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
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那么亚洲战事就提前宣告结束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也就无从谈起。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本质上还是日本为了维持战争所进行的一次豪赌,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日本是不会轻言战端的。
众所周知,美国是二战盟军的主力,其对于扭转二战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无论是依据《租借法案》对于盟国阵营的后勤供应,还是各大战场上美军强大战力所起到的杀伤,都是二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但是,这些大都发生在《租借法案》出台后或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此之前,美国是处在一个中立位置,并且在利用战争,大发横财。
以日本为例,作为一个岛国,又是列强中的后起之秀。其无论是资源储备还是工业基础,在列强中都是比较靠后的,更无法支撑其维持一场席卷整个东亚长期大规模战争、所以,日本能够发动战争,并不断增大规模,其绝大部分的战争原料以及工业储备都是来自进口,而美国正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战略原料至少有三分之二来自美国。
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前,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其战争所需的绝大部分金属类矿产资源,其中废钢铁占据日本总进口量90%,铜和铅的占比分别是90%和45%。此外,美国还是日本最大油气资源进口地,占据进口总量的60%。
值得一提的是,卢沟桥事变之后,美国依然保持着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消耗,大都来自于美国的供给。并且随着战争的焦灼,逐渐有着上升态势。
我查了一下资料,仅在1940年8月,美国就向日本出口量超过30多万吨的废钢铁。而在1940年的上半年,美国对日出口废钢铁总量就30多万吨。到了1941年,美国对日战略物资贸易额更是猛涨,仅仅上半年就已经超过了前一年的两倍。
当然,日本进口的不仅仅是资源,还有工业设备。据统计,日本工业所必须的机床,进口自美国的占据了70%。这意味着日本的武器装备,大都是依靠美国的工业设备甚至于技术制造出来的。
从上面的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依赖美国。一旦美国对其断供,日本将会面临着釜底抽薪,难以为继的局面。那么如此一来,日本所发动的战争就难以维持下去,面临人口和战争潜力远胜于他的中国,日本很可能会面临一个失败的结局。
关于这个隐患,日本不是没有考虑过。日本当初有过北上和南进两大战略路线,其中北上乃是北上占据西伯利亚,与德国夹击苏联。南进则是南下占据东南亚,进而拿下南亚次大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而日本最终选择了南进战略,这里一方面是因为忌惮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则是眼馋东南亚的资源。相比于击败苏联人,穿过茫茫的西伯利亚雪原,南边的东南亚似乎要有诱惑力得多。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东南亚许多地方乃是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尤其是菲律宾,乃是美国的是殖民地,日本不敢轻易触碰。但是随着德国横扫欧洲,打得英法生活不能自理,美国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欧洲,太平洋舰队不断向大西洋调兵。
于是乎,日本对于东南亚的想法逐渐也多了起来。而面对日本的司马昭之心,美英两国对自然是不愿意将东南亚拱手相让,于是对日本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作为敲打和限制。
从19407月开始,美国逐步开启了对日贸易的相关限制,虽然力度不大,但足以让日本担忧。于是日本加紧了进攻东南亚的步伐,并于1941年7月22日,开始进占东南亚。美国随即宣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并实行全面的石油、废钢铁禁运,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
此时日本可以选择向美国让步,退出东南亚,恢复贸易。但此时美国的站队已经很明显,接下来的制裁绝对少不了,最好的结果就是和谈停战,滚回老家,日本显然不愿意。
那么放在日本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开战并且击败美国,彻底占据东南亚甚至南太平洋,这样不仅能缓解资源压力,甚至还能进逼美国和谈,解除贸易封锁。
