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最终结局如何?
张勋算是时代急剧变化中的一个另类,他是清朝的旧臣,北洋将领。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思想潮流趋于共和,而他却“愚忠”清廷,禁止部下剪辫子,所以被称“辫帅”。 他以拥立溥仪复辟而成为众矢之的,失败后躲入荷兰公使馆,那么他和他的辫子军结局如何呢?
1917年6月,黎元洪大总统与内阁总理段祺瑞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府院之争”,张勋就是以此契机借口调停,率领10营5000“辫子军”进京,并于7月1日,拥立已经退位5年的清宣统帝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段祺瑞立即组织讨逆军,于7月12日,向北京进攻,辫子军的表现体现了他们确无实力进行复辟,举白旗的举白旗,剪辫子的剪辫子,据说当时的北京街道上到处都是辫子军扔的辫子和枪械。
眼瞅着抵抗不住,张勋带着部分残余部队退往南池子的府邸继续抵抗。讨逆军则不再围攻府邸,而是从宣武门城楼上向张府发炮,张勋招架不住,于是逃出府邸,在两个荷兰人的保护下逃往荷兰公使馆躲避起来。讨逆军用一天的时间解决了所有战斗,当天晚上,复辟的溥仪再度宣布退位。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段祺瑞,他于14日返京,并控制了政府。
“辫帅”都逃了,辫子军也就没了主心骨,当时张勋的辫子军共60营,每营500人,除了他带到北京的10营已被缴械外,徐州本部一带还有50营的辫子军,但这里编制归编制,空饷问题一直存在,所以也有学者说进京的辫子军大概为3000人,留在徐州的也就20000人,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规模。段祺瑞请冯国璋担任代理大总统后,两人经商议,达成安抚辫子军残余的一致意见,如徐州镇守使张文生、海州镇守使白宝山等皆守原职,部队则转交安徽督军倪嗣冲接管。
“复辟一举是执行北方各省督军的共同意见,有冯国璋的亲笔信,段芝贵、徐树铮也多次参加鼓动,段祺瑞他也不是不知情,我有他们的签名手折在,我决不向他们投降。”——张勋对于祸首张勋的处理,段祺瑞表面上也发出了通缉令,并称要予以免职拿办的处分。但荷兰公使馆不是段祺瑞政府随便能抓人的地方,而且张勋握有段祺瑞以及督军团同意复辟的签字文件,这个督军团其实就是各省军政一把手的非正式协会,也就是说复辟之事,不是张勋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张勋心里并不慌,还对外界宣称要撰写“复辟实录”,其中会牵涉到北洋各军阀,这个骂名大家一起扛。
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事,各军阀当然不敢让张勋全兜出来,湖北督军王占元、山东督军张怀芝、奉天督军张作霖等纷纷电请北洋政府对张勋宽大处理。段祺瑞本人处在事业上升期,也不会不顾影响,于是在张勋问题上,只做表面文章,下了通缉令,向荷兰荷兰公使馆提出引渡,然后再无动作。
张勋自然也是心领神会,已经身败名裂了,老段也不追究了,那就安安生生过日子呗。后来他在北京永康胡同买下了前清太监小德张的住宅,后又移居天津德租界6号寓所。张勋为官生涯前期主要在清朝淮军体系,即油水最大的地方,没少捞钱,后来成为辫子军首领,自然是腰财万贯,光妻妾都有11位。
他在复辟失败后再不过问政事,利用为官一生的资本,参股或者独资经营了70余家店铺、工厂、企业,每年的收入不菲。所以家中还请的起百余佣人,家门口还聘请了警察站岗。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家中病逝,终年69岁,张勋的“愚忠”伴随了他一生,他到死都不愿意剪掉辫子,所以溥仪也赐谥“忠武”来“表彰”张勋的忠心。
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最终结局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张勋活的非常滋润。
