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火炮为什么后面有一个圆圆的球状物体,它有什么作用?近代的火炮为什么没了?

明清时期火炮仿自西洋舰用长炮,因此保留了类似的构造和形制,其中就包括炮身尾部的球状物——尾钮(cascable)。

众所周知,火炮发射时会产生很大后坐力,再加上舰船漂浮海上不断摇晃、震动(开火时),一旦火炮没有被“拴牢”就会四处乱撞,造成很大麻烦。而且,装载于木质风帆战舰上的舰炮考虑到舱内空间狭窄和为了提高射速,也需要控制反冲作用以稳定炮身。

为此,西洋舰炮的尾钮上通常穿有孔洞或铸有挂环,可用来连接滑轮组绳索以前后移动火炮,便于炮手装填弹药、清理炮膛,同时能将后坐移位的火炮尽快拖拽复位,从而准备下一轮开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洋火炮的尾钮并非与炮身一体铸造,而是通过螺栓固定在炮尾,也就是说当尾钮被取下来后,炮身就变成了两头开孔的“炮管”。有意思的是,明清仿造红衣大炮时似乎没有意识到尾钮的实际作用,只是“依葫芦画瓢”地将之铸造成为炮身不可拆卸的一部分。

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搞清楚相关原理外,可能还与明清时代主要将红衣大炮用于陆战有关——选择硬实平整地面(包括城墙上)安放炮位,并借助炮架、木楔甚至就地挖坑即可有效克制后坐力,并不需要过多考虑海上射击的各种复杂干扰因素。

另外,明清火炮铸造技术不算发达,保留一体铸造的尾钮也可增加火炮抗压强度。而从西洋传教士南怀仁为清廷铸造的“大将军”系列火炮实物来看,尾钮则被箍上套环螺纹杆与炮架直接相连,杆上带有把手可平面旋转,从而达到调节火炮射角之目的。

可见,尾钮是前装火炮(特别是风帆海军)时代的产物,而随着19世纪下半叶后膛火炮不断普及,其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明清时期的火炮为什么后面有一个圆圆的球状物体,它有什么作用?近代的火炮为什么没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玩意叫做尾钮。

满清的火炮主要是仿制明代的红夷大炮。

而红夷大炮的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加农炮!

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从英国在中国海域沉没军舰里打捞的舰炮。

因为仿造的是舰炮,所以保持了尾钮这个设计。

那个年代,西方的舰炮都是前装火炮,每次装填时间都很长。

首先要装火药,放引信,装入圆形炮弹,分别填实以后,点燃引信发射。

火炮发射以后,会有强大的后坐力,会向后退出很远的距离。

接着,炮手还要将火炮退回原来的位置,随后清理炮膛,再重复上面的流程。

这套流程的时间基本无法缩减,唯一可见减少了就是将火炮退回跑位的时间。

方法就是利用尾钮,连接绳索、铁链,减少火炮后座的距离。因为在颠簸的船上,推动一门沉重的火炮并不容易,尾钮减少了火炮的推动距离,就大大提高了射速。

但陆地火炮,原则上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可以通过挖掘跑位来减少火炮后座距离。

而满清的火炮普遍保留尾钮,说明他们的火炮制造技术较为落后,还停在不敢随便改变原设计的档次。

而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炮架和后座技术,也就不需要尾钮这种落后的设计了。

明清时期的火炮为什么后面有一个圆圆的球状物体,它有什么作用?近代的火炮为什么没了?

