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古代的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想反问一下,御林军为什么要造反?

为了弄活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古代主要造反的是哪些人,都有哪些动机。

农民起义者造反

在古代的下层劳动人民,尤其广大农民经常会受到官府苛捐杂税的压榨,如果遇到洪涝、旱实、蝗灾等天灾,庄稼颗粒无收,甚至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这些农民有时实在活不下去了,如果这时候有人振臂一呼,农民们会很快会加入到起义队伍,以造反的暴力手段来推翻皇帝的统治。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绿林军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农民起义者造反都是生活所迫。

手握重兵者造反

很多的朝代建立之初,一些开国功臣就会受到巨大的恩惠。皇帝会赐给有功之臣大片的封地,让他们自行管理。还有皇帝的一些儿子会划地封王,同样有自己的藩地。还有早先的诸候、唐朝时期的藩镇节度使、清朝的封疆大吏、各朝各代手握兵权的将军,基本都是这种类型。这些人势力范围很大,随着时间的推异,很多手握重兵者就会拥兵自重,野心急剧膨胀,一言不合或者利益受损就想去造反推翻皇帝,象西汉七王之乱、安禄山、朱棣、吴三桂造反等等。手握重兵者造反为了争夺江山。

前朝遗民造反

历史上还有一种造反的现象,就是前朝遗民的造反。这些人一般都是前一个朝代的残余势力或者前朝的皇室宗亲,不甘心于前朝覆灭,想凭借个人威望或者依靠恢复前朝的口号来聚众造反,以达到复国的愿望。比如秦朝未年的六国贵族后裔和项羽叔侄,《天龙八部》的鲜卑大燕政权慕容氏后裔慕容复、清朝前期的各种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和红花会等等。前朝遗民造反为了复国。

民族部落势力的造反

历史上周边的一些民族部落势力,在其弱小的时候就会依附于中原王朝,俯首称臣,连年进贡,一旦强大就会起来造反,搞得兵祸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比如三国时的孟获、清朝的准格尔之乱。民族部落势力的造反大都为了割据一方。

地方宗族势力造反

地方上的宗族势力声望过高,一般也会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他们最会观察天下形势,一般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趁势而为,往往收获最大。比如唐高祖李渊,比如刘縯、刘秀兄弟。地方宗族势力造反为了巩固自身利益。

御林军为什么要造反?通过以上主要造反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御林军造反几乎没有什么动机,实力也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忠心,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和最后的保障,保护皇帝才是他们的责任。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历史上尤其是宋代之前,御林军叛变、政变的多如牛毛。

比如唐明皇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就是首先夺取了御林军的指挥权:葛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党掌握军队的韦璿、韦播、高嵩,然后宣布:“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身高有马鞭之长者皆杀之,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敢有反对者,罪及三族。”羽林军将士纷纷表示从命,史称唐隆之变。

赵匡胤也是如此:960年正月,北汉与契丹联兵入侵,周恭帝命赵匡胤率宿卫禁军北上迎敌。期间,赵匡胤发动政变,建立了宋朝。

不过,赵匡胤自己是利用禁军政变上台,他后来就做了很多的防范工作。

后来宋朝禁军就出现了分权局面。

本来北宋禁军最高指挥官为殿前司都点检,掌握军队的调动权和指挥权。

搞笑的是,赵匡胤自己就是后周殿前司都点检,依靠禁军政变成功。

所以,他上台以后,立即废除了这个职务。

随后,北宋禁军基本就是“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关,也是皇帝的意志执行机构,享有调兵权。当时全国任何部队的调动,必须由枢密院负责。

