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马岛战役中,英国虽然是猝不及防,被迫参战,但阿根廷作为发动战争一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准备。
当时加尔铁里政府一厢情愿的认为,英国人不会进行战争。
这是因为英国内部确实比较乱,一些反对派甚至要求主动放弃马岛。
当时英国财政紧张,无力维持强大海军和海外殖民地。英国已经计划将所有航母拆除,以后只是用驱逐舰、护卫舰建立防御部队。
所以,阿根廷政府认为就算武力收复马岛,英国最多是进行谴责和断交,不会出动军队打击。
马岛距离阿根廷只有四五百公里,距离英国1万3000公里,对于英国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阿根廷在主动攻击之前相当胡来,几乎没有做战争准备。
大家都知道,当时阿根廷有攻击法宝,法制飞鱼导弹。
阿根廷海军一共订购了14架超级军旗攻击机,同14枚飞鱼导弹。
而在马岛战争爆发时,法国只交付了5架“超级军旗”和5枚“飞鱼”反舰导弹。
如果说超级军旗飞机数量不足,但也可以先将剩下9枚导弹交付。
但阿根廷并没有等到导弹交付,就急于开战。
而仅仅这5枚飞鱼导弹,阿根廷就击沉了英国菲尔德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运输舰舰,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5枚导弹打挂了3艘英国军舰,而英国唯一的航母也是侥幸逃生,大西洋运送者号做了替死鬼。
如果得到剩余的9枚导弹,阿根廷还会扩大战果。
其实,阿根廷军队装备基本是0。
比如登陆马岛的阿根廷军队,竟然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准备,日常用品奇缺。
资料这么写:在食品供应上, 虽然英军并未能完全切断对岛上供应,但阿根廷军队的库存太少,导致偷偷运输而来的食物赶不上消耗。当时岛上阿根廷军队连吃饭都困难,很多不重要岗位的士兵只能忍饥挨饿。某个阿根廷士兵因为饿得受不了,偷偷跑下山到斯坦利港的机场去卸货,以换取一些食物。机场的阿根廷军人见他可怜,就同意了。结果这个士兵带着一些食物回去,正好遇到连长,被后者胖揍一顿,因为他擅离岗位。
到了英国攻打马岛的时候,这里的阿根廷士兵普遍饥饿难耐,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试问,阿根廷作为一个农牧业大国,怎么可能缺少粮食,还是根本没有认真准备。
这样打仗怎么可能不输呢。
其实阿根廷根本不应该打马岛战争,因为海军实力相差太远,虽然空军比较强大,但相对英军并没有优势。
关键在于,阿根廷的盟友都是垃圾,主要拉美国家,一旦开战没什么帮助。
英国的盟友是美国、法国这些很牛逼的。开战以后,美国立即同英国共享情报,法国则断绝阿根廷武器订单。
这仗没法打。
发一张萨沙在阿根廷的美图。
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福克兰岛战争又称马岛战争,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是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因为该岛的主权发生的战争。
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只有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只有276海里,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
马岛虽然离英国本土很远,离阿根廷很近,但是马岛跟香港不一样,不是被英国巧取豪夺占有的。
马岛在5个世纪前跟阿根廷一点关系都没有,倒是跟英国扯上关系。早在1592年英国航海家戴维斯就发现了这个群岛,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再次来到这里,将这个群岛命名为福克兰群岛,并将东西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对此,阿根廷人不服,说该岛是葡萄牙人先发现的,但没有任何文字依据,而英国人则有凭有据。
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建立定居点,1765年英国人在西岛建立定居点。
1766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领西岛,但岛上的英国居民没有被赶走,而是继续在此居住。19世纪初,属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阿根廷获得独立,西班牙被赶出阿根廷的同时,也被赶出马岛,马岛开始成为阿根廷的一部分,但是这时候英国人不干,说该岛是西班牙人从英国手里抢去的,理应物归原主。
于是在阿根廷在拥有马岛16年后,英国出兵占领马岛直到现在。
二战之后,英国渐渐衰落,阿根廷渐渐“强大”,阿根廷政治强人大独裁者加尔铁里为了转移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派兵占领马岛。
1982年3月26日,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收复”马岛。
