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南斯拉夫有多少游击队员?
南斯拉夫当时国土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1500万左右。游击队员最多时有近40万。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投降。
南斯拉夫国家不复存在了,它被肢解成十个不同的区域,由八个不同的占领当局管辖。 南斯拉夫共产党号召人民起义,反对敌人的占领。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铁托通知党员搜集武器和情报、重建地方组织、秘密训练,还成立了由他自任主席的军事委员会。 6月27日,南斯拉夫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了人民解放游击队司令部,并派遣12名中央委员分赴全国不同地区去指导和建立游击队。
卡德尔于7月22日领导斯洛文尼亚起义;伏克曼诺维奇于7月27日领导波黑和克罗地亚起义;吉拉斯于7月13日领导黑山起义。到年底为止,除了波德戈里察和策丁耶,意大利人被从所有的城市赶了出来。7月4日,中央委员会决定把党的领导机构改组为军事总参谋部,南斯拉夫共产党决定建立一支军队。六个月以后,游击队已经有8万人了,虽然缺乏新式武器,但在理论上是武装起来了。
德国人没有能够预先防范1941年夏季发生的塞尔维亚武装起义,其范围如此之广,这是一场大部分人民的自发起义。到了9月,德军对约2/3的塞尔维亚乡村失去控制,而整个南斯拉夫的1/3都燃烧着起义之火。9月24日,游击队占领了乌日策,这里有一个日产400支步枪和大量弹药的军火工厂。波热加和恰恰克也被游击队攻占。总参谋部在9月26日决定在南斯拉夫各区分别建立军事司令部,在一切肃清敌人的地区建立军政机构,还要扩大军事规模。
希特勒不能忍受这种“混乱”情况无休止地发展下去。 9月16日,希特勒发布命令,德军342师、113师、714师和717师大部、第268炮兵团、第125步兵团以及塞尔维亚伪军,在空军支援下,开始对塞尔维亚的抵抗力量(大约15000人)发动大规模攻势。双方进行了激烈交战,经过一个月的激战之后,342师挺进到瓦列沃,随即被早已埋伏在城郊的游击队主力包围,在城市周围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战斗。游击队的进攻由于缺乏攻坚手段而伤亡惨重,而德国人也无法击破游击队的包围圈。
11月12日,从东线来的113师包围了恰恰克、波热加和乌日策三处。游击队已经无法在西塞尔维亚坚持下去。11月25日,游击队开始从乌日策撤退,其中有约300名伤员,军火工厂已经在数日前被敌特炸毁。29日,德军坦克攻入乌日策。游击队在同技术兵器远占优势的敌人正面作战时还缺乏经验,游击队也不善于进攻敌人牢固设防的据点。
铁托意识到需要建立一支能够机动作战的野战部队。1941年12月22日,铁托组建了第一无产者旅。基本成员是来自黑山和塞尔维亚游击队的1199名志愿兵,旅长是科查·波波维奇。在六个月内,相继建立了另外四个无产者旅,每旅1000人左右,而且都是同乡。他们作为突击部队,可以调往任何地方作战。 1942年年初,司令部和第一无产者旅挺进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由于克罗地亚王国的乌斯塔沙实行恐怖统治,使得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成千上万的人逃离家乡加入游击队。
德国人决心要斩草除根,最高统帅部下令发起第二次攻势。342师从塞尔维亚调入波斯尼亚东部,此外还有其他德国、意大利、乌斯塔沙共35000人的部队参战。 游击队吸取教训,绕道而行,避开敌人的主要攻击。他们绕过萨拉热窝市郊,翻越伊格曼雪山,建立了以福查为中心的解放区。 游击队避实就虚的战略取得了成功,德国人这次一无所获,没有“收复”任何城市,没有抓住一个俘虏,更没有消灭游击队的主力或司令部。而游击队则建立了面积更大的解放区。在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放弃老解放区,到其他地方去建立新解放区,以后也成了游击队的典型战术。
