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那么长,在林中骑马不怕挂树吗?

清朝盔甲“避雷针”有何妙用?原来是抄袭。

我们看清朝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身披盔甲的士兵头上会戴着有根“避雷针”似的铁帽子,身披不同颜色的盔甲。

那么八旗兵盔甲为何如此装扮呢?

  1. 清朝的装具是沿袭明朝,明朝盔甲上也有一根“避雷针”,但是没有清朝的长。

2.明朝这种盔帽被称为“明盔”,也就是盔甲明亮。同时,明朝还有其他种的帽子,有加凤翅的、插旗的等。所以,清朝的一些盔甲都是模仿明朝。

3.我们所看到的八旗盔甲一般都是根据博物馆和一些史书记载得来的。这种八旗盔甲其实都是非战争状态穿的。战争用的也是一样,但是里面有铁甲。这种盔甲,也是为了美观好看,而且还醒目,当然也有增高成分,看起来可能显得更威武有气势。

4.这种盔甲并不是只有八旗才穿,绿营汉军和湘军将领、北洋水师的高等级将领也有此类盔甲。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其实就是为了将官个人标识,也是为了吓唬对手,同时也是了表明身份等级、便于统领队伍。也和现在军人肩章差不多的作用。

所以清朝盔甲顶部的“避雷针”一是模仿明朝,二是一种标记。

至于会不会妨碍,挂到树枝。如果在树林中,应该是肯定会挂到树枝。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这个避雷针就是常见的东西,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没什么奇袭。

古代作战和今天不同,都是短兵相接。

主帅为了指挥部队作战,首先要识别战场的部队。

大家都是中国人,长相没什么不同,很多时候衣甲颜色也是差不多,一点混战纠缠在一起,根本不能识别哪支部队是自己的。

那么,指挥官也就根本不能指挥了。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搞出识别物。

大家看日本战国电影,会发现一些日本武士背后带着旗子,就像中国唱京剧一样。

其实,这就是武士的识别物。

自然,背着旗子不太方面,身体其他部位有不方便带东西,头盔就是最合适的。

这个避雷针上往往会挂着不同颜色的缨子,在战场上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八旗军的缨往往会被染成黄红白蓝4种颜色,一种颜色又是“正镶”两个番号,合起来总共是后金八个部落: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

当然,最初八旗的避雷针没有这么高,只是略微突出而已。

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头盔越来越多的成为饰物了,所以避雷针就可以长一些。

其实,明军也有类似的东西,满清不过是照着学习而已,没什么稀奇。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当然有用了,没用做它干什么?

这个避雷针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装饰。高高的避雷针上面,帮上红缨什么的,非常耀眼夺目。而且人也看起来高大威猛了很多。一下子高了十几公分嘛。看起来当然高了。

骑兵冲锋的时候,几千几万个红缨一起飘荡,血红一片,那种视觉冲击力和压迫感,绝对动人心魄。

至于其他的作用,似乎没有。

也可能是为了近身肉搏方便?

在双方势均力敌、无可奈何的时候,突然低头,用头盔上的避雷针插死对手?

这似乎过于玄幻,如果低头的瞬间被敌人趁机一刀斩下,岂不是丢了脑袋。又或者被敌人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避雷针,使劲拽了下来,岂非大大的丢脸?

近身肉搏没用?能不能用于远战呢?

比如弓箭用尽的时候,拆下避雷针,当做铁箭发射出去?又或者当做暗器扔出去,把敌人扎个透心凉、心飞扬?

似乎都不大靠谱。

如果失败的时候,用避雷针在心口扎一下,应该可以起到自裁的作用。但是军人身上刀剑齐备,要自裁,何须避雷针?

可见,这个避雷针没有什么实战价值。纯粹就是装饰用的。

至于说避雷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已经很难考证。

当然不是清军自己发明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发明。清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铠甲,基本都是沿袭明军。而明军也不是纯中原军队的传统装束,他们承袭了很多元朝军队的铠甲样式。像什么八瓣铁盔、布面甲,都是从元朝军队学来的。

大中华一脉相承,各民族相互学习,才有了缤纷多彩的神州大地。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清朝将领头上所戴头盔上面有一个“避雷针”形状的东西,其实那不是避雷针,不是起避雷的作用,它的真名叫“盔樱”,或者“盔枪”。

.“盔樱”从南北朝时就出现了,历朝历代所不同的就是盔樱有高有低,所用的原材料不一样。

有人说最初头盔是用铁皮卷成的,最后在头顶处收尾留下了一个孔洞,为了防止漏水,工匠就在上面加了一些羽毛。将士们一看这玩意儿挺好看,于是纷纷效仿,此后慢慢变成了“盔樱”。

