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攻占永安到1864年首都天京被攻陷,前后共持续了14年之久,达到了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对于太平天国,历来也都是褒贬不一,各执一词,并无定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此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究竟如何发展壮大的。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影视形象)

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和杨秀清。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本名火秀,后改为秀全。他在屡次参加科举而不能中之后愤然转而研习基督教,最终受基督教的启发创立拜上帝教,并劝说冯云山一起和他传播教义。后来又吸引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人成为骨干,拜上帝教则不断发展壮大。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攻占了广西永安,而就此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拉开帷幕。当年12月,洪秀全在永安分封诸王,封杨秀清为东王、称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称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称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称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诏令诸王皆受东王节制。而正是这一条为此后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影视形象)

1852年4月,太平军离开永安,进攻桂林而不克。转而一路北上进攻兴安,然后经全州、永州、道州、郴州、长沙、岳州,最终来到了湖北重镇武昌城下,于1853年1月20日攻下武昌,但在武昌仅仅停留20天,太平军就撤离武昌,转而直扑他们心中的目标—江宁(南京)。

太平军顺江而下,先后攻克九江、安庆、芜湖等军事重镇,最终到达江宁,并于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成功进入城中,并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而就此在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辗转了两年的太平军终于安定了下来。(太平天国全盛疆域图)

然而此时清军为了扼杀太平军,先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扬州城外建立了江北大营。同时太平军也没有闲着,先后派出了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和由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人率领的西征军。

后来虽然北伐军虽然失败了,但是西征军却取得了重大成果。西征军溯江而上,先后攻克安庆、九江、武昌等重镇。与此同时,天京附近的太平军在东王杨秀清的指挥下,先后于1856年4月和6月攻破江北和江南两座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而在此时,太平天国也迎来了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疆域与清朝对比图)

虽然说太平军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也先后攻克过600座城市,给人感觉太平天国实际疆域很大。但是这些大多数属于随占领,随丢弃的情况,因此太平军即使是在全盛时期也只相对控制了从武昌、九江、安庆到天京的沿岸地区,以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即使是在这些地区,太平天国的控制也非常不稳定,经常是和清军处于拉锯战的状态,就一座武昌城就反复易手,首都天京也一直处在清军的包围状态之下,因此说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控制区域也不超过100万平方公里,连清朝面积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虽然如此,但是也不要小瞧了太平军占据的这一块地盘。这里可是两江地区,是清朝最富庶的地区,也是清朝的赋税重地,是清朝的财政支柱,这也是清朝如此想要迅速剿灭太平天国的原因。(晚清名臣曾国藩画像)

然而盛极必衰的道理再次在太平天国身上得到验证。在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后,杨秀清的风头一时无两,权力欲也极速膨胀,这引起了天王洪秀全的极度不满,洪秀全引早就对杨秀清不满的北王韦昌辉回天京诛杀杨秀清,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的家人部众共两万余人被杀,随后北王韦昌辉的暴虐嗜杀也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因此韦昌辉也被洪秀全下令诛杀,翼王石达开则受到洪秀全的猜忌而率领太平军主力出逃,太平天国就此转衰。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湘军攻进天京,太平天国灭亡。

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抑或是早期封王埋下的祸根,还是脱离民众、日渐腐败的统治阶级最终都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像他们喊出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号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只能是个口号罢了!

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就疆域而言,太平天国有过好几次巅峰期。

第一次巅峰期:1854年2月

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军“专意金陵”,基本上攻下城就走了,连兵都不留,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疆域”。

夺取天京后,太平军彷徨了一阵子。他们只是攻占了镇江、扬州,以保证在天京站稳脚跟。

随后,太平军发起西征、北伐,开始开疆拓土。

其中,北伐“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活动范围虽大,但也没有控制什么城池。

西征军,则为太平军打下了大片疆域。

由于当时上游清军防御薄弱,湘军还未崛起,太平军一路向西,所向披靡。

到1854年2月时,太平天国的疆域迎来了第一次鼎盛。

当时,从天京到武昌,再到湖南岳阳,长江全线都被太平军控制。

安徽,太平军控制了安庆、庐州(合肥);江西,太平军控制了九江;湖北,太平军夺取武汉三镇,正在经略荆州、襄樊;湖南,太平军兵临长沙。

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的疆域,类似一条长蛇,除皖北外,基本控制的地盘都是长江沿线。