第二次攻势结束后三个多月,鉴于游击队已经在波斯尼亚东部、桑贾克、黑塞哥维那和黑山建立起大片的解放区。德国统帅部不得不和意大利最高指挥部一起开始向游击队主力发起第三次攻势。黑山和黑塞哥维那的农民已经对战争感到厌倦,特别是贫苦农民,意大利人利用了这一点,收买了相当多的人。1942年5月21日,游击队总司令部不得不决定,游击队暂时撤出黑山,主力也从波斯尼亚东南部北撤200英里到克罗地亚开辟解放区。
克拉伊纳曾是波斯尼亚最强大根据地,克拉伊纳游击队曾于1942年5月解放了南斯拉夫最大的铁矿产地留比亚,使得敌人对他们的重视程度提高了。铁托来到之前,建立在科扎拉山区的解放区已经被德国、匈牙利和乌斯塔沙的军队占领,大约七万人被关进集中营,其中两万五千人丧生,科扎拉一度变得荒无人烟。 总司令部和六个旅的到来,使克拉伊纳恢复了生机。7月27—28日,无产者第一旅和福查支队、卡利诺维克支队、杜米托尔支队解放了克柳奇。8月17日,无产者第二旅和克拉伊纳一支队解放了姆尔科尼奇-格拉德,切断了亚伊策与巴尼亚卢卡两处敌人的联系。
9月17日,德军第714步兵师、乌斯塔沙混合纵队、两个团的义勇军(投靠法西斯的民团性质的地方武装)以及切特尼克向姆尔科尼奇进攻,企图为亚伊策被困之敌解围。游击队集中了三个无产者旅、三个克拉伊纳旅和两个支队,以快攻粉碎了敌人的攻势,敌军被迫退保巴尼亚卢卡,亚伊策的守敌被完全孤立。 1942年9月24—25日,无产者第二旅、黑山第四旅以及克拉伊纳的三个支队,进攻并解放了亚伊策市。逃跑的乌斯塔沙全部被设伏的黑山旅消灭,亚伊策是游击队夏季以来在克拉伊纳和西南波斯尼亚占领的第十九个城市。
游击队的攻城技战术日渐熟练,他们常常在夜间不放一枪地闯进城,多处突破,分割敌人的兵力,从而使敌人措手不及、各部之间失去联系。 11月,游击队又开始谋划夺取比哈奇,这个小镇是波斯尼亚的古都,与克罗地亚交界。这里盛产粮食和玉米,有服装厂、制鞋厂,攻占它可以让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守敌为乌斯塔沙第四常备混合纵队约四千多人。比哈奇的外围有德军两个师、意大利四个师和乌斯塔沙的三十个营,如果游击队久攻不下,就会腹背受敌。 游击队集中了八个旅,共8928人。
游击队避开坚固的外围,派四个旅从东南方直接插入城内,然后掉过头来进攻外围;两个旅进攻乌纳河右岸;两个旅进攻乌纳河左岸。战斗只进行了一天,乌斯塔沙被游击队出其不意的打击搞得很快就放弃了抵抗四处逃散。11月4日,游击队顺利地解放了比哈奇,击毙五百五十人,俘虏八百五十人,铁托和总司令部随即迁到这里。至此,抵抗运动建立了以比哈奇为中心的五万多平方公里的解放区,占南斯拉夫领土的1/5;游击队组成了八个师的人民解放军,每个师有三个旅,而全国的游击队和人民解放军发展到十五万人。
11月26—27日,在比哈奇召开了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会议,选出了政府性质的人民解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比哈奇会议被普遍看成是抵抗运动的转折点,标志着南斯拉夫抵抗运动已经发展为独立的民族运动,战后南斯拉夫国家的雏形即由此诞生。
南斯拉夫解放斗争的蓬勃发展使希特勒坐立不安,特别是盟军在北非的登陆使希特勒认为盟军也将在巴尔干登陆因此消灭游击队成为当务之急。12月,把东南线指挥部改名为E集团军群司令部,由他本人直接指挥。 12月29日下达了开始发动攻势的命令,攻势被分为三个阶段:“白色1”、“白色2”和“黑色”。
1943年1月20日,德国第7“欧根亲王”党卫军师、第369“杜菲尔”外籍师、第714步兵师由北面进攻;第717步兵师和乌斯塔沙约1万人从东面进攻;意大利第五军以“伦巴第”师、“萨沙里”师和约6000名切特尼克从西面进攻;12000名切特尼克在黑山布防;意大利“穆尔杰”师在黑塞哥维那南部和东南部占据阵地以切断游击队的退路 。1月29日,比哈奇失守,但直到攻势开始18天以后,从卡尔洛瓦茨进攻的第7党卫军师才和从萨纳河桥进攻的717师会合,而原计划是两天。
