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之争”进入白热化,你曾经经历过哪些南北饮食文化的不同?
稻香村话题虽然热,但是恕王司徒愚钝,这个好像不属于南北饮食文化的鸿沟。
“北村”虽火,然而“南村”才是味之源头。这南味入京,本就是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
例如北京烤鸭,虽然挂着“北京”二字,可归根朔源它是明代成祖永乐皇帝迁都时,从南京带到了北方。
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味道是不是发生了发生了不少演变呢?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它们毕竟已经是扎根于北京的水土风物。
“南村”、“北村”的品牌之争倒是给了我们一些有趣的提示——这些百年前散播出去的味道,在当地是坚持了本来的传统一百年不动摇,还是根据当地的习俗,演化出自己独有的一套风格?从“北村”看来,它已经成功做到了自己味觉的文化,成为北京人民的味道标准。
王司徒本身是南方长大的,但是北方却有一支家族,所以倒是经历过不少的饮食文化是纷争。像什么甜咸豆腐脑就不争了,就说口味,这样一锅巴渝司空见惯的火锅,北地人民却多半消受不了。
北地人儿更喜欢的火锅是涮羊肉这样的涮锅,那也是一道美味,吃法和南方差异巨大。虽然羊肉如今谁都在耍呢,但真正能吃出味道的,还是北京的那些老字号吧。
再说汤圆,南北都喜欢甜的,但是偏偏就有肉馅儿的。曾经给北方亲戚提过,结果他们说:“嗨!那不成了糯米包饺子了吗?得多难吃呀…”
北方的东西南方也有消受不了的,比如韭菜花酱,赤峰那边的亲戚据说还会专门去野地里采割野韭菜,回来做成绿呼呼的韭菜花酱。他们极爱用这东西蘸饺子和血肠,我却一直都无法那股咸冲刺鼻的味道。
还得提一个东西——东北地区常吃的蘸酱菜,有的人立马会想到黄瓜蘸酱,大葱蘸酱。可实际上北方不少地方是啥都蘸酱的,特别是东北那些地区。往往南方人是接受不了的。
记得有次带同学去敖汉看那达慕大会,在朝阳亲戚那歇了会儿脚,他们当时端出一大桌子蔬菜,茄子、豆角、豆芽、萝卜、白菜等等,一大碗黄江额,蔬菜开水焯烫了,就开始大嚼特嚼,可把同学焖坏了,直到有空拉我出去撸了个串才感觉变好。
你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南北无法接受的美食呢?留言和王司徒讨论下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