张勋也是民国响当当的军阀,即便成为光杆司令失败了,也是不缺钱的。他在天津松寿里有一式的小洋房一百多栋,与黎元洪宅比邻,外加几处纵横亩计的大宅子;在北京南河沿、南昌高升巷等地也有豪宅。他家的佣人不下百余,花匠、木匠、厨子、司机、丫鬟、仆人等分门别类,一应俱全,门口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来的警察站岗。
很多人估测,张勋的财产至少值上千万现大洋,甚至几千万之多,包括不少不动产。
在开滦煤矿、济南鲁丰纱厂等企业,张勋都是强制性入股,受益是丰厚的。
复辟失败后,张勋逃入荷兰使馆,一直龟缩在天津租界区。
根据国际法,中国是无权去租界区抓人的,但张勋因为被通缉,也不敢离开租界。
到了1918年3月,北洋政府的敌人很多,已经无暇顾及死老虎张勋,对他宣布特赦。获自由后,张勋还是比较聪明的,很少离开天津租界,就此隐居。
张勋这人是穷人出生,但晚年非常奢侈,这里举几个例子。
张勋很喜欢吃,而且很讲究吃。
就吃的方面,张勋花了很多钱。
张勋本是江西人,很喜欢家乡的没事。他不远千里从老家购买上等的豆豉、米粉、腊肉、烘鳅鱼、腊肉等食材。
据张勋身边的卫士回忆,“张勋每到午餐时间时,厨师用扬州的手艺,掺杂江西与北京做法为他烹饪食品。燕窝、鱼翅、熊掌都是别人送的精品,与市场、街上卖的不同。”
张勋特别爱吃的一道菜,名叫“西瓜盅鸭”。这道菜很不好做,要将一只肥鸭掏空,然后将燕窝、海参、江贝等海菜放入肥鸭体内,再将整只鸭子塞到一个去了瓤的西瓜内,将西瓜鸭放到瓷钵内用水清炖。
类似的菜,还有很多种。
张勋还很喜欢吃燕窝,他家的燕窝都是花巨资购买的上等燕窝。这还是张勋有关系才可以买到,普通有钱人花钱也买不到。
这些燕窝非常名贵,张勋却不惜代价购买。
在张勋家里,每天都要吃燕窝,有专门的丫鬟负责处理燕窝。据说这个丫鬟,为了给他把大批燕窝钳干净,日积月累,全年无休,非常疲劳,竟把眼睛都给看瞎了。
除了先吃燕窝以外,张家还会把上好燕窝熬成膏,冷冻之后切成块,取名“燕羔”,这也是张勋喜欢的一道美食。
除了吃,张勋还很喜欢女人。张勋有一妻十妾,共11个老婆。
女人虽多,但今天看照片,似乎长得都不怎么样,也许是张勋的审美观和普通人不同。
姨太太们给他生了九子五女,大约半数早夭。活下来的长大成人后,有多位与民初人物的子女结亲。
长子张梦潮(景韩)是张作霖的女婿;五子梦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靳云鹏的女婿;七子梦津娶了南昌洋油大王赵干卿的女儿;长女梦缃嫁给了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潘复的儿子;五女梦嫁给江西督军陈光远的儿子。
张勋虽有钱有势,可惜自己就不是好人,吃喝嫖赌抽,有很多恶习。孩子们有样学样,很多不成器的。
比如长子张梦潮自小失于管教,狂嫖浪赌抽大烟,曾一夜输掉坐落天津跑马道价值数万元的一栋大洋房。
这还不算,张勋留给张梦潮的遗产都被他挥霍完了。
张梦潮甚至把张勋在江西老家的祖产都给卖了,换了钱立马接着花,直到山穷水尽。
张梦潮是个花花公子,还很流气,颇有些流氓无产阶级的样子。
他没钱以后,就公然找张勋曾经的老部下们借。这些老部下因为张勋的面子,开始还都是借的。但借的钱是有去无回,而且张梦潮还一再上门。
后来,只要听到张梦潮的名字,大家都闭门谢客,再不见了。
张梦潮吃喝嫖赌到了这个地步,连同样吃喝嫖赌的大舅子张学良都看不下去。因为张梦潮除了挥金如土,不学无术,还曾殴打过张学良的妹妹张怀卿。张怀卿因为嫁了个这种玩意,长期哭啼,眼睛都哭出问题了。
张学良也不是好惹的,知道妹妹被如此虐待,他恼羞成怒。
张学良派人将妹妹带回家,然后来让张梦潮立即离婚,不然要他的命。
张梦潮被迫离婚,双方在1932年解除婚姻关系。
张梦潮离异后更是迅速再婚,迎娶19岁名妓柯慧云。不料,婚后仅仅2个月,柯慧云就向天津法院起诉离婚,理由是被丈夫“谩骂责打、并限制行动”。
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最终结局如何?
