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人都会本能的维护自己的财富,非到万不得已不会交给别人。

人类也是哺乳动物。

普通的哺乳动物猎取到食物以后,除了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分享以外,连配偶也不允许随便占有。

雌性动物为了保住自己和孩子的食物,往往同外来争夺者做生死的搏斗。

因为一旦食物被抢走,雌性动物和孩子就很容易饿死。

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这个法则对于人类同样有效。

在封建王朝的末年,随着王朝的更替,会出现统治者换人的客观情况。

但是,统治者换人往往只是最高层的权贵集团受到一些影响。这些权贵集团主要指的是皇族成员,比如宋代的赵家、明代的朱家、满清的爱新觉罗和八大铁帽子王。

而中高级官僚和财主往往影响不大,大部分王朝更替后这些官僚和财主大多可以保持财产。

一些运气好的人物,甚至可以保持地位。

就像三国演义中,鲁肃曾经对孙权说的那样:如今我投降曹操,曹操理当送我回到故乡,品评我的声名地位,总还能做个小官,乘牛车,有随从,交游士大夫,慢慢升迁上去,也少不了做个州郡长官。而主公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凶多吉少,可能年性命都保不住。

道理其实就是这样。

崇祯时期那些大臣和财主,并不认为李自成来了以后,会把他们怎么样,只要他们决定效忠李自成。

其实,这些大臣和财主,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崇祯赢了应该怎么处理,如果李自成赢了怎么处理。

当时随着孙传庭汝州惨败后,明军关内最后的机动部队已经被歼灭,再也没有挡住四处移动的李自成农民军能力。

这点,大臣们和财主们都心知肚明,崇祯已经必败无疑。

这种情况下,他们拿出自己的钱去赞助崇祯,岂不是铁定打水漂。

这种傻事谁会去做呢?

况且,崇祯此人的心里不好琢磨。明代官员的收入其实是有限的,他们大部分收入来自灰色收入。如果大臣拿出超出自己薪水的捐款,反而变相证明自己贪污,说不定先被崇祯杀掉了。

明代对于贪官,都是使用酷刑,有时候还要剥皮萱草处死。

这种情况下,谁又敢呢?

结果就是:结果首辅大臣魏德藻才出500两,其余大臣好歹象征性的出了几十两,还叫苦连天,要砸锅卖铁、卖房子买儿女,各种装样子。崇祯无奈恳求岳父周奎帮忙,极为有钱的周奎竟然也只出一万两。周皇后面子上挂不住,变卖私物凑了五千两,交给崇祯,算是自己父亲捐的。结果,这些大臣一共捐助不过约100万两,当然是不够军费开销冰山一角的。当时辽东的军费,一年最起码几百万两,还不是大规模战争,只是防御。

说起来,倒是老百姓还算不错。穷人有的连家底都捐出来,一个白发老人捐出毕生积蓄400两。

崇祯还封了那个老头一个锦衣千户的职位,想要让天下人看看。

可惜当时崇祯控制的北方地区,已经很有限了,大部分都是饿殍遍地,老百姓濒于饿死,哪里有钱捐款。

最终就是,崇祯筹集不到军费,无法阻止新的军队对抗李自成。

其实,崇祯已经尽了力。当时明朝已经到了末年,财政严重赤字,入不敷出。

据史料记载,崇祯上任后接了一个烂摊子,自己省吃俭用,宫女不够用了,也不敢扩招,他甚至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充作军饷,还把宫里储存的人参等物品也变卖了。

可惜,由于每年巨大的军费开销,单靠节省开支是无用的。

有人问,崇祯为什么不把大臣们抄家呢?当时国家濒于灭亡,如果再将大臣都杀了,等于自寻死路了,不能抄家。

李自成攻打到北京的时候,禁军因缺少军饷、士气低落,加上城里流行鼠疫,基本一哄而散。

崇祯自杀而死,大臣们无动于衷,有的还巴结李自成,准备改朝换代做个一官半职。

谁知道,李自成可是土匪出生,同崇祯不同。

李自成让大将刘宗敏出面搞钱。

刘宗敏直接将这些人抓起来,施以酷刑,让他们交出财产:常用夹棍,夹棍上有棱,有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必将夹碎他们的手足,后者痛不欲生。刘还觉得力度不够,于是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犯人无不闻风丧胆。