当时美国的国力确实很强,但是即战力却不够,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实力,其实是超过美国的。再加上珍珠港一战,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日本更是掌控了绝对的主动权。按照日本方面的计划,即使不能逼迫美军认输,但至少会给日本带来一年以上的缓冲准备时间,以尽可能的保证在南太平洋上的优势,以应对美军的反扑。
理论上讲,日本的选择虽然有些疯狂,但是战略上问题并不大。首先从英美以往的绥靖政策来看,在欧洲局势没有明朗之前,美国很可能不会因为东南亚的殖民地,与日本彻底开战。其次,就算开战,短期内日军也有优势。最后,如果没有东南亚的话,用不着美国人来打,自己就先败了。
所以,这场仗必须要打,即使赢面不大,那也要打。当然,从结果来看,日本此举无疑是自取灭亡。
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
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日德两个战场的结果也会一样,而且日本的下场还会更惨,日本也许还会有亡国灭族之祸。个人理由是:
1,苏联不会放过日本,一定会倾全力对日本发动全面战争。
①,日俄有历史恩怨,日本又在二战中与苏联在诺门坎打了一仗。二战战胜国苏联,士气正盛。苏联会借着胜势发动对日本的全面战争。
②,苏联继承了沙俄的遗志,一心要夺下东方的出海口。因此,苏联一定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猛攻日本。
倘若苏联能拿下我国东北、日本北海道,乃至日本本州,那么世界格局将会向,对苏联有利的方向发展。
2,美国要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世界秩序,就必须征服日本。
①,二战时,日本几乎占据着亚太的绝大部分资源丶绝大部分市场,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这么大块资源不归美国掌控,美国的世界霸权将无法建立。
②,日本对东南亚的扩张,导致西方大航海时代以来,白人第一次被有色人种打败、凌辱。西方人若不将日本人打垮,彻底摧毁日本人的尊严,西方人将颜面无光。
③,倘若美国不对日本下手,苏联也会对日本下手。以日本的战力,绝非苏联的对手,日本被苏联彻底打败是迟早的事。而这不是美国想看见的结局,因此一旦苏联出手打日本,美国也会倾全力攻打日本。届时,日本必将惨败。
3,由于日本在战争中的杀戮太重,所以当各方攻打日本时,为了争夺日本控制区,也会对日本人大开杀戒。届时,日本人将会遭到史无前例的大屠杀。
俗话一句“杀人不死反成仇”,因此一旦日本在血战中倒下,各参战国将会肢解日本,日本的国脉也将终结。
总而言之,自从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件”后,就注定了日本要遭受战祸。因为曰本通过侵略战争,获得了与日本实力不匹配的资源,其他大国武力介入只是迟早的事。
二战末,日本天皇及时投降,还是明智之举,至少延续了日本国脉,避免了日本民众遭到种族灭绝式的屠杀。
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
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对这个问题并不是日本招不招惹美国的问题,而是美国介入二战的时间和深度,其实,日本不发动偷袭珍珠港事件,美国也要通过其它途径加入二战。
一方面,美国加入二战,是由其称霸世界野心决定的。
翻开美国历史,他是一个由多数移民整合的国家,从1620年100名清教徒登陆美洲大陆签订《五月花号公约》,到1776年北美13个洲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从1787年美国制定成文宪法,到1860年林肯打响美国南北战争。1894年,当亚洲两个军事强国进行甲午战争时,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实际上,美国的崛起与人才和技术领先是分不开的,当其它列强忙于争夺殖民地斗争时,美国在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努力下,先于世界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美国全方面的一花独秀。
但是,与英法德俄等欧洲列强一样,美国属于技术加枪炮型扩张的列强国家,他们依托领先技术不仅拥有坚船利炮,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最大利益。1822年,美国开始在利比亚建立殖民地,1846到1848年,美国入侵墨西哥,1866年到1871年,美国三次入侵朝鲜;1893到1898年,美国占领夏威夷岛;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成为国中之国;1906年,美国入侵古巴,1915年,美国占领海地等等。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美国并不是日本发动一场偷袭战斗就随便加入二战的,而他早就有对外扩张的野心。一战时,美国就想加入欧洲战场,因英法的阻碍害怕美国争夺地区利益把美军撵出了欧洲大门。虽然美国以惨败告终,于1930年出台了中立法案,但美国仍然有对外扩张的企图和条件。
另一方面,日本招不招惹美国,美国都会介入欧亚两个战场。