借这个问题,聊聊晚清民初的一大奇人,张勋。
张勋,字少轩,号松寿老人,江西奉新人,早年父母双亡,1884年在长沙投军,参加过中法战争,镇压过义和团,很早就有坦率直白、敢做敢干的名声。
张勋在军中发迹,靠的是护驾慈禧有功,这也是他“愚忠”的源头。
民初著名报人陶菊隐记述说:“西狩时,(张勋)护驾口外,夜不交睫,为西太后激赏,许以不次迁擢。张感镌心骨,叩首不已,其忠于清室之念,盖胚孕于是时。”
1901年,张勋调入京城,宿卫端门御前侍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扈从。宣统元年(1909年)溥仪即位后,张勋外放地方,升任江南提督,为清廷镇守南京。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张勋一味效忠清廷,反对议和,作风死硬,为此,唐绍仪、段祺瑞都曾秘密建议袁世凯诱杀张勋。
张勋的盟兄弟,袁世凯身边红人阮忠枢闻知此事,出手相助。
阮忠枢对袁世凯说,张勋为人,说实话,不骗人,虽鲁莽粗率,但是个血性汉子,和三国时的张飞一样,宫保(袁世凯)不欲成大事则已,欲成大事,不能少这个人,还得重用。
袁世凯深以为然。
徐世昌因为与张勋有旧交,也在这个时候到徐州劝说点拨,若以一朝之忿而乱大谋,无以对宫保,即以保清室。
一根筋被解开后,张勋随即通电表示拥护知己恩人袁世凯,但脑袋后面的辫子依旧不肯剪,对清室依旧念念不忘。
二次革命时,张勋效命袁世凯打下南京,就任江苏都督,都督府的大柱、栋梁一律上一道朱红漆,旧两江总督时代的吹鼓手、炮手全都找了回来,每天开吹三次,开炮三次。
之后,张勋不但恢复了厘捐总办、粮台总办、督销总办、道台、知府、知县等等,而且一切都是“扎委”。大小官员都拖着辫子,打轿子上院,谒见时要先递手本,见了“大帅”要行跪拜大礼,要自称卑职。
针对此种怪状迭出,那时就有人说,这是“半复辟”。
1917年5月,张勋倒行逆施,带领五千辫子军进京复辟帝制,这既是愚忠的表现,也是妄人之举。
进京前,张勋大放厥词:“我姓张的一不做总统,二不做总理,三不做总长。”当时许多人没听懂他这三不做,他这不是高风亮节,而是心系清廷的官,一心要做复辟的第一显赫功臣。
7月1日凌晨,张勋带兵入宫,亲自将酣睡未醒的溥仪从龙床上揽起,让其登极。
瑾妃等执意不可。
张勋大声说:“今日之事,不能听你们作主,有不从者,莫怪老夫无情。”
溥伦责备说:“你这番举动,不是学曹操逼宫故事么!”
