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题主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冯玉祥攻击李景林,是因为李景林先撕毁协议,释放了郭松龄俘虏的奉军大将,又拒绝冯玉祥所部通过自己防区前往东北支援郭松龄,责任并不全在冯玉祥身上。
郭松龄和李景林都是张作霖手下的大将,而且两人关系还挺好。第二次直奉大战奉系获胜以后,郭松龄出任奉系京榆驻军副司令,李景林当上了直隶军务督办,都身居高位。不过郭松龄、李景林和张作霖的心腹杨宇霆关系很差,杨宇霆多次在张作霖面前攻击两人。郭松龄、李景林担心长久下去难以自保,所以秘密联络了冯玉祥,商议一起反奉。
此时张作霖正在部署部队打算进攻冯玉祥,冯玉祥压力巨大。郭松龄、李景林愿意和自己联络反奉,对于冯玉祥来说无疑于天上掉枕头,三方很快签署了一个秘密协议,共同反奉。根据协议,击败张作霖以后东北归郭松龄,李景林继续占据直隶、热河,冯玉祥部可进驻直隶,并通过直隶援助郭松龄作战。
但是在1925年11月24日郭松龄起兵反奉以后,占据河南的国民二军岳维峻部趁机进入直隶,想浑水摸鱼。李景林担心自己的地盘被抢占,态度有了变化。随后许兰洲奉张作霖之命,携带李景林母亲的信来劝说李景林不要支持郭松龄。而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小泉也告诉李景林,日本绝不允许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军队进入奉天。
在这种情况下,李景林转变了立场,从支持郭松龄反奉改为倒向张作霖。12月2日李景林释放了郭松龄扣押并交给他看管的奉系师长、旅长,将他们送到沈阳。4日又通电反对冯玉祥,拒绝抵达马厂的冯玉祥部通过自己防区前往东北。
冯玉祥在派代表与李景林协商失败以后,于6日下令各部进攻天津。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到12月24日,李景林兵败,天津被冯玉祥攻占。李景林逃入日本租界。但是此时郭松龄也已经兵败,并在25日被杀死。冯玉祥和郭松龄联合反奉一事失败。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到,冯玉祥和李景林之间闹翻,主要是因为双方只是因为利益临时联盟,彼此之间缺乏互信。一旦情况有变,双方的联盟关系就会破裂。李景林在外部压力下突然撕毁协议,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也只有诉诸武力一个办法了。责任并不全在冯玉祥头上。
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冯玉祥在郭松龄反奉之时,突然出兵攻打李景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可以称之为他一生之最大败笔。
为什么?
因为他的这个决定,将会让他失去好不容易争取来的“C位”,甚至也成为了他日后走下坡路的一个转折点。
很多人都知道冯玉祥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人物,是拿捏准了两个字——“倒戈”。
我说他是首屈一指的大人物,这绝非虚言,至少他在1924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过这个辉煌。
所以,我在这就从1924年的冯玉祥开始说起,看看他究竟是如何成为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又为何会和郭松林合作。
1924年北洋军阀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就是决定北洋政府主导权的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之间的较量。
奉系分三路而攻,直系也自然也得分三路而击,此时的冯玉祥就是直系一员大将,负责攻打第三路奉军。
不过,冯玉祥对吴佩孚一直打压自己早已心生不忿之意,所以为了保存实力,他对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策略。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吴佩孚已经和张作霖打得难分难解了,冯玉祥却还未按期抵达战场。
吴佩孚这一路打得并不顺利,再加上冯玉祥的拖延,就让他陷入了一个极为被动的局面,打也不是,退也不是。
而这恰好是冯玉祥想要的结果,他就趁着吴佩孚和张作霖抽不开身的时机,悄悄返回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从而控制了北京政府。
冯玉祥既然控制了北京政府,那么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自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大人物。
只不过,冯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是他自身实力决定了他很难维持局面。
张作霖自从打败了吴佩孚之后,就将北京政府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自然也不会放任冯玉祥不理。
所以,冯玉祥才想出来了请段祺瑞出山担任临时执政,并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商讨国事的办法来缓解压力。
只可惜,这个办法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这时候冯玉祥突然从韩复榘口中得知郭松龄有意反奉,自然也就乐得和郭松龄合作,一起对付张作霖。
郭松龄决意反奉之后,又成功说服了直隶督军李景林一同反奉,冯玉祥恐怕没有料到这个结果。
因为北京政府就在直隶,而直隶督军李景林又是奉系将领,所以直隶对冯来说可谓是如鲠在喉。
原本冯、郭合作的话,冯玉祥完全可以趁着张作霖腾不开手的时机,出兵直隶,从李景林手中争夺直隶控制权。
可李景林成了冯、郭的盟友之后,冯玉祥就不好再出兵了。
不过,冯玉祥也有办法。
冯迟迟没有出兵相助郭松龄,李景林因为害怕自己出兵之后,冯会趁机抢占直隶,所以也不出兵。
冯玉祥就抓住了这一点,咬着这一点说李景林“反水”,并以此为由名正言顺地出兵攻打李景林。
李景林打不过冯玉祥,只好一走了之,直隶也基本上落到了冯的手上。
郭松林因为得不到冯、李二人的相助,最终也落了个身死之下场,反奉也就这样失败了。
那么为什么说冯玉祥攻打李景林,是他人生的最大败笔呢?
