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所谓明朝坦克,其实是一些历史自媒体或者明吹的讹传,是想一个连内燃机都没有的年代,咋可能搞出坦克这种东西。
就算是魔兽里的蒸汽坦克,也至少要有蒸汽机呀。
那明朝的这个坦克是啥呢?其实就是马拉的偏厢车。
偏厢车在中国并不稀罕,自打汉代马拉战车被冲骑彻底淘汰以后,战车就专职搞战场防御工作了。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曾摆下却月阵,靠的就是偏厢车加床弩。
偏厢车的特点就是马拉着一个两轮大战车,然后在战车的一侧设有木质挡板,上面可能会糊一些皮革增强防御力。挡板上留个口,或者板子低一点能让车兵露个头,有了这个移动的防御大盾,车兵可以放心的在上面实施远程伤害。
明代的偏厢车,就是在戚继光的改良下,把床弩换成了佛郎机炮,然后配合火枪手、近战方阵还有骑兵和大将军炮,进行组合式作战,级别略高于中欧一度盛行的胡斯车堡。
不过偏厢车也有它的劣势,机动性差,容易受地形限制,而且明代的蓟镇车营要求多兵种配合作战,特别依靠近战的长枪兵和骑兵。如果缺少这两点,那偏厢车阵地就没了灵魂,十有八九是要被击溃的。浑河之战还有萨尔浒就是很好的例子。
基本到了明末最后那几年,就练明军自己也不用了,清军更是弃之不用,所以说,单独的先进谈不上,关键是训练的人对不对。
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明朝虽然亡于农民起义和异族入关,但是作为最后一个汉民族政权,明朝的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封建王朝的巅峰是不争的事实。例如明朝已经能完美仿制16世纪的红夷大炮,清军后来用的火炮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要弱于明朝,大量缴获的明朝火器也被清军闲置,以至于最后不仅没有发展,还完全失传。而在明朝《武备志》的记载中,明朝不仅军事科学技术昌盛,而且拥有很多超越同时代的兵器改革思路,例如“偏厢车”就是一种近似于现在坦克的武器。
偏厢车是一种以人力驱动的半封闭式战车,不仅和现代战车一样,布置有层层的装甲,在攻击方式也是以远程射击的快枪、飞雷、佛郎机火炮等热兵器为主,是古代当之无愧的“坦克”。
目前有记载的明代宗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车上载有佛郎机火炮两挺专门用来远程轰炸,下面放置雷飞炮,同时还有快枪六支专门打击近身的步兵。而且“偏厢车”不是单独使用,往往是组成车阵,左右互相倚靠,防守之时对于游牧民族的骑兵冲击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抵抗作用,基本上让对方的骑兵无用武之地,而且还能趁机打黑枪。
宁锦之战中,祖大寿、何可纲和满桂三人在城上的大炮掩护下,围着城门排了三个偏厢车阵,皇太极亲自冲击,被反复击败,从早晨打到日落,清军大败,可见当时的骑兵部队没有很好的办法对付这种集炮火和防御为一体的战车部队,只能是当场认输。
而且戚继光在剿灭倭寇和镇守蓟州的时候都曾大量建造偏厢车,在成化、嘉靖、隆庆是很普及的一种部队编制,现在还留有戚继光利用偏厢车(坦克)和轻车(步战车)组成车营的完整兵员配置和战法图。
但是“偏厢车”作为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武器,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依然有很多缺陷,首先是动力不够先进,偏厢车单个高达600斤,导致运输到前线十分困难,甚至在战斗中也很难移动,比如宁锦之战中,偏厢车就挡住了轻骑兵的出城道路,虽然皇太极冲击车阵失败,但是明军也无法出城追击。
其次偏厢车仅仅只能作为防御性武器,无法作为野战武器主动发起进攻,这限制了偏厢车的使用场景,而单纯的防守作战中仅仅依靠偏厢车最多防守一时,无法为整个防守作战赢得胜利,除非和袁崇焕运气一样好,炸死了努尔哈赤。
最后一点就是偏厢车在当时的属于高技术武器,维修等后勤工作比较艰难,需要随军大量工匠修补,结果往往是一战之后就没有后继力量,落得个一次性武器的下场。而且当时的使用“偏厢车”作战的战术较为单一,没有和守城部队以及骑兵部队等有机结合起来,说白了还是畏敌造成的单纯防守思想,这样是注定无法赢得对清军战争的胜利。
你觉得偏厢车如果继续在明朝发展,会不会比英国更早发明坦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只能说是类似现在坦克部队,它就是明军中的车营部队,车营部队装备的“偏厢车“就可以说是车营部队中的主战坦克。
影视剧中的的偏厢车造型
车营是明代名将孙承宗组建的战车部队,装备有偏厢车、轻车等其制式。至于车营所用偏厢车等现在已无直接资料,但大致与在此之前使用过的相同。也就是说现在的资料都是臆测或是参考与其类似的战车的资料。
明朝代宗时期,郭登在大同曾经建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据记载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偏厢车有薄木板打造,并在上面放置火铳,编有乘员十人。
“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戚继光的偏厢车及人员配备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样为——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戚继光的偏厢车是仿照的前代的设计,所以前代有的缺点其一样都不少:如车辆太重、需要人马太多、不宜移动涉险、不适用于进攻战斗等都没有得到解决。
在明军守辽东对抗后金时时,魏学曾又对偏厢车作出改进——每两辆中设拒马枪一架,用于填塞空挡间隙,将车架上下用棉絮帆布围起来,这样就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有佛朗机两挺,下置雷飞炮和快枪各六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六杆,每辆偏厢车配置二十五名官兵。
捷克的胡思车堡
以上就是明朝个个时代的偏厢车(坦克装甲部队)的式样及配置和使用方法,虽然没有找到孙承宗的车营的资料,但其车营装甲部队与以上的偏厢车大致相同。
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答:在记录了明代多种“大杀器”的晚明典籍《武备志》里,对明代战车的描绘,堪称精细到绘声绘色。当代很多“军事迷”们,更因此对明代战车倾慕不已,甚至将其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坦克装甲部队”。那真实历史上,这“大杀器”真这么强?
