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从到了南京就一直留着江南大营,一直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晚期,才被李秀成消灭。

要想解释太平天国为什么留着江南、江北大营不打,而是先选择北伐和西征。就要先搞清楚江南、江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西征和北伐的目的。

第一,江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所谓的江南大营,指的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不久,清军的绿营兵在南京郊外的孝陵卫设立的一座清兵大营,起初有一万人,后来增加到了十多万。设立大营的目的,是为了让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不能继续向东进攻苏杭地区,将太平天国的势力堵截在南京一线。

第二,太平军为什么不拔掉江南大营?

不是不想拔掉,而是拔不掉。江南大营就是南京城外,对太平天国的威胁非常大。这座大营设立后,太平军就想过立刻拔掉它。但是太平军始终打不下江南大营,后来就放弃了围攻计划,转而开始策划北伐和西征的方案。对江南大营采取守势。

第三,太平军为什么打不下江南大营?

从大湟口起,江南大营的统帅向荣就跟太平军打交道了。一直以来,双方旗鼓都是相当,一般而言,谁进攻谁吃亏。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土木工事比较成熟,而火炮技术比较落后,进攻一方在面对防御工事时,往往没有什么好办法破坚,硬攻又很吃亏。并且最关键的是,清朝实力比太平军强太多了!而太平军当时又只据有南京、镇江、马鞍山、芜湖这四城。因此以当时太平军的实力来说,跟江南大营死磕是非常不划算的。

第四,为什么要西征和北伐?

太平军北伐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将清军的包围南京的兵力吸引走,减轻南京的压力;二是以精兵搏一把,万一成功了呢?至于西征的目地则很明确,第一也是吸引清军西调,减轻南京的压力,第二是扩张地盘,有地盘才有兵力和财政收入,才能缩小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实力差距。第三是为了控制长江中游,巩固长江下游。

因为自古以来,北方王朝想要灭掉建都在南京的政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顺长江东下,一举攻破金陵城。历史上的江南王朝里面,坚守最久的是南宋,其次是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的战略就是以襄阳为中脊,以江汉为缓冲,串联东吴和西蜀,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让北方政权无处可击。

太平天国当时实力偏弱,虽然号称有五十万之众,但实际上能打的人,估计不超过十万。这些人如果不西征,傻不愣登的待着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怕是死的快。而只要西征,纵然力量有限,可能打不到襄阳,但只要能打到武昌或者安庆,再收复淮南地区,先达到三国时期东吴或者南北朝时期南陈政权的程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五,太平军不怕江南大营威胁南京吗?

一开始还真的很怕,毕竟敌人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且江南大营还主动攻打过南京城,让洪秀全和杨秀清感到非常不安。

到了后来就不怕了,为啥呢?因为杨秀清发现所谓的江南大营完全就是一群垃圾,长江北面的江北大营比江南大营更垃圾。

具体垃圾到什么程度了呢?可以用著名民间哲学家窃格瓦拉的一句话来形容: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时,南京城内有个马寿龄的文人不相信粤匪能成功,就留在城内期盼着王师(清军)能杀回来。当江南大营攻城时,马寿龄以为胜利在望了。结果等太平军打退了清军的几次进攻后,清军就再也没来了。(太平军也没有主动杀出去)于是,太平军和城外的江南大营开始对耗。这就让城内盼王师归来的马寿龄非常苦闷了。

他是左等也不来,右等还不来。后来这位清朝粉铁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就找了个机会溜出了城,逃进了城外的江南大营。这一进大营,马寿龄算是开了眼界了。

原来,江南大营中除了个别比较精锐的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力之外,其余的部队基本上就是在玩养生。官兵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十七件事:盖房子、栽花、种树、叠石头、养鸟、养狗、编篱笆、搭棚子、抽鸦片、听小曲、买玉石、买字画、赌博、下棋、装病、搞基,做买卖。并且这些还都是比较老实的士兵的日常工作。某些品行恶劣的兵,更是堪称十毒俱全,像什么杀人放火、抢劫、内讧、抢军火库等等,这些放在以前要掉脑袋的事,江南大营的兵也全都干了。

