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没这回事,清政府一直都很有钱。
清朝入关后,迅速席卷北方。截止到顺治九年时,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2428万两白银。
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仔细想想,当时清朝还没有统一全国。四川、湖南、云贵,广西的一部分,都不在清朝的控制范围内。靠着三分之二个中原,就能搜刮出比明朝财政极盛还要多的白银。这种搜刮能力,能说清政府财政困难?
那么,清朝是怎么搞到这些钱的呢?
原因无他,就是一视同仁,谁都要缴税。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明朝真的穷吗?不是,实际上明朝民间财富是相当雄厚的。明政府穷的根源在于,它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藩王不纳税,官绅阶层也不纳税,朝廷收不上税,开支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这也是后来导致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清朝在入关后,藩王没了,虽说清朝也有八旗贵胄的问题,但相比于明朝,这部分的开支和收入,都要良性很多。士大夫方面,清初政府完全不给这些人面子。管你是民,还是官绅阶级,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
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朝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税收都比明朝高。
当然,清朝统一全国后,由于汉化,也逐渐优待了士大夫阶级。再加上吏治腐败,发展到康熙晚年时,朝廷出现了财政危机。
但康熙皇帝驾崩后,新继位的雍正皇帝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耗羡归公。这三大政策实际上都是捞钱政策。
摊丁入亩针对的是地多的地主,士绅一体一体纳粮针对的是士绅阶级,耗羡归公针对的是腐败贪官。雍正什么都要插一脚,只要有利润可图,他都要捞一把。因此,康熙晚年的财政结构不良性的问题,到他这里就算是被修正了。
乾隆继位后,大体贯彻了雍正的政策,清朝财政基本都能稳定在4000~5000万两白银左右。乾隆这个人奢侈,有时候花钱无度,为了扩大财政收入,他还纵容官员贪污,然后他从中抽成。为此,清政府的库存白银又达到了一个新巅峰。
康熙晚年因为种种原因,国库存下来的银子基本所剩无几。到了雍正驾崩前,存银达6000万两。而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存银则高达8000万两。(存银就是攒下来的银子,不包括当年的财政收入)
当然,乾隆这么疯狂敛财是饮鸩止渴,副作用很大。所以到了嘉道时期,清政府的财政进入了紧缩期。朝廷没有存银可言,每遇到战争或天灾,朝廷就无钱可用。
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的头十年,咸丰皇帝的库房里,就剩几万两银子了。
不过就是在此时,有人给清政府续了命。
谁呢?就是让满清皇帝又气又爱的洋人。
咸丰晚年,在英国人的要求下,清政府设立了全国性的海关机构。当时具体负责海关工作的都是洋人。
由于因为洋人的职业操守好,由洋人替清政府收关税,避免了官员腐败。因此,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是与年剧增。1861年时,关税收入是552万两银子。九年后,达到了1100万两。
靠着这笔钱,清政府不仅还完了英法联军的赔款(约800万两),而且因为还有富余,又靠这笔钱先后创办了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金陵机器制造局、北洋和南洋水师等洋务项目。
除了关税之外,晚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又想出了一个新的敛财方式——“厘金”。
什么叫厘金呢?简单的说,就是当时的过路费和交易税。
清政府当时在商品起运地,会征收一定数目的交易税(相当于现在的出厂税),然后派兵在各交通要道和关口再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二次征收取一定数额的厘金。不给钱就不让商品过。并且商品运到目的地后,清政府还要再重复收取厘金。商品倒手的次数越多,清政府收取的厘金就越多。因此实际上每件商品要多次征税。
据资料记载,同治十三年的厘金收入相当于当时军费开支的73.7%(大约相当于一千多万两银子),这是相当夸张的了。
到了光绪朝末年,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厘金收入,与传统的田赋收入、盐税收入,基本上持平。并列为清政府的四大赋税来源。
PS:宣统元年总收入约1.2亿两白银,其中田赋约4800万,占比约27%;盐税4600万,占比约26%;厘金和关税都是4300万,合计占比约47%。
不过晚清政府收入多,开销也多。其中最多的一比开销就是赔款,马关条约规定要赔2.3亿两白银(包含3000万赎辽费),辛丑条约规定要赔4.5亿两。
这笔钱清政府赔不起,于是庚子年前后,清政府又想出了三种收入来源。
第一是借款。清政府通过出让主权,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还债。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就都是通过借款才赔付的。当然借款是要算上利益的。比如辛丑条约的借款利息就高达5.3亿两白银(庚子赔款本息总计9.8亿两)。而这笔钱最终都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第二是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允许民间资本开办工厂。清政府此前其实是不允许民本资本开办工厂的,但由于朝廷缺钱,最终也就放开了管制。而放开管制后,民间资本迅速积累,清政府从中收税,财政收入又有明显的增加。慈禧太后晚年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
第三是垄断铁路,靠铁路生钱。其实清政府起初也是不允许铁路进入中国的。因为当时清政府认为铁路破坏会风水。不过到了后来为了凑钱,也就什么都不管了。而等到清政府自己修了铁路,比如卢汉铁路通车后,慈禧也是自憾修迟了,她要早知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一条铁路一年净赚300万,当年就不那么抗拒铁路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清政府在灭亡前夕,财政收入又比宣统元年翻了两倍,从1.2亿增加到了大约3亿两银子。古往今来,灭亡之前还能这么有钱的,清政府是独一家。
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它允许民间办厂,但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资本借债,结果却经常不还;它在利益驱动下,从一开始的反感铁路,到后来垄断铁路,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于,它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民怨沸腾。
1911年的武昌起义,其导火索就是当年因为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的保路运动。
