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将领,李秀成的战略眼光无疑是很独到。他所列“十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起义失败的原因,而把林、李北伐惨败列为“十误”之首更证明他名将之号得来不虚。北伐惨败正是后来导致太平天国衰落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它的后续影响远超一次军事失利。
打破权力平衡在太平天国初期有两个人是可以和洪秀全分庭抗礼的,分别是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杨秀清可以天父附体,萧朝贵也可以天兄降临,这两人和洪秀全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权力平衡。这段时期三个人都不敢做太出格的事情,维持了义军的基本盘,所以太平天国蒸蒸日上。
而后萧朝贵战死,他的夫人洪宣娇继承了西殿的实力,权力平衡还能继续维持,直到义军打进南京,开始西征和北伐。北伐的主要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和罗大纲都是萧朝贵手下的悍将,连翻血战后,林凤祥和李开芳都被俘身死,西殿实力大损,杨秀清一家独大,为天京事变埋下了伏笔。
拖累西征北伐军被围后,西征的部队无奈分兵北上救援,造成西征军本就不足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以致在湘潭惨败。这场惨败几乎就是未来苏德战争中高加索战役的翻版,直接影响了战略局势。正因为湘潭之胜,湘军才得以壮大,直至彻底覆没太平天国。这也是李秀成所说二误和三误,其实这三次失败是一体的,都是由北伐失败引起。
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西征和北伐都彻底失败,太平天国的战略纵深没有足够拓展,更没能席卷全国,推翻满清的统治。义军高层也在失败后失去进取之心,日渐糜烂,直至被彻底消灭。
精锐难补在北伐和西征之前,太平天国真正的精锐不过8万之数,都是从广西等地打出来的老兄弟,意志坚定、战力强悍。决定出兵时北伐2万,西征4万已经是能拿出家底的极限,毕竟还需要留下守备力量的。
所以那两万人其实相当于曹操的虎豹骑、李世民的玄甲军,是死一个就少一个的王牌,是未来中层军官的摇篮。和后来动辄就十几万、几十万被打散的新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北伐的惨败和其导致的湘潭惨败等于让太平天国的骨干折损过半,这样的损失是任何政权无法承受的。
战机难觅北伐前期的成功其实是有突袭的意味,如果顺利甚至可能直下北京,上演李闯旧事。可正因为这次如同儿戏的北伐,让清朝警觉北方防线漏洞,连调重兵防备。让以后的北伐只能存在于理论上,甚至形成了围点打援的局面,让秦日纲几乎陷进杨家店。
综合以上,老朽认为李秀成把北伐惨败列为“十误”之首并无不妥,这次失败确实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导火索。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组织了西征和北伐,其中北伐尤受瞩目,因为北伐之目的正是直指京师给予清朝以致命打击。然而,北伐之师,两万精锐,虽前期进展顺利,但在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后,大军孤军深入后继无援而陷入困境。北伐军虽拼死突围,但依然无力挽回局面,林凤祥李开芳两位北伐主将先后被俘遭凌迟处死,太平天国北伐高开低走,其中所表现出的以东王杨秀清为首的太平天国决策层对北伐的漠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忠王刘秀成被俘后写下长达数万字的自白书)
忠王李秀成与英王陈玉成都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李秀成长期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在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抑郁不得志,但他仍忠于天国,在天京城破前,率军回援,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自己却被清军俘虏。李秀成被俘期间写下的数万字自白书,有一段关于太平天国的总结尤其受人关注,这就是著名的《天国十误》,此十误分别是: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纲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主不问政事;封王太多,误国不用贤才,立政无章。
《天国十误》,算是忠王李秀成对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一个个人总结,虽然所列之十误多有笼统,但总的来说,也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众所周知,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正是“天京事变”,在大众看来“天京事变”,是两位天国核心人物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导致了这一起严重的内讧,他们两人的死和翼王石达开的出走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盛极而衰。而李秀成,却为何又将太平天国北伐列为天国十误之首呢?