一战以后,世界格局迅速发生变化,英法以战胜国姿态雄居欧洲大陆,前苏联又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水火不容,此时,美国虽然没有在军事上介入东西两个阵线太深,但在行动上已经有所体现。
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都把视角放在了亚洲大陆,而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也标志着美国用武力在亚洲争夺霸权的开始。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逐渐占领朝鲜半岛、澎湖台岛及满洲等地,对日本来说,一战成了其向外扩张的契机和平台,而美国也借机浑水摸鱼,企图从中捞上一把。
日本对亚洲大陆的侵略扩张由来已久,但希特勒的上台以及轴心国的联盟加速了日本的扩张进度。当“九一八事变”在亚洲爆发之时,希特勒也在欧洲点燃战火,当“七七事变”在卢沟桥爆发之时,希特勒也在酝酿闪击战如何展开。而此时,美国已经通过非军事途径加入到欧亚两个战场,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一个是使用经济手段两边通吃,既有优惠贷款和经济互利,又有军火贸易和外交往来;一个是派出军事观察团和使用护航舰队作牵制掩护,美国在亚太建立太平洋海军基地和欧洲建立大西洋护航舰队,都是为加入战争作必要的准备。
日本对亚洲的侵略战争全面打响以后,美国已经深度地介入了亚洲战场,不仅为正面战场提供了美式武器装备,还在东南亚建立了敌后运输通道。而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以及外交上的打击,是逼迫日本向太平洋发动战争的有力武器。
除了介入亚洲战场以外,美国不会坐视德国在欧洲横行霸道,在丘吉尔的请求下,美国第一时间支持英苏与德作战,不仅在军事上援助军火武器装备、提供力所能及的贷款和物资,还在大西洋上派出了军舰与德军经常擦枪走火。实际上,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只是一只助推器,美国早就按捺不住加入二战的欲望,只是差一个推手把中立法那张白纸捅破罢了。
从上面分析看出,日本不管招不招惹美国,他的生存空间都会受限,而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已经做好了加入二战的准备,这不是日本招不招惹美国所能决定的,因为轴心国已经侵犯了美国在亚洲和欧洲的利益范围,对轴心国动手是迟早的问题。
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
日本怎么可能不招惹美国呢?再不招惹美国,不用美国人参战,光是在中国战场上耗着,日本就要玩死自己了。
日本陷入到这种境地,一是因为日本虽然是当时世界的主要工业国,可是发迹时间晚,积累不够,战争打响后很快就揭不开锅了;二是因为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让日本人“以战养战”的图谋也破产了;三是日本为了维持对华作战,不得不在国内竭泽而渔,超发货币,制造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对本国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在1941年时就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日本士兵的家属食不果腹,甚至影响到了前线战场的士气。
(日本在1941年时国力已到崩溃边缘)
日本国力在1938年达到最高点后就开始下降,从1939年到1940年春,“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是“最暗淡的时期”。当时任日均参谋副总长的泽田茂曾经说:“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与日本的财政危机相对应的是战争期间日本内阁的更迭速度之快,直接暴露了日本的虚弱。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共更换了15届内阁。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内阁更换次数是13次,平均每一届执政时间不超过8个月。这根本就不是政府,而是日本军部找来的为经济崩溃问题的背锅侠。
不像希特勒在工业发达的欧洲攻城略地,比如德国占领了捷克这个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工业制造能力直线上升。当时日本深陷的中国战场,却是一个贫弱的农业国,基本没有什么工业基础,日本拼命地掠夺资源,也赶不上战争消耗的速度。侵华战争,日本越打越穷,对日本来说是一个亏本买卖。战争期间日本国内爆发的反战运动,其实就和日本财政破产有直接的关系。
日本为什么狂妄的叫嚣3个月内灭亡中国?那是因为日本没有打持久战的本钱。畑俊六指挥完武汉会战说:“在武汉会战前蒋介石有300万军队,但是武汉会战后他还有300万军队。而日本已经用尽全力,国内只剩一个师团了。”战局不可避免的走向日本最感痛苦的长期消耗战,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再打下去,迟早把自己玩死。
(日本军队不舍得装备机枪)
此时的日本,能有哪些选择呢?