如果单看《武备志》的记载,战车,这传说中的“明朝版坦克”,那简直强到吓人。比如“火龙卷地飞车”“火柜攻敌车”“神火万全铁围营”等战车,不但名字听着霸气,外形也看似魔兽下凡。至于战斗力?书中的形容也是左一句“利害百倍”,右一句“万将莫挡”,满眼都是横扫千军的模样。
但明朝灭亡后,由清朝官员学者修撰的《明史》里,对这些明朝“装甲部队”,态度却是差了许多。《明史》的《兵志》里就直接说明朝战车“未尝当一敌”“亦未尝以战”。也就是说这类“明朝大杀器”别说杀敌,也实战都没怎么打过,基本就是糠心萝卜。由于《明史》传播力太强,所以好些欧美学者,也对此类观点照单全收,认为明朝的战车与战术“并没有经过实战的严格考验”。照这么看,似乎就是个废物玩意。
那哪种说法有道理呢?首先要澄清的是,所谓明朝战车“没上过战场”的观点,属于“军事盲”才容易犯的观点。实锤的史料证明,从明初朱元璋北伐元朝的战争,到明末与农民军和清军的战争,几乎大部分的重大战役里,明军都曾大量使用战车。早年的“武刚车”等装备,就是明成祖朱棣横扫漠北的利器,十五世纪起火器大量普及,火器战车也在明军中地位飙升,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样”,在不同年代里“亮相”。
而且何止明军用战车,嘲笑明军战车“未尝当一敌”的清军,早年也是靠战车起家。八旗军队的楯车一直都是制胜法宝。特别是在《满文老档》等珍贵资料里,都常见清军战车与明军战车“对轰”的景象,两家一直很拼的,就有装甲部队。
当然,虽说“明朝战车没上过战场”不靠谱,但要说明朝战车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装甲部队”,那是更严重的不靠谱。
放在十四至十八世纪全世界范围内,不止是东亚战场,处于冷热兵器交替时代的世界各国军队,都在尝试用战车来增强火力。在那个时代,战车就是野战里移动的堡垒,是新型枪炮发挥威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当时许多西方“火器强国”,都把大量心血用在改造战车上,比如十五世纪“胡斯战争”里的“胡斯战车”,就曾是骑兵的噩梦。奥斯曼帝国的战车,也托起了其强大的火枪射杀战术,打出了一堆胜仗。
所以,如果把明朝的“火器战车”,当做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这显然又是另一种笑话了。
但话说回来,虽然在一部《武备志》里,记载的许多战车,都只停留在设计者的书面计划里,确实没上过战车。许多传说中威力生猛强大的“大明战车”,一真打就露了馅。但明代火器战车的发展,也确实顺应了这一军事变革的潮流,在多年去粗取精的演进里,也确实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比如明朝十六世纪火器名将俞大猷的战车部队,就曾把明军的战车理念推到新高度。俞大猷的战车部队,主要配备轻便的独轮车,十三辆战车组成一个小营,十三个小营组成一个大营。搭载轻型铳炮,配备步骑兵。作战时战车结成阵营,骑兵以战车为掩护对敌人形成包抄。嘉靖年间的安银堡大战中,五千配备这种轻型战车的明军,就将数万鞑靼军队杀得全线溃败,一口气追杀敌军上百里,打出明朝中期一场难得的大捷。
而作为俞大猷“老战友”兼“晚辈”的大英雄戚继光,在战车的使用上更是青出于蓝。北调蓟镇的戚继光,也利用战车给戚家军战术升级。每个车营配备128辆轻重战车,以偏厢车为主,每辆战车装备两门弗朗机和四支鸟铳,另外还配备火箭和大将军炮等轻重装备。作战时车营结阵,以严格的射击操典对敌密集射击,然后展开追击。正是凭着这强悍战术,镇守蓟镇多年的戚继光,令北方鞑靼各部扣关请降。
甚至,在戚继光去世后的万历朝鲜战争中,他生前苦心设计,且在明朝各镇边军大量普及的车营战术,依然在朝鲜大放异彩。著名的稷山战役里,六千明军面对数万日军,就是以类似戚家军的车营战术结阵,一口气杀得日军狼狈窜逃,彻底粉碎了当时丰臣秀吉快速拿下汉城的梦想。可以说,如果明军的部队,在明末的几十年里,还能做到这样的战术水准,明末的仗,绝不会打到这么惨。
可问题也就在这儿,“万历中兴”的多年里,明王朝文恬武嬉成风。万历晚年时查验京营的军火库,就吃惊的发现,当年俞大猷打造的车营部队,那些在安银堡痛打鞑靼的劲旅,这时竟然连战车的挡板都朽烂掉,武器更是几十年没换。萨尔浒战役时,明军调拨到前线的战车部队,好些连火器都没练过,明朝文官嘲讽他们的训练“袭其形似”。对于需要严格训练的战车部队来说,这种雷景象,已经注定了接下来的兴亡。