游击队主力早已经跳出了包围圈,向黑塞哥维那和黑山突围。德军只是在格尔梅奇山包围了约15000名无法随部队突围的老弱妇孺。 2月9日,无产者第三师击破意大利人,夺取了普罗佐尔市,并沿着拉马河河谷前进,解放了奥斯忒罗扎茨;无产者第一师进到伊万-塞德洛;无产者第二师和达尔马提亚游击队解放了伊莫茨基、波苏谢和奈雷特瓦河谷的亚布兰尼察和德雷日尼察。三个师形成宽达八十公里的战线,彻底打垮了意大利“穆尔杰”师,俘虏2000人,缴获15辆坦克和许多大炮。
但是游击队带着难民和伤员,使得主力用了三周时间才撤向奈雷特瓦河。德国人用这个时间赶了上来,包围了奈雷特瓦河河谷的全部游击队(大约两万人)。 3月6日夜,达尔马提亚第二旅的突击队员们,徒手攀登被炸毁的亚布兰尼察大桥,他们消灭了切特尼克的地堡。接着,达尔马提亚的三个营和塞尔维亚的三个营强行渡过奈雷特瓦河,扩大了桥头堡,他们从普伦伊山上的切特尼克队伍中杀出一条血路,击溃了全部切特尼克部队。而河谷以北的德国人被无产者第二师牵制住了。游击队突围成功。
虽然打破了德国人的“围剿”,但游击队仍处于不利地位。白色行动已经并入黑色行动,游击队没有时间休息、整编或选择有利的地势。 1943年5月6日,德国人调集了共计约十三万人发动第五次攻势。这次他们的措施极其周密,连意大利人都没有预先通知,结果顺利地包围了游击队司令部及直属部队约16000多人。而游击队总司令部直到5月15日才明白德军发动了新的大规模攻势。此时军事局势已经恶化,敌军从四面八方合拢,在马格里奇山坡占据了居高临下的阵地,俯瞰苏捷斯卡河谷,谷口在苏哈。游击队如果要脱离险境,势必要由东向西横渡这个谷口。
时机万分紧迫, 一开始,游击队尝试向福查方向突围,但这里的德军战斗力很强,无产者一旅无法突破。于是司令部在5月底决定,向苏捷斯卡河谷突围。无产者二旅在德国人到达前几分钟占领了位于德里纳河、苏捷斯卡河与皮瓦河之间的武切沃高地,控制了这一要冲,从而使游击队还保有一线生机。 德国人发现了游击队的企图,开始把主力调往苏捷斯卡河谷。
司令部决定把部队分成两路突围:司令部、无产者第1师、无产者第2师及10个旅为第一集群,渡过苏捷斯卡河向波斯尼亚突围;第3突击师、第7突击师及6个旅、人民解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医院为第二集群往回走,渡过塔拉河,往桑贾克突围。波斯尼亚人民解放第一突击军奉命从背后打击德国人,以牵制敌人,保证主力突围。然而第二作战集群未能越过塔拉河,只得重新追赶第一集群。
6月10日拂晓无产者一旅突破了德国369师在巴利诺瓦茨的防线,无产者第一师主动利用这一战术突破口,指挥立即把突破口扩大,于6月12日到达并越过了福查—卡利诺维克公路,把德国的包围圈甩在身后。当日夜,司令部和无产者第二师一起实施主要突破。
13日,主力越过了公路。第二集群的第7突击师也追随主力越过了公路。但随后德军得到了增援,完成了对公路的封锁。第3突击师开路的达尔马提亚一旅虽然突破了坚蒂什特地区的防线,但他们没有守住这个阵地,而是在德军的压力下分批向北突围了。 到6月底,司令部和游击队主力都已经突围,进入东波斯尼亚比较安全的地带。总共有六千多名游击队员牺牲。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驻扎在东南欧的意大利埃斯特集团军群奉命开始向战区内的盟军投降,这使得解放斗争有了新的大发展。当时,在南斯拉夫有意大利的十四个整编师和四个缺员师,收复他们的占领区,夺取他们的装备万分重要。
铁托命令部队全速进军,占领达尔马提亚海岸和沿海岛屿,尤其是斯普利特和希贝尼克这两个装卸港,接收集中在那里的仓库。最终,游击队成功地解除了十个意大利师的武装,获得了大量的军火和库存物资。游击队扩充了大约八万兵员,其中部分是意大利俘虏,他们志愿加入了游击队为他们编设的特别部队——“加里波第”师和“加里波第·纳蒂索内”师。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的总人数上升到二十五万人,解放区扩大为十三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南斯拉夫人口的近一半。