其一,和重庆媾和,吐出七七事变以来侵略所得,调转枪口收拾共产党武装。
其二,继续打,日本经济崩盘,随后阶级矛盾大爆发,日本发生无产阶级革命。
其三,对苏宣战,和德国一起干掉苏联会师莫斯科。
其四,对美宣战,全灭美国太平洋海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的这四条路线都走了,跟重庆是边谈边打,最后谈出个南京汪伪政权。日本的经济也在战争中一直走低,到1945年日本的粮食产量只有1937年的50%。在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用钢铁击败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这些都没有产生让日本起死回生的作用,日本要想维护其帝国荣光,只有向死而生,剩下了最后一个选项:对美国宣战。
日本为什么把对美国宣战这个选项放到最后呢?因此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山本五十六是坚决反对向美国开战的,因为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读过书,并在 1925 年至 1928 年间,在美国担任过日本驻美使馆的海军武官,相对于日本军部很多只是单纯头脑发热的日本军官而言,在美国期间,他深入了解过美国的生活,以及参观过大量的美国工厂,他深深知道:日本要和美国开战,其实就是找死。因为反对向英美开战,山本五十六有一段时间只能去军舰上居住办公。很多日本少壮派军人准备刺杀这个“卖国贼”。但是,当一则美国政府的照会传到了日本朝野之后,日本除了宣战,已经没有什么其他选择了。
(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美国是一个有着商人特点的国家,有着实力主义的倾向,同时因为是新教徒建立的新大陆,所以也会有理想主义。美国精英阶层认为美国是“天选之国”,必然要为世界人类做出一些贡献,解救一方百姓。不管世界人民信不信,但是美国在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必然要用这样的理由来让自己相信。
所以,美国选择对手,就出于两种价值判断:核心利益受到了对方的挑战,以及对方在意识形态上是所谓的“违反人权”、“专制主义”、“法西斯”、“反人类的暴君”之类的“邪恶者”。面对这样的敌人,美国就要“替天行道”,行使上帝的使命。只要美国人把对方国家看作是挑战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并在道德上被判定为“邪恶者”时,它就在被美国视为战略敌人。
1940年7月以前,美国虽然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但当时的日本只符合美国人认为的道义上的侵略者这一条件,美日经济关系仍然基本良好,美国仍然每年以大量废钢铁卖给日本,并把日本所需要的海外石油的90%源源不断地供给日本。直到,美国赚走了日本的最后一个铜板,日本已经没有硬通货来购买美国的资源了。
此时,日本为获得集体安全,做了两件事,其一是加入了德意同盟,成为邪恶轴心的一员;其二是日本海军在1941年年中进驻了越南金兰湾,客观上对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构成威胁。日本的这两个举动,被美国认定是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挑战,加上生意也做不下去了,于是,美国把日本视为直接的敌人。
(美国人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铤而走险)
1941年11月,美国发出了《赫尔备忘录》作为最后通牒,如果日本不满足美国提出来的从中国全境撤军的要求,美国将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当美国总统下达极端施压的最后通牒时,美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出手实在太重,远远超过谈判对手日本的承受力,更何况当时的美国全国都又并没有做好对日战争的准备。当时日本可以动员近500万军队,而美国只有30万从来没有打过仗,甚至从来没有整师演习过的的军队。现有的历史档案资料证明,罗斯福事先完全意料不到日本会发动珍珠港偷袭。
日本偷袭珍珠港,让陷入到莫斯科苦战中的纳粹德国喜出望外。他们早就对美国偏袒英国心有芥蒂,只是碍于美国财大气粗,一直不敢对美国表示抗议,希特勒甚至还指示纳粹宣传机构不准发出对美国不友好的文章。希特勒始终得不到美国的友谊,反而接连收到了美国支援英国、苏联的情报。势孤力弱的希特勒,希望日本能够在西伯利亚助自己一臂之力,先解决掉苏联。所以,希特勒在听到珍珠港事变的消息时,是喜忧参半的,虽然隐约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但还是对日本陆、海军寄予了期望。为了拉拢日本,德国率先很够意思地对美国宣战了。不过,日本却没有理会冰天雪地里急需要盟友的生力军的德国军队,而是继续南下,去抢掠南洋的矿产资源了。
(纳粹德军等不来日本的援军)
所以,你看,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国,在中国战场上的持续消耗就要把自己玩死了,他是逼不得已才去招惹的美国。因为时间发展到1941年,即使美国不对日本“石油禁运”,日本也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什么硬通货了。当时日本的外汇储备,只剩下可怜的2万马克了。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有一大批学者、军事家,已经把日本研究的透透的了,《论持久战》就是其集大成者。跟日本打仗,不管赢还是输,就是不要降,一直打下去。这就等于是找准了日本的命脉在打,让日本崩溃的是,当时的主要抗日武装对这个理论坚信不疑。所以,日本以打促和的企图又落空了。