因为太平天国的北伐其现实意义巨大,集中了天国的最强精锐,天国上下对这次北伐所寄予的期望极大,天国在稳定南方局势后,想扩大势力就必须要组织北伐,但北伐之初,即陷入了巨大的质疑当中。
最大的质疑疑不是来自于统军主帅,林凤祥与李开芳作为太平天国的著名战将,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两人完全可以扛起北伐大旗。北伐军一路披荆斩棘、势如破竹深入至直隶附近的天津,都证明了太平天国在北伐主将人选上的选择是没错的,林凤祥与李开芳不辱使命,完全胜任北伐主将之职。
质疑来自于军队人数,与西征军的声势浩大、良将云集不同,天国北伐最大的焦点就是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位主将,另外北伐全军人数竟然只有两万人,虽然都是天国精挑细选的精锐之师,但要仅凭这两万人就想从江苏安徽北上,一路过山东入河南进山西至河北直捣京师何其难矣。
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位主将也确实不辱使命,北伐责任重大,两位太平天国的优秀将领严格遵照“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的战略方针,一路转战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数省,于1854年顺利抵达天津附近,对京师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太平天国以两万之师北伐,这在外人看来显然是不能完成之任务,两万之众,要想抵挡十数倍于已的清军,还要直捣清政府的老巢北京,这谈何容易。更何况,从南京誓师,一路所过之各省,清军皆严阵以待,北伐军虽在林凤祥和李开芳的带领,沿途又有捻军的帮助,进展顺利,得以顺利进入天津外围,进逼北京。但北伐军外无援军,而内粮饷不济,一旦粮饷援军不至,必然陷入绝境。
高开低走的太平天国的北伐,完全毁于东王杨秀清之手
北伐军深入直隶,清廷震动,此时,形势是有利于太平天国的,清廷虽以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蒙族御前大臣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为抵御太平天国的统帅率军抵御,但彼时的太平天国北伐军声威正盛,清军无论是从心理还是战斗力上都无法和太平军相比,当时的京师短短几天时间就有十几万人外逃避祸。面对如此大好形势,身为主将的林凤祥也是壮志满怀,他及时的派信使向天京回报北伐情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除了兵源减员较多,还有就是粮饷匮乏,而这两大阻碍太平军北伐的最主要的因素,却最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太平军北伐可谓是高开低走,一路上战无不胜,所过之处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而是孤军深入,目标直接京师。然而,一切的顺利都是假象,没有后援的北伐军后路随时都会被截断,一旦被清军团围,北伐必然功归一篑。
面对兵力占优而粮饷充足的清军,北伐军困于天津止步不前,英勇的林凤祥仍然誓死不降,浴血奋战等待救兵。此时的北伐军别无选择,只能寄希望于天国,能派出援军以扭转战局。
孤军深入的北伐军也确实等到了援军,那却已经是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后的事了,此时已经距离林凤祥在河北给东王写信告急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之久。东王本不愿意出兵援救,在电视剧《太平天国》里面还是傅善祥丞相力劝下才促使杨秀清出兵救援,然而此时出兵,却只能说远水解不了近火。
1854年初,东王杨秀清命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春等率领约两万援军北上支援北伐军,结果在山东境内遭到清军重创,曾立春等殉国,援军溃散。面对北上援军的失利,此时正与天王争权的东王杨秀清竟置北伐军于不顾,不再出一兵一卒北上救援。独木难支的北伐军此时情况更加危极,林凤祥与李开芳被迫分开独立战斗,1855年初,连镇失陷,林凤祥被俘押解北京后凌迟处死。四月清军破李开芳部,李开芳被俘,被押解北京后亦遭凌迟处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在坚持了三年后,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此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北伐是既悲壮又惨烈的,大军孤军深入,一直逼近天津,对北京构成了直接威胁,有效的震慑了清朝统治者,但是北伐的失败同样令人感到非常惋惜,这不仅在于天国领导者在定都天京后对革命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冒然出兵北伐,孤军深入陷入清军重围,还在于以东王杨秀清为首的领导层对坐视林凤祥、李开芳两位将领困守于天津城外,以迟滞的救援加速了北伐的失败,导致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位名将及2万太平军精锐的无辜枉死。东王杨秀清身为太平天国掌握实权的最高领袖,对北伐失败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太平天国北伐因何会成为李秀成口中的“十误之首”?