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和财主们将全部家产献出以求活命。

刘宗敏搞到多少钱呢?共获银七千万两,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

其中哭穷的周奎,家中超出现银52万两,还有奇珍无数,价值少数也有二三百万两。

崇祯哭求才搞到100万两,刘宗敏直接抄家搞到7000万两。

可以说,这些大臣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者说自作聪明。

不过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人类都是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中国人尤其如此。

就比如抗战时期一些汉奸,是在1944年才开始做汉奸的。而当时连傻子都知道日本鬼子不行了,而汉奸为了眼前一点利益,不惜维护坐床。结果抗战胜利以后,这些汉奸杀的杀,关的关,一个没有好果子吃。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

明朝之所以最终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国库里面没有钱了。没钱打仗,自然就无法给军队的士兵发粮饷,无法组织武器等各种战争配备,这样一来,士兵的战斗力必然下降。所以尽管李自成军队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基本上只能算一帮乌合之众,但是最终大明王朝却被李自成起义军给轻松推翻了。

当时崇祯皇帝为了筹集打仗的费用,曾经向朝中各大臣征集,而且他也主动带头,勤俭节约。包括他的皇后周皇后,也亲自上阵,像普通农妇一样织布。可见,崇祯皇帝确实是下定了决心的。但是官员们却很少主动捐款,乃至于周皇后的父亲都不主动干这个事情。周皇后为了让她的父亲带一个头,把自己的首饰拿去变卖了给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把这笔钱捐出去。然而他的父亲在捐钱的时候,却依然克扣了一部分。

那么,是不是明朝的这些贵族官员们自身没有钱呢?其实并不是的。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用武力向这些官员们索取的时候,是从他们的身上掏出了不少的钱财,显然他们并不缺钱。既然如此,为什么明朝的这些官员地主贵族们,却不愿意把钱拿出来帮助国家抵抗农民起义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崇祯剧照)

一、崇祯已经失去了大臣的信任。

崇祯皇帝最不像亡国之君的样子。因为他勤政俭朴,绝不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花天酒地。但就算是这样,崇祯依然失去了明朝大臣及地主贵族对他的信任。

之所以大家不再信任他,与崇祯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崇祯本人缺乏一种当君王的大度。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一个君王,在国家危难之际,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好人才。要用好人才,首先需要信任人才。但是崇祯皇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不信任人。他总担心这些大臣和地主贵族会造反会夺权,所以他在给他们权力的时候,对他们常常多有提防,甚至动不动就会杀掉他们。

崇祯皇帝一生发出去了很多的尚方宝剑,尚方宝剑自然是代表着皇帝,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但是崇祯皇帝从来不给他们这种权力,谁要是敢干这样的事情,他就担心这个人要造反。比如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杀掉了毛文龙,他就认为袁崇焕本身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把袁崇焕骗进京城杀掉了。

像这样的例子还非常的多,崇祯因此杀掉不少人。所以明朝大臣们非常担心,这也让他们在工作上无所适从。如果大胆干工作,很可能就遭到了皇帝的猜忌,皇帝就会把他给杀掉。

既然大臣们已经不信任这个皇帝了,我们知道,古代的国家都是家天下,一个国家就代表着一个家族。但大家已经不太信任你这个家族了,怎么还会把钱拿出来支持你呢?