这时,德国在南斯拉夫的部队有二十万德国兵、十六万保加利亚兵以及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伪军。他们担心盟军在达尔马提亚登陆,决心不让铁托控制达尔马提亚海岸。
从1943年10月底到1944年1月中,他们采用新的、流动的反游击队战术,并用空军配合,袭击散布于辽阔地带的、特别是波斯尼亚的游击队,南斯拉夫战史把这些零散的战斗称为第六次攻势,不过实际上这是大量分布在极广阔地带上的大量零散战斗的总称,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役。最终游击队胜利了,解放区进一步扩大,解放军和游击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德国人再也无力发动类似的大规模进攻了。
1944年1月游击队在南斯拉夫巴里市建立他们的第一支正规装甲部队第一坦克旅。1945年南北两部的南斯拉夫各游击队成功会师,此时的巴尔干还剩下南斯拉夫北部和斯洛文尼亚等地还没解放,于是铁托集结40万大军向德军发动总攻势,1945年5月15日德军负责南斯拉夫战线的主要指挥官冯·莱尔将军宣布投降。
据南斯拉夫统计,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共牺牲了305000人,每8名南斯拉夫人,就有1人在二战中阵亡。号称“陆战无敌”的二战德军在南斯拉夫不但毫无进展,最终德军在南斯拉夫只待了4年就卷铺盖滚蛋了。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军队,也无法战胜这支衣衫褴褛、装备落后的人民武装。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二战时南斯拉夫有多少游击队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答案很复杂。
南斯拉夫游击队分为很多派系,而且期间不断有人投靠德国人,又有人反正。
大体上,他们分为两类:
第一,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主要是容纳南斯拉夫政治上共和派人士、左翼人士和其他同路人。
第二,就是以民族游击队为主,比如塞尔维亚游击队的切特尼克,一度成为西方认可的抵抗组织,他们政治倾向多是右翼,反对共产主义。
另外还有诸如克罗地亚人为主的乌斯塔沙开始是轴心国一份子,内部也有人反对德国。
然而,第二类的民族武装,很快从反德演变为互相的种族仇杀。
乌斯塔沙和切特尼克把对方当做最大敌人,开始血腥的屠杀,切特尼克为了压垮敌人,开始同实力派德国人合作。
由此,西方对这些民族武装失望,只能转而支持铁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
同时,苏联也援助同为共产党的铁托。
1944年7月,苏联红军挺进到南斯拉夫东部边境,为争夺战后对南斯拉夫的控制权,斯大林开始大批军援铁托,包括两个旅的坦克 ,大约350辆坦克和自走炮,六个团的攻击机和战斗机 ,大约260架作战飞机。
铁托的游击队在战争后期,已经有80万规模,编为4个方面军,装备英美援助的不少重武器,具有很强的实力。
当时切特尼克、乌斯塔沙都将铁托游击队作为最强的敌人,给予攻击。
而最终南斯拉夫游击队击败所有反对者,成为新成立的南斯拉夫民主联邦(后来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官方军队。
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损失非常大,游击队损失了30.5万人,全国共计170万人失去生命。
二战时南斯拉夫有多少游击队员?