  古代大炮十分的笨重,炮膛均由铜铁所铸,大多作为守城武器或是舰船武器。虽然大炮看起来构造简单,就是一个直筒。

  但仍有不少细心的人发现,明清时期的火炮尾部还有个球状物体,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其实这个看似累赘的设计叫做尾纽,它并非无用,反而是有大用处。

  西方人最初建造的大炮的时候,主要是将他们装配在军舰上。海上作战比陆地作战要难得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海浪引起的颠簸,其次是大炮的后坐力。

  不论是大炮还是长枪,要想射的准,必须保证射击时的稳定。俗话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微的晃动都会造成最终结果的千差万别。

  所以西方人在造大炮的时候,十分周全的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大炮尾部设计了一个圆球形,好似把手的部件,上面会凿上孔,用粗绳将大炮和船身固定在一起。

  不作战的时候,可以防止大炮因海浪的颠簸而四处在甲板上到处滚动。作战的时候可以保证射击精准度。

  而且,用绳拴住尾纽后,还能方便士兵拖拽大炮,不论是填装弹药还是清理炮膛,都能快速的将大炮从炮击位置拽出拖回,不至于耽误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大炮的尾纽其实是可以拆卸的,并非一体铸造。不过明清时候的仿制品却是不可拆卸的。

  究其原因,除了不了解尾纽的真实作用而搞了个乌龙外,其实还跟作战环境以及作战需求有关。

  西方国家大多靠海,海战较多。但是中国地广,主要敌人都来自内地,所以陆战更为频繁。站在地上打仗显然要比海上稳定的多。

  装城墙上时有炮位,在地面有炮架,着急的时候挖个坑都能安置大炮,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稳固问题。

  除此之外,因为明清时期的铸造技术还并不算高超,将尾纽与炮身固定在一起,也有利于增加大炮的抗压能力。这大概也可以称作因地制宜吧。

明清时期的火炮为什么后面有一个圆圆的球状物体,它有什么作用?近代的火炮为什么没了?

“一门二十吨重的大炮滑脱了,这是海上事故中最可怕的一种,对于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军舰来说,没有什么事故比这更可怕。

一门大炮挣断了铁链,突然変成了一头叫不上名字的怪兽,即一架机器变成了一个怪物。这个带有轮子的粗短的庞然大物,像球一样滚动着,随着船的横和纵摇忽高忽低,滚过来,滚过去,沉思般停歇片刻,又滚动起来,箭一样从船舱的这头射到另一头,旋转着,闪避着,逃逸着,像马一样直立起来,横冲直推,碰上什么撞毁什么,碰上什么轧死什么,碾碎什么。它恰似一个破城锤,不顾一切地撞击着城墙,不过值得提一句的是;这破城锤是铁的,而这城墙是木头的。这可谓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谓永恒的奴隶获得了复仇的机会。我们称为无生命的物体里所蕴藏的那股恶气,突然爆发出来了。仿佛这物体再也不肯忍耐,要进行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报复了。没有生命的东西发起疯来比什么都可怕。这个狂怒的庞然大物像豹子一样敏捷,像大象一样沉重,像老鼠一样机灵,像斧头一样顽强,像波涛一样突然,像闪电一样迅捷,像坟墓一样呆聋。它重达万磅,却像小皮球一样弹跳,旋转之中常常成直角拐弯。怎么办?如何让它停下来?一场风暴会停息,就是台风也会刮过去。总会有停止的时候,槌杆断了可以換一根,漏水可以堵塞,火灾可以扑灭。可是,这个青铜铸造的庞然大物会怎样呢?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你可以使一条恶狗听话,可以镇住一头斗牛,迷惑一条巨蟒,吓唬一只老虎,打动一头狮子。可是,面对这个怪物,这门挣脱了铁链的大炮,你却束手无策。你不能杀死它,它本来就是死的。可是,它同时又是活的。使它活起来的,是来自无限的可怖生命力。它底下的甲板颠簸着它。它被船颠簸,船被海颠簸,海被风颠簸。这个毁灭一切的东西只是一个玩具。船,波涛和风,一切都在逗它玩,这就赋予了它可怕的生命力。怎样对付这一连串互为因果的因素呢?怎样阻止这可能导致沉船的可怕运动呢?怎样阻止它这样来去,这样旋转,停顿,碰撞?它对船板的每一下撞击,都可能撞出一个大窟。它这样四处乱撞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后果呢?人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有思想的抛掷物,它不断改变主意,时时改变方向。怎样阻止必须避免的事情发生呢?这门可怕的大炮狂奔乱跑,忽而前进,忽而后退,左冲右突,一闪而过,不可预料,把障碍物轧得粉碎,把人像苍绳一样轧扁。情势之所以异常可怕,是因为甲板在不停地颠簸,怎么能阻止倾斜的甲板乱摇乱晃呢?简直可以说,这艘船的腹腔里囚禁着雷电,而雷电正试图奔逃出来。这情景,真有点像脚下地动山摇,头上电闪雷鸣!