看到江南大营士兵的日常生活,让马寿龄这个铁杆清粉都忍不住了。于是在私下里,他偷偷的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翻羡贼人法令严、手乍持枪头已悬”。意思就是说,这帮朝廷的官军还不如太平军那帮土匪,官军比土匪还要土匪。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江南大营的资料,主要是马寿龄的个人记载,而他是没有到过江北大营的。那么,江北大营如何呢?根据琦善写给朝廷的奏疏,他认为应该把太平军引到江南大营方面,以减轻自己的压力。由此来看,江北比江南还要烂……

总的来说,太平军不打江南大营而西征,在选择上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平军在西征前没有足够的兵力攻破江南大营,与其在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还不如选择西征,扩充领土、兵马和财源。等到西征之后,太平军的实力扩充了几倍,再回过头来打江南大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江南大营对太平军来说,短时间内也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江南大营是陆军,而破南京需要水师。相比之下,太平军更怕曾国藩的湘军。一是湘军的战斗力比江南大营的鱼腩部队强,二是湘军有水师,对太平军是很大的威胁。

至于说西征到底对不对,从结果来说,太平军的西征很成功。后来太平天国的失利,主要是内讧造成的,跟西征没有关系。而北伐嘛,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太平军选择北伐是臭招,但是让太平军这种后勤极烂的部队来说,如果大举北伐估计死的更惨。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以当时形势而言,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直接打江南大营,等于自杀

当时的太平军直接猛攻江南、江北大营,结果会如何?

洪秀全、杨秀清表示:这一集,我们看过了!

江南大营里驻着的这帮人,洪秀全、杨秀清都很熟悉。自打金田起义开始,这帮人就和太平军耗上了。而且,他们经常一言不合就耗上几个月!

大致的规律是:谁想硬攻对方,谁倒霉吃亏;最后,双方耗到最后,太平军没饭吃了,“转移”

说实话,耗了这么多次,能弄死对方,早就弄死了!

现在的情况,会比永安时好一些吗?

我们看当时天京周边双方的兵力对比。

太平军入天京时据说有50万之众。但其实多是随军家属,真正能战之兵不过10来万。

而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合计35000多人。

双方兵力对比为3:1左右。

而双方都是从广西大山里爬出来的队伍,对于扎营“选址”都很在行。一旦别人扎下营来,你是很难搞过人家的。

所以,至少可以说:短期内,太平军很难直接击破江南、江北大营。

对太平军来说,短期打不下,就足够致命了!

太平天国总共就只有3座城,而江南、江北大营能得到大清举国之力的支持呀!事实上,太平军北伐前,江南、江北大营兵力增强的速度非常快!

所以,直接进攻,打不下!耗下去,前途很明确:太平军耗得灯枯油尽,或者团灭,或者继续“转移”。

没得选:粮食危机

而且,如果耗着,太平军比以前更不经耗!

洪秀全带了50万人来呀!这50万人,能不能打仗先不说,都得吃饭呀!

当年7月,天京就闹了粮食危机,洪秀全被迫让妇女出城割麦,缩减口粮!

所以,太平军没得选择!

如果不能迅速控制部分产粮区,缓解粮食危机,那么,天京城很可能等不到击破江南、江北大营的那一天!

“神的启示”:避实击虚。

怎么破局?

洪秀全表示,他得到了上天的指示:让这些清妖在这里沉湎、消磨!我们的精兵在北方,如果我们去打他们,这些妖魔就会把妖气吹遍北方!到时候,我们再来包围他们,全歼他们!

洪天王这波装神弄鬼虽然很假,但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不理他们,放他们在这里(反正去打也打不过)。我们去打敌人空虚的地方!

这样,敌人就会被分散,到时候,我们再回头来打他们!

太平军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避实击虚,靠的就是运动战,怎么能在这里耗着呢?

把地图拉大一点,当时离天京远一点的地方,确实非常非常空虚!

攻取这些地方,代价不大、难度不大,而且,可以扩充地盘、粮草、兵源!

