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部队装备最多的机枪是哪款?
机枪在上世纪初,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各国军队都装备了机枪。
二战时的一个苏军步兵班有11人,一名军士和10名列兵.装备一挺DP轻机枪;二战时的德军一个德军国防军步兵班有10人,班长配备1支MP38冲锋枪和一挺MG34通用机枪;一个美军步兵班有13人,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1支勃朗宁机枪;日军一个班13人,包括班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配备有一挺轻机枪,
抗战前夕中国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生产力落后,中国军队的装备也非常落后。
当时国军部队中,每个步兵连拥有九挺捷克式轻机枪(没有重机枪);不过每个步兵营编有一个重机枪连,拥有“民二四式”(马克沁仿制品)重机枪六挺,每挺重机枪由一个班负责携带和操作。
因为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状态,民国政府能够掌握的军事资源有限,国军的武器装备不能和日军相比,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跟日军的武器差距就更大了。
那么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都使用什么机枪呢?一、ZB26轻机枪
这款机枪是捷克造的经典,从1926年面世到停产合计就出口了十二多万挺,而我国是其最大的买家,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大约进口了三万多挺;因ZB26轻机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故障率低、机动性强、射击精度高且侵彻力大等优点。国民党军政部又下令各地区兵工厂对其大量的仿制,在整个抗战日期总数数量达到十万多挺,是中国军队装备最多,也是为抗战立功最大的一款机枪。
二、M1930轻机枪
有人说中国是武器崇洋媚外,这话一点也不假,那是因为中国工业制造能力,或者说军工制造能力技不如人。
但是在所有洋货中,中国对比利时制造情有独钟,毫不夸张的说,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枪械进口让比利时人赚钱最多。
当著名的枪械大师勃朗宁设计出了M1918自动步枪后,这个设计被比利时的FN公司看中,进行了仿制,成为了一款经典的轻型机枪,他就是著名的FN1930型轻机枪。当M1930轻机枪推出之后,国民党也第一时间就采购了三万多挺,其具有结构紧凑、子弹通用性强、射速高、携带方便等优点。
三、哈奇开斯M1922式8mm轻机枪
这款此型轻机枪是从法国进口的,国军中装备数量较大,各项性能倒也不错,国军战士很满意,按说在战场上应该是大显身手的。
可事实却让人很尴尬,因为法国机枪制造技术日新月异,到战争中期就没有配件没有子弹供应了。
它不仅拥有4种不同的型号,而且子弹跟配件都不通用。
最要命的是,中国兵工厂制造的所有型号的子弹都不能用。
四、DP轻机枪
这款苏联老大哥制作的机枪,在中国军队装备量不多,中国人很想买,苏联人不想卖。订购1万挺,交货只有25000挺。
DP轻机枪在战场上的表现平平,唯一的优点就是其火力较强大(弹盘容弹量为六十发)、价格非常低廉。
五、7.92mmKE7式启拉利轻机枪
这款机枪是由老牌军火商SIG公司制造,该枪重量较轻,构造简单、分解容易,携带方便。
它由瑞士枪械设计师启拉利和恩德共同设计,当时是瑞士军队的制式装备。但军方对这种武器评价并不高,不受士兵欢迎,在本国军队只有少量装备。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中国军队中受到欢迎,因为中国军队是饥渴难耐,一向是来者不拒。在福建地方军中大量装备,淞沪抗战中蔡廷锴的19陆军中就有大量启拉利轻机枪。
众所周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战最坚决大,但武器装备是最落后的。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国民政府只提供了一些军装、粮弹,并不给予武器装备的补充,所以重机枪仍然是稀罕物,只有最初改编的16个红军主力团能拥有马克沁重机枪(仿制品),且每团不会超过两挺,后组建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最初全团只有一挺重机枪。
因此,八路军、新四军手里的武器多数是在战场上缴获敌人的。
他们武器五花八门,机枪数量也是少之又少。
但是他们却靠最落后的装备,牵制了装备最先进的日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中国部队装备最多的机枪是哪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捷克式轻机枪了,总产量是38947挺。
具体数据如下:
抗战时期民政府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
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主要是四川兵工厂生产,性能很烂,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
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国民政府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
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
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
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
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
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
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
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
我们再看看重机枪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
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
24式重机枪结构复杂,造价高昂,采用水冷结构很笨重,但性能优秀,具有卓越的火力压制性。
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直到1941年后美国开始给予援助,提供了美制重机枪的生产设备和必要的材料,机枪生产量才逐步恢复。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国民政府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年:24式626挺
1938年:24式1060挺
1939年:24式1971挺
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
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
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
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
1944年:24式2986挺 `
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
抗战时期中国部队装备最多的机枪是哪款?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军工生产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无法使军队武器实现制式化,部队的武器来源主要依靠进口或仿制。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光轻机枪中国军队就装备了十多种,而且很多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如捷克式轻机枪、麦德森轻机枪、哈齐开斯轻机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等等,其中,装备最多的当属捷克式轻机枪。
捷克式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在上世纪20年代研制的一款轻武器。此枪可靠性很强,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都可以使用,而且它的售价低廉,容易仿制,自然受到中国各军阀的青睐,从它一诞生,中国就开始了购买和仿制,到了1930年,捷克式轻机枪已经成为了中国中央军及各派军阀的班排火力支柱。
早在1927年,大沽兵工厂就开始仿制这款武器,后来全国的大多数兵工厂都对此枪进行了仿造,但是因为技术等问题,导致各地生产的捷克式参差不齐,而且零部件有的还不能通用。1934年,老蒋决定将捷克式轻机枪作为中央军的制式轻机枪,于是一口气订购了5000挺捷克式ZB-26,还引进了一套ZB-26校枪用模板。老蒋将这批武器用于装备到自己的德械师,当时国军一般甲种师通常会装备270多挺捷克式,而德械师88师却装备了700余挺。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几乎样样不如日军,但是捷克式轻机枪却能成为日军都梦寐以求的轻机枪,他们的“歪把子机枪”比起捷克式来,简直差太多,所以日本陆军小仓兵工厂在测试了一些缴获了的捷克式ZB-26后,也开始仿制这款武器。
抗战时期中国部队装备最多的机枪是哪款?
