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可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用说古代,就看看现代的骑兵。

当年著名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转战,同青海马步芳穆斯林骑兵对抗。

青马骑兵战斗力很强,不但远距离可以开枪,近距离也擅长恢复马刀肉搏。

当时西路军弹药奇缺,战争后期机枪和步枪弹药几乎耗尽,只能在青马骑兵冲锋的时候,投掷几枚手榴弹,再放一排枪,阻碍他们一下,减弱冲锋的势头。

因为子弹太少,射击距离控制在三五十米之内,所以红军基本没有第二次开火的机会。

随后,西路军官兵就用刺刀、大刀同青马骑兵肉搏。

然而,红军战士根本不是这些骑兵对手。

骑兵在马上,借助马的速度和力量,一个人可以对付三四个普通步兵。

比如骑兵直接朝着某个步兵冲过来,后者只能躲闪。如果躲闪稍慢,就会被高速的马匹撞到,不死也残废了。

而且,青马骑兵挥舞马刀,借助马的速度,竟然一刀可以将红军士兵劈成两截。

更可怕的是,骑兵具有极强的机动性。

在河西走廊这种开阔地,红军士兵辛苦急行军二三天,青马骑兵1天就可以追上。

在这里,步兵几乎无法摆脱骑兵追击,非常不利。

最终,2万多西路军官兵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

当时西路军这么回忆青马骑兵。

一位幸存的老红军晚年回忆说:“敌人骑兵挥舞着马刀,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我们一些机关人员猝不及防,惨死在敌人的马刀之下。尤其是供给部和卫生队的一些女同志,因为她们手无寸铁,被凶狠残暴的敌人堵在屋子里,统统用马刀砍死,血浆流得满地都是,那血腥的场景真是惨不忍睹!”

西路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在晚年回忆了血战倪家营子的悲壮一幕:“因为子弹缺乏,步机枪几乎失去作用……战士们的步枪都架在一边,手里握着大刀、长矛、木棍,单等敌人上来,进行拼杀……屯自为战,人自为战,举刃向敌……血肉就是屏障,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后面的同志堵上来。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倒在地上,仍紧握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可怕?

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冲击力与气势,我们以蒙古马为例,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

取个中间数字,300公斤也就是600斤左右,蒙古马虽然不算高大,但是四肢粗壮,耐力极好,再配上一个80公斤手握弯刀或者战斧的蒙古骑兵,以四十迈的速度向你发起冲锋,你要如何抵挡?这不是拍电影,在骑兵的冲锋下,普通兵种根本没任何有机会,纯粹是一边倒的屠杀,重步兵除外

机动力与支援能力

骑兵持续作战能力强。骑兵善于长途奔袭,对后勤补给依赖性小,能够连续作战,只要带少量补给就能奔袭千里作战。而步兵必须携带大量辎重补给,一旦补给被切断或者短缺只能撤军,仗就没法打了

用钱堆出来的战争机器,重骑兵

公元537年9月,东魏丞相高欢率20万大军西征,西魏宇文泰率军不足1万人急驰回援

  

 10月 东魏军抵达战场,见西魏军人少,轻敌冒进,阵型散乱。待敌军深入,宇文泰亲自击鼓,伏兵尽起。于谨率主力与东魏军正面交战。李弼领精锐重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猛击敌之侧翼,东魏军被一分为二,首尾难顾。

  西魏将士浴血奋战,”斩六千余级,临阵降者二万余人“,并追击至黄河边,大获全胜。是役,西魏军以一敌二十,共俘获东魏军7万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更令人赞叹且惊奇的是,本役功劳最大的李弼部骑兵仅有60人,甲骑具装催锋陷阵的能力强大到令人恐怖!

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可怕?