转眼间,全体船员都起来了。过失在炮长身上。他粗心大意,没有把铁链的螺栓拧紧,而且没有把炮身下面的四个轮子卡住,这样,垫板和炮架是活动的,两个平面相互错开来,终于把炮索拉松了。炮索一松,炮就不再牢牢拴在炮架上。那时,还没有使用防止炮身反坐的固定炮索。一个海浪打在炮孔上,拴得不牢的大炮往后一退,就挣断了铁链,在中舱里可怕地滚动起来。这种滚动异乎寻常,令人不禁联想起一滴水珠在玻璃板上液动的情形。

炮索被挣断时,炮手们都在炮舱里,正如一般海军士兵,或几个一组,或单个分散,忙于各种准备工作,以应付可能会发生的战斗。船正前后颠簸,使得炮从人群中间冲过去,一下子就死了四个人。然后,由于船身左右摇晃,它停了停,随即又冲出去,把第五个可怜的人轧断成两截,接着撞在左舷上,把另一门大炮撞坏了。刚才外面听到的惨叫,就是这时发出来的。所有炮手都向梯子奔去,一眨眼工夫,炮舱里一个人也没有了。那个庞然大物再也没有人去管它,完全自由了,成了自己的主人,也成了船的主人,它想把船怎样就怎样。”

上面这段描写是雨果的名著《九三年》中的一幕场景,这就是军舰上炮索滑脱的可怕后果。炮索就是穿在那个圆球中的,这个圆球称为“尾纽”,是用螺栓固定在炮身上的,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防止大炮在海上的颠簸中倾倒,造成严重事故。《九三年》中发生事故的军舰叫“克莱摩尔号”,这门大炮滑脱后,把其他三十门炮也撞翻了,这些大炮在船上到处翻滚,船身被撞得千疮百孔,船的肋骨也被撞断,这艘军舰几乎散架了。

由于欧洲当时炮战主要发生在海上,所以“尾纽”是固定炮身必不可少的装置。162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在珠江口的英国沉船上捞起一批海军长炮,修复后卖给了明朝,这些炮在关锦防线上发挥了巨大威力,重创了努尔哈赤。见识了西洋火炮的威力后,明朝开始仿制,但并不知道“尾纽”的作用,只是依样画葫芦的保留了它,清朝则习惯性地延续了下来。

明清时期的火炮为什么后面有一个圆圆的球状物体,它有什么作用?近代的火炮为什么没了?

明清时期的火炮主要仿制西方国家在16、17世纪使用的一种前装舰炮,有的是从海盗的沉船里打捞上来的样本,还有的是请澳门等地的葡萄牙工匠提供的样本。

这种火炮后面的球状物叫做“尾钮”,是用来固定炮身和稳定射击的辅助装置。

(绳子穿过尾钮,固定大炮的位置)

明清时期,正值一些西方国家在海外疯狂扩张殖民地的时代,而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作为较早一批的殖民国家,依靠自己坚船利炮在全世界范围内横行,并来到了明朝的近海。

这些西欧殖民者过去每到一地,都会依靠战舰和火炮的威力欺负当地土著。落后的土著们无法对抗先进的火器,很快就四下逃散了。

可是,这种舰炮十分笨重,搬动起来非常麻烦。为了防止火炮产生的后坐力和船只的摇晃影响火炮的射击准度、摆放位置,聪明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学会了在舰炮的尾部铸造一个球状物“尾钮”,然后在上面开凿孔洞或者铸造金属环。