首先,北伐事关重大,但天国却只派出两万将士出征,说明这一次的北伐充其量不过是在试探清军,然而,林凤祥、李开芳两位北伐主将不辱使命,孤军远征,长驱六省,直抵天津附近,对北京构成了直接威胁,清朝为之震动,京师人自不安。太平天国此次北伐意义重大,不仅牵制了大量清兵,还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但是北伐的目的是直捣京师,与西征遥相呼应以图一鼓作气灭亡满清政权。在北伐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天国以杨秀清为首的领导层却坐失救援的良机,当时若及早发兵北上,与北伐军首尾相连,其直捣京师的目的是极有可能实现的。因为太平天国在西征和鄂皖浙赣一带已经牵制了大量清军,京师一带兵力明显不足,如此良机杨秀清却白白错过,仅有的一次可以扩大战局,推翻清朝统治的机会就这样失去,此误,确实算的上是李秀成口中的“十误之首”。
其次,此次北伐的统帅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身经百战,令清军闻风丧胆的名将,两人在天国内部很有声望。从他们以区区两万之兵一路连破六省进逼北京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军事才能在天国都属于一流的,是天国不可多得的将才。太平天国自今天起义以来,“首义五王”中已经牺牲了西王萧朝贵和南王冯云山两王,定都天京后,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等都忙于建王府享清福,只有翼王石达开一人在外统领全军,像林凤祥、李开芳这样的名将,虽托付以北伐重任,但此去却无疑是送死。林凤祥与李开芳的英勇就义,对太平天国的损失是巨大的,如果他们能活着回来,天国就多了两员猛将,可能在天京事变后天国就不至于陷入被动,显然,北伐之失败令人惋惜,林凤祥与李开芳之死令人痛心。
最后,笔者需要指出的是,太平天国的此次北伐还被认为是一场隐藏极深的阴谋,是天国权力分配的一次洗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自西王萧朝贵牺牲以来,西王系的人处处维护西王,对东王杨秀清的专权跋扈多有怨言。在朝内,杨秀清无辜杀害西王系的核心人物,有“太平天国第一丞相”之称的天官正丞相曾水源,在朝外,同样是西王系核心人物的林凤祥、李开芳二人,杨秀清故意派他们为北伐主将,只分配给两人两万之兵,这明显是让他们两人去送死,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清除西王系,如此阴险狠毒,做自毁长城之事,也难怪李秀成会把北伐认定为是“十误之首”。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李秀成为什么把北伐列为“十误”之首,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觉得,太平天国偏师北伐是不对的,确实是一次失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秦末、汉末、隋末、唐末、元末以及明末,大多数起义都是失败的,成功案例仅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例而已。而从南到北的成功,只有朱元璋一例。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是怎么成功的。
首先,朱元璋这人很有本事,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也都很有本事,堪称是精英集团。
第二,当时天下大乱,北方有刘福通,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朱元璋并不需要单独面对元廷。而且当时元廷内部本身也有权力斗争,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元顺帝、孛罗帖木耳等,内讧严重。
第三,正是由于天下大乱,外部势力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因而朱元璋便可以放心大胆的以南京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发展,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统一江南后再北伐。
好,我们再来看太平天国当时的情况。
首先,洪秀全集团的整体素质与朱元璋集团完全没法比,从太平天国得罪读书人这一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太平天国早期,清廷虽然有号令不尊的情况,但大体上是铁板一块。太平军没有浑水摸鱼的机会。也就是没有“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可能性。
第三,由于没有“装死”的机会,而且太平天国的又得罪了广大读书人,所以时机对太平天国就非常重要了。错过了,成功的主动权就没有了,只能看天意了。
也就是说,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推翻满清就是一锤子买卖,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对太平天国就越不利。这和朱元璋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还可以再拖几年,估计到时候都用不着他北伐,元廷内部自己就自相残杀了)
所以,太平天国在1853年就不应该在南京建都,而是趁着军事上的强盛期,迅速整体北上中原,在清军没有来得及部署之前,至少先拿下河南,再以河南为跳板,北上北京,打掉满清的权力中心。
只有这么孤注一掷的干,才有一线生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太平军主要是两广人,不适应北方气候;太平军是流民,没有根据地就是死路一条,北上也是死。
是的,我承认,诸如此类反对集体北上的理由都有道理。
但是,有一个结果是不能否定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最后是不是失败了?