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清末时期,如果说到财政困难,应该是在灭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前,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实际上清朝的财政收入比以前多了数倍,支付赔款早已不成问题。在具体开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基本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经济为主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靠的农业税,而农业税的多少就取决于耕地和人口情况。在清末时期,国家总共就那么多耕地,不可能实质性的增加(除非开疆扩土,但这个是不可能的),否则农业税要有本质性的突破是不可能。
开放通商口岸,具体来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1864年)开始正式步入正轨的。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朝当时答应了英国开放除了广州之外的四个通商口岸,但在1842年到1856年这14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开放,英国人找广州总督,广州总督说找我们皇上,英国人又到北京找大清的皇帝,皇帝说找广州总督,就这样英国人被当做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被踢了14年,最后发现原来大清是耍他们的,一怒之下就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直打到了北京。之后清政府才真的开放了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当时答应的通商口岸大多还在太平天国的战争区域范围,所以估计也不好真的开放做生意,具体开放是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也就是1864年之后的事情。
但是在那之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就慢慢的成倍增长了。
清末赔款情况清末的不平等条约签的太多了,在此也不一一列举,据说是上千了,这个我也没去具体考证过,但主要的赔款情况如下图:
按照这个统计大约是在13.35亿两左右,可能会有遗漏的,但是即便遗漏也只是极少数了,可以说基本上绝大多数都在这里了,当然最主要是还是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和庚子赔款的4.5亿两白银,其中甲午赔款是连本带息6.7亿两,庚子赔款连本带息10亿两白银,如果能够提前还的话,那肯定也没这么多了,实际上当时清朝是可以提前还请的。
清末财政状况开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是在乾隆十八年,为白银5000万两和粮食1300万石。在1849年的时候清朝财政收入为4250万两白银,2年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一直打到了1864年,估计这段时间的财政收入不理想,因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江南地区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而且南京也一直是太平天国的首都,所以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减。
上图是清末财政收入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到了1885年,财政收入突破了乾隆年间也就是“康乾盛世”时期的最高水平,达到了7700多万两,而且工商税收入超过了一半。到了1911年的前十个月,清朝的财政收入就达到了3亿两白银左右,其中农业税为4810万两,比重降到了16%,工商税达到了2亿两,比重到了近7成。可以说,在1911年的时候,清朝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农业经济转向了工商业经济。
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是真的开放了通商口岸,毕竟被英国人打服了,就心甘情愿地开放了口岸。而开放口岸之后,我国的很多经济作物,如生丝、茶叶以及手工品如瓷器等出口就逐年增大,给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前,这些生丝、茶叶、瓷器等只供国内消费,产生也只是和国内消费相匹配。开放通商口岸之后,因为这些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国外要消费这些)所以产能也就随之增加(毕竟有钱赚就自然会有人去做),而增加的这些消费是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前不会有的,现在有了,就自然给整个国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政府财政收入就自然增加了;二是洋务运动的展开,初步发展了国内的工业。虽然很多都是军工业,但也有部分是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整个国家的财富也就自然增加了。
另外我还弄了一张1908年的清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其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内地,这也说明开放通商口岸给国家财富带来的增长。在1908年的时候一年收入就达到了2亿3000万两白银,可以说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还清甲午战争赔款,2年的财政收入就可以还清庚子赔款了,(毕竟是提前还,所以基本本金还的很多,利息就很少了)。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清末实际上财政收入至少在1908年以后一年都在2亿两白银以上,还清所有的赔款压力不大,所以清朝可以一直支付赔款。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不给赔款,就干死你啊。
所以满清想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想尽一切方法搜刮老百姓,制服赔款。
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完胜告终,马关条约中国赔偿白银两亿两,外加3000万两赎辽费,总共2.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注意不是财政盈余)。
清政府在甲午之前每年财政收入大约七八千万两白银,日本又要求第二年就必须赔付1.3亿两白银。
清朝在甲午战争期间,已经想方设法搜刮人民,几乎搞了个干干净净。
想要在1年内筹集1.3亿两白银,当然是不可能了。
于是,清朝便向各国举借外债。这是西方政府比较常用的一种办法,用来度过危局。
实际上,满清对付赔款的主要方法,就是借外债,然后漫漫偿还。
当时满清的海关控制在英国人手中,而海关收入又是主要的财政收入,所以满清还是具有一定偿还能力的,也无法赖账。毕竟海关都被控制了,你无法赖账。
另外,就是满清还有一些资源,借债就把资源抵押给洋人。
这些外债数量惊人,还有很高的利息。
仅仅甲午赔款,满清一共借了三次外债。
第一次以海关做抵押,向俄、法两国借了9896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6年还清。
第二次向美、德借款,年息5厘,分36年还清。
第三次又向美、德续借1655万英镑,年息4.5厘,分45年还清。
直到清朝灭亡,这笔外债都没有还完。
仅在1894至1898年内,清政府所借外债合计达白银3亿5000万两!