(李自成剧照)

二、大臣们觉得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

中国古代的王朝,有一种改朝换代的传统。每到两三百年的时候,一个王朝也就要结束了,古人把这一个认为是天道循环。是上天对人间的王朝给予的一种规律,

所以每次到了王朝末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起来造反,都会觉得这个王朝应该灭亡了,应该由新的王朝来替代这样一个王朝

而明朝末年确实具有那种王朝即将灭亡的气象,因为当时明朝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大事情,包括自然灾害频发、人间瘟疫流行、盗贼四起、少数民族强力入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明朝即将灭亡的感觉。

为什么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那么多的人不抵抗,而且主动跑去投奔李自成,就是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真龙天子出现了,他们要去投奔真龙天子了。

有人可能会说李自成本来是流寇,他怎么能够算是真龙天子呢?事实上,如果在明朝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话是对的,但是明朝本身就是一个农民起义者夺得天下建立的,所以像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者,夺得天下也是有可能的。

(明朝大臣剧照)

三、官员们如果拿出钱财捐助国家,可能引出其他问题。

因为明朝的工资普遍不高,而整个明朝官员为了补贴家用,所以他们大都贪腐。古代没有官员财产公布这样一个制度,如果这个时候把钱财捐出来,根据他们的工资进行计算,他们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所以假如这些官员们捐钱了,就意味着他们有严重的贪腐行为,这样一来,就相当于他们把自己的问题给暴露了。

崇祯皇帝本来是比较节俭的,同时他也对大臣们不信任,现在大臣们拿出钱来,皇帝肯定认为官员是一个贪官,从而抄他的家。那不就把好事变成了坏事吗?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那些大臣们就算家里有钱,也不敢把钱捐出来。

明朝的官员不愿意捐钱,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其实和整个大明王朝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蚱蜢。一旦大明王朝灭亡了,他们也就不存在了。这也是他们的历史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等)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

事实上,私人财富从来不是救国之方;每当国难时,救国只有人!挺身救国的、心存爱国大公无私人!r

明朝人朱用纯说过:为官心存君国,豈计身家!明朝这些大臣是爱财不爱国的守财奴,聚财腐败,公器私用,已使他们失去做人的品格!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

崇祯年间不需要那些大臣们把自己的钱捐出来,只要他们别贪污,让这些钱留到应该流向的地方,大明王朝也能很轻松解决掉内外交困的诸多问题了。

说起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就是他手底下这帮大臣贪污受贿成风,以至于表面上看大明王朝每年有数以千万两的税收,并且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了军费中,以至于仅辽饷每年就达到了600万两。

如此巨额的资金,已经不需要让大臣们从自己兜里边掏钱,只要收税的过程、调拨款项的过程大臣们能够恪尽职守,担负他们应该担负的责任就好了。

不用他们有多么高的道德情操,也不需要为了保护大明王朝拿自己的钱出来,没必要!

可是,正是因为官员们腐败成风,崇祯皇帝看着每年的税收,白花花的银子似乎很多,却没有多少用到正经地方。

例如,崇祯15年,也就是大明王朝马上要被推翻的倒数第3年,一个监司调配5000两银子到军队中,能有三成发到军营中就不错了。

国库的银两调配到军营中的时候会层层苛扣,那么当税银从下边收上来的时候,当然也会极尽名目,大肆收刮。

所以,前线的士兵缺少饷银,百姓却在官员们的压迫之下日益困顿了。

那么,当出现天灾的时候,粮食减少必然会导致饿殍遍地,幸存的人为了生活只好揭竿而起。

崇祯年间西北地区的民变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对百姓的压榨。

南宋初年,宋高宗问岳飞:国家怎么样才能够兴旺发达?