水手们用牢固的绳子穿过孔洞,把舰炮用绳子栓住,可以很快就将移位的火炮放回射击位置原处,即能加快清理炮膛的速度,也能防止舰炮掉入海中,这就是尾钮最初的作用。

西方舰炮的尾钮是可以拆卸下来的,而明清仿制的红衣(夷)大炮则完全铸造在了炮管上面,不可取下。

明末清初,西方国家的海盗船在东南近海活动时,因为人数劣势往往占不到便宜,而明军的水师经常击沉一些小型海盗船,并获得了西方舰炮的残骸或者炮身。

明军对于这种性能优异的火器非常重视,打算复制出来自己装备。明朝地方官员请澳门的葡萄牙工匠代工,复制出了西方的火炮。

后来,明朝自己也学会了仿制这类舰炮,也就是有名的红衣大炮。不过,明朝人并不理解尾钮的作用,只是依瓢画葫芦。他们将尾钮和炮身铸造在一起、不可拆卸,使得尾钮成了一个没有作用的摆设。

另外,明清复制的红衣大炮更多地用于陆战而不是海战,所以没有发挥尾钮在舰船上的作用。在明朝与清朝的战争中,这些复制的新式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远远强于明朝本土的火铳等武器。

昔日在辽东横冲直撞的女真铁骑,面对红衣大炮的火力无法招架,比如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兵败如山,狼狈逃窜。

清朝(后金)这边吃了火炮的亏,也学会了招募来工匠复制这类火炮,并反过来对付明朝军队。此后,清朝方面节节胜利,在1644年接受吴三桂投降,把主力部队开进了关内。

“闯王”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一败涂地,最后逃回西安,想靠潼关阻止清军。这座历史上原本以险要难攻著称的陕西潼关,在清军的火炮面前,居然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被炸开了,古老的城墙完全挡不住火药弹丸的威力。

此外,清朝后来仿制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也属于这类前装炮,曾在清朝抗击沙俄入侵、对抗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清廷依靠铁骑和火炮的双重威力,陆续攻下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开创了辽阔的版图。

不过遗憾的是,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用后膛炮取代了这类落后的前装炮,而清朝自己由于闭关锁国、承平日久、久不习战的关系,既让自己的科学技术停滞不前,也接触不到西方国家的先进火炮,所以清军的火炮逐渐落后于欧洲的火炮。

清军在19世纪的鸦片战争之前,仍然停留在使用前装炮的时代。这种火炮在17世纪还属先进,可是后面已经完全落伍于西方,因为操作繁琐、装填复杂、运输困难。可是清朝没有发展出更先进的火器,而对这类操作比较复杂的老式火器又不屑一顾,居然又错误地认为骑射技术才是主流。

明清时期的火炮为什么后面有一个圆圆的球状物体,它有什么作用?近代的火炮为什么没了?

虽然火药最早是中国发明的,但是在我们国家火药仅仅只是一个在节日中使用的助兴的娱乐产品,但是火药在被传到欧洲的以后,欧洲人就将火药用作战争的用途,也就开启了近代欧洲的火炮时代。

在明清时期,这个时候欧洲已经开启了航海大发现,欧洲人开始在全球航行,于是欧洲人的火炮也是在这个时候被传到了中原王朝。

最早的时候,明朝的神威大将军炮就是根据西方的舰用船炮仿制而成,而西方的舰用的船炮在炮的尾端都有一个远远的球状物体,这就是尾钮。

尾钮因为是装备在舰船上的,而在海战中,将占双方都是移动的,因此尾钮的存在就是帮助大炮移动,以便击中敌方目标,而且尾钮还有另外一个用处就是可以大大的减少后坐力,从而提高战争效率。

而明清时期仿制的火炮由于不清楚他们尾钮的用途,于是在仿造的时候,自然也是直接把尾钮这个东西留下来了。而且实际上明清时期的火炮都是在一个地方固定发射的时候,实际上并不需要尾钮的存在,所以在后来尾钮这种火炮射击也渐渐的被淘汰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