原因并不复杂,冯玉祥打败了李景林,看似成为了反奉中的最大赢家,但是却也因此让张作霖得以打败了郭松龄。
郭松龄身死之后,张作霖要找谁?那必然就是冯玉祥。
张作霖选择和此前已经落败的直系联合起来对付冯玉祥,直、奉对冯都有深深的仇意,所以能够暂时合作。
直奉一起打了过来,冯玉祥不是对手,只好通电下野,然后打着考察的旗号去了苏联,实为避难。
冯玉祥也就这样丢掉了从1924年北京政变以来好不容易才抢到的“C位”让了出来,一朝跌落谷底。
可他当时若没有攻打李景林,而是出兵帮郭松龄一把的话,郭松龄就有很大的几率打败张作霖。
若是郭松龄在1925年打败了张作霖,直奉联合起来攻打冯玉祥的局面就不会发生,他或许也能因此多占几年“C位”。
因为即便郭松龄也有抢占“C位”的想法,他也得需要一段时间来整合军队,这段时间对冯来说又何尝不是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只可惜,眼光和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选择,选择则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结局。
所以,说冯玉祥攻打李景林是他人生最大败笔实际上并不为过,也许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吧。
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冯玉祥一生反水八次,每次都是败笔,不过最大的败笔当然是背后捅刀郭松龄、攻打李景林。
因为这次“反水”,让全中国的军阀都认识了冯大将军,对其忍无可忍,联手反对他,让他被打倒在地,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人敢信任他。
说到冯玉祥最大的败笔,就不能不说郭松龄。
郭松龄是很非常有才华的军人,还是科班出身,中国陆军学校毕业,在北京讲武堂和国民革命军的韶关讲武堂当过教官,还在张作霖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教,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
郭松龄不但军事理论牛,实战指挥能力也非常强。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全线溃败,只有张学良与郭松龄领导的东路部队有胜利,打破了吴佩孚突破山海关,实现直捣关东的计划。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与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正副军长,与姜登选、韩麟春为正副军长的第一军作为奉军的主力,击溃直军并获得胜利。
张作霖对郭松龄也很器重,在任命张学良为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司令同时,任命郭松龄任副司令。但就是此时,矛盾出现了。
张作霖的目标是当“皇帝”,郭松龄则认为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提出要退出关内,保境安民。
但建议却未被张作霖采纳,政治上又受到杨宇霆等人的排挤。
但这并不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郭松龄对张作霖献媚日本人,出卖东北利益不满,才是郭松龄“造反”的主因。
张学良曾说过:“郭思想新派,矢志革新”。郭松龄是个有抱负、有正义感的军人,他目睹兵连祸结,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内忧外患,因而非常反感痛恨张作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
有鸿鹄之志的张作霖,在直奉战争胜利后,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消灭冯玉祥的国民军,入主中原当“皇帝”,对郭松龄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的主张嗤之以鼻。
促使郭松龄痛下决心反奉的导火索,是郭松龄到日本考察军事时,发现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军火支持攻打国民军,与日本人达成卖国协议。
无巧不成书,就在郭松龄怒发冲冠的时候,冯玉祥的部下、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复渠也在日本观摩学习。于是,郭松龄便向韩复渠表达了自己对张作霖的不满。