中国古代史中各代王朝主要面临的强敌总是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虽然中原王朝整体实力占有优势,可在边境局部总是处于下风。

论文明,中原王朝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杰出代表,论经济,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繁衍了大量的人口,常常引起游牧民族的觊觎。但是论军事能力,却很难长期保持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骑兵的匮乏而导致的

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代战争中常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受到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常常以为骑兵是身着重甲、挥着长矛冲击敌阵。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作用主要是游击作战,而非正面冲锋。倘若将骑兵用来发动大规模冲锋,只要步兵做好防御措施,加大防御纵深,当骑兵冲进阵地失去速度后,在马上就会彻底沦为靶子。

这个兵种最大的长处在于有强大的机动能力,能够满足运输、侦查、作战等多方面的需求,既是古代军中的装甲车,也承担着运输车的作用。

骑兵在战斗中常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既可四处游动来加固本军阵地,也可伺机待敌阵松动后,利用速度和冲锋起来的冲击力以及压迫感给予敌人强势一击,在敌军败退后又可以继续扩大战果。

中原地区地势多变,又以农耕为主,马匹较少,所以在内部战斗中骑兵数量较少。然而中原王朝苦于长期遭受游牧民族对于内地的侵袭,只能在经历了大量血和泪的教训后,被迫接受和发展这种先进的作战样式。

骑兵是一支有组织的快速部队,他们能快速的打击对手,也能在战况不利时迅速撤退,脱离战场(除非和他们交战的也是支移动力极高的快速部队)。

由于速度快,骑兵通常都是担任侦察任务,或是在敌方部队刚成军与集结时,进行连打带跑的游击扰敌工作。

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可怕?

骑兵这种作战方式诞生于战国时代,在此之前,中国古战场上战车一直是战争的主宰者。

骑在马背上作战是游牧民族的发明,骑兵的出现让战争方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笨重的战车相形见绌,把它推进了历史垃圾堆。

而把骑兵这种作战方式引进到作战中,改变了中国军事史的不是少数民族而是中原人。说到这里,很多朋友都会想起一个人,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没错,就是他搞军事改革,推广胡服骑射,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从此骑兵就在中国古战场大显身手一发不可收,风行了两千年。骑兵为什么能如此受宠,经久不衰呢,就是因为它的机动性好、反应速度快,杀伤力大,作战效率高。骑兵就是古代的机械化部队,也是一个国家的快速反应部队,骑兵快如闪电,疾如流星,动如山崩,冲如地裂。

骑兵往往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一个昼夜能急行军上百里,在对方还在梦里的时候,对敌人的军中大营发动闪击,彻底摧毁敌人的指挥中枢,从而让对方全军一夜醒来没有了指挥官,像没头的苍蝇陷入崩溃。

三国时闪击战的领军人物是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几百年后,蒙古人把骑兵战术发挥到极致,蒙古骑兵的速度是“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90至95公里。它突击攻占北俄罗斯速度超快,只用了 2个月零5天时间,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速度减缓,但依旧可以说神速,只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5 到60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58到62公里。连续三个月疾驰,已经非常难得了。

正是骑兵的超强机动性,蒙古军队才能席卷亚欧大陆,所向无敌、战无不胜。骑兵不光是它的机动性,还有它巨大的冲击力。战马也是血性“男儿”,奔跑起来大山都挡不住。

古代的战马就像核动力航母,总有用不完的能量,它如暴风的速度,带着巨大的动能,冲击力就像崩塌的冰山,本身就是恐怖的灾难。

如果骑手手持一把长矛,对步兵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其实哪怕骑兵手里是个棍棒,步兵手中的兵器也显得那么无力,即使让战马踩上去,步兵也瞬间成为肉酱。

总之,在步兵眼里,骑兵就是天兵天将,进攻时气势排山倒海,追击时风卷残云,它的作战方式灵活多变,不仅可以大范围突击,还可包抄,可发动奇袭,也能快速截断敌人粮道,还可以埋下奇兵打伏击。