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命,国家就能发达了。

但是在崇祯年间,文官贪财武官则是又贪财又惜命。

虽说军饷再下拨到军营中的时候已经经过层层的克扣,所剩无几了,但是军官们还要从中再克扣一笔,以至于前线的绝大多数士兵衣不遮体,面黄肌瘦。

卢象升在基层视察的时候就发现,士兵们有的人连裤子都没有,在寒风之中瑟瑟发抖都快冻僵了,而且瘦骨嶙峋,往那一戳就像是一根棍子,因为这些士兵每天很难饱餐,所以瘦的不成样子了。

吃不好穿不好,他们手中的武器和铠甲就更谈不上配备到位了。

一些卫所兵拿的武器很多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唯一一件,多年来早已经锈迹斑斑,不要说和全副武装的正规军作战,就算和那些揭竿而起拿着大棒子的农民军干仗都干不过。

即便如此,军营中也难以做到满员,远离京师的边地如此,京城也是一样吃空饷的现象蔚然成风。

比如,崇祯16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即将灭亡的倒数第2年,当时翰林院检讨汪伟上奏崇祯皇帝,南京兵员的配额本来是10万多人,现在只剩下了3万人,空额高达7成。

即使天子脚下的京师,当时的实际兵力也只有配额的一半。

所以,崇祯皇上看着手中的数据,以为自己拥有百万大军,实际的兵员能有四五十万就不错了,而这四五十万人里边绝大多数人连温饱问题都满足不了。

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饿的东摇西晃,穿着乞丐一般的衣服,却要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当然会出每战必败。

以上的问题靠钱解决不了,因为大明王朝不缺钱。

大明王朝仅辽饷每年就有600多万,辽东地区的名额一共是15万,每人可以摊到40两银子。

当时辽东地区的军人军饷为一年20两,所以除了负担军费之外还能有300多万的结余用作他用,比如修筑城堡,更换武器装备,给士兵提供良好的训练。

那么20两银子少吗?

当然不少了。

以万历年间的物价作为参考:

20两银子可以购买7400斤大米,或者1000斤猪肉,或者1300斤羊肉,或者500只三黄鸡。

这笔钱完全可以保障一名士兵让自己的家庭过上非常体面和富足的生活。

就算是到了崇祯年间,因为小冰河的原因物产减少,物价上涨,也不至于让士兵和他的家人饿肚子。

就算不能经常吃着肉,大米、白面也能管够,绝不至于出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现象。

再加上良好的训练和整齐的装备,这样的士兵战斗力绝对不会弱于满清武士。

他们面对的是满清大约10万战兵,从兵力上占有优势,并且辽东地区堡垒遍地,每打下一座城堡满清都会付出超过明军的伤亡,所以就算是能取得几次战斗的胜利,也必然会因为损失惨重而元气大伤,没有能力继续和明朝为敌。

如果大明官员们不去压迫老百姓,在西北地区出现灾荒的时候调拨其他地区的钱粮予以赈灾,就算有李自成等人造反他们也难成气候。

所以,明朝末年最根本的问题是官员们腐化堕落,他们像蛀虫一样把大明王朝这座建筑搞得千疮百孔。

无论是西北地区的农民起义,还是东北地区的满清的崛起,相对于这些官员们只能算是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棵稻草罢了。

这也就解释了题主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当时的官员们不拿出钱来挽救大明?

对这些已经对大明王朝失去忠心的人,寄希望于他们拿出多高的道德水准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大明王朝存在与否,已经不是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大明王朝在,他们可以继续贪污受贿,大明王朝不在了,他们都会去投奔新的主人,继续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

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大批明朝旧官僚又成为大清王朝的臣子,帮他维护这个帝国。

而在这个维护过程中,他们继续贪污受贿,以至于到了康熙年间就已经贪污成风。

如果不是雍正继位之后整顿吏治,大清王朝很难延续康乾盛世。

即便如此,到了乾隆年间贪污再次盛行,以至于出了人类有史以来大的贪官和珅。

据说和珅一共贪了8亿两白银,大约等同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

大清王朝当时是世界上第一经济体,想象一下,今天的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出了一个贪污该国财政收入15年的贪官是一个什么概念?

