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1862年9、10月,李秀成率20余万大军(号称60万)猛攻驻于雨花台的曾国荃3万湘军。
李秀成部刚从苏浙前线回来,通过各种方式装备了大量的新式装备。其装备水平并不弱于湘军。
可是,在兵力、火力均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李秀成仍然败了。
这样的“富裕仗”,李秀成是怎么输的呢?
内部争执,错失最佳时机攻占安庆后,曾国藩开始攻略天京。
按照曾国藩最初的设想,湘军4路齐进,合击天京。
可是,由于太平军的阻击,3路湘军被阻,当曾国荃部抵达了天京城下时,其他各部都距离很远,难以救应。
当时,天京城下,曾国荃的陆师18营9000人驻于雨花台,彭玉麟的水师18营9000人协助,确保水路交通,另又曾贞干部10营5000人确保西路粮道。
可以说,由于湘军的失误,此时天京城下的湘军兵力单薄、营垒未成,形势危急。
洪秀全及令李秀成前来增援。
李秀成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敌人初到,锐气正盛,难以速破。我先给天京补充弹药物资,以利持久,等到2年后,湘军久围师老,我再来一举击破。
如此,太平天国高层在争执中浪费了宝贵的3个月。
直到洪秀全连番严旨,李秀成才集结大军,前来解围。
此时,湘军已经抓紧时间,修筑营垒、补充兵力物资,站稳了脚跟。
人心不一对于李秀成与洪秀全的争执,绝大多数时候李秀成都是对的,但这次李秀成就有问题了。
李秀成的主张,延续了太平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时的套路。
当年,杨秀清也未急于直接进攻威胁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等到时机成熟,才一举破围。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
湘军围攻九江、安庆,无不是长围久困,何曾“师老”?相反,湘军擅长的就是“结硬寨,打死仗”,一旦被他们死死困住,就很难甩掉了。
或许,与当初解安庆之围时一样,李秀成急于发展、巩固自己的苏浙根据地,不无私心。
太平天国后期,各将将自己经营的根据地视为个人利益所在,已一盘散沙。
李秀成是这么对洪秀全的,那李秀成手下的将领们,也是如此对待李秀成的。
洪秀全害怕李秀成尾大不掉,“众建诸侯以分其权”,忠王手下的将领们个个都封了王,形成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全力替李秀成打仗。
所以,开战前,李秀成发出了“联万心以作一心”的号召。
“联万心以作一心”,看来,太平军已怀“万心”,人心不一了!
这也是此后血战时,总差一口气的重要原因。
运气不错,形势极为有利就在李秀成调兵遣将,前来救援时,上天帮了李秀成一把。
9月,江南发生大疫,湘军各营疾疫盛行。
天京城下的曾国荃部,此时兵力已达3万人,但在大疫感染下,“每营无病者不过一二成队”,能勉强出战者,不过万人!
而且,其余各路湘军,也因大疫所困,难以及时像曾国荃靠拢。
此时,李秀成集结了20余万大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同时,由于李秀成部久战苏浙,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新式装备。
据曾国荃汇报:太平军“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二万杆”。
曾老九的话未免夸张,但太平军的装备不弱于湘军,则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形势对太平军极为有利!
兵力难以展开,西路袭击受挫用李云龙的话说,这样的富裕仗,还分什么主攻辅功?