即便没有“天京事变”,没有内讧,太平天国是不是也没有动摇到满清的统治根基?
1856~1860年期间,满清一面打太平军,一面打英法联军,压力比太平军大的多。可满清最终抗下来了。
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就说明,太平军在南方的一切军事行动,并没有动摇到满清的统治根基?满清是不是从始至终,都是在调动全国的力量在镇压太平军?
所以说,太平军作为农民起义军,它最大的失策就是没有第一时间“打碎”满清!
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农民起义动摇朝廷统治根基的重要性。
作为大一统王朝末年的造反派,成功的前提不是建立一个新世界,而是打碎旧世界,把旧世界打的越碎,就越容易成功。
朱元璋为什么能成功?黄巢、李自成为何能打进京城?是因为他们“打爆”了旧王朝吗?
不是,是因为他们“打碎”了旧王朝!
“打碎”是什么意思?
就拿李自成举例说。他的成功经验就是趁崇祯丧失了抵抗,马不停蹄的向北京打。只有这样干,各路地方的实力派才会真正跟朝廷三心二意——他们希望农民起义军快点打倒朝廷,打完他们好独立。
而反观太平天国,简直傻到家了。旧王朝没有被打碎,洪秀全那干人居然在南京建立了新世界,当上了等人了。这算什么事?
对于地方那些实权派来说,帮满清,自己是臣子,帮洪秀全,自己也是臣子。而且旧秩序没被打碎,他们想独立都不行,只能老老实实的配合朝廷镇压太平军。
在这种利于满清的大背景下,太平天国怎么可能不被镇压?
其实关于推翻满清,太平军名将罗大纲曾经就提出过具体的方案。他说: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
罗大纲说,要想推翻满清,就要先一口气拿下河南,天王洪秀全亲自坐镇河南,然后全军北渡,一口气赶走满清。如不然,就集中力量先扫清东南九省,再慢慢的北伐,先克山东,再取山西,最后拿下北京。
洪秀全、杨秀清这帮人,不敢孤注一掷的北上河南,却又分兵去北伐,消耗精锐,把西征也耽误了。说这是失误,没有任何毛病。
总结。
①:朱元璋的成功经验不适用于太平天国。
②:农民起义想要成功,打碎旧王朝是必要条件。只要把旧王朝打碎,让皇权和官绅产生分裂,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如不然,旧王朝没被打碎,起义军却又建立了新王朝,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集体镇压。
③:打碎旧王朝,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取统治中枢,让旧的统治秩序瘫痪。太平军想要迅速颠覆满清,就应该顺江而下,掐断大运河,主力进入中原地区,直接压上去,趁满清没来得及反应,轰走皇帝。如不然,就丧失推翻满清的最佳时机。
④:当然了,时机丧失后,还可以自己再创造时机。定都南京,太平军凭借武力优势席卷江南,再行北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杨秀清为了消灭异己,居然让林凤祥、李开芳以偏师去北伐,这就明显是失误了。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答: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战争里,1853年5月8日由太平军悍将林凤祥、李开芳统帅,动员精兵两万人的“太平军北伐战争”,堪称一桩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震撼大事:两个月零二十三天的血战里,两万太平军战士横挑十一万“八旗精锐”,前后转战北方六省,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一度迫近天津外围,吓得咸丰皇帝差点拔腿跑去热河。堪称巅峰时期的太平军,给大清朝心窝子的重重一击。
但是,就是这场大战十一年后,已是曾国藩阶下囚的原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回忆起当年太平军北伐的烈烈风姿时,却是悲从心头起,挥笔在其《自述》里写下一行怒斥:“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太平天国的败亡,首先就是“北伐”惹的祸。
而且单看这《自述》,李秀成“恨”北伐,显然是恨到了骨头里,其归纳的太平天国“十误”里,与“北伐”有关的就占了三条。如此满满的“恨意”,也影响了很多后来人。比如学者罗尔纲也叹息“北伐等都是大错大误”。那么太平天国失败这口“大锅”,“北伐”真能扛的了?
