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随着铁制兵器的发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发展。 1974年春,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 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 回顾中原铜剑的发展历程,剑身一直在不断地加长。当其初起之时,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秦朝的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这个问题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武器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一号俑坑已出土铜弩机158件,无郭,素面。出土时有的仍在弩的残臂上,大多数仅见弩机不见弩臂,铜弩机由望山、悬刀、牙、栓塞等部件组成。机件大小基本相同,只有悬刀的形制和大小略有差异。弩机作为安装于弩臂后端的机械装置,有瞄准与发射双重功用。
汉代兵器的发展汉代的武器种类在先秦弓矢、殳、矛、戈、戟“五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军士使用的武器已是多种多样。长兵器有殳、戈、矛、戟;短兵器有刀、剑;远射兵器有弩、弓;防护兵器有盔甲、盾牌;攻守的兵器有钩镶。此外还有锤、挝、杖、钺、斧等劈砍、锤砸兵器。在各种兵器之中,铁兵器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汉初晁错所列的弓弯、短兵、长戟、剑盾、矛铤等多是质量精良的铁制兵器。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长安武器库所出兵器,除少量仍为青铜制造外,绝大多数均为铁兵器,刀、剑、戟、矛、斧、骸、盔甲一应俱全,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
汉代军中的武器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远远优于匈奴的兵器。正如晃错所言,汉军的精兵良器用于战斗,“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逐渐被淘汰的原因
- 自从秦汉以后:由于锻造技术的提升,战场上已经不满足于青铜兵器的使用,以青铜器的兵器逐渐变成铁器为主的兵器,只有少量的青铜兵器仍然被使用。
- 兵种发生了变化:继承下来并进 行重大改进的戟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长一丈八尺的槊(长矛的一种,枪头较宽)成为骑兵的主要 装备(南北朝),但是在唐中叶以后,标准的长枪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据《唐六典》记载, 当时枪分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4种,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运用很广, 除了战时格斗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拒马,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而作 为另外一种士兵的必备武器刀,有2种主要用刀:一种是横刀(也就是佩刀),当时刀剑的佩戴 方法已经从毗式佩剑法,转化为从伊朗传入的双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种叫陌刀也称拍刀,是一种长 柄2刃刀,长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新唐书》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 将“陌刀五千列于阵后”时遭到唐军的耻笑。3.
- 兵器种类发生了变化: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专用枪九种,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种,斧和叉各一种,鞭锏等特种兵器十二种,防护装具四种,护体甲胄五种,马甲一种,弓四种,箭七种,弓箭装具五种,弩六种,复合式床子弩八种。它们实际上是集宋代以前发展的各种冷兵器的大成。人们常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兵器远远不止这十八种,说它多得数不清是不算夸大的。