“盔樱”刚开始的作用是为了美观,到后来就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将领的职位高低和盔樱的颜色、高低相关联。

这就好比将军的头衔服饰一样,高级将领盔樱很鲜艳显眼。

到后来,盔樱重要作用是,在部队冲锋的时候,士兵们就以将军的盔樱为马首是瞻,盔樱杀到哪,士兵们就冲到哪,盔樱起到了指导、示范、带头的作用,就好像是军中的一面旗帜。

另外盔樱还起到了识别敌我双方将领的意思,能让士兵一目了然,不会认错将领。

清朝将领的盔缨比明朝的要显眼许多,是旗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身份越高,盔樱越高。

曾经乾隆戴的盔缨最高。

(乾隆大阅盔)

到了民国时候,“盔樱”移植到帽子上了,比如蔡锷所戴的“帽樱”。

清朝的盔缨在平原战场上能起到“旗帜”的作用,但是在丛林作战就有些不方面了,容易被树枝挂下来。

这时候八旗将军就不穿戴这样盔甲了,换上另一种盔甲。

最后一点,盔樱的作用还有容易取下头盔的意思,随手就可摘下头盔,这是一种额外的好处。

文/秉烛读春秋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清朝的头盔有一根长长的“避雷针”,有一个学名叫“盔枪”,并非是满清军队的首创,早在元朝时期,蒙古骑兵便已经有带盔枪的头盔了,明朝时期继续沿用,一直到满清时期,盔枪的长度达到了顶峰,远远看去,像避雷针一样。

古代的头盔,又叫兜鍪。每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秦汉时期的头盔非常简易,到了唐朝时期才开始出现好看的造型,打造出兽头模样,增加了将士们的威武。辽宋时期,出现了风翅兜鍪造型,这可能是影视剧立最常出现的造型了。

清朝继承了明朝时期的兜鍪造型,而其盔枪却最有特点,比前朝任何时期的都要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这清朝兜鍪上的盔枪有什么作用呢?打雷的时候哪里是什么避雷针,分明就是个引雷针啊,别忘了头盔下面是脑袋啊!

其实,盔枪的第一个作用和曾经的兽头风翅兜鍪一样,起到了一个增加威严的作用。普遍海拔不高的后金军队,有这么一定长长的盔枪顶着,在视觉上比较显高。另外,盔枪上不同颜色的盔缨可以标识出将官的级别和部队的不同归属。

盔枪的第二个作用就是缓解钝器伤害。如果头盔过于平滑,就算是能挡得住锐器伤害,也架不住对方用钝器敲击,而有一根长长的盔枪则让敌人无法用钝器砸到对方要害,就算是砸到了,面对尖锐的盔枪,也要有所提防,不好使出全力。

第三个作用则更加实际,我们刚才说过,长长的盔枪上有不同颜色的盔缨,就成为将士们在战场上的一个标识,指挥官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支部队的动向,便于进行应变指挥。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这种“避雷针”其实是“缨枪”,一是用来区别戴头盔者的身份,二是为了美观。

历史沿革

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元朝,元朝军队称头盔被为钵胄,上面的“避雷针”并没有清代这么长。明代头盔和元代头盔相似度很高,元代头盔有一些游牧民族的风格,明代头盔则加入了一些汉唐的元素,“缨枪”比元朝更高一些。最初是仪仗部队佩戴了这样的头盔,这样看上去会感觉比较威武,提高队伍的士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的头盔大多是阅兵服饰,作战用的头盔里面有铁甲,这时头盔上的“缨枪”比明朝的时候又高了一些。

实用价值

明代将领会配备传统的凤翅盔,常常在头盔的顶部缨枪上插小旗,来代表所属建制单位。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传统头盔最后的影子,到清代小旗被缨穗所代替。

到了清代随着掐丝工艺水平的发展,清代高级军官头盔镂空掐丝装饰,头盔上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和满文经文。乾隆帝在京郊校阅军队时佩戴的头盔,盔顶、缨枪以镂空掐丝装饰,配有珊瑚、珍珠、蓝宝石等装饰品,十分奢华。可见,清代贵族的头盔有很高的辨识度,类似于当代的领章、简章。

八旗是满清的嫡系部队,清政府给自己的精锐配备了头盔。对缨穗的颜色也做了区别,以便辨认,不过士兵配备的只是普通的头盔,缨枪不会那么高,做工不可能那么精良。当然,皇帝专属的黄色是不能随便用的。

总结

总的看来,清代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实用价值很低,仅限于身份和部队建制的识别,再加上一点美观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