其实,如果细看一下1853年时,太平天国的战略态势,就知这场悲壮的“北伐”,是一场必须打的恶战:太平天国虽然建都南京,但占领南京仅十几天后,清王朝就迅速在孝陵卫与雷塘集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部署了数十万重兵围困天京,如果不能主动出击,打破清军的战略包围,初入南京的太平天国,必然会被活活困死——北伐,正是这样一招妙笔。
也正因1853年5月8日起,北伐军的一系列胜利,使得清王朝的战略被活活打乱。原本负责围困南京的江南江北大营,只能不停抽调兵力堵截北伐军,到了北伐战场犬牙交错的1854年1月,南京城眼皮底下的江南大营,兵力竟锐减到五六千人。太平天国也得以从容出击,除了取得西征胜利,成功扩大版图外,更在1856年4月到6月间,两次击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的极盛时期,就是两万北伐军将士的牺牲换来。
那既然意义如此重大,李秀成为何会“事后诸葛”般的痛骂北伐呢?首先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北伐军全军覆没的惨重损失。
从1853年5月13日,两万太平天国“北伐军”渡江后在浦口登陆起,到1855年5月31日,最后一支坚守冯官屯的太平天国“北伐军”覆灭时,这支两年里威震北方的虎师,覆灭时仅剩了88人。而以学者蔡云辉的估算,太平天国初入南京时,号称百万大军,真正的可战之兵也不过十万人,损失可谓惨痛。
更惨痛的是,这两万“北伐军”可不是一般的兵,都是优中选优的太平天国“老兵”,晚清的各类史料里,不止一次提到他们强悍的战斗力。面对围追堵截的十多万“清军八旗精锐”,人数严重劣势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一次次打出硬核的表现。比如以“精于骑射”著称的僧格林沁嫡系部队,在独流木城大战里,就被“北伐军”打的“轰然溃散”,有些“清军勇士”打完后立刻化妆成乞丐逃命。以擅长白刃战著称,曾在乾隆年间痛打廓尔喀精锐的黑龙江马队,也常见被揍得“望风溃散”,甚至“有下马跪受贼刃者”。
可以说,在与“北伐军”的交锋里,集结十几万精锐的清军,每一仗的交换比都十分难看。单是从高唐到阜城这一路,清军就有八千多人被北伐军击毙。哪怕最后一支北伐军被围困在冯官屯,近乎弹尽粮绝的绝路下。1855年1月,忍饥挨饿的北伐军老兵们,还偷挖地道突围,差点炸了清军僧格林沁大营。一位被俘的北伐军老兵,还抢了清军骑兵的战马夺路狂逃,虽然最终力竭被杀,但死于他刀下的清兵,也有十几人之多。
这样一支战斗力悍勇的部队,全是“命最金贵”的老兵,却在两年的北伐战争里孤军奋战,几乎全部覆没。损失之沉痛,远不是数字可以概括。这么多战力以一当十的好兵,倘若能经过几年耐心发展扩充,必然能“孵化”出更多悍勇的精锐。
但悲惨的事实是,随着这些“老兵”被迅速消耗殆尽,几年后的太平天国,兵越来越多,战斗力却退化严重。诸如“安庆之战”“天京之战”等战役,太平军的战斗力与战斗意志,比起早年“创业”时,几乎都差了一大截子。亲历这些战事的李秀成,想必也感同身受。
而对于太平天国的兴衰来说,“北伐”的真正“大误”,却是在战事进行期间,一系列昏聩的操作。如果我们抛开近代史上的“恩怨”,把这场悲壮的北伐,类比为“团队创业”,也就不难看出其“大误”之处:虽然北伐在战略层面是必要的,但面对战略执行过程里,一系列的契机与考验,太平天国“高层团队”的反应与执行力,却是迟钝到令人发指。
首先是战略目标的制定,两万精锐部队“撒”出去,到底是为了牵制敌人,还是为了攻城略地?这事儿,别说“北伐”开始时的两位主帅林凤祥李开芳,就是主持军政的“东王”杨秀清,竟也是一团浆糊。1853年5月28日,也就是北伐军刚刚出征时,杨秀清给北伐军下的命令,也不过是“师行间道,疾趋燕京……不必悬望”。也就是不要多停留,不要留恋地盘,就是朝着北京狂奔。
这命令,细想就不靠谱:北伐军再能打,也不过两万多人,在北方又没有根基,后勤补给统统无从谈起,全靠边打边补充。就这么没头苍蝇的乱打,还不被人包饺子?所以接下来北伐军节节胜利后陷入重围,然后在重围中苦苦坚持到覆没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更悲催的是,从北伐军节节胜利开始,远在南京的太平天国高层,后续的增援就几乎是零。北伐军先期打下的疆土,也就成了包围北伐军的口袋。
直到1854年2月,北伐军已经陷入重围后,太平天国才陆续派出了援军。曾立昌率领的援军,一路从7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也一度距离北伐军被包围的阜城只有两三天路程。却关键时刻做出战略误判,放弃快速进军,逮着沿途的临清城一顿猛攻,攻下才发现这是个弹尽粮绝的空城。这支师老兵疲的援军随后击败了胜保清军,却再次做出误判,放弃前进转而撤退,结果正落入清军包围圈里,落得全军覆没……