张勋答道:“曹操逼宫,是杀后惊主,我今日逼宫,是拥君即位,那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张勋之所以敢复辟,能复辟,不是他有多强悍,而是那一些督军大佬们都在利用他,把他当傻X,其中尤以皖系的段祺瑞、徐树铮为最,皖系以暗地赞复辟的方式怂恿张勋进京,其实是把他当枪时,以达到驱逐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的目的。
复辟获得肥皂泡式的短暂成功后,张勋恨不得一口气把显赫的头衔全给自己加上,又是忠勇亲王,又是内阁议政王大臣,又是直隶总督什么的,其他一切人等则纷纷靠边站。
然而,张勋的春秋大梦没做几日,皖系段祺瑞率领的讨逆大军就杀来了。
接到讨逆军的檄文,张勋拍案大骂:臣子向故主称兵,非逆而何;他反说咱老张是叛逆,真不通已极。
骂完,张勋命人叫讨逆军的“讨”字挖去,以解其气。
但挖去“讨”字,却瓦解不了讨逆军摧枯拉朽的攻势。1917年7月9日,讨伐张勋各部约六万大军,已对京城形成了合围之势。
张勋的辫子定武军在天坛不及百人,在南河沿张勋宅中不过三百余人,可谓是不堪一击。
辜鸿铭为揭段祺瑞等人老底,跑来问张勋索要此前各省督军赞成复辟的秘密通电以及徐州会议的名单,但此时的张勋却颇为狡猾老道,他说:“复辟是我向来的主张,至于关系文件,我早已烧毁了。”
关键时刻,愚忠的张勋脑子还是很好使的,书呆子哪里懂得这样的道理,把窗户纸捅破了,就是把所有人都得罪了,自己也就没有退路了。而把段祺瑞等人“出尔反尔”的秘密揣在兜里就不一样了,如此,对方不仅要有所顾忌,不敢下死手,而且看在张勋只叫骂不揭穿的份上,怎么也要讲一些袍泽之谊,放他一马。
所以,讨逆军虽然气势汹汹,其实所谓的讨逆不过是走走过场,把辫子军驱散就完事了。
张勋深知其中的道道,面对讨逆军雷声大雨点小的攻势,他将忠勇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带着幼子寄居在外,对外放话:自古全家殉难的,历史所载,指不胜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过我过信人言,草草举事,以致贻忧君上,实罪该万死。
各国公使请其率部出城,张勋又说,来从何处来,去向何处去。当日是黎元洪将我由徐州请来的,今日只有仍请他送我到徐州去,我当与姓黎的开个谈判,评一评道理。
众人说,黎总统现居日使馆,大帅如何能够去会他。
张勋说,他此番骗了我,大约不好意思和我见面,所以躲在外国使馆内不出来。
淋漓尽致地表演完,张勋随即趾高气扬地躲进荷兰使馆,总之,实在的亏他是一点不会去吃。
复辟的闹剧结束后,把张勋耍残的段祺瑞必须站出来做做样子,虚张声势地将之通缉一下。
不通缉还好,这一通缉反倒激起众人对张勋的良好评价来。以阮忠枢为代表的老朋友纷纷站出来说,张勋虽头脑简单,鲁莽急躁,思想守旧,却为人忠诚慷慨,坦率直白,憨厚重义,性情开朗,敢作敢为,颇能知恩图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出尔反尔,不卖友求荣,不像有些人阴险狡诈耍心机。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明明一个倒行逆施的莽夫,偏偏是北洋众军阀中最可爱的人。
过场走完。
1918年冬天,北洋政府发布对张勋的特赦令。特赦令由总统府盖印发交内阁,不料却被总理钱能训压了下来。
何以至此呢?
钱某人不为别的,就为趁火打劫,从张勋那里弄些钱,在京城置一处宅子。
张勋有的是钱,只好又被迫又不在乎地掏三万大洋买了这一纸特赦令。
因为官场名声已经臭了,张勋从此不问外事,专心做他的富豪寓翁,没事搞点投资,听听京剧,行行善举之类的。
简而言之,晚年的张勋,豪爽极了,快活极了。京城的京剧名角都念他的好,因为他出手大方,向来是几百大洋几百大洋地向名角们撒钱;江西的父老乡亲更是念他的好,不为别的,就为张勋是个大善人,凡奉新老家的乡亲,一律送大瓦房一座,凡来京求学的江西老乡,只要求到他名下,咸有不给钱的,吃穿度用,一切包圆。
能如此豪爽重义,那是因为张勋有资本。张勋虽然做了许多妄人愚忠之举,但下野之后做生意那是一点不含糊,家产少说也有五六千万大洋之巨。
做过蠢事,但没人觉得他是恶人;行事猖狂,但人人觉得他是条汉子。
这样的人,得一善终不难。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家中病逝,终年69岁,到死也没有剪掉那一条象征“愚忠”的辫子。
张勋死后,灵柩经几番周折,从天津租界运回老家江西奉新,落叶归根。
值得一说的,张勋的故友、政敌,多数都送来了挽联诗文,孙中山送上的挽词,很能反映张勋在世人心中的样子——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最后提一笔,1941年3月,张勋墓被国军第七十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下属一个前卫排盗毁,大概是觉得老张地下肯定讲排场。
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最终结局如何?