但是,李秀成兵力虽多,却不敢这么说。
因为:湘军立营于雨花台至江边的狭长地带。侧背有长江保护,正面狭窄。
战场狭窄,李秀成难以发挥兵力优势。
战役开始后,李秀成决心来一次“手术”。他把重点放在西路。
西路的重点是:攻占江心洲。
只要太平军控制江心洲,以火力封锁江面,就可以切断湘军水师、陆师的联系,阻断湘军的补给线。
太平军数千人冲上江心洲,抄敌后路,企图截断敌人运道。
湘军的反应速度真不是盖的。他们立刻组织兵马,连夜筑垒十余座,与太平军在洲上对峙。
由于江心洲战场不大,太平军兵力虽多,但能投入者不过数千人,兵力优势无法施展,遂达成僵持。
西路,陷入僵局。
就差一口气的东路西路陷入僵持后,18日开始,太平军把重点放在东路。
东路,是硬仗。
太平军在火力掩护下,背着板子,填上壕沟,奋力前进,“烽燧蔽天,流星匝地”,攻势猛烈。
太平军攻势猛烈,湘军一开始还真吃不消。
曾国荃亲自督战,被飞子击上左脸,副将倪桂阵亡。
23日,李世贤率3、4万人来助战,太平军攻势更盛。
曾国荃形势危急,本在保护西路的曾贞干率军来救,拼死抵抗。
25日,曾国荃的汇报,显示他已经抵挡不住了:我军已疲且惫矣“。
此时,湘军的一次主动出击,稳定了形势。
被反击打乱部署原来,在太平军集中精力于东路时,西路营垒散而不坚。
湘军见有机可趁,遂在西路发起反击,击毁太平军营垒12座。
太平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只得将江心洲的军队撤回山上。
太平军的调整,使他们对东路的进攻放缓7日之久!
就在这段时间,芜湖等地的湘军援军抵达战场,带来了3000生力军。
湘军形势得以好转。
接下来,双方迎来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刻。
死战在调整期,太平军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挖掘地道,准备土攻。
曾国荃跟太平军打了这么多年仗,太平军的套路他再清楚不过了,已有准备。
曾国荃紧急下令:在壕墙内再筑一道墙!
11月3日,最惊心动魄的一刻来临。
太平军地道爆破炸塌湘军营墙两处,从硝烟中杀入,冲入缺口。
湘军早有准备,据内墙死战,杀伤太平军后发起反击,堵住缺口。
太平军岂会放弃苦苦打出的缺口?立刻组织兵力往缺口猛攻。
两军在缺口短兵相接,拼死搏杀。
最终,太平军始终冲不如缺口,攻势失败。
此战后,双方气势完全逆转。
湘军决定:“定计不挖道矣,纵或地道轰裂,亦可拼力堵住口子也”。
太平军的攻势,已过“顶点”。
技术对抗此后,太平军调整部署,不再死攻。
东路,太平军继续挖掘地道,准备再来一波;西路,太平军决长江之水,准备断绝湘军运输道路。
双方进入了“技术对决”的阶段。
技术对决,湘军是不怵的。
太平军的土攻技术,早年就是在湘南成熟起来的,现在在湘军面前玩这个,哪里能得到便宜呢?
你挖地道,湘军对着挖。
挖通了以后,要么灌溉淤水,要么摧毁地道。
不但如此,有时候地道没有连上,湘军“一不小心”挖到了太平军的营地,也反击太平军。
西路,湘军发挥水师优势,以舢板守住双闸,牢牢掌握主动,粉碎太平军决水企图。
如此,形势对湘军越发有利了。
退兵此时,外围湘军中,一部分湘军摆脱了太平军的阻击,抵达天京外围。
11月21日,曾国荃见兵力稍厚,立刻对太平军最薄弱的西线发起反击。
西线太平军不能抵挡,被迫退军。
形势逆转,李秀成被迫退兵。
总结此战,打了足足46天。
曾国荃本是孤军深入,又为大疫所伤,天灾人祸,难免一败。
可是,绝对优势的太平军就是奈何不了曾国荃!
其原因有3:
1、前敌指挥官李秀成不擅硬仗。
李秀成素来善于打巧仗。
此前的作战中,李秀成或“围魏救赵”,或千里奔袭,或极力攻心,用兵巧妙,构思缜密,可谓良将。
不过,李秀成一直不太擅长打硬仗,也不喜欢打硬仗。
此战中,太平军前期的硬攻已经使湘军陷入极端窘迫,正是所谓“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的时刻。
但每每在这个关口,李秀成放缓攻势,改打“巧仗”,使曾国荃屡屡挺过最危险的时刻。
2、战斗意志!
此战,曾国荃3万人,伤亡5000余人,曾国荃受伤,多位将官战死;太平军20余万人,伤亡不过万人,没有知名将官伤亡。
这说明:湘军是真的决死一战了,而太平军各部有保存实力,不肯死战的嫌疑。
这也难怪:太平军几次出现绝佳机会,但总是差一口气!
