”。
第二天,他就自杀了。
所以说,陈布雷自杀同身体的恶化有密切关系。
很多人不能理解,主要你们没有失眠过。
萨沙记得小崔说:当你长期失眠,看着太阳升起却无法入睡时,就会觉得死是一种很好的解脱。
第二,知道大厦将倾,自己无能为力,干脆自杀。
陈布雷是个聪明人,对于政局的判断还是很清楚的。
随着三大战役惨败,国军必然会失败,丢掉大陆政权。
而陈布雷只是一个写文章的书生,虽然被蒋介石信任成为主要的笔杆子,但当时也无能为力。
因为那个时候靠枪杆子,笔杆子已经没用了,陈布雷自知失败难以避免。
他不愿意看到国民政府崩盘,也不愿意背叛蒋介石投靠敌人,最终干脆一死了之,一了百了。
这样眼不见为净,也就不用承受失败的羞辱了,同时也卸下了责任和羞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布雷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从一而终,不愿意受辱。
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1948年11月14日《中央日报》一条新闻激起千层浪:
陈布雷氏于昨日上午8时,以心脏病突发逝世。陈氏前晚与友人谈话后,仍处理文稿,一切如恒,就寝为时甚晚。昨晨,随从因陈氏起床较晚,入室省视,见面色有异,急延医诊治,发现其脉搏已停,施以强心针无效……
11月18日由中央社发布:陈委员治丧委员会提出报告:布雷先生素患神经衰弱,以致常苦于失眠,每夜必服安眠药三片始能入睡,有时于夜半醒来,再服数片,始能略睡,晨起总在上午7时左右。本月13日至上午10时,尚未见起床,秘书蒋君章推门进入卧室,见布雷先生面色有异,急请总统府医官陈广煜、熊凡救治,两医官判断布雷先生系服安眠药过量,其心脏已于两小时前停止跳动……
陈布雷是服安眠药自杀的。对陈布雷的自杀,有人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定论为“死有余辜,为蒋家王朝殉葬”,私下还有“殉葬”、“以死明志”、“死谏”等各种说法。
陈布雷,生于1890年11月15日,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浙江慈溪人,布雷是他的笔名,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秋天入职上海《天铎报》,几年后到《商报》做编辑主任,在此期间,他以笔为剑,反对帝制,宣扬共和,积极为辛亥革命摇旗呐喊,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受到中山先生、萧楚女等点赞,“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成为报界翘楚。
1926年11月,身为总司令的蒋介石有“难言之隐”,急需一人代言,报业奇才陈布雷纳入法眼。当嘴瘪唇翘、头发蓬松的书呆子陈布雷用谦卑的口气回答道:“愚见是否以可靠的部队包围上海,造成猛虎出山之势,然后用帮会势力打头阵……”完成了蒋介石“如何对付上海的工人运动”的答卷,又按蒋介石指示要点,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告黄埔同学书》,自此成为“御笔”,与陈诚并称蒋介石的文胆武将,一生深受蒋介石的信任。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多篇鼓舞抗日士气、激扬民族斗志的不朽篇章,蒋介石“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演讲,顿时洛阳纸贵,振聋发聩、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抗战。
陈布雷与蒋介石如影随形,对老蒋可谓忠贞可鉴,竭力奉献,蒋的所有讲演稿十之八九出自陈之手,老蒋的意志决定了陈的文章,忠心耿耿为蒋歌功颂德,成为“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赢得“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美誉,但抒写的却再不是真意自我。
蒋介石指鹿为马,要陈布雷将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而“兵谏”诬为“弑君、篡权”,自己仓皇逃窜山后的狼狈美化成镇定自若。陈布雷绞尽脑汁最后交上了《西安半月记》“……唯以诸同志及各方友好,均以不能明悉当时实情为缺憾,爰检取当时日记,就一身经历之状况与被难中之感想,略纪其概,以代口述。凡以志余谋国不臧与统率无方之罪而已”。
事后,他痛苦地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一个知识分子“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的凄苦与无奈跃然纸上。陈布雷对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恪守民族主义立场,胸怀一颗爱憎分明、为人正直之心,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被迫流亡日本的郭沫若,正是在他的游说下,蒋介石才允许其回国。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大肆屠杀进步人士和民主人士,陈布雷多次对蒋介石进言进谏。所以周恩来总理曾托与陈布雷交谊至亲至深的翁泽永转言:“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时间到了1948年,中国政局已经明晰,国民党败逃台湾已成定局。
陈布雷的心死了!陈布雷政界浮沉21年,但仍未改变一介文人的迂腐,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他恪守为臣之道,不贪不占、无派无系。一次重庆《新民报》的女记者问他属于国民党中的哪一派系,陈回答道:“这个问题,好比待字闺中的少女”,他追求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的“内外圣王”,“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心纯洁质直,除忠于我公子之外,毫无其他私心”。
国民党危如累卵、大厦将倾,可党内却是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不能瓶罄罍耻,“中朝大官老于事,讴知感激徒媕婀”,而蒋介石也难有所作为。陈布雷看不到国民党未来的前途与希望,自己武不能带兵打仗,文不能经济财政,面对国民党的节节败退,深感“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在深深的自责,但他忘记了他只不过是一名秘书,是一名蒋介石意志的执行人员而己。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已是百病缠身,又身居政治中枢,心力交瘁,知识分子的多愁善感,此时身心承受能力已达极限。
1941年11月16日,正逢郭沫若先生的五十寿辰,同时又是其从事创作活动25年纪念,他写了深情而真挚的信,送去了他的衷心祝愿,
“然自信文士生涯、书生心境,无不息息相通”,道出了虽身在政坛高层,但文人习性大致未改,对官场的那一套颇不适应,故内心并不舒畅。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达官贵人都忙大发国难财,但陈布雷却在为家人生计发愁,他在1945年10月14日记中写道:“与家人筹划此后生计,不仅无片椽尺地足以在外栖旅,且以币值降落之故,亦略无余储足以坐食三个月。年力渐衰,乃感如此严重之经济压迫,询乎愚忠直道,难以行于今日之世也!”