庚子赔款高达4.5亿两白银,清朝国库空空如也,只能继续向各国借款,延迟还款期限。
双方谈判后,以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按照这个利息,清朝需偿还9.82亿两白银,加上地方2000万两白银的赔款,赔款数额将超过十亿两白银。
大家看看可怕不可怕?利息比本金数量还要高。
这笔赔款从1902年开始,一直到1938年,中国一共赔款了6.5267亿两白银。
到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所借外债总额共计库平银12亿5000余万两。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清朝从光绪十二年开始,到光绪二十年的时候,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国库收入,基本维持在8000万两以上,已经是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了。
即便如此,即便满清没有任何财政支出,将这8000万两白银全部用来偿还外债,也要整整16年时间才能还清。
这还只是财政收入,而不是财政盈余,也就是除去支出以后剩下的钱。
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满清财政盈余760万两,这已经很牛逼了。
大家算算,如果用这760万两1年来还债,要多少年?
满清的外债成为国家民族的严重负担,整个民国时期都被巨额外债拖累。
上面也说了,中国还庚子赔款,一直还到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
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清朝财政困难是因为赔款太多了,事实上清朝从来就没穷过,一旦国库的财政不济的时候就可以想出新的收税的办法,而且就算是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的时候,清政府一年也有一亿多两白银。
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呢?其实就是因为清朝太有钱了,所以王朝内部才贪污腐败不断,要是真没钱了,贪官还贪个屁啊,让我们来看看清政府的敛财手段吧。
清政府刚开始入主中原的时候,因为作为一个新兴的统治集团,所以他们内部的效率还是挺高的,贪官还没有长大,也没有明朝那样夺权的厉害,所以清朝初期就不缺银子,大概财政收入又两千多万两。(并没有统一全国)
后来到来雍正朝的时候,清朝内部腐败开始壮大了,于是雍正来了三条策略,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和官绅一体纳粮,分别对士大夫大地主阶级和贪官污吏打击,所以这一波下来又有钱了,财政收入高达四千多万两。
后来乾隆爷完了几次江南,且平时奢侈而且也没有制止大贪官,所以国力开始日下,但是也依旧是非常有钱,到乾隆去世时国库白银高达六千万两。
有钱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道光皇帝,这个时候打了个鸦片战争,然后又是太平天国,这一下就搞得清政府财政拮据了,这下没钱了。那怎么办呢?
收税,在洋人的帮助下设立了海关总署,然后清政府每年又多了上千万两的白银,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打就打,然后又要赔钱,于是怎么办呢?
又是收税,这次收的是过路费,也叫厘金,因为当时清政府的人多啊,四万万同胞可不是少,所以这一项又有一千多万了白银。
后来呢又因为甲午战争战败了又不够钱花了,而且税收也已经很高了,加不上去,那怎么吧?
卖资源啊,抵押各种矿产资源和铁路给洋人,所以有有了钱,知道清逊帝溥仪退位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恐怖的1.2亿两白银。
清政府虽然看起来有钱,但是每次都要先还掉洋人的赔款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最后到手里其实也所剩无几了。
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到了晚清后期,清政府一直对外支付这样那样的巨额赔款,但钱从哪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税收,晚清政府为了还赔款,把负担强加在人民头上。其恶果就是,人民的苦难不断加重,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挺而走险,起来造反。
二、新兴事业的发展,是晚清税收重要的来源。晚清开关开航后,虽然把鸦片带入中国,但也并非都是把坏的东西带进来。他们还建铁路,开煤矿,有识之士开办了新兴产业,如开纱厂,面粉厂等。学习了许多好的东西,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当时清政府带来巨额税源。
四、发行国债,流通银元。晚清后期,光国债就发行了三千多万两。另外银元的广泛流道通,有效的减少白银的损耗,为朝庭增加了巨额收入。
五、卖官卖缺,这也是后果最坏的一种揽财手段,导致官场更加腐败,也促进了清朝灭亡的步伐。
总体来说,虽然晚清政府对外巨额赔款,但经济还比较稳定,从大量购买外国军火,组建新军,组建北洋海军说明朝庭还没有被经济压垮,只是由于朝庭从上到下的集体腐败才是导致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支付了巨额赔款,但并没有太伤及国本。
清朝财政一直困难,为什么能一直支付巨额赔款?你怎么看?