3、太平天国的系统性失败。
此战,曾国荃虽系孤军,但后有长江水师支持补给,外围湘军虽受牵制,但一有机会,就几百、几千的前来增援,使曾国荃危而不败。
反观太平天国。势力虽大,却一盘散沙。
洪秀全、李秀成的争执,使太平军3、4个月才来打,错失机会。
战前,洪仁达、洪仁发贪财,使天京囤粮计划受阻,太平军在天京的粮草、物资紧张,虽然“主场作战”,却缺粮少衣。
而外围的陈坤书,更是没有全力阻援,使芜湖湘军源源不断支援曾国荃。
这就是系统性差距!
清军方面,自江南大营被攻破后,大清将平叛指挥权悉数交给曾国藩。
而太平天国方面,已经在不断的滥封、滥用后,成了一盘散沙!
如此,兵虽多,怎么能胜呢?
此后,太平天国又想出多种方式,企图扭转形势。
只是,这样有利的状况都无法解围,哪里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扭转乾坤呢?
太平天国的灭亡,已不可能避免了。
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晴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堪比明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态势较为浩大,可这两个农民起义所不同的是,李自成在最后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攻破了明王朝的首都,而太平天国在最后却被晚清政府所剿灭。
太平天国是在中国清朝的同治三年被消灭,当时太平军的首都是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可能是因为洪秀全想要模仿朱元璋,想要在南京起家,最后再夺得天下,可是清廷、曾国藩和湘军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其实,从真正意义上去讲,当时天平天国的将领李秀成已经带领了庞大的二十五万大军去救援天王,而湘军也只有几万之众,可后来的局势却瞬息万变,最终却被清军攻破天京,告终了天平天国的政权。
一方面,当时的李秀全为了保全天京,为了解除天京被围的恐慌,亲自率领了二十五万大军从上海回去,可就在其去援救自己主公的时候,却遭到了曾国藩的阻拦:原来曾国藩料到了天京被围,忠王李秀全一定会回来,为了能够不让这两支军队完成会师,集中力量,曾国藩特意在天京之前设防,自己亲自坐镇;这样使得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可以安心的攻打天京,加快天平天国政权的灭亡。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李秀成手上有二十五万,湘军不过几万人,但李秀成就是被曾国藩所埋下的防线制衡的动弹不得。
但这二十多万大军也不是闹着玩的,当时的李秀成接到天王洪秀全的命令,令他率军渡过长江去攻打清军的后方安徽,以这样的目的来解除天京被围之势,而李秀成便在安徽境内艰难的向前推进,而每一个据点都有虽为数不多,但足够防守的清军把持,这样在无形中就等于是消耗了李秀全的有生力量,再加上因为最初救援天京事态匆忙,李秀全在准备军用的粮草辎重上也是一个问题,大家想一下,二十五万的大军,要打仗,还要吃饭,这样庞大的消耗无形中就等于是在“自杀”这就造成了在李秀成率军赶到天京的时候自己的军队已经损伤大半了,战斗力也大大不如从前,这又怎么抵挡的住装备精良的清军呢?
另一方面,太平军的领导层眼光过于短浅,在还没有取得天下的时候,便玩起了明朝“党争”的把戏,一场“天父下凡”的真人秀,将天京的政权搅乱的很是分散,难以得到强有力的集中,再加上洪秀全驱逐、逼走了天平政权中会打仗的部分将领,导致了天京防守的无策略、无目的和无方法。
所以,太平天国在“天京保卫战”的灭亡,不是偶然,也不是清军的实力强大,而是其内部斗争的复杂,还有洪秀全在后期坐稳位置后的昏庸和腐败,其班子也是各有鬼胎,没有一心的想要去对抗和推翻清朝,再加上李秀全在回援时的准备不佳,路途中的牵制较多,这才导致了任凭太平天国有军数十万,可后来还是被湘军攻破的事实。
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二十五万,人数虽然多,但是不代表军队的战斗力强。从来没有人规定“打仗,一定是人多的那一方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由于内乱,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1862年,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下,五月份,抵达天京,对天京展开了包围。当时,洪秀全面对这样的情况,马上命令李秀成的二十五万大军回援。二十五万大军面对湘军几万人马,结果出人意料,最后竟然被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可能有朋友会问,二十五万军队为什么打不过湘军几万人马呢?