人穷志短的日本即使不去招惹美国,也断然不会放弃到手的利益,其深陷在中国战场的态势不可能改变,随着美国对日本的禁运,日本的战争机器很快也会熄火。即使美国不禁运,日本也没有足够的物资应付一场大规模的长期战争,最终国内爆发工人阶级革命是大概率事件,如1918年德国水兵起义事件一样。
(《论持久战》成为对日作战总指导)
这种状态下的日本,同样也没有能力去帮助德国在苏联的战场,德国还是在欧洲硬刚苏联,以及苏联背后的美国、英国。只是由于美国没有参战,苏联的卫国战争可能会打的更久一些,代价更惨重一些,但毫无疑问的,苏联依然能够赢得这场战争。
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
首先要明白一点日本不是闲的没事干才去主动招惹美国的,而实在是没办法了才铤而走险。如果不向南进攻占领东南亚输的更快。
偷袭珍珠港
我们来看一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当时的境地:
军事方面从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日本大本营完全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战争逐渐进入了対持阶段,対持的时间越长对日本越不利,日本用飞机坦克建立起来的优势也会随着石油储备的消耗而荡然无存。
长沙会战中的薛岳将军(中)
日本需要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1941年美国、英国、荷兰政府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材和石油。日本虽然当时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并没有找到油田,北面的苏联有但又打不过。所以只有利用日本强大的海军冒险向东南亚进攻,意图占领石油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美国是唯一的绊脚石。所以如果能用偷袭的方法一举击败美国海军,日本海军将再无对手。
进攻东南亚
低估了美国的生产能力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四年内生产力各种型号的航母共计147艘,战斗机30万架。生产能力不是日本能预见的,所以美国海军越打越多,日本的越打越少,实力相差越来越悬殊,失败在所难免。
美国海军造船厂同时建造四艘航空母舰
即便日本不去招惹美国,等美苏腾出手也会收拾日本,况且那时日本已经被中国给拖垮熬死了也不一定。日本的冒险一博反而给自己增加了一线生机,但错就错在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
二战时候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德国和日本两个战场会不一样吗?
1941年,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的袭击,沉重打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让美国措手不及,也使得日本在短期内获得了太平洋海上主动权。不过这一事件也把美国拉下水,原本只是对盟军参战国进行物资援助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直接投入了战斗,并成为击败日本和德国的重要力量。
日本这是决策失误吗?明明知道这个时候惹不得美国,为什么还要发动对美国的战争呢?
其实日本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扩张的目的,以便对占领区进行资源掠夺,以战养战。所以它对中国发动战争时才会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但事与愿违,在中国战场上,日本不仅没有实现快速灭亡中国的愿望,相反还让自己大量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另外在中国占领区,日本也没有发现急需的石油等资源,这使得日本必须改变目标,尽快发动对其他地区的扩张,解决自己资源紧张的局面。
而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北上和南下。北上面对的是苏联,日本曾经进行尝试,结果被苏联揍的不敢再有这个念头。那么只有南下这个计划,不过东南亚的菲律宾是美国的据点,如果要强行扩张,会触犯美国的利益。所以北上和南下都会得罪一个不能惹的大国,最后经过日本的斟酌,还是先对美国开刀,而重创太平洋舰队换取日本短暂的海上优势,就是战略的第一步。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美国很快就恢复过来,并快速加入盟军阵营,让轴心国形势更加不利。
那如果日本不主动攻击美国,结果会不一样吗?当然不是,无论日本有没有攻击美国,轴心国一样会失败。
首先,日本不攻击美国,那么就无法继续领土扩张,那么直接问题就是无法及时供应战争物资,那这个仗直接就没法打下去了。
如果日本转头去攻击苏联,那么有前车之鉴,无非就是被揍的更狠一些。就算日本和德国协同作战,两面夹击,确实可以击败苏联,但在当时的情形下,盟军是不会放任苏联被击败的,一定会尽力援助苏联。在盟军支持下,这种夹击的策略,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美国在直接参战前就已经很明确的站在盟军一边了,除了给盟军提供大量物资支援外,也加强了对轴心国的禁运。就算没有珍珠港事件,盟军如果战事紧张,唇亡齿寒,美国为了自己的安危,在最后关头也一定会参战,那么二战结果依然不会改变,只不过会持续时间长一些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日本是否攻击美国,二战的整体走势依旧不会改变,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