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名人,他在清朝皇帝退位后,以逊清遗老的身份导演了为期12天的复辟闹剧。结果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被“讨逆军”三下五除二打趴在地。其“辫子军”也被一击而溃,如散沙般瞬间瓦解。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后,他为什么就退出政治舞台了呢?他到哪里去了呢?
1917年6月,张勋借着“府院之争”的机会,以调停黎元洪与段祺瑞的争端为借口,率领3000辫子军进驻北京,逼走了黎元洪,解散了国会,急不可耐地做起了复辟帝制的春秋大梦。
7月1日上午,张勋等人主持召开了所谓的“御前会议”,重新把退位5年之久的溥仪扶上皇位,将当日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悬挂黄龙旗,宣布恢复清朝旧制。同时,张勋自封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老奸巨猾的段祺瑞见利用张勋赶走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便马上变脸,于7月3日在天津组织“讨逆军”,加入了讨伐张勋的行列。
7月12日,张勋的辫子军在“讨逆军”的三面夹击下,丢盔弃甲,一哄而散,只在北京城内留下了一地的大辫子。
张勋的复辟丑剧就此谢幕。在两个荷兰人的陪同下,张勋狼狈遁入荷兰大使馆避难。北洋政府随即对张勋发出了通缉令,派出外交总长汪大燮出面交涉,要求荷兰大使馆必须无条件将张勋交出来,却遭到荷兰公使的当面拒绝。
在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有意无意的包庇下,张勋东躲西藏了一年多,终于等来了翻身之日。1918年10月,经张作霖等人斡旋,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签署命令,对张勋及其同伙实行“特赦”,张勋才重新获得了自由身。
(徐世昌剧照)
被赦免之后,张勋来到天津,一直居住在他自己的公馆里。
此后,张作霖曾任命张勋为热河林垦督办。但张勋以“隐居”为由,拒绝了张作霖的请求。
寓居天津的几年,张勋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投资实业,以赚钱为主。军人出身的张勋,原本就有一些实业。加上从士兵身上克扣下来的军饷,成为了张勋投资的本钱。据记载,张勋在天津有很多公司、工厂和店铺。包括洋灰公司、火柴公司、制革公司、铁厂,以及金店、银行等。
除此之外,张勋还在江西与人合伙开办纱厂,名为“久兴纱厂”,是江西地区最早最大的企业,张勋出资达50万两白银,是纱厂的最大股东。
据学者统计,张勋的个人资产预计在2000万到5000万银元之间。不过,他本人并不十分精通经营实业,靠的是手底下的投资和管理团队,张勋只是最终决定是否投资而已。
二、大力修建会馆。晚年的张勋,不再关心政治,反而致力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修建会馆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北京修建了好几个会馆,比较有名的是“江西会馆”“南昌府会馆”等。这些会馆虽然规模不大,但涉及的产业很广,基础设施也较为齐备。
这些会馆主要为上京办事儿的江西人免费提供食宿,如果碰到特别困难的学生,会馆还会为其缴纳在京的上学费用,并发放假期返家的路费。这些举措虽然仅局限于他的江西老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江西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溥仪剧照)
三、为家乡投资了一些公益事业。也许是张勋良心发现,也许是他在知天命之年终于有所醒悟,晚年的张勋还是为家乡人民办了一些公益事业。如他曾在新建县筑堤围堰,为当地百姓造了上万亩良田。他还修建了老家通往新建县的一条公路,解决了当地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他甚至还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之类的善举。
四、醉心于赌博和听戏。年轻时的张勋就好赌,从军后更是嗜赌如命,每每碰上聚会,他就赌瘾难耐,必定会拉着众人赌上几局方才甘心。在天津隐居后,张勋的这一毛病更加深沉,几乎每天必赌,手不离牌,只要一天不摸牌,他就浑身不自在。
听戏也是张勋的一大爱好,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听戏的习惯从未改变。每到一处,不管军情如何紧急,张勋总是先潜入当地的戏楼里,美滋滋地一饱耳福。
他的几个侍妾,都是戏班名伶出身。当然了,隐居起来的张勋更是无羁无绊,自然过足了戏瘾,乐得逍遥自在。
1923年9月12日,张勋病逝于天津,葬礼极为隆重。溥仪派出代表参加,不但赐给他“忠武”的谥号,还附上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悼文。就连康有为、徐世昌等人也送上了挽联。
最终,张勋的家属按照他“死后务必归葬故土”的遗言,把他葬在了老家新建县陶仙岭。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历史人物录》《中华民国史》)
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最终结局如何?