2019年,美国的财政收入是3.46万亿美元,15年的财政收入就是51.9万亿美元!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朱元璋创业的时候给官员定的俸禄很低,应该比崇祯时期的官员的待遇要低的多;整个国家财政也更是捉襟见肘。朱元璋对官员们的态度,也绝对没有崇祯那么温柔。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除了个别的恩赐勋臣外,大都一贫如洗。但是朱元璋如果说要筹集军饷去打仗,绝对不会出现《公元1644》里周奎那种,要他捐10万,他讨价还价捐1万两,女儿给5000两,想让他带个头,他自己愣是短了2000两,最后总计捐13000两。满朝官员有样学样,最终才捐了200万两。等李自成进京后,一顿打,硬是打出了7000万两。

关键这事儿,崇祯就这么认了,性格决定命运,换朱元璋试试看呢?老朱家“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个法宝算是没有传承下来。

实际上明朝200多年,官员们真正的收入都不是靠朝廷俸禄来的,靠朱元璋定下来的那套俸禄制度,连一品大员都得饿死。所以依附于权利体系从下到上的那种奉养体系,如“两敬”、“斜粮”,才是一般相对比较廉洁的官员们可以养活自己的收入。

那么那些身家巨万、富可敌国的人,如严嵩、徐阶、张居正等等这些人的家财都是哪来的?说白了都是靠权力寻租得来的。所以这些真正支撑他们过上“体面生活”的财富,都是经不起“纪检”的家财。所以为什么最终扳倒严嵩这些人,谁都没有罪恶感?因为贡献不贡献在其次,他们本身就是大贪官。

周奎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有钱人,只不过因为他是国丈,身份特殊罢了。他不愿出钱,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吝啬。毕竟女婿的事情,多少要支持下女婿工作的。而是周奎站在了他所处的那个阶层去考虑问题。

自己如若真的带了头,暴露了实际家底。他必然成为其他人眼里的众矢之的。当他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什么女婿不女婿,有权能帮到自己赚到更多的钱,才是女婿;没钱没权,这个女婿可要可不要。

这个阶层说白了已经形成了一套依附于大明朝,但是又绝对自主循环的利益体系。江山姓朱姓爱不重要,反正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流寇就是流寇,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就认钱,根本就没打算真的改朝换代。他们以为李志成要做皇帝,江山还得靠他们统治。

崇祯时期,大臣们守着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救国?

首先,那一部分钱财是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按照明朝的官俸来统计,这些大臣根本不可能会在有生之年攒下如此巨大的财富。满朝皆贪是明朝败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其他的朝代,清官贪官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明朝这条界线却是模糊的,扳倒了奸臣严嵩的徐阶在其他的朝代都会是中正耿直的形象,他和严嵩之间是正邪不两立的光荣斗争。但是,徐阶本人却也是一个贪官。他的家族在江南有十余万亩土地,是江南最大的地主。而且,徐阶本人还经常利用职权为本族内部的子弟游说,为其上下打通关节。他和严嵩的斗争更像是一场争夺权力的黑吃黑。这样的大臣心中根本就没有家国社稷的观念,有的只有利益。所以他们宁可守住大量的财富等待改朝换代,也不愿意拿出钱来为国家纾困。

按照他们的打算,明朝即使灭亡了,只要他们懂得见风转舵,进可以重新为官,退也可以凭借着大量的财富逍遥一世。没想到遇到的是李自成这样的暴君,拷打之下,他们既留不住名节也留不住财富。周奎、朱纯臣、陈演、魏藻德等勋戚最后被压榨出了七千余万两白银,可是崇祯皇帝粮饷短缺时期,他们仅仅拿出了二十万两。两相比较可见一斑。

其次,明朝最后的时刻,国家与个人之间已经是严重对立。崇祯皇帝是一个色厉内荏,暴戾多疑的悲剧君主,他身上不缺乏励精图治的抱负,缺乏的是智慧和手段。在他的统治之下,文武离心将相不和,最重要的是他作为皇帝毫无恩威可言,能够轻易被清流所左右。这样的情况下,重臣集团自然会对他感到失望,因而才会紧守住财富而不是用来救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