而另一支由秦日纲率领的援军,1854年5月没出安徽就“不愿北行”,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就成了北伐军绝望的坚守苦战。
这一系列的折腾,虽说中间充满着偶然与失误,但根子上,还是太平天国高层脆弱的战略决心:所谓救援,既没有统一规划,更没有战略步骤,就是把一支支孤军继续往口袋里扔。最后的秦日纲耍了任性,说不救就不救了。干看,几乎成了太平天国高层的“共识”。
尤其让人痛惜的是,这场“没头苍蝇”般的北伐,原本应是太平天国最好的“推翻清朝”的机会:在北伐节节胜利时,何止咸丰皇帝想往热河跑?北京官民有三万多户逃跑,单北城就跑了一万多户。清军无论在与“北伐军”还是“援军”的作战里,更把自己“战斗力低下”“腐败”等毛病暴露无遗。倘若当时的“太平天国高层团队”,胆识再大一点,战略再坚决一些,中国近代史恐怕真是另一种写法。
可以说,也恰是在清王朝濒临断气的时候,冲劲满满的太平天国,自己松了这个劲。十一年后亲眼见证太平天国覆灭的李秀成,心情也可以想。“恨”北伐?不奇怪。
那真要怪北伐?不如问,太平天国为什么会“松”这个劲?就是在北伐军浴血鏖战时,“太平天国高层”们,却一个个在南京城大兴土木,各个忙着享受。南京城里王府一座座建,“男着龙袍女插花”,雄心壮志全埋入了温柔乡,北伐?谁还想?
一个既无坚定战略决心,又无清醒战略执行力,更在眼前利益面前失去拓展精神的团队。哪怕“能打”如太平天国北伐军,终究,也是守不住江山啊!
参考资料:梅毅《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蔡云辉《再论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战略》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后,忠王李秀成被俘,在狱中写下了数万字的自供状,据说其中包括一篇总结太平天国失败教训的《天朝十误》。
①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②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③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④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⑤误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⑥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⑦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国而误。误主不问政事。⑧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⑨误国不用贤才。⑩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太平军北伐又称太平天国北伐,是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随后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茌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凌迟处死。最终北伐以失败告终。
之所以认为“北伐”为误国之首一是政权初定,就贸然偏师北伐,存在战略规划不周、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最终必然陷入清军的包围圈里,相当主动送给清政府口里的肉。
二是考虑不周,最终打乱了整体战略布局,西征军在长江沿线遭遇了湘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发生了拉锯战,打乱了原计划北上增援的太平军的部署。
三是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人共率领了2万人北伐,面对几乎整个北方的清军,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四是北伐太平军多为两广籍士兵,缺乏北伐的雄心,难以适应北方作战气候,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五是北方的最终失败,损失了太平军精锐力量的同时打击了太平军的进取信心。
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李秀成把北伐失败列为“十误”之首,是指北伐战役失败的影响深远,而并非是说发动北伐战役是失误。
如果把太平天国看成一场运动(不论是革命还是暴动),转折点在天京事变;如果把太平天国看成一场战争,转折点在北伐失败。