如果枢密院没有批准调动,军队擅自移动,就属于谋反,军官是满门抄斩的重罪。

当年岳飞即便有着子弟兵,然而看到十二道金牌也只能奉命撤退。

不过,枢密院并没有指挥权和训练权。

全国军队的训练和日常事务,主要是三衙负责。三衙也就是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

但三衙并没有军队的调动权和指挥权。

在具体作战时候,率臣即主帅由皇帝临时委任,而不是平时训练士兵的军官,以防止他们联合叛变。

而主帅才享有指挥权,却没有训练权和调动权,部下又是临时委派,大家并不是一条心,想要联合他们造反也不可能。

况且,开战以后往往皇帝还会委派文官监军,防止出现叛变情况。

这样一来,禁军的三权分开,想要造反也就不可能。

这种制度的优势是军队比较稳定,叛变造反情况很少,而且御林军军官政变更是不可能。

缺点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领常换的情况下,训练不精,效率和军力大减。

所以,宋军战斗力不稳定,有的部队很弱,有的部队很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经过严格审查,都是忠心耿耿的人,其内部也有一套审查耳目机制,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在古代历史上,起义好像是一件较为平常的事情。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现象也是比较令人困惑的,就是在这些起义的军队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御林军的身影。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时期,御林军是离皇帝最近的一个部队,按照常理来说,这样一个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军队,才更应该加入反叛队伍,毕竟天然的位置优越性,会增大成功的几率。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古代御林军几乎从未有过不好的记载。其实,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非常简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御林军没有反叛的理由。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去做一件特定的事情,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所致。而身为皇帝近卫的御林军,恰恰是缺少反叛的理由,所以才会尽忠职守地保卫皇帝的安全。

皇帝亲自负责管理

从古代的军事部署来看,负责皇帝职能安全的禁卫军也隶属于军队管理,他们不仅仅担任着负责皇帝安全的工作,在必要的时刻,他们也会参与对外作战计划。一般来讲,皇家御林军的日常工作就是根据皇帝的命令去进行防御,除此之外,一些出现在京都周围的反叛,也由他们来摆平。

因为御林军这个工作的性质与皇帝本人的安危直接相关,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个部队所有官员的任免都由皇帝本人直接管理。甚至在某些朝代里,皇帝还会赋予这些军队一定的特权。比如明朝负责皇帝安保问题的锦衣卫,就具有侦查权和司法权,除此之外,古代时期的这些所谓御林军的军队首领,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

亲信也需要制衡

作为皇帝的亲信,这些军队首领的日常工作不仅仅是保护皇帝,他们也会直接参与政务处理,并拥有一定政治方面的实权。当然,亲信也不意味着就永远不可能背叛自己,所以皇帝对于这一支保卫自己人身安全的部队,还设置了很多的限制。

比如,在唐朝时期,负责皇帝安全的军队被称之为宿卫部队。他们一般被分成南北衙,一方由宰相控制,另一方则直接由皇帝接管。这样分管的方式就很好地达到了制约的作用,两方军队虽然同属一支,但彼此之间却可以相互戒备,并以此来达到制衡。

选拔的严格性

选拔的严格性也是致使禁卫军不可能出现反叛情况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宋朝在选拔禁卫之时,会要求他们必须每天练习武术,并且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汉朝更是明确规定只有到达一定级别的官宦子弟,才能够充任宿卫。除此之外,一些非常有钱的人也可以当选,但是富甲一方的商贾则不可以。

根据历朝历代的选拔制度可以看出,古代能够靠近皇帝的部队人选,全都是出生高层的官宦子弟。并且,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是世代成为御林军的人选,虽然说不上是世袭的职位,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垄断这个职务的地步。也就是说,古代保卫皇帝安全的这个职位,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的。而能得到这一职位的这些人,则并没有理由反叛。

当御林军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接近皇帝

对于能成为御林军的人来说,财富以及地位几乎是他们生而得之的东西。他们之所以选择做御林军主要是想无限地靠近最高掌权者,也就是皇帝。然后通过这层亲近关系得到皇帝的信任,进而为自己的家族做出贡献。

御林军这个职务看似地位不高,但实际上,这些人所拥有的权利非常特殊。这支队伍是唯一一个可以在皇宫之中带有武器的军队,而且他们还可以出入皇帝所在的任何场所,可以在宫廷之内传递信物并获知皇帝踪迹。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时期里,这些御林军所能够做到的事情全都属于代价颇高的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因此身首异处。