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挨打、割地、赔款史。
一提起那段历史,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的中国人,心情都非常沉重。
其实那是看戏流泪,替古人担忧,大清统治者一点都不在乎,他们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因为在统治者眼里根本就没有领土观,即使把关外领土都割了,也不影响他们花天酒地、穷奢极欲。
至于赔款嘛,他们更不发愁,中国有4.6亿人口,一人拿出一两银子就是4亿多两,一人拿出三两银子该有多少?赔款的价值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在话下。
甲午战争之前,列强要的银子太少了,大清皇帝根本就没有当回事。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是跟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英法列强的诉求主要通商,俄国皇帝的欲望是割地。
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为例,清政府需要向英国赔付2100万元。
600万是被大清官员烧毁的鸦片款,300万元是英国商人的债务,只有1200万元是英国的军费。
但这里的元,不是中国白银的银元,而是指墨西哥银元,当时白银和墨西哥银元的比价是1:1.33;换算下来只有区区1757万两白银,而且不是一次性付款,可以分四年付款。
而《天津条约》签订的时候,各国要的是通商的最惠国待遇,还有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的正常要求,但咸丰皇帝宁可多赔款也不让英法等国的使节驻京,可见咸丰爷心里,赔款算个鸟。
根据《天津条约》。大清的赔款是800万两白银,这笔赔款对大清来说,更是少的可怜。
至于沙俄帝国精明过人,他们只要土地不要钱,因为土地是聚宝盆、摇钱树。
真正让大清政府有点闹心的,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马关条约》向日本的赔款是2亿白银战争赔款和3000万白银的“赎辽费”;而根据《辛丑条约》,清政府需要向各国赔付4.5亿两白银,算上利息,一共需要9.8亿两白银,可以说算是一笔巨款,触及了大清的灵魂。
但事实上大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一直在增加,从来没有减少。
顺治九年时,大清的财政收入是2400万两,到了道光的时候,收入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4100万两,是明朝财政收入的4到6倍。
而且自从鸦片战争后,大清因祸得福,与时俱进,建立起现代化的海关,极大程度杜绝了走私现象,提高了海关收入。
原来大清官员把持的海关,关税是高兴了多交,不高兴少交,或者干脆不交。但后来,大清聘请了洋人做海关的管理者。
英法美三国的洋人有职业操守,管理海关廉洁奉公,甚至在中国发生小刀会动乱时他们被迫躲避起来,等秩序恢复后,这些洋人全都返回,把没有来及上缴的70万两白银如数上交,连曾国藩都为此赞叹这样洋人“彼商贾之国,颇有有君子之行”。
在19世纪末,清朝海关收入比鸦片战争前增加了10倍,达到4000万两,关税成为大清第一财政收入来源。正是靠着这笔钱,清政府还完了英法联军的赔款,而且还有盈余,因此才有钱富国强兵搞洋务运动,建造北洋水师。
而且清政府还别出心裁,发名了一个新的税收征收名目“厘金”,就是一件商品从出产到周转在到流通环节,都要层层剥皮,多次征税。
这就等于把一个中国变成了几个中国,税收成倍增加,财源滚滚而来。
至于由此引起商品成本成倍增加,引起通胀,百姓能不能承受得起,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了。
除此之外,清政府还对百姓加强盘剥,不同程度增加了天赋税收,烟叶税收,财政收入扶摇直上。
不过对于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6.8亿两赔款,清政府就不能全部动用国库收入了,因为他们还要维持自己的花天酒地,维持自己国家机器运转。
但这帮败家子管理国家的本事没有,赔款的歪主意还是能想得出来的;于是,清政府又挖空心思,想出了三种收入来源。
第一是借款。通过出让主权,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大款借钱还债。至于利息,向百姓分摊。
第二是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办厂增加税收。
第三是垄断铁路权,加紧生钱。清政府向外国财团大量借钱修铁路,列强为了利益抢着来中国修铁路。
火车一响,白银万两,仅仅是一条鲁汉铁路,一年就能带来大约400万两银子的收入。
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不惜搜刮盘剥人民和出卖国家矿产和主权进行赔款,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最后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