冯玉祥知道后大喜过望,立即怂恿郭松龄起兵反叛。对于冯玉祥的建议,郭松龄犹豫再三,因为他知道冯玉祥的为人,此人已经有四次反水经历,可谓是反水专业户。
但郭松龄觉得,老冯之所以反水成性,正是因为此人重利,只要给足了好处,还是能利用的。
于是经过数月讨价还价,彼此达成协议:事成之后,整个西北地区归冯玉祥所有。
郭松龄还成功策反了张作霖的老部下李景林,并且也给他一份不小的蛋糕:直隶和热河。
由此可见,郭松龄的三家反奉联盟是松散的、不牢靠的,不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是为了利益。这种联盟,随时都会因为更大的利益而解体。
郭松龄吃了冯玉祥的定心丸之后,毅然起兵反奉,跟李景林向关外进军,势如破竹。
可是这时候张作霖的日本主子出面,进行干预,郭松龄的进攻势头受到遏制。
关键时刻,冯玉祥却违背诺言按兵不动,因为他的理想也是想问鼎中原,所以保存实力,等张和郭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利才是冯玉祥的既定方针。
张作霖眼看要歇菜,但是得到日本主子力挺后,很快扭转了战局、占据了主动。
冯玉祥一看情况不妙,不但没有出手救郭松龄,反而背后捅刀子,突袭李景林的地盘。李景林被突然疯狗咬了一口,就像一头受伤的狮子暴怒狂跳,失去理智。
愤怒之余,他竟然把郭松龄的6万冬衣和大批枪支弹药据为己有。
同时,不顾一切跟冯玉祥开打。
郭松龄这时候要死的心都有了,前方跟张作霖张学良血战形势危急,后方最需要的战略物资的时候却被人劫持了,还要把有限的兵力分出一个军,防止冯玉祥捅刀子。
真是见过无耻的,没有见过如此无耻的。如果有机会,一定将其生吞活剥不可。可是上天没有给郭松龄讨公道的机会,最后张作霖在日本主子的帮助下,成功打败郭松龄,将其杀害,这样还不解恨,把他曝尸荒野三天。
郭松龄被张作霖处决的时候高呼“为国而死”的口号,从容就义,但他是死不瞑目的,因为冯倒给自己捅这一刀太狠了。
客观地说,冯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他不仅顺利地驱逐了李景林,把天津变成自己的地盘,他还扣押了段祺瑞的首席幕僚曾毓樵,并指使部下枪杀了段的爱将徐树铮,北京、天津、直隶都成了冯玉祥国民军的囊中之物。
这时候,冯倒正咧开大嘴笑得合不拢嘴。可是他高兴得有点早。
不久后,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捐弃前嫌,结成了反冯联合阵线,对冯倒进行群殴。
直奉大军联手向冯部国民军发难,猛攻冯的京畿以及冀、豫两省的地盘。
在凌厉的攻势下,冯玉祥的国民军节节败退,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穷途末路的他不得不通电宣布下野,到苏联考察,问鼎中原的计划彻底破产。
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冯玉祥这个人,因为多次的出尔反尔,导致后面都没有人相信他了,而李景林这是被他坑过的人其中之一,当然主要还是冯玉祥太贪了,然偷鸡不成蚀把米。
背景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军阀获胜。
当时的张作霖如日中天,而冯玉祥就是一个龟缩在西北的军阀,而且但是的张作霖已经在打冯玉祥的主意了,因此在此背景下,冯玉祥和张作霖阵营的李景林和郭松林结盟了。
而冯玉祥和李景林、郭松林联盟则是因为,郭松林他们在张作霖内部遭到了排挤,而且张作霖但是也并没有援护他们的意思,于是就打起了这种念头。
而且当时郭松林有底气的原因之一就是,郭松林当时手里掌控了张作霖帮他儿子张学良组建的一支军队,这是一支人数有人数有7万人的军队,而且装备都是最好的。
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郭松林的声势浩大,但是实际上它并不能完全指挥这支军队,所以一经劝降,就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而冯玉祥一看,郭松林不顶用,想着自己趁机大赚一把,于是立马反水,吞并了比自己弱小的李景林,势力范围囊括了北直隶以及热河。
但是这也使得冯玉祥再一次的刷新了当时各路军阀对他的认知,简单讲当时的冯玉祥的形象就是一个言而无信之人。
但是没有开心多久的冯玉祥就立马喜剧变悲剧了,因为反应过来的张作霖,立马召集了吴佩孚,张宗昌等人组成反冯联盟,就被人群殴,地盘也拱拱手让人了。不仅地盘没了,他自己也搞得下野,然后跑去苏联学习了。
这次的冯玉祥、李景林和郭松林联盟,这三个人都是输家,没有一个人讨到了好处。郭松林兵败被杀,李景林逃到日本人租界避难,冯玉祥战败下野,然后出国了。
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冯玉祥出兵占领天津不是帮他?