张勋其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算好,主要就是因为他曾在1917年搞过一出复辟帝制的闹剧,遭到国人痛恨。当时的帝制复辟仅仅维持了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破产了,张勋作为罪魁祸首遭到了国人的通缉,无奈之下他只得仓皇逃到东交民巷的荷兰使馆避难。
那么为什么势力盘踞在徐州的张勋敢直接北上搞复辟呢?又为何有勇气倒行逆施的张勋只遭到不到半月的反对便又匆匆逃窜了呢?确实历史有时就是这样不经细想,张勋举行的这次看似轰轰烈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帝制复辟,实际上也并不是经过什么深谋远虑、谋划周密的大举。事实上,张勋当时总共只有3万兵力,北上时也只带了5千嫡系而已,凭借5千兵力便想恢复帝制,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此失败是必然的。不过从张勋复辟失败的后续来看,这场闹剧倒是使得段祺瑞成为最大赢家,以此推测,当时张勋敢以小博大、逆天下而行,是否受到当时在北洋政府身居要职的段祺瑞的怂恿和默许也未可知。
段祺瑞见张勋不得民心,顺势出来做"救世主"。张勋的5千辫子军终究是敌不过北洋政府军,溃散之后,张勋便仓皇逃入东交民巷。虽说北洋政府表面上对张勋实施了通缉,声称一定将其逮捕、严惩不贷,但事情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便是段祺瑞可能并没有直接受益过张勋实行复辟,但是张勋复辟确实也得到了当时各大军阀的支持,甚至张勋手中还有他们曾经就此事签署过的一个文件,也就是说复辟之事,并非只有张勋一个人的责任。因此事情失败之后张勋心里并不慌,还对外界宣称要撰写"复辟实录",其中会牵涉到北洋各军阀,这个骂名大家一起扛。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面对广大国民的愤怒,各军阀自然不想张勋将自己都出来,引来骂名,便开始纷纷为张勋向北洋政府求情,为其争取宽大处理。段祺瑞作为北洋政府的新任领导人,自然也不愿看到此事影响越来越恶劣,于是在张勋问题上,只做表面文章,明里下了通缉令,暗中却向荷兰荷兰公使馆提出引渡,之后便再无动作。张勋自然也是心领神会,自己已然是身败名裂了,北洋政府也无意追究了,那就安安生生继续过日子呗。后来他在北京永康胡同买下了前清太监小德张的住宅,后又移居天津德租界6号寓所。到了1918年3月,北洋政府的敌人很多,已经无暇顾及死老虎张勋,对他宣布特赦。获自由后,张勋还是比较聪明的,很少离开天津租界,就此隐居。
张勋原本是穷苦人出身,但在天津租界的生活却十分奢靡,当时的他虽然在政治上失势了,但是经济条件还是很优越的。张勋为官生涯前期主要在清朝淮军体系,即油水最大的地方,没少捞钱,后来成为辫子军首领,自然是腰财万贯。据统计张勋在避难天津时,手头上仍有几千万的现大洋。他在复辟失败后再不过问政事,利用为官一生的资本,参股或者独资经营了70余家店铺、工厂、企业,每年的收入不菲,这也是他晚年得以继续维持奢侈生活的原因。有钱的张勋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不仅家中还请了百余位佣人,还在家门口设置了警察站岗。张勋穷奢极欲,花钱无度。张家待客一律用价值三块大洋的雪茄。
另外在饮食方面也很奢侈。张勋对于吃十分看重,也十分讲究,还很舍得为此花钱。张勋本是江西人,很喜欢家乡的没事。他不远千里从老家购买上等的豆豉、米粉、腊肉、烘鳅鱼、腊肉等食材。据张勋身边的卫士回忆,张勋日常饮食十分讲究,特别是午餐更是精致,他专门聘请扬州厨师,并结合江西和北京的烹饪手法为其制作各种美食。此外,张勋家所用的食材用料也十分考究,都是别人送的精品,与街市上售卖的大大不同。张勋家日常消耗的各种食材中要数燕窝用量最大。张勋极爱吃燕窝,且偏爱上等燕窝。
这还是张勋有关系才可以买到,普通有钱人花钱也买不到。这些燕窝非常名贵,张勋却不惜代价购买。在张勋家里,每天都要吃燕窝,甚至还有专门负责处理燕窝的佣人。据说有位佣人,每日要处理大量燕窝,非常辛苦,长年累月下来竟把眼睛都给累瞎了。在张家,燕窝有多种吃法,其中有一道名叫"燕羔"的美食深受张勋喜爱,其做法是先将上好燕窝熬制成膏,冷冻成型之后再切成块。另外,张勋还有一道十分钟爱的菜品名叫西瓜盅鸭,虽说菜名与鸭有关,但燕窝才是决定这道菜口味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张勋不惜血本购买大量名贵燕窝,就专门做这道菜。