老话说的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时,湘军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是万万没想到的。等到被围了后,才察觉到了危险。
察觉危险,于是就极速派人求援,而当时,李秀成为了赶时间,回援天京,二十五万大军走的是水路。总所周知,太平军在水军方面是非常缺乏的。一但选择了水路,那么就要面临供给的匮乏。
二十五万大军,粮草是一个大问题,粮草得不到解决,军队也自然而然没有战斗力。 当时的局势是,长江以南,以北的控制权,都在湘军手里。因此对于太平军来说,补给粮草就很困难了。
另一个方面是,湘军的“围点打援” ,湘军围住天京后,就知道李秀成会回援,因此当时的军事分配是“曾国荃围攻天京”,“曾国藩坐镇长江一带”,来抵御李秀成的军队。 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经过一路的跋涉,已经是精疲力尽了,此时,刚到雨花台就遭遇了湘军的反击。一个是疲惫之师,一个是蓄势待发,战斗力明显就有很大的区别。 再加上,当时太平军补给跟不上,而湘军则是源源不断的补给,自然,太平军打不过湘军了。
太平军的失败,自从天京事变后,就已经注定了失败,李秀成的出现只是缓解了失败的时间而已。太平军占领天京后,就出现了内部争斗,杨秀清被杀,韦昌辉也死了,石达开出走,五大天王,死了四个。你说,还没打下江山,你就开始享受江山了,开始了内斗,能不失败吗?
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谢邀。
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走向下坡路,连连失地之后,天京也被包围。
天王洪秀全急召忠王李秀成回师解围,与湘军曾国荃等人决战,悦史君来说说这场战斗。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湘军曾国荃率军从陆上到达雨花台,彭玉麟则从水路封锁护城河,天京被包围。
洪秀全在身边人的恐慌传染下,立即下诏让李秀成等人回师,李秀成没有办法,抓紧稳定了苏福省后,八月开始率三路大军回援。
九月,李秀成大军对雨花台发动猛烈进攻,湘军遭到全线包围,几千人丧命,曾国荃也受了伤,曾国藩都觉得打得太艰苦。
然而,四十多天后,李秀成不得不退兵,天京之围没有解除。
悦史君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决定了李秀成的失败。
第一,指挥不灵
英王陈玉成死后,李秀成就是太平天国最核心的将领,然而,洪秀全表面上对他很信任,实际上却非常不放心。
洪秀全采用的办法,就是把李秀成手下的大批将领封王,这样李秀成和封王的部将就成了一个级别,指挥起来就多有不便。
在这次解围天京中,李秀成是总指挥,但很多将领都不听从调遣,自然就会出很多问题。
第二,水路受阻
李秀成集中精力攻打雨花台,但他也没有忘记水路,派护王陈坤书去攻打彭玉麟。
然而,陈坤书不是彭玉麟的对手,被彭玉麟打败后就撤退了,导致湘军水师一直能够有力支持陆上作战,粮草士兵随时可以得到补充,给太平军造成严重挫败。
第三,补给太差
李秀成八月从苏州出发时,天气还不冷,然而越打越冷,太平军没有带厚衣服,导致将士们缩手缩脚。
太平军的粮草补给有问题,外地的进不来,天京也没有,将士们还得饿着肚子打仗,士气越来越低落。
……
在这种情况下,悦史君认为,李秀成的失败是必然的,更让他寒心的是,回到天京得到的是洪秀全的公开训斥,王爵也丢了,太平天国的末路也近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观止读书会发起人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1862年,曾国荃在安庆誓师出兵天京。由于他贪功冒进,一路拼命攻击,在三个月内,也就是五月到达了天京城下。当时,曾国藩和洪秀全都没有料到曾国荃进展如此之快,全都措手不及。
曾国荃踌躇满志的想按照以前的战术合围天京的时候,这才傻了眼。以他带领的区区两万多湘军,想合围方圆几十里的天京城,简直如同痴人说梦。曾国藩也知道曾国荃孤军深入,危险万分。
可是这个时候,湘军也没有多余的军队来增援曾国荃,只得让湘军水师保护曾国荃的后路,让曾国荃在雨花台筑营防御,先立下脚跟再说。