- 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方面。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当时一名士兵的基本装备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唐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部署篇》中说,当时一个军编有一方二千五百人。又在这部书的《器械篇》中记载了一个军的全部装备,共有弓一方二千五百张(配箭三十七万五千丈),弩二千五百张(配箭二十五万支),枪一万二千五百支,佩刀一万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杆,甲七千五百领,战袍五千领,牛皮牌二千五百面。从上述装备的数量可知,刀、枪、弓、铠甲和战袍是士兵必备的装备,平均每人一伴,每张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张,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挡型防护装具。就全军装备的兵器来说,种类齐全,用途多样,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射远兵器和防护装具,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的特点。如果全军出征,各种兵器配合使用,便可发挥综合杀敌的作用。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戈主要是用于战国时期战车的一种长兵器。
那个时候的战车比较特殊,前面是马,后面是车厢,通常有一个驾驭马匹的士兵,另外还有一到二个作战士兵。这些士兵多是弓箭手,在远距离进行射箭。
然而,既然是战车,总会有近距离肉搏的。
但敌人绝对不可能正对着马冲过来,不然直接就会被马匹撞死或者踩死,肯定是从战车侧面进行冷兵器肉搏进攻。
所以,在战车上使用长矛不太合适。
因为战车前面是战马,人站在战车上操作,如果面对正前方攻击,长矛就至少要比马匹长的多。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从侧面刺人,也很危险。因为在战车上操作同骑马有很大不同,战车兵一旦刺中敌人,因为战车的高速,拿着长矛的士兵很容易坠车。
所以,戈就出现了。
戈主要是用于啄击或者钩击,前者是类似于啄木鸟一样的用尖头啄人,后者是直接利用战车的速度,横着钩人。
由于战车的速度很快,钩人和啄人的的威力巨大,很容易造成致命伤。
同时,由于戈是挥舞着攻击,即便刺中敌人后脱手,也不会让士兵自己坠车。
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战车专用的武器。
随着战车被淘汰,骑兵则不需要这种不能刺杀的戈,直接用长矛即可。
所以,戈在汉代就迅速被淘汰了。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戈,是一种兵器,它是由青铜或者铁精制而成。
戈除了一个长长的把柄(1米到1.8米),前端的主体还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的部分较长(约30厘米左右)叫援,是横着的利刃,有弯度,上下两面都有刃;援向后伸出的部分叫内,内没有锋利的刃。
因为戈是前后突出,前锋上下有刃,既能横着打击敌人,能用后面的部分锤击敌人,还能凭借弯度对敌人进行像镰刀割韭菜一样钩杀,也能像啄木鸟一样啄刺敌人,也算个一戈多用的多功能武器。
这种武器跟弓弩不同,是个近战武器,诞生在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衰败于秦朝。
戈杀伤力没有长矛大,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因为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骑兵还没有出现,那时候近战较多,大规模的运动战很少,多以战车作战为主。
战车作战都是敌我双方面对面交锋,近距离接触,跟现代战争的肉搏也差不多,只不过士兵是站在战车上,用兵器向对方发起进攻。
但因为是车战,刀剑和斧头这样的兵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全靠长矛和戈来联袂演出挑大梁。
当两军列阵前线对垒的时候,双方往往都绞尽脑汁要打乱敌人的阵型,破坏敌人的防线,也就是让对方造成混乱。
事实上在进攻时,戈比长矛更有效。长矛只能直刺和隔开敌人的兵器,而戈除了对敌人进行俯击、横击,能隔开对方的盾牌,还能将敌方士兵从队列的战车上中钩出去, 把敌人严密的阵型撕一个缺口,让战友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且战车作战的时候不是静止的,战马带着战车到处奔跑,士兵都是在眼前一晃而过。
在这种情况下,矛很难刺中敌人,而戈却可以横击,击中率更高。
因此说,戈这种兵器在以战车作战为主的春秋战国战场将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出尽了风头,大行其道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任何一种作战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兵器也不会是长盛不衰的。随着战争方式的改变,戈这种兵器也和其它兵器一样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遭到冷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戈之所以被打入冷宫,首先是因为到了秦代冶铁技术逐渐成熟,以铜铸成的戈锋利程度有限,只能突刺和横击。
而冶铁技术成熟后,铸造的刀具更锋利,杀伤力更大,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其次是因为后来的作战方式改变了。以战车为主的战地战,变成了以骑兵为主的运动战、闪击战。
公元前四世纪末和三世纪初,战国时期的赵国引进了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骑兵作战慢慢代替了战车作战这种落后的作战方式。