随身副官陶永标有段回忆:
“布雷先生做了半辈子官,而且是大官,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不搞特权,生活上清苦俭约,抗战时在重庆的伙食尤其简单,同部属同桌吃饭,衣着朴素,人所共见,房间里家具装饰也很简单,会客室中只有3把旧沙发,配给他用的汽车,从不许家人使用……”
陈布雷自杀后,尸体“上身穿着糙米色卫生衫,两肘有碗口大的洞(长期伏案写作磨破的,平时被外衣罩住,从未看到过),内裤裤管塞在袜子里面,也验证了陶永标说法。
陈布雷位居高位,若想取财,如囊中取物。1943年10月,蒋介石到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副院长是孔祥熙代行院长职务,陈以侍从室第二处主任身份,有事须与孔祥熙联系。一天,在院办公处谈毕公事,孔祥熙突然塞给布雷先生一个信封说:“布雷先生,你身体不好,子女又多,负担重……”他谢绝了!
1948年11月1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蒋介石一脸愠怒:“各单位互不接洽,互不配合,互相拆台,党的高级干部中有人对党国前途丧失信心,未能集中精力以纾危艰:有人公开散布失败情绪。在总统府的门口竟问别人‘你有没有准备?’准备什么?准备后路还是准备投共?……甚至有个别党国中坚,在此多事之秋,以国家委以的重任持敷衍、推诿的态度……”
数日前,蒋介石在总统府办公室召见陈布雷,见他满脸疲惫,劝慰道:“布雷先生,时事艰难,需要你我同舟共济,过去,你是我的头脑、思想……我需要你尽快拿出一个‘战时体制’的方案来……”
面对总统府秘书长吴鼎昌多次电话催促,陈布雷手揪头发:“这件事我不会办,请总统找别人做吧!”说完撂下电话。
陈布雷觉得,蒋介石讲话是针对他的,他感到对不起总统的信任,辜负了党国的重托。看到南京道路两边成带的法国梧桐,在瑟瑟的秋雨中,疏枝残叶在苦苦挣扎……他回到湖南路住处,对陶永标说道:“我今夜要赶写一些重要东西,任何客人不见,电话也不接,一切改日再说,你也不要上来催我睡觉,我写好自己会服药睡的。”他上了一半楼梯又转过身来重复一遍:“一定不要让人来打扰我,让我安静些!”
“让我安静些!”这是先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陈布雷分别给蒋介石、副官、老友、家人留下了12份遗书,与其痛其陈痛,不如在遗书上寻找蛛丝马迹:
陈布雷写给社会的遗书(节选):
人生总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倘使我是在抗战中因工作关系被敌机扫射轰炸而遭难,虽不能是重于泰山,也还有些价值。倘使我是因工作实在紧张,积劳成疾而死,也还值得人一些可惜。
而今我是为了脑力实在使用得太疲劳了……可以说我的脑筋已油尽灯枯了。
陈布雷写给蒋介石的遗书(节选):
介公总裁钧鉴:
布雷追随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应承当,以期无负教诲。但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经极度衰弱,实已不堪勉强支持,值此党国最艰危之时期,而自验近来身心已毫无可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计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误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无价值之一生。
该交待的交待完了,陈布雷拿起瓶中的安眠药服下,他安静地躺在床上,带着当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豪情驾鹤去了。
11月13日上午,听到陈布雷死讯,蒋介石面色发白,随即取消了当天会议,当即和夫人宋美龄一起来到陈家,面对陈布雷遗容,默默无言,临走吩咐:“好好地料理后事,我派俞局长(军务局长俞济时)和陈局长(政务局长陈方)来帮助你们。
11月15日在南京中国殡仪馆,灵堂四壁素联,蒋介石的“当代完人”横幅悬挂正中,还有李宗仁“有笔如椽,谠论雄文惊一代;赤心谋国,渊谟忠荩炳千秋”,党国要员悉数到场致祭。
12月10日,按陈布雷生前遗愿,长眠在杭州南山九溪十八涧徐村。
再有迷津唤不醒,又请谁来鸣!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