骑兵集攻击性、机动性于一体,摧枯拉朽、所向无敌,想不独领风骚都难。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王朝灭亡都跟骑兵密不可分。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领3000精锐骑兵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北宋吃够了骑兵的苦头,江山被女真骑兵断送;公元1232年,蒙古铁骑4万击败了15万金军,金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1279年,南宋朝廷则被蒙古骑兵赶进大海;而明末的时候,是关宁铁骑让崇祯皇帝苟延残喘,最后夺取大明江山的,也是后金军的骑兵。

说起骑兵,历史上还有两次经典战例。

战例一: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集合了56万诸侯联军攻打项羽。项羽得知消息后,临危不惧,他只率领3万精骑风驰电掣般南下,片刻之间就将汉军先锋樊哙的部队碾碎。然后乘胜追击,在次日清晨到(汉军主力所在地彭城,率领精骑以迅雷不及之势向汉军雷霆万钧般打击,数十万汉军瞬间崩溃,阵脚大乱,四散奔逃,十万汉军几个时辰之内灰飞烟灭,刘邦魂飞魄散、带领十几名骑兵逃命。

战例二:公元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奉命各率5万精锐骑兵深入漠北,跟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率领的精锐骑兵长途奔袭两千多里,终于在茫茫大漠找到了匈奴左贤王率领的主力部队,霍去病毫不手软,娴熟地运用大迂回、大穿插、大冲击战术将匈奴主力撕成碎片,70000多匈奴士兵成为亡魂,匈奴主力全军覆没。

随着热兵器的到来,骑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尘封的记忆。但事实上它不会被后人忘记,因为它曾经辉煌过,曾经在古代战争史上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可怕?

从骑兵诞生的那一刻起,在整个古代,运用得当就能实现对对手的降维打击。

春秋战国时期是游牧民族逐渐从马拉战车作战演变成骑兵骑马作战的时期,虽然游牧民族在生产力上,人口数量上,科技上无法和中原诸侯国相比,可是一旦掌握了骑兵,他们在和中原王朝对抗中却往往占据了主动权。

于是,北方的燕国、赵国、秦国不得不在边境修筑漫长的长城来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这在春秋年间是不可想象的。

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改变和游牧民族作战中的被动,开始选择向游牧民族学习,执行胡服骑射的战略,结果赵国军事力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到了战国后期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军队正面抗衡的国家。

实际上,当时赵国虽然胡服骑射之后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但军队的主力仍然是步兵。

李牧在和匈奴人作战的时候集中的十几万军队中骑兵只出动了1万多人,大约占到总兵力的10%。

骑兵最大的作用就是就是强大的机动性,汉末三国年间曹操率领的骑兵部队一昼夜疾驰300多里追上了正在匆匆南下走了一个月刚到长坂坡的刘备,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刘备只率领几十个人突围逃走,抛下了几年辛苦积攒的家业。

这次作战也成功打断了刘备占领江陵,以江陵为基地对抗曹军的计划。

至于骑兵在战场上强大的冲击能力更是往往能够决定战争的走向。

金国在北宋末年崛起的时候,他们赖以取胜的就是著名的铁浮屠骑兵,这支骑兵队伍马和人都身穿重甲,拥有非常强大的防御力和冲击力。

上万铁浮屠向步兵方阵发动冲击的时候,4万个马蹄奔跑所产生的惊天动地声响就已经让人心生胆寒了。

所以,当时有女真不满,万满万则无敌的说法。

直到郾城之战,面对当时世界上纪律最严明的岳家军铁浮屠才吃了成军以来第1个败仗。

骑兵在战场上走向衰落是最近100年的事儿,随着速射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骑兵快如闪电的机动面对子弹暴雨般的攻击就变得柔弱不堪了。

于是,骑兵逐渐退出战场。

骑兵在古代到底有多可怕?

骑兵的特点是机动性好,可以快速到达地点,快速撤离,冲击力强可以从薄弱冲击过去,有了马鞍和马镫后,又可以做出,很多高难度动作,更大的杀伤敌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