从面积上说,此时的太平天国不是疆域最大的时候,但形势是最好的。

由于太平军控制了长江各处战略要点,大江南北,太平军处于绝对的战略攻势。

当时,清军精锐要么被吸引于天京附近的江南、江北大营,要么被北伐军吸引于河北、山东,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太平军继续开疆拓土了。

同时,石达开安庆改制以来,太平天国在统治区的政策已经相对务实。如左宗棠所叹:江西人心,已“附逆”。

当时,太平天国的形势可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

第二次巅峰期:1856年7月

但是,湘军的意外崛起,打乱了太平天国的发展步伐。

1854年2月,湘潭之战,湘军大败太平军,随后,大举反攻,攻取武汉三镇,兵临九江。

石达开的天才表现,为太平天国逆转了局势,迎来了第二次高峰。

九江-湖口大捷,石达开大败湘军,随后,发起了大反攻。

在这次反攻中,石达开在收复武汉三镇后,没有继续向湖南发展,而是转兵江西。

一时间,江西除南昌、赣州、宁都外,全部被石达开所控制!

比之1854年,太平军丢失了湖南岳阳、安徽庐州,但却控制了大半个江西。

这是公认的“太平天国鼎盛期”。

但是,个人以为,形势已不如1854年。

当时,尽管石达开在江西风驰电掣,但在武汉三镇,湘军始终处于攻势。

由于杨秀清、石达开战略上的失误,没有重建水师,因此,湘军水师依然在长江占据优势。

所以,天京事变前,石达开、韦俊奋力解武昌之围,却连遭挫折。

当然,由于东征的胜利,江南、江北大营已被攻破,天京威胁大减,如果没有内讧,太平军总体上仍然处于战略攻势。

第三次巅峰期:1863年

太平天国疆域的最后一次巅峰期,发生在灭亡前1年。

当时,李秀成东征苏杭,攻取了江苏、浙江大片区域。

江苏战场,自天京以东,太平军已经兵临上海。

浙江战场,除衢州、温州两郡及定海、石浦、龙泉、庆元、泰须五县外,全浙九郡,悉数被攻占。

仅就疆域而言,此时的太平天国,不如鼎盛期。

但就富庶而言,胜过当年。

不过,这只是表面繁荣。

上游,湘军已经攻占安庆,直逼天京。

上游形势已经全部丢失,江浙虽富,不可能保全!

可以说,在战略上,太平天国连守势也谈不上,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形势优劣,不可以单纯以地盘大小来表示。

1854年时,太平天国控制区,主要是长江沿线。

但是,控制长江的战略态势,务实的施政举措,当时的太平天国处于战略攻势。

1856年时,太平天国控制区,已经包含大半个江西。

但是,由于水师之利的丧失,太平军在关键的武汉战场处于守势,疆域虽大,但其实已陷入战略僵持。

1863年时,太平天国控制区,丢失了上游安徽、江西大部,但却攻取了附属的江苏、浙江。

就疆域而言,不小于当年,就财力而言,胜过当年。

只是,军事上失去上游形势,政治上一盘散沙,不过回光返照罢了!

满清统治已脆弱,所以太平天国能一次次“西方不亮,东方亮”。太平天国的远征部队更能长驱直入,“流串数省”。

如果太平天国科学一些、团结一些,未必无机可趁。

只是,反复的内讧、治理的失败,使他终究难免失败。

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面积并不算大,尤其是实际控制的面积。

资料这么写: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为此,洪仁玕也曾对洋人宣布,太平天国控制区有7省47郡(包括郡级州3个)236县(包括县级州10个),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其实,洪仁玕也不算太吹牛,太平天国确实曾经控制过这些地区。

然而,太平天国实际上真正控制的地区并不大。

对太平天国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江南大营竟然就在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的城外,相距不过十几里。