4月3日4000名阿军打败了岛上181名英国守军,对该岛实行全面占领。
消息传来,英国举国震惊,英国国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以全票赞成通过以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任命海军少将伍德沃德为特混舰队司令带兵收复马岛。
4月5日,英军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特混舰队,共有37艘战舰,20架“鹞”式战斗机,58架各型直升机,3500名海军陆战队,从朴茨茅斯和直布罗陀启航向马岛扑来,马岛战争拉开序幕。
战争从1982年4月23日打响,到6月14日结束,历时74天。
最终以阿根廷的失败结束,阿根廷不仅没有拿回该岛,还劳民伤财,让阿根廷人出丑,可谓是鸡飞蛋打。战争失败导致阿根廷大独裁者加尔铁里威望一落千丈,激起民怨,国内局势失控,加尔铁里不得不引咎辞职。
客观地说,在马岛之战中,英国跟阿根廷都有各自的优势,双方也都有自己的劣势,如果战略方针正确,阿根廷也不是没有胜利的机会。
那么阿根廷该如何做,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呢?一、积极订购军火,做好战争准备
前面说过,阿根廷独裁者加尔铁里为了转嫁危机发动了马岛战争,他犯下的最大错误是战略误判,觉得英国人不可能为马岛大动干戈。
所以当时阿根廷海军向法国订购的先进武器没有完全交货就匆忙开战(订单上有14架超级军旗攻击机、14枚飞鱼导弹。只有5架军机和5枚导弹交货,但仅仅5枚导弹就击沉了英国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运输舰舰,击伤了格拉摩根号驱逐舰。如果全部交货,阿根廷至少可以让英国人付出更惨重代价)。俗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阿根廷事先就应该扩充海军,扩大空军规模,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二、争取国际援助和苏联支持
战争发生在1982年,苏联帝国风头正强,对阿根廷是大力支持、暗中怂恿的;当时中国政府也坚定站在阿根廷一边。
在阿根廷占领马岛之后,阿方与苏方签订了核协定,由苏联提供浓缩铀,同时还签订了贸易和渔业协定,约定阿苏将在马岛周围联合开采石油,在周围水域联合开发渔业资源。
但是阿根廷给予苏联的好处有限,苏联人只给阿根廷提供了情报支持。
如果阿根廷给苏联更多好处,就能获得苏联大量武器援助,购买足够的导弹和飞机。这样一来,形势对阿根廷就会更加有利,战争至少就会是持久战,把英国人拖垮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再能得到中国的支持,阿根廷就会稳操胜券。
三、跟智利关系正常化
阿根廷跟智利有领土争端,也是因为几座岛屿,它们是位于比格尔海峡以南的3座岛屿皮克顿岛、伦诺克斯岛和努埃瓦岛,3个岛屿在智利控制之下。
1978年,两国为此差点大打出手,后来在教皇调解下才化干戈为玉帛,但是阿根廷并没有停止打嘴炮,在马岛战争爆发前的一个多月前,两国还发生了一次冲突。
这种背景下,智利在马岛战争爆发后,在两国边界部署重兵,阿根廷的陆军、海军就不得不把有限的兵力分开,防范智利。如果在战争爆发前,跟智利握手言和,搞好关系,就能全力以赴对付英军,战争进程就会大不相同,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四、打击英军补给线
阿根廷海军不如英国海军,但空军有54架飞机(17架"幻影3"战机和37架"短剑"战斗轰炸机。),英国3艘航母只有42架飞机。
英国军队不远万里前来战斗,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补给线。如果阿根廷空军一部分战机牵制英国航母,一部分战机去打击英方防卫能力相对薄弱、对英军来说又是生死攸关的后勤船只,就等于是釜底抽薪,战争形势就会出现逆转。
如果英军后勤不能保障,战争不能速战速决,英国就会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国内反战声音就会高涨。到时候英国就可能像当年入侵阿富汗一样不得不半途而废、狼狈撤军。
但是这一切都是假如,因为发动战争的阿根廷独裁者加尔铁里,发动战争的目的不纯,只是出于一己之私,根本就没有为阿根廷的国家利益考虑,是在做一场赌博,是在拿阿根廷士兵的生命当儿戏,所以这场战争阿根廷注定是要失败的。
阿根廷虽然错失了“收复”马岛的机会,却赶走了一个萨达姆、卡扎菲那样的独裁者,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打仗首先要进行谋划。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败。不知己也不知彼,哪有不败的。现代战争,尤其是跨海作战,要做大量的战前准备,方可出击。再者,军队是否有打仗的心理准备,是否有打胜仗的士气和吃苦的准备,也是非常关键的。马岛战争,阿根廷败的惨,英国也胜的惨,都有深刻的教训。
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壹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名福克兰群岛(下文简称马岛),马岛位于南大西洋和南极洲之间海域,由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2个大岛和100多礁石岛组成,总面积达11700平方公里。马岛不仅富含矿资源,战略位置也极为重要。