重机枪方面
1921年拥有悠久历史的汉阳兵工厂,仿造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生产出来我国自主制造的重机枪,汉阳厂于同年10月10日开始量产,由于这一天是民国十年十月十日,而成所以被称为卅节式机枪,还由于其水冷套是黄铜材料打造,故又被中国士兵戏称为“老黄牛”。
▲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
三十节重机枪全长960mm,枪身重15.5kg,枪架23.5kg 枪 管 长610mm,口径7.92mm,初速824m/S ,表尺射程2000米,4条右旋膛线,瞄准基线680mm,理论射速500-600发每分钟,供弹具250发帆布弹带,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水冷式冷却方式。
▲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
三十节重机枪的口径从原来美国的.30-06弹药改为中国军队当时比较常见的标准7.92×57mm毛瑟弹药。但是由于三十节式重机枪的质量和性能与美国原厂M1917相差太远,主力部队后来用民二四重机枪替换了该枪。
在1919年,广东兵工厂开始仿制生产守瓦兹洛色水冷重机枪,称为“粤式六八水冷重机枪”,而且还在原枪上进行了改动,将口径改为6.8毫米,生产出来后几乎全部装备了粤军部队。
▲粤式六八水冷重机枪
在1918年的时候,四川的兵工厂引进了奥地利产守瓦兹洛色重机枪图纸,并于同年开始进行仿制生产,不过已经技术人员和原材料的匮乏,月产只有可怜的1~2挺,具体生产装备数量不详。抗日战争中川军的建制里就曾经装备了这种仿制重机枪。
在1934年也就是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取得了德国7.92mm 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全部技术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最终在1935年即民国24年仿制成功并正式出品,列为国民政府正规部队的制式装备,由于是民国24年仿制成功,所以命名为“二四式重机枪”。
▲二四式重机枪
民24式重机枪,供弹方式采用100或250发弹带供弹,右旋4条膛线,缠距240mm,理论射速600发/min,枪身长895mm,枪身重20kg,整枪全重49kg。
二四式重机枪虽然是仿制型号,不过可靠性极高,和西方列强出品的几乎不相上下。在抗日战争中,二四式重机枪给日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当时日军装备的九二式重机枪根本无法有效压制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
轻机枪方面
捷克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该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维护方便,研制成功后除装备捷克军队外,还曾大量出口,其中国购买的数量最多,数量超过3万多挺。一般来说,国军的甲种师,一个师一般装备ZB-26轻机枪274挺,平均每个团60多挺,精锐王牌师装备的数量更是达到了700挺。
▲捷克ZB26轻机枪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最实初是苏联研制的PV-1气冷马克沁航空机枪。1926年,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将其搬到了地上,去除了同步器,安装了两架脚,命名为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不过,它明显有些生不逢时,因为同一年,苏联的DP轻机枪诞生了。这种武器共生了2450挺,其中1400挺以军事援助的名义运到了中国,换回了不少的农产品。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DP机枪又叫转盘机枪、大盘机枪等,在中国名声大躁还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不过这种武器实际早在抗战初期就来到了中国。同样是苏联军事援助的,究竟数量有多少,笔者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
▲苏联DP轻机枪
该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特别是41发超大的弹容量,火力持续性很好,中国军队引进该枪之后,主要装备了第74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不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在苏联性能优良的DP机枪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首先,它枪身加弹盘比较笨重,瘦小的中国军人用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其次弹容量大的同时DP机枪也极易卡壳;最后这种武器不能换枪管,在苏联寒带地区问题不明显,但是到了中国,特别是南方,打200发就要休息。
▲苏联DP轻机枪
比利时FN-bar-M1930式机枪的前身是枪械大师勃朗宁在一战时为美军设计的M1918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FN公司进行仿制生产,改用7.92×57毫米口径枪弹,而且射速可以调节(快慢两档),于1930年定型,称为“M1930 式7.92毫米勃朗宁轻机枪”,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
▲比利时FN-BAR-M1930式机枪
中国是M1930轻机枪的主要用户,在1933年上半年时就采购了5000挺,到了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的,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所以总数量有可能超过2万挺以上,引进的数量仅次于捷克式。
▲芬兰的M26机枪
实际上,在那一段时期中国引进的轻机枪还有多种,比如芬兰的M26机枪等。军阀及地方武装私下购买的更是多不胜数,这些万国造武器对于中国抗日来说,同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为了购买它们我们通常都要付出高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