当然,湘军的崛起,是一个出乎太平天国高层意料的事情。若非湘军的强势崛起,太平军1854或1855年即可能全据长江。

而同时,这样的进军,可以迫使敌人停止对江南、江北大营的支援,甚至可以迫使清军从江南、江北大营抽调兵力,削弱江南、江北大营。

效果虽好,颇有遗憾。

洪秀全、杨秀清先北伐、西征,再回头打江南、江北大营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通过西征,太平军夺取了湖北、江西、安徽大片领地,获得了极大的兵源、物资,壮大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同时,在北伐、西征中,大清为防御,不断从江南、江北大营抽调兵力。

1856年,当太平军抽调兵力,决心打破江北、江南大营时,两营的兵力已经非常薄弱。

石达开、秦日纲等人集中兵力,一举大破江北、江南大营,基本取得了胜利。

遗憾的是:由于天京事变的爆发,太平军没有趁胜追击,致使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

总的来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不顿兵天京与周边清军僵持,而是避实击虚、趁势发展,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太平天国在随后一段时间,实力得到了飞速发展,与这个决策是分不开的。

虽然在具体操作上不乏瑕疵,(比如北伐,虽然北伐确实起到了牵制、分散敌军的效果,但全军覆没的代价实在太大!)但由于大方向正确,太平天国还是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刻。

当然,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层惨烈的内讧,使这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敌人送到嘴边的东西,大概都是不能吃的,如果硬要吃,一定会崩牙。1,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本质来说,是攻击性堡垒。

江南大营的设立,本来就是从广西一路追了来的清军。这些清军人多势众,太平军不敢和他打,他也不敢轻易攻击清军。因此一路千里尾随,到南京城下,各自驻扎。

表面上看,江南大营肩负朝廷使命,围困甚至攻击南京城,但实际上江南大营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天天放在南京城外,咬不死太平天国,也要恶心死他们。

如果太平军攻击江南大营,江南大营的防御性会更好发挥,大量深沟高垒,长枪短炮,清军有备太平军无备,双方相比肯定太平军损失更大。

2,太平军方面,江南大营难打有没有油水,故而放弃。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最需要什么?最需要扩展土地,增加人口,开创财源,这些,没有一种可以通过攻打江南大营来得到。

清军的兵力配置,决定了太平军派出一万人就能四处占领县城,攻击州府。清军全国总数量可能达到80万,但是除了京师重地,重要城市驻扎较多,有三五万不等。大多数县城也就是两三千士兵,战斗力和粮饷基本没有保障。

太平军派一两万人就能以流寇形式不断占领县城,攻击州府,但太平军实在不得人心,到处烧杀抢劫遭到本土本乡农民地主的团结反抗,失败就是命中注定了!北伐军的失败就是如此。

3,太平天国解决江南大营的根本办法。

江南大营虽然围困太平天国,但其实里面的清军全无斗志。如果太平军来攻击,一定奋战保命。所以江南大营硬攻不可取。

太平天国对江南大营的最好战略是开展反包围,切断江南大营的钱粮供应,从根本上瓦解江南大营。

但这个办法改变行不通。因为太平天国不得人心。

太平天国在江南到处杀人,江南大营就是解救江南灾民的大救星,老百姓怎么会帮助太平天国去围困江南大营呢?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江南大营不好打。

太平军前脚到南京,清军后脚就追到,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

孝陵卫距离南京城墙近在咫尺,对南京城威胁很大。

从任何角度来看,太平军显然应该打垮江南大营,但却不容易做到。

这里清军驻军近十万兵力,钦差大臣向荣将司令部及重兵置于“北营”,目的在待时图谋天京;其余部队置于“南营”,以绿营水师驻守南京南泽湖区域以预防太平军派兵进攻苏杭的富庶地区。

双方在这里对峙3年,而江南大营主要是当时清军正规军绿营和八旗兵。

相比清军的数量,当时太平军在南京虽然自称有五十万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军属、老百姓等无战斗力,其他则是刚刚在沿途招募的新兵,也不能打仗。