关于最早发现马岛的记述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认为是1520年麦哲伦途径南美洲时一个荷兰小弟发现的;另一种则是英国人声称是他们在1592年发现的。
不管怎么说发现不代表什么,拳头大才说明一切。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在为了这地方争执不下时,西班牙人横插一杠,直接占了马岛,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西班牙人也没占几十年,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本土,在马岛上的西班牙人就都跑了。
马岛从此无人问津,直到10多年后阿根廷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这个距离阿根廷450公里的马岛也就被阿根廷继承了。
但是英国人又缓过神来了,跑来和阿根廷交涉,声称马岛是英国人先发现的,然后就派兵强占了下来。
阿根廷肯定不乐意啊,但是大英帝国当时风头正盛,阿根廷还不太敢得罪英国,所以一直在寻求谈判解决马岛主权问题。
可是二战爆发后,国际形势动荡,大英帝国已经成了二流国家,再加上马岛陆续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阿根廷的态度就趋向强硬。
双方谈判根本没啥诚意,最终只能诉诸于武力。
贰1982年4月2日凌晨2点,阿根廷攻占马岛,驻马岛英国总督无条件投降。
英国对此声称阿根廷是“无缘无故的侵略”,宣布和阿根廷断绝外交,并实施经济制裁,同时派遣舰队前往马岛。
国际上看英国和阿根廷要干起来,都跑出来呼吁双方克制,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但双方已经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了,美国则暗中偏袒英国,一开始还积极调和,后来干脆经济制裁阿根廷,对英国实行军事援助。
5月1日英国开始进攻马岛,双方正式交火。
5月21日英国大规模登陆。
6月14日双方达成非正式停战协议。英国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叁英国虽然重新获得了马岛,但损失也极为惨重,更重要的是阿根廷根本不服。虽然现在是拳头没你大,但是别让我逮到机会,不然还得干你丫的。
而且阿根廷还得到一个意外好处,那就是军人政府倒台,建立宪法政府,推动了国内民主化进程。
不过战争失败总归有坏处的,阿根廷要是想胜利,其实也有机会。阿根廷当时根本就没做好战争准备,武器不足,粮食不足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本来阿根廷是有主场优势的,英国劳师远征,武器和粮食供给肯定比不上阿根廷。
阿根廷的武器比不上英国不太能改变,队友也都不给力不像英国还有个美国在旁边。但是粮食供应不足和武器准备不充分这就是自身问题了。如果阿根廷能积极备战,打赢马岛战役也不是没可能。
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阿根廷想在1982年取得马岛战取得胜利,如果做好了充分准备,在国际上全面倒向苏联,全面换装苏制武器,在苏联的军事技术与经济支持下或许有获胜的可能。
1982年阿根廷加尔铁里总统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取冒险主义政策收复马岛,结果英国出兵并收复了马岛,加尔铁里也为此下台。阿根廷的国力远逊于英国,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之下是无法在马岛海域战胜英国的。阿根廷是一个农业国,尖端武器靠进口,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都不允许阿根廷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阿根廷不仅国力不济,而且在国际外交上也很奇葩:一直都执行亲欧美的路线,特别是军政府上台以后一直都是执行“反G路线”,与苏联的关系不怎么样。战前阿根廷进口的现代化武器一直依赖向欧美进口,而且数量不多。结果与英国打了起来,英国利用其在欧美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将阿根廷的武器参数摸了个透:战争后期法国向英国提供了飞鱼导弹导引头的工作频率等数据,英国则对其实施相应的电子干扰让飞鱼变成废物。另外在英国的策动下欧美对阿根廷武器禁运,直接让阿根廷丧失了现代化武器来源。在经济、技术都不允许的情况下阿根廷还是遭遇了失败。
但是如果当时苏联支持阿根廷:提供全套现代化的苏制武器,以货款的方式向阿根廷提供资金,与英国打消耗战。那么阿根廷或许有获取胜利的可能,否则只有失败的结局。
在福克兰岛(阿根廷方面称“马尔维纳斯岛”)战争中,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
马岛战争后英国人统计过,如果阿根廷空军扔下的炸弹都炸了的话英国人已经输了这场战争。向英勇的阿根廷空军致敬!你们是我心中永远的潘帕斯雄鹰!枪林弹雨中,阿根廷人大无畏的精神会一直飞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