这个时候,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断发起对曾国荃部的进攻。但是,由于势单力孤,无法打败曾国荃,反而屡遭败绩。这给了曾国荃两个月的时间,加强防御工事。这样,太平军就白白丧失了对立足未稳的曾国荃部的反击机会。
这个时候太平军的主力却不在天京。这是因为李秀成和洪秀全之间发生了战略上的分歧。洪秀全要求对曾国荃迎头痛击,而李秀成则想将苏州的粮饷军火接送天京,和曾国荃对峙24个月后,然后再解围。
我们现在看,如果随便按照洪秀全和李秀成哪一个人的战略都可以成功。可是,由于洪秀全和李秀成意见不和,结果天京的太平军采取的战略都错过了双方的正确部分,采取了双方战略中错误的部分,最终失败。
如果在曾国荃刚到天京城下,李秀成率领主力,以泰山压顶之势,会消灭曾国荃部。如果曾国荃立足脚跟后,采取李秀成的战略,和曾国荃对峙两年,也能消灭曾国荃。实际上,天京陷落也是两年后的时候了,但那个时候李秀成大军已失,弹尽粮绝,无力对精疲力竭的曾国荃部发动反击了。
这样,在耽误了两个月后,李秀成才在洪秀全的几次严令下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攻打曾国荃的湘军。在雨花台,双方打了46天,打得曾国荃部叫苦连天。
在这场战役中,太平军装备精良,拥有西洋开花炮和两万杆洋枪,火力凶猛。但是,李秀成心里没有和湘军硬拼的准备,只是靠火力,在肉搏时则处于下风。在战斗中,曾国荃自己也受了伤,在最危险的时候,曾国荃亲自上阵与太平军肉搏。
当李秀成进攻曾国荃的后路时,又遇上了湘军的水师。李秀成无法打败湘军水师,又不能攻克曾国荃的大营,这使得战役进入胶着状态。
而且,李秀成关心的是自己的根据地苏杭,当他知道苏杭受敌的时候,便将主力撤了下来,终止了战斗。这次战役,湘军本身瘟疫流行,两万多人里能够打仗的也就一万多人。李秀成损失了一万人,消灭曾国荃五千人就撤退了。这是李秀成不肯打硬仗的缘故。
在随后的进北攻南等战役中,李秀成连连受挫。随后,李秀成大军损失殆尽,天京也没有粮草。最终天京无法解围,落入曾国荃之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实力不足。
在安庆失守以后,其实南京就已经难以防守。
因为安庆是扼守南京西边,长江运输的门户。
就地理上来说,安庆北依大别山,与六安市、合肥市、铜陵市相接;东南濒长江,与池州市、江西省九江市为邻;西连湖北省黄冈市。
安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曾国藩就曾经认为“安庆之得失,定乾坤之转与不转。安庆关系淮南之全局,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当时清军猛攻安庆,背靠补给基地南昌和九江,无视太平军在其他地区的进攻。当时陈玉成猛攻武汉三镇,湘军也不管。
可以说,湘军这一手是很高明的。
因为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首都南京就危在旦夕。那么,陈玉成即便攻占武汉三镇,到时候还是得放弃,转而回头救援南京。
曾国藩也说:“力求破安庆一门,此外皆不遽之争得失。”
而安庆被攻破以后,太平军西线防御几乎崩溃。
同治元年五月(1862年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10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这其实是必然,既然连坚固的防御重镇安庆都守不住,其他地方更是不用多说。
而此时太平天国由于连连征战,地盘越来越小,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首都南京尚且无粮草,其他地方也是类似,无粮食还怎么打仗。
而李成秀的20万大军,表面上数字不少,其实很多是被强行征召到部队里面的江浙皖平民。这些平民本来不是自愿参军,更不可能愿意拼命,寻找一切机会逃走,战斗力低劣。
这样的部队,人数再多,战斗力也是很弱的,同当年那支广西湖南的老兵是无法相比的。
此时,李秀成其实是在极度困境下,遭受湘军和淮军两线夹击,自保尚且困难,想要解围南京当然是不可能。
其实,当时如果不是洪秀全已经半疯,就应该果断放弃南京继续突围长征,寻找新的落脚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