虽然同样运用马匹,战车作战的速度跟单骑行进的速度相差很多倍。骑兵跟骑兵之间,或者骑兵跟步兵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等于是贴身肉搏,交战节奏也更快了,往往是几秒之间就见了分晓,你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这种兵器已经显得落伍了,反应速度显得慢了半拍。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慢了十分之一秒,对方就会手起刀落将你干掉。
跟戈比起来,各种直刀、弯刀更适合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战刀刀柄变短许多,只有手握部分,其余部分全是刀刃,而且刀刃比戈要锋利许多,其中的弯刀也有跟戈一样横扫的功能,战刀又有戈所不具备的劈刺功能,而杀伤面积比戈更大。
总之战场上的兵器没有常青树,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不过戈这种兵器从问世到被淘汰,也风行了近千年,没有遗憾了。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主要是因为戈没有尖头,只有横扫功能。而给给戈加上尖头以后,就是戟,就既有劈砍功能,又有直刺功能。所以,落后的戈就退出来历史,被戟所代替,直到唐朝以后。
人类最早出现的兵器是矛,最简单的矛就是取一木棍,将一头制成尖的,就成型了。但是这种简易的矛,尖头损耗太严重,于是就有石质矛头的出现,因为以原始人类的技术,将石头打磨成尖的,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运气好,还能找到动物的尖角以及尖锐的骨头,作为矛头。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矛头也变成青铜的了,杀伤力大大提高。商周时期,战车成为战场的主流,这时矛这一兵器就不在适用车兵了。由于两车的距离较远,车兵的兵器都长达4、5米。这么长的距离,矛的直刺效果就不好,于是戈这一武器就出场了,由于车兵不需要直刺,所以戈也就只需要发挥横扫功能,将对方士兵从兵车上击落就可以了。
进入战国以后,骑兵做为一个独立兵种大量出现,戈这一武器就不能适应了。由于骑兵的速度快,戈的灵活性不好。这时戈就演变成戟了,戟是在戈的基础上加上矛头,也就是将戈和矛二合一了。戟既具有矛的刺击功能,也具有戈的横扫、劈砍功能。
秦汉以后,盔甲的制作趋于精良,戟的劈砍功能大为降低。而枪的破甲功能比戟高的多,于是枪就成了主流兵器。戟就变成了仪仗之器,不在战场上使用了。
其实戈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发展成了“钩”。宋朝就出现了钩枪合一的兵器,比如双钩枪、单钩枪,钩镰枪等。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实际上到了战国末年,戈的地位已经明显下降。
戈是在商周之际出现的,和当时的战争形式主要为列阵交锋的车战有关,车上的甲士为三人,其中一人为驭手,另外两人分别使用弓箭和戈矛,矛是用来刺杀的,柄比较长,两辆兵车对进时用于刺杀对方兵车上的甲士。戈是用来勾啄的,柄稍短,如果刺杀不中(因为兵车高速对进且只有两个轮子,又无悬挂系统,刺杀中的概率其实很低),则马车分别向左右错开,甲士使用戈勾啄对方车上的甲士。
先秦兵车是一个战斗单位,除了车上的甲士外,还有一些车下甲士(战斗单位总人数似乎是不断增加的,从最初的5人、10人,到最后的30人),这些车下甲士的地位和车上甲士相等,如果车上甲士出现伤亡,会依次上车替补。不需要上车时他们也装备弓箭、戈和矛,其中戈的战法同样是勾啄,即上勾人,下勾马腿。
非甲士的步兵地位低下,他们普遍装备的武器是更简单粗糙和便宜的殳。
在车兵列阵时代,戈的勾啄功能是对兵车的人和马最有效、杀伤概率最大的,因此戈在先秦军队中的地位是支柱性的。
但随着战场范围的扩大化,戈缺乏直接刺杀功能的弊端暴露无遗,因为步兵和步兵的交锋更多是正面击刺或周旋缠斗,戈的“一招鲜”就显得笨拙。在这种情况下,兼具戈和矛功能(事实上最初就是在戈的顶端再装个矛头)的戟就发展起来,并后来居上。
秦汉两代,戟不但完全取代了戈(拥有全部戈的功能,还能像矛一样刺杀),而且部分超越了矛(不但能像矛一样刺杀还兼具戈的勾啄功能),直到三国时,戟都是战场上最重要的长兵器。
不过随着车兵的完全消失,戟很快也被矟所取代——尽管戟能勾能刺,但车兵消失后勾啄功能变得有点多余,而边上带着累赘的戟在刺杀方面,就比线条流畅的矛、和更简单的枪逊色多了。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这个说法是错的!戈这种兵器到了隋唐时期才被淘汰(成为纯仪仗器械),并不是说秦朝过后就没有再使用了,比如三国时期,夏侯惇使用的武器就是戈。
戈这种武器还是挺有用的,交战的时候,往前一捅,没捅到就往后一拉或者左右一横扫,同样可以起到伤人的左右,在打仗的时候,戈戟兵就是专门用来对抗枪兵的。
但是到了隋唐后,这种兵器的适用性就不大了,因为唐代出现了明光铠跟陌刀。现在网上都有卖防刺服,这种防刺服拿菜刀砍根本就砍不进去,明光铠的防御能力比防刺服还高,这使得戈戟的回拉跟横扫很难伤到穿着盔甲的士兵了,只剩下一个直刺的功能可以用,所以呢,长枪便取代了戈戟,成了战场上唯一的长兵器。
其次,战斗对象在改变。在秦汉以前,军队交战的主要对手是步兵,侧重于近战厮杀,但是唐代以后,由于军事在改变这时候主要倾向于远程攻击,比如,弓箭,标枪。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避免了战国时期那种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唐代交战,打胜仗伤亡很低)。这个时候,刀盾兵就比戈戟兵好用得多,戈戟必须双手持戈戟,刀盾兵则可以用盾牌来防御标枪或者弓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