甚至,到了晚明的崇祯年间,明王朝更是掀起了大量制造战车的热潮,崇祯年间,许多文官脑洞大开,设计出了各种先进战车。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财政败坏的明王朝,根本无法将这些战车投入生产。其实生产了又怎么样?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话说,就算宣大地区的边军,操练的时候竟然一列队就倒,全是缺衣少食的废物兵。这样的兵就算有再好的装备,又能打什么仗?
明朝的衰亡,说到底就不是武器的事儿。这么个烂透的王朝,就算真送来坦克,也是照样救不了啊。
参考资料: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指文烽火工作室《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明帝国边防史》、陈刚俊《明代的战车与车营》、马伯庸《帝国最后的荣耀》、周维强《明代战车研究》、毅飞冲天《明清时期战车的战斗力和同时代欧洲的差距对比 》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一种攻城武器,并不是坦克。
据明朝《武备志》记载,曾经有“坦克”,还发展出装甲部队,这是真的吗?具体指的是哪些武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代的车营是常规配置。
这主要是明代的轻型火器威力较弱,射程较近,难以对付敌人的弓箭和骑兵的冲击。
比如对付蒙古骑兵,对方的骑射能力很强,弓箭射程可以达到百米。
而明军常用的三眼铳,射程只有几十米。
另外,蒙古骑兵的冲击力很强。如果明军仅仅依靠射程几十米的单发火铳,根本就没有第二次装填的机会。
而明军最强有的火力优势,主要是中型和重型武器,以火器为主。
可惜,受到当时技术限制,这些火器都非常笨重,单兵是携带不了的。
所以,使用战车几乎是必然。
车营的主力就是战车,战车主要是大型作战车辆,上面可以携带大型武器。
战车的类型非常之多,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比如明军常用的防御型战车:偏箱车和正箱车。
资料上这么写:在车的侧面装有防箭矢的屏风,但偏箱车只在一侧装屏风。战时往往数十辆乃至上百辆战车并肩衔接,组成车阵。正统年间镇守大同的郭登和隆庆年间镇守蓟州的戚继光,其车营都曾采用此种车制。
举个例子:戚继光的偏箱车,每车配20人,其中10人为火器手,装备有佛郎机(一种轻型火炮)两门,鸟铳(火绳枪)四支,火箭若干。
在防御期间,这种偏箱车可以提供强悍的火力。
别的不说,就这2门佛郎机,就够蒙古骑兵喝一壶的。
资料上写:。嘉靖三年(1524年),得其制法:“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射程300到400米)”。
进攻型战车也有很多,常见的是:
火柜攻敌车,这是一种发射火箭的战车。车厢下架五杆尖枪,上有火箭一百支。开战攻击的时候,士兵点燃引信,火箭齐发,冲入敌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篇幅所限不说了。
所有的战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可以机动的。平时通常用马匹拖曳,跟随部队前进。
作战的时候将战车转变为作战形态,在进行使用。
这种战术在明代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在全世界范围也算是不错的。
只是当时火器还有太强的威力,不足以完全对付骑兵部队,所以蒙古骑兵和女真骑兵还是很嚣张。
然而,战车已经是当时所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
嘉靖三十七年(1558),俞大猷在山西曾“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敌于银安堡”(《明史》卷212)。
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军三万被蒙古十万大军围困在七里沙滩,最后“竟以车营保全”(《明神宗实录》卷570),不仅抵挡住了骑兵的攻击,而且还是以少胜多。
隆庆二年,戚继光在青山口大捷中,先以擂石、弓矢、枪炮,继而统率车营打败了蒙古朵颜部董狐狸及其侄长昂的进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