北伐战役非常必要,是太平军战略进攻的顶点:对于太平天国发动北伐战役,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仿佛是一向精明的杨秀清等人昏了头,以为派个几万人就能北伐成功。可是,真的是杨秀清昏了头吗?呵呵,人家很精明的。
北伐战役时期,几万太平军转战北方各地,牵制住了十万以上的清军主力,以至于南方战场(尤其西征战场,很大程度上仰仗当时还未纯熟的湘军应付)。就算这样,大清还数次“京师震动”。
林凤祥以2万兵力转战各地,牵制了大批清军主力。而在北伐失败后,清廷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从容部署兵力南下。此后,即使太平军人才辈出,时不时来几个“大捷”,可是,清庭作为一个统治者,始终稳如泰山。即使期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出逃,京师沦陷,太平天国都再没有威胁过清庭在北方的统治。
发动北伐战役,并非投入力量不足,只是北伐军政治动员不力北伐战役,太平军只部署了两万兵力(也有十万之说),不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普遍认为兵力不足。
不过,大家也都承认,北伐所带的兵将,都是太平军的精锐。精锐是什么意思?并不仅仅是能打而已,理论上,很多精锐士兵,都具备了担任基层,甚至中层指挥的能力。
想当初,金田起义时,太平军也并无多少人,可是,一路发展下来,很快就发展出大军,横扫东南,一举形成与大清对峙的局面。
金田起义之初,太平军也以数万人起事,但很快发展壮大,如果动员得当,北伐军初始兵力并非绝对不足因此,部署兵力不足,并非北伐失败主因。北伐始终“兵力不足”,在于北伐军在北方一直没有有效地进行政治动员,导致兵越打越少,逐至失败。
北伐原部署得当,当领军者失误,以至陷入被动在预备北伐战役时,洪秀全、杨秀清的计划是“轻兵疾进”,从徐州快速北上,经山东入直隶,直捣北京。还特意交代,此次行动是突击,不好打的城就不打,不必纠缠,甚至,攻下的城市,不必留守,集中兵力,一路疾进。
既然是“轻兵疾进”,自然兵力不必太多,但是速度要快。
北伐军数次贻误战机,渐陷被动可是,领军者林凤祥等人,却从一开始就上当受骗,贻误战机。
江苏按察使查文,扬言北方有十万大军前来,让各县准备粮食。北伐军江陵信以为真,修改路线,迂回到河南方向,贻误战役。
而在进军途中,也在“怀庆”等地长久围攻,又因计划不周密,大军到达黄河时,没有渡河器材等原因不断迂回,改变路线,致使行动缓慢,使得清军从容部署直隶地区的防御,重新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而北伐军的援军,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一度打到临清,离北伐军主力非常接近,却不能绕开坚城。迅速会合主力,却重兵顿于临清,贻误战机,致使最后的救援机会功败垂成。
北伐军辜负民意,丧失北方人心,致使后续机动、救援都十分被动北伐初期,北方民众由于不满满清统治,对太平军是持相对欢迎态度的。比如,在李开芳攻略赵城、霍州时,民众开城备粮,积极欢迎。
但是,北伐军一路不顾民情的强行实施强硬的宗教政策(如果算是那也宗教政策的话),砸孔庙、毁寺庙,甚至,屠杀沧州民众。使得北方人民逐渐开始转变态度。
到了北伐军作战后期,再没有当地民众的支持。
在天京方面派出援军支援北伐军时,一度达到临清,离北伐军主力非常近。但是临清百姓在城破之时,甚至毁掉了储备粮食等物资,只是援军攻下临清后,缺衣少粮。
北伐失败,太平军基层骨干损失殆尽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缺的不是人,他们即使到了天京沦陷时,依然拥有海量的兵力。他们缺的是骨干,政治上可靠,军事上过硬的骨干。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估计兵力为五十万之众,但是,老兄弟(骨干)不过两三万。
从这个角度看,北伐军几乎是抽干了太平军的骨干。
没有合适的骨干,纵然表面兵力再多,太平军也就只是一个虚弱的胖子。
因此,到了太平天国后期,经常出现,十几万太平军大军面对几千湘军无计可施。
太平军,从来不缺人数,缺的是当年能一起同仇敌忾的骨干陈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实际上拥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因此,太平天国高层的问题,很长时间内对他们影响不大。
但是,战略被动,骨干流失,李秀成纵然天纵神武,也无能为力了。
因此,李秀成认为,北伐的失败,是“十误”之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