坑了郭松龄的是直军李景林背约。
李景林背约倒戈联合吴佩孚,张宗昌反冯,冯玉祥自己都撑不住了,那还能支援郭松龄
冯玉祥“反水”攻击李景林,导致与郭松龄的联盟瓦解,是否是一生最大败笔?
11月23日,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在战争初期,郭部进展顺利,兵锋直逼沈阳,张作霖处于绝望中,决定弃城出逃。他在宅邸召开紧急会议,宣达下野之意,经王永江、杨宇霆等人的劝解,才稍平静。奉系领导集团人心动摇,已呈瓦解之势。奉天部分参议员,暗中拉拢与郭松龄有关系的人。省城地方团体已准备欢迎郭部入城。就在此时,风云突变。11月28日,原来参加反奉密谋的李景林在天津查封了郭军驻津办事处,扣留了郭军御寒的冬衣,并下达动员令,拟攻打滦州,切断郭军后路。李景林的背盟,使郭军与奉军的力量对比及心理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导致郭松龄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景林的背约与冯玉祥有直接关系。
本来,李景林已有所行动。11月25日,他通告驻津各国领事,已与冯玉祥、郭松龄达成谅解,将直隶军改为直隶省防军,拘捕张作霖在津亲信,还向奉系在津的边业银行强行支取500万元。并致电张作霖,劝告其下野。他公开宣称,直隶只遵中央政府的命令,不再接受奉天管辖,并愿意以直隶为国奉之缓冲区域。同日,他见国民军二军、三军继续东进,给在北京的国民军领导人打电话,表示希望与国民军合作,并要其转告邓宝珊将军,“只是因老母在奉天为质,没有在反张宣言上签名”。
但战争爆发后,郭松龄的军事发展异常顺利,冯玉祥等人就不想履行原来与郭松龄所签密约的条款了,或者,从一开始冯玉祥就没想过要履约。
战争爆发当天,冯玉祥就不顾盟约按以前拟定的计划,命张之江进驻丰台至落垡一线;宋哲元部集结于多伦。11月28日,宋哲元率骑兵向热河首府承德进发。国民军一军违约进入热河,引起了李景林的不满及疑虑。与此同时,国民军二军、三军在占领保定后,也分路急速向天津进军。这更加剧了李景林的恐慌。
11月30日,冯玉祥派熊斌及王乃模到天津,直接要求李景林率部去热河,让国民军一军借道援郭。这实际上是公开表示,要李景林将直隶完全让给国民军。李景林急忙托张树声向冯玉祥输诚,并派自己的高级顾问韩玉辰会同黄郛去张家口疏通。韩问冯玉祥国民军对李企图怎样,冯明白表示,由李腾出原有地盘,率所部移驻热河,沿途当予以便利。而此时,国民军已进占热河,实际上,国民军连热河也不想让其所得。这就把李景林逼到了自己敌对的一方。12月1日,李景林决定对国民军进行武力抵抗。
后来,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说到郭松龄失败的原因称:“……李景林一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离间,一以不打破权利观念,定要劫持直隶地盘,竟在此一发千钧的时候,引起了对国民军二、三军的冲突”;“这原因,一方面是李景林违约异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干涉”。在此,他把罪责归于李景林。然后,他又自相矛盾地指责国民军二、三军要夺取天津:“……郭松龄之功败垂成,一面固然帝国主义出兵干涉,但是国民军二、三军之不顾大局,……也是不可抹杀的原因”。国民军三军孙岳部放弃陕西与二军攻直隶,是其既定方针。冯玉祥说:“孙二哥一因陕西地方困苦,给养不能维持;二因张作霖曾有驱逐王承斌出津之事,前仇难释;三以逼于李景林的压迫,不甘让步;于是趁奉军内部发生裂痕之时,派令邓宝珊、徐永昌率国民军二、三军进攻保定,企图规复河北地盘。”国民军二、三军是于11月19日占领保定,随即就挥兵东进。冯、郭在11月22日签订密约。就冯玉祥的威信而言,此时完全可以让二、三军将兵撤回。邓宝珊、徐永昌也决不敢冒破坏大局的风险不听命。但关键是冯玉祥根本没想真正制止二、三军的行动。在此,冯玉祥把一切罪责都推给了他人,根本不谈自己的背约行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