而江北大营在扬州,同南京也就是一江之隔,今天开车过去1个半小时。

连自己首都傍边都有敌人强大的军事基地,你说领土能有多大。

实际上,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势力范围是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各一部。

然而,湖南省的地盘,立足未稳就丢掉了,基本可以忽略。

而湖北的地盘处于激烈的战争中,实际上也无法有效管理。

真正能够控制较好的,主要是江苏南部,但因清军扼守苏州一线,其实只是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一部分而已。

另外就是安徽和江西大部,总体太平天国面积并不大。

天京事变以后,清军趁机攻占湖北、江西的太平军根据地,随后开始围攻九江,安徽根据地也开始保不住了。

李秀成为了打开不利的局面,果断进行东征,一举占领苏南大部分地区,又突出浙江。

通过东征满清富裕的苏南和浙江,太平军增加了5年阳寿,不然恐怕早就完了。

但东线苏南和浙江根据地的开辟,是在西线连续溃败、地盘丢失的情况下,所以总体地盘增加不大。

资料这么写: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根据地是安徽、苏南、浙江,不过由于苏南和浙江都处在天京下游,所以只能为天京提供财富支援,而无法从军事上成为天京的屏蔽,安庆失守后,天京屏蔽尽失,太平天国也一步步走向衰亡

实际上,太平天国只是地方一个割据政权,地盘始终保持大约2个全省面积,其他都是游击区或者半控制区,没什么了不起。

而如果不是杨秀清聪明的选择 当时极度富裕的江浙作为根据地,太平天国早就完了。

要知道,当时江苏浙江的粮食和税收已经占到全国的大部分。

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坚持抗清长达14年时间,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那么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管辖的面积有多大呢?

清朝自道光以来,国力开始衰退,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纷至沓来,本来就积贫积弱的满清王朝被破签订《南京条约》等一些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丧土赔银,财政亏空之下,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国内经济遭到重创。在空前的民族矛盾的激化,面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以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萧朝贵和韦昌辉等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从广西金田村起义,发起了对清朝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率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宣布起义,很快的,起义便由星星之火呈燎原燎原之势,起义军一路出广西进湖南冲破清军湖北、安徽防线,于1853年3月19日占领清朝江南重镇江宁(即南京),洪秀全将其定为太平天国国都,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定都天京,实现与清政府的长期对峙,这是太平天国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胜利,以定都天京为始,太平天国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余太平天国将士誓师北伐,目标直指京师,北伐军在后无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打到天津附近,最后遭到清军重兵包围,1855年3月,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清军俘虏,被押送北京凌迟处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北伐以失败告终。

在太平天国北伐的同年,还组织了由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林启荣等将领率领的西征军西征,西征军一路溯长江而上,连破安庆、九江、武昌等长江重镇,清廷为之震骇,为了反击太平天国,清朝先后在天京和扬州城外建起江南、江北两座大营。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到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的顽强抵抗,太平天国西征受阻。1856年4月、6月,太平天国连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座大营,解了天京三年之围,至此,太平天国进入实质上的鼎盛时期。

通过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将疆域扩大到极致,其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然而,太平天国即便在其最鼎盛时期的最大疆域,在整个清朝版图里面,也并不算多大,因为不少城池在太平天国北伐、西征失败后又得而复失了。

可以说,太平天国自定都天京以来,疆域一直都比较稳定,其在建国后,改清廷“省、府、道、县”的行政划分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太平天国在江南立国12年,实际控制的省级行政区有七个,分别是:

江南省(首府天京)、安徽省(首府安庆)、江西省(首府九江)、湖北省(首府武昌)、天浦省(仅辖天浦一县)、苏福省(首府苏州)、浙江天省(首府杭州)。

7省下辖47郡计236县,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相关省份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这已经是天平天国全盛时期直接占领统辖面积的极致。相对于当时清朝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太平天国显然还算不得是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不过,太平天国在这七省群众基础深厚,天国思想深入人心,得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兵源,为太平天国在江南站稳脚跟,与清王朝分庭抗礼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财力支持。