除了吃,张勋还很喜欢女人。张勋有一妻十妾,共11个老婆。妻妾虽多,但从流传至今的照片来看,这些女人也并非都是貌美之人,甚至可以说长得极其普通。众多妻妾为张勋生育了许多子女,但大多数都夭折了。张勋的成年子女也大多与当时的名流之后联姻。例如,张勋的长子娶的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女儿,五子娶的是北洋总理靳云鹏的女儿,七子娶的是南昌洋油富商赵干卿的女儿;长女做了北洋总理潘复的儿媳,五女做了江西军阀陈光远的儿媳。张勋虽财大气粗,却素质较低,有很多恶习,吃喝嫖赌抽一样不落。孩子们有样学样,很多都不成器。最甚者当数长子张梦潮,张梦潮不仅继承了自己老子的全部恶习,甚至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据说他曾一晚上输掉天津跑马道上一栋时值数万大洋的洋房。张梦潮长期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将张勋留给他的遗产全部糟蹋光了,之后甚至还把张家在江西的祖产都浪掷了,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1923年8月2日,69岁的张勋病死于天津英租界张家别墅。之后,按照他落叶归根的遗愿,最终归葬江西老家,据说仅从天津到江西运灵柩的运费和办葬礼两项张家就花费了10万大洋。张勋一生"愚忠",至死都留着清朝的长辫,他死后,溥仪感慨万千,特赐谥号"忠武",以示对张勋的"表彰"。
辫帅张勋复辟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最终结局如何?
张勋张勋复辟无疑是民国初年的最大政治丑闻,而张勋开历史的倒车也被定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于张勋的这一行为必须唾弃,张勋复辟难道不知道必然要失败吗?他为何要这么做,以至于北京城的小贩都喊,5个大子的大清龙旗可不贵啊,过几天就是文物了。这场闹剧历时12天就结束了。此事的最大后果就是导致了后来的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
张勋是袁世凯嫡系出身,张勋早年丧父母,原名张保,最初在本县的翰林家当小厮。30岁参军,由于作战勇敢,屡屡提升,44岁升至总兵。后来人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宣统退位以后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但张勋始终忠于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63岁的张勋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
张勋复辟在于愚蠢,不识时务。失败就是必然,逃到荷兰使馆的张勋被通缉,实际就是做个样子,后来张勋逃到天津租界躲起来。第二年,北洋政府对张勋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获自由后张勋就在天津津寓所居住。张勋晚年生活还是不错的,钱自然是不缺,张勋独资或投资经营各种产业70多家。府中一妻十妾。当溥仪被赶出皇宫居住在天津的时候,就住在张勋的产业的房子里,张勋始终保持着“忠君”之心。完全可以说,张勋的后半生活的很幸福,家中天天是宾客多多,门前车水马龙,胜友如云”。张勋活的很滋润。
历史的诡异在在于,张勋生前被人人唾骂。但事后却是名声不低,1923年9月12日,69岁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溥仪赐谥“忠武”。这时候,孙中山、章士钊等政界闻人和文化名流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或敌或友,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对张勋都是赞美不已,原因就在于张勋的“愚忠”。其内在原因当时军阀混战,向张勋这样的人太少了。所有的并不是在褒奖张勋对清王室“忠”这个具体内容,而是在褒奖“忠”的意识。尤其是政治人物,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心,像张勋学习,即便这种褒扬来自敌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