不过,虽然他们拥有这样一部分权力,但是这些权力却是在皇帝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的行动指南都由皇帝来制定,并不可以肆意妄为。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因为他们所拥有的一些特权,反而更成为了皇帝所防范的对象。要知道,一旦这支保卫皇帝安危的近卫队产生反叛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生活如此安逸

当然,权力的制约以及各种规定的限制,并不是促使御林军安分守己的根本原因,最为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御林军的生活状态。对于古代的御林军来说,他们也许没有大量的金钱,但绝对有高于普通官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是最靠近掌权者即皇帝的一群人,所以,几乎没人会去得罪他们,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相对安逸。

众所周知,在安逸自在的环境之中,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反叛之心。只有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并被逼迫到无法生存之时,人们才可能鼓起勇气去挑战自己从不敢逾越的权威。所以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之下,御林军根本没有反叛的理由。

因为古代早生早育的原因,所以一般情况下,古代能成为御林军的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家族。就算他是一个普通人,也一定会有妻儿在他的身后,并受他保护。因为有想保护的人,所以古代的御林军都会奋不顾身地去保护皇帝,以此来换得自己以及家人的平安和富贵,而不是去想着通过反叛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结语

因为御林军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帝安全的原因,所以一旦皇帝出现一点差错,他们就会首当其冲地成为被“献祭”的对象。以此谢罪是这些人在失职之后的第一选择,所以没人会选择用自己全家的性命博得富贵。

同时,作为被保护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古时候的皇帝会对这些御林军的家人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这种掌控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威胁。于是,御林军在这样的保护和威胁之下,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再产生反抗之心,而是会选择拼尽全力地去保护皇帝。

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我是刀笔小吏张押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首先,这个问题就不完全对。

在古代御林军造反的例子也有,而且不少。

隋炀帝就死在了御林军手里,武则天也是被御林军逼着退了位。

到了五代十国,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朱温、李存勖都是被御林军干掉的,就连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凭着御林军才黄袍加身。

当然,御林军造反毕竟是特例,绝大多数时间,御林军还是皇帝最器重的刀把子。

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古代军队的体制就明白了。

御林军是通过层层严格选拔出来的。

首先,在素质上就甩了其他军队一大截,相应的忠诚度和纪律性也比其他军队要强很多。

其次,在军队将领上,皇帝也煞费苦心。以宋朝为例,禁军统帅被赵匡胤一分为三,三者互不隶属,共同对皇帝负责。你说这将领怎么造反啊?一个好造反,三个互相牵制,谁都造不了反。

再次,禁军将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手上的部队每隔一段时间轮替一次,军队和将领互相不熟悉,你连造反的本钱都没有。

最后,宋朝的禁军采用“内外相制”的政策,一半拱卫京师,一半驻扎外地,互为牵制。京师的造反,有外面的看着,反过来也一样。而且这些部队都是不断调整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谁都造不了反。

从利益上来看,御林军造反的性价比也不划算。

要知道,御林军在皇帝身边。只要好好表现,皇帝一高兴,升官发财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造反,可就不太划算了。成功性太小,而且,万一失败了,株连九族。

另外,补充个小知识。御林军造反最厉害的国家是古罗马。古罗马的御林军不止造反,还把皇位公开拍卖,只要有人出钱,他们就敢动手杀皇帝,就这么一次又一次赚外快,简直把皇位当成了摇钱树。

这只是我个人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古代御林军造反现象是存在的,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御林军造反有:隋末御林军首领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至马嵬驿时,羽林军发动兵变,斩杀宰相杨国忠,逼迫杨贵妃自尽。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皇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皇位。南宋初年苗傅、刘正彦逼迫宋高宗退位,后被韩世忠等斩杀。

但是,总的来说历史上御林军造反现象并不多见,因为:第一、羽林军首领一般都是皇帝最亲信之人。第二、羽林军兵士在各方面都经过精挑细选。第三、羽林军一般都不只一支,且不互相统属,起到相互钳制作用。比如西汉初南军和北军,南军属卫尉统领,北军属中尉统领。武帝时增置八校尉各统领一支卫队。所以,基于上述原因,历史上羽林军虽然离皇帝很近,但很少有造反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