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太平天国运动是古代农民起义的巅峰,规模空前、轰轰烈烈,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虽然其领导人一言难尽,并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动摇了清廷的根基。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的起源地是广西,后通过北伐和西征,曾发展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等省,攻克过600多座城市。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这就是金田起义纪念日。3月,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揭开了正式反清的序幕。

当年秋天,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州,并在那里大封群臣,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史称“永安建制”。

随后,在清军的打击下,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湖北、江苏等地。

这个阶段,太平天国并没有固定的领地,都是边走边打,跟李自成似的,打一战换一个地方,说得好听点是转战各地,说得难听点是四处流窜。直到打下南京,确定了都城,才算是有了稳定的大后方,而这也是太平天国蓬勃发展的时期。

为彻底瓦解清朝的统治,扩大天国地盘,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制定了北伐、西征的策略。

北伐军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老将率领,虽然兵力不多,只有两万余,却都是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老兵,内部称为“老广西”, 个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而且对天国的信仰坚定到了狂热的地步,作战精神十分顽强,战斗力极为悍勇,是太平军的主心骨、清军的劲敌。

这一路兵马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省,攻入京畿重地,意图直取北京。

清廷为之震动,咸丰帝下令京师戒严,命惠亲王绵愉、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等人出京退敌。僧格林沁的名声,就是在与太平军交战中打出来的。

起初北伐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孤军深入是兵法上的大忌,北伐军贸然进入华北,很快陷入清军的重围。又因缺乏补给、后援不及时等原因,失去了突围南返的机会,全军覆没。

三位主帅也没能活着回去,吉文元战死,林凤祥英勇就义,李开芳最惨,被清廷凌迟。

也就是说,北伐军战局顺利时,势力范围曾到天津一带。

再来看西征军,北伐目的是为了攻取北京,西征则是为了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以便保卫天国都城南京。

西征军以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为帅,率战船千余艘,兵员两三万,自南京溯江而上进行西征,遭遇了曾国藩所率湘军的猛烈打击,损兵折将,天国便派翼王石达开到安庆全面主持西征战事。

石达开是公认的太平天国猛将,在他的指挥下,太平军在九江、湖口痛歼湘军水师,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破了曾国藩织好的罗网。当时湘军水师溃不成军,曾国藩的座船都被俘了,他气得跳水自尽,被部下救起。

接着,石达开乘胜大举反攻,横扫南昌周围州县,先后占领新干、奉新、分宜、宜春、吉水、吉安等地,使得尚在清廷手中的南昌更为孤立。曾国藩就被困在南昌,对外联络全被切断,只要石达开再加一把力,估计他就得死在那里。

这一阶段,西征军形势大好,步入全盛。石达开不但具有卓越的军事天赋,治民也是一把好手,江西百姓争相拥戴,很多原本对太平天国有意见的读书人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从一万多扩充到十万余众,左宗棠都叹道“江西事恐不可为,以民心全变,大势己去也。”

但是,太平天国北伐南征时,清廷也没闲着。在南京外围囤积兵力,构建江北、江南两座大营,并对南京发动不间断的进攻。

为缓解南京的压力,杨秀清决定从西征战场抽调部队,摧毁两座大营,石达开就被调回去了。最终,威胁南京长达3年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被摧毁,清廷遭受重大损失,八旗军、绿营军被打残了,往后平叛只能依靠湘军。

然而,石达开也错失了在南昌全歼曾国藩的好机会。但不管怎样,还是占领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及安庆、九江、武汉三大战略要地,使南京上游有了可靠的屏障。

然而几个月后,天国又出幺蛾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洪秀全抢先下手,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石达开还没到,早对杨秀清不满的韦昌辉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天京事变”,酿成惨案。

石达开收拾残局,又被洪秀全忌惮,为了自保以及避免再一次的内讧,无奈之下率部出走,天国至此分裂,由盛转衰。

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应该就是在定都南京、北伐顺利、西征取得战果时,实际控制辖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湖南、浙江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

作为起义军来说,已经算很大了,只是还没到“占据江南半壁江山”这种程度。

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非常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的领导人是洪秀全。从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到1853年建都南京,鼎盛时期控制的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相关省份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