当时太平军实际骨干作战部队,只有5万多人。

就兵力来说,尚且大大不如江南大营的清军,又是主动进攻,太平军很难获胜。

当时武器都是强于防御,弱于进攻,尤其是太平军的炮兵很烂,主要还是依靠轻武器甚至冷兵器作战。

第二,可以牵制清军野战主力部队。

由于江南大营攻不下来,太平军为了调动敌人,拱卫自己,分别开始北伐和西征。

北伐和西征将骨干5万多人抽调大半,但剩下的老兵配合大量新兵,防御南京还是问题不大。

南京是明代首都,有着不亚于西安的高大城墙,即便1937年侵华日军使用重炮和烈性炸药,也强攻数日才得以炸塌部分城墙进入。

清代,南京的防御能力就更强。

同时,绿营和八旗兵都很腐败,不愿意随便和太平军平民,所以双方对峙多年,大体相安无事。

而太平军通过南京牵制了清军的野战机动主力,当时湘军和淮军才刚刚草建,战斗力有限,遇到太平军都像被切菜瓜一样横扫。

所以,留着江南大营还是有用的。

随后,在1856年,太平军集中6万主力,一举攻破江南大营。这里10万清军中6万被歼灭,余部4万仓皇逃走。

尤其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直到1年半后,利用洪秀全、杨秀清内讧的天京事变,才重新建立。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太平军不是不想打江南大营,实在是打不下来。太平军相对于清军有他的优势:机动性好,部队行军能力强,步兵野战能力强。而且天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供给不足,需要在能开拓的领域开拓。1、向荣的军队

向荣的军队具有一般清军的基本特色,行军力差,野战不行。但不一样的是,万里转战,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向荣本身就是优秀的将领。可以说向荣的军队歼灭太平军不可能,但挡住还是可以的。

(江南大营部署图)

在南京丢失十二天后,向荣东进到孝陵卫,开始东边包围南京,也挡住太平军东下苏浙的道路。

2、太平军的尝试

在向荣占了孝陵卫后,太平军与其展开了一系列争夺。诸如南京外城土城争夺战。

在25日向荣占了土城后。27日计划在这里安营。当日城内四五千太平军杀出,营没有修成。在29日向荣亲自督战,太平军稍微退却。于是向荣逼城而营。

(南北封锁线)

之后围绕通济门、七甕桥、钟山进行一系列战斗,向荣整体占据优势,列营十八座。

3、太平军的西征北伐

太平军的东南被封死,集结在河南防御太平军北上的马队也调到了江北。待完成合围后,就又是一个永安。而且南京周围供给缺乏。

(太平军北伐)

再加上太平军自身的优势:擅长行军,擅长打运动战。

如果西征、北伐,则攻其必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作战主动。

之后的事实也证明,北伐的太平军牵制了清军大批有生力量。西征的太平军在湖北、安徽、江西取得很大成功,为太平军带来新锐力量。

(一破江南大营)

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靠的就是西征得到的精兵。(这点陶短房老师在其《1856》的书中说的很清楚)。

总结:

在受到挫折后,自然更要发挥自身的长处,去攻击敌人薄弱且必救的地方,再用自己的机动性与野战能力,在运动战中消灭对方,赢得最终胜利。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

有网友问: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其实,太平军不是不想打江南江北大营,是实力还不够。1853年江南江北大营,分别由向荣,和春统领,兵力为3.6万人。

当时向荣的部队一直在围攻天京,同时围攻扬州,与韦昌辉、罗大纲等人激战。清军在天京城外布设了19座大营,与太平军反复激战。甚至在1854年6月,清军苏布通阿,向荣,和春已经开始直接进攻太平门,神策门,朝阳门,还有雨花台。

12月,太平军赖汉英,曾立昌组织了对江北大营的反击,一直到月底。反而因为北伐军受挫,太平军抽调部队增援,被清军收复了扬州。清军对天京的围攻日益激烈,杨秀清已经开始亲自指挥天京保卫战。

清军广东水师的红单船开始在长江占据上风,这种船安装有20-30门大炮,左右船头三面轮放,周流不息,导致太平军秦日纲水师被重创,秦日纲本人都落水撤退。此时天京粮食紧张,石达开下令,战斗兵吃三顿粥,老少妇孺一天只一顿粥。

同时,石达开开始拓展天京城防阵地,与江南江北大营的张国梁,苏布通阿连续发生激战。迫使韦志俊,罗大纲从调集部队回军天京阻击清军围攻。同时清军也开始围攻瓜州和镇江。

清军围攻天京和附近的城市长达3年,一直到1856年5月,太平军从湖北,江西,安徽抽调主力陈玉成,李秀成,吴孝如,秦日纲以绝对优势大军发动进攻,清军害怕丢失城市,赶快分兵布防,结果太平军主力直扑已经被削弱的江南江北大营,一举打垮了江南江北大营清军。

但是此战并没有歼灭其主力,很快江南江北大营又得以重建,一直要到1860年,太平军才集结20多万主力彻底打垮江南江北大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