1941年4月6日,德国纳粹实施"第25号计划",投入34万人,900辆坦克和近千架飞机对南斯拉夫进行大举入侵,仅仅10天后即4月17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宣布投降,成为被德国法西斯铁蹄践踏的第12个欧洲国家。
德军仅仅付出了151人阵亡、392人受伤、15人失踪的代价,就俘虏了35万南斯拉夫军队打垮了一个国家,德军沉浸在一片胜利喜悦中。
可是纳粹高兴太早了,正当他们陶醉在胜利之中的时候,南斯拉夫响起了起义的枪声,发动起义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南斯拉夫的强人铁托。
铁托早年就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12月,铁托开始主持南共中央的工作,1938年初,45岁的铁托出任南共中央临时总书记。
1941年4月纳粹德国占领南斯拉夫之后,南斯拉夫共中央就发表了《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书》,并决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游击战反抗侵略。
仅在两个多月之后,南斯拉夫游击队就解放了全国1/3以上的领土,甚至还在塞尔维亚西南部建立了象征性的乌日策共和国。
那么,南斯拉夫游击队实力如何,一共有多少兵力?我们知道,南斯拉夫是在一战后成立的国家,是个由很多民族组成的联合王国,包括原先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所以当初的游击战是全国多个地区同时展开的。
沿海游击区
南斯拉夫沦陷后,共产党人爱德华·卡德尔于7月22日在斯洛文尼亚发动起义,由于这是德军统治区的心腹地带,所以起义部队很快就被镇压下去,爱德华·卡德尔脱险后,在沿海开辟了游击区继续抵抗,这支游击队当时有2000名队员。
波黑解放区
共产党人斯韦托扎尔·伏克曼诺维奇于7月27日发动波黑起义。该地区德军部署兵力少,大多数都是伪军。因此游击队发展最快,解放区面积很大。到1941年的时候,波黑游击队已经发展到3万人。
克罗地亚地区
弗拉迪米尔·波波维奇(1914—1972,黑山人,)在7月27日领导了克罗地亚地区的武装起义,建立了解放区,粉碎了克罗地亚伪军无数次的围剿,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41年末,游击队约有10000名战士。
塞尔维亚地区
斯雷滕·茹约维奇(1899—1976,塞尔维亚人)领导了塞尔维亚起义。游击队很快就解放了一大批中小城镇,甚至一度打到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近郊,这支部队当初有6000人。
起义爆发后,纳粹惊恐万状,调集3个警备师、7个警察大队前去镇压,但游击队采取了敌进我退的战术跟敌人周旋,对方始终不能消灭他们,该地区的游击队最多时兵力有40000人。
黑山地区
黑山阿方索·约万诺维奇(1906—1948,黑山人)和米洛万·吉拉斯(1911—1995年,黑山人)领导了黑山起义,这里的占领军是意大利人,起义爆发后,意大利增派5个加强师前来镇压,但由于黑山游击队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不跟敌人进行正面决战,始终采取袭扰战术,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渐渐发展壮大,解放两座城市,这支队伍一共有30000名游击队员。1941年底,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对个地区的游击队进行整合,成立了一支面向全国,可以在任何地区机动作战的野战部队,一共四个旅,取名为“无产者旅”每个旅有一千人,每个旅的成员是一个民族,好提高他们的凝聚力。
为了镇压南斯拉夫人民的反抗,德国纳粹调集重兵,在1942年春天对游击队进行了多次围剿,除了第二次有所收获,其余几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游击队的主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得到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控制的地区也越来越多。
在后几次的围剿中,德军和意大利军采取了重点围剿策略,对铁托领导的游击队总司令部发动了多次围剿,但这让其他地方的游击队军事压力减轻,抓住机会进行发展。
而铁托则避开敌人锋芒,进行迂回作战,让敌人始终找不到游击队主力,有劲使不上,气得嗷嗷叫。
每当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铁托就带领战士们主动撤离就老解放区,到其他地方开辟新的战线,建立新的解放区。
当德军统治区加强兵力的时候,游击队就到兵力较弱的意军占领区活动,开展游击战。一旦战机出现,就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在著名的比哈奇之战中,铁托就集结8个旅,共9000名士兵,攻占了由4000多名克罗地亚伪军驻防的比哈奇,建立了以比哈奇为中心的解放区,总面积达到五万多平方公里,占南斯拉夫领土的五分之一。
在奈雷特瓦战役和苏捷斯卡战役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再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斯洛文尼亚游击队新组建了2个师;克罗地亚则扩充了3个师和1个军;波斯尼亚增加了3个师和1个军;伏伊伏丁那组建了第一个正规师。
到此为止,南斯拉夫全国到处都有游击队出现,可以说是神出鬼没,把占领军打得焦头烂额。
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游击队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迅速地解除了10个意大利师的武装,获得了大量的军火和库存物资。
有了军火,游击队再次扩充,一次就增加了8万新兵。
这时候南斯拉夫全国游击队总人数发展25万,一共有4个军、18个师、57个旅、70支游击分队,控制区域13万平方公里,控制人口接近南斯拉夫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到1944年底,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经拥有高达50万人的兵力。
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人民在伟大领袖铁托的英明领导下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南斯拉夫共和国成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