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石油。
当时全世界只有几个石油产地,中东是英国控制,匈牙利、罗马尼亚油田是德国控制,墨西哥油田是美国控制,高加索油田是苏联控制,印尼婆罗洲的大油田是荷兰控制。
而当时日本没有 发现大庆油田,就算发现了也没有大量开采的技术。
而从地理上来说,日本人可以争夺的石油产地就是印尼婆罗洲。
这里的石油开采技术难度比较低,可以满足需要。
日本具有强大的战争机器,包括庞大的联合舰队和陆军部队,需要大量石油。
而日本本土几乎没有什么石油资源: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产情况是北海道出产了7500吨,台湾生产3.2万吨,北桦太石油租借地生产19.3万吨,本州当年的石油产量是22.6万吨,合计为45.9万吨。
相比起来,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是12311.7万吨,苏联是1850万吨,墨西哥698万吨,婆罗洲673.6万吨,东欧(匈牙利和罗马尼亚)647.8万吨,中东(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万吨。
所以,日本这46万吨当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实际上,截至1941年7月底美国实行对日石油禁运时为止,日军汽油日消耗量约为1万多吨,年消耗量近500万吨。
这个缺口非常的大,而日本国内储存汽油只有800万吨,勉强能够维持1年半。
随后就完蛋了,强大的日军就会彻底瘫痪。
大家想想看,后来大和号超级战列舰,仅仅携带单程燃料做自杀性攻击的场面。
当时日本有两个选择,一是北上攻击苏联,二是南下对付英美法。
如果北上攻击,就算占领整个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日本无法得到石油,1年半以后就完蛋了。
所以,唯一可行的是向南攻击了,可以占领婆罗洲的大油田,维持石油的供应。
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是日本,而欧洲策源地则是德国;假如德国法西斯控制了欧洲并且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亚洲,日本和德国的战略就是联合起来夹击苏联,只要苏联被灭亡了,那么二战实际上也就结束了。英国再不甘心,美国再是工业强大也改变不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和结局。但历史事实是,日本并没有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却反而南下突袭了美国的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为什么会做出背离与德国夹击苏联的战争决定呢?说到底还是为了日本自己的利益。日本与德国虽然同事轴心国集团的重要成员,但毕竟是两个国家,其面临的国际及国内形势和国家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两国的军事行动也不会完全一致。
下面我们详细的分解一下日本南下偷袭珍珠港而不是北上夹击苏联的原因。
首先,日本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持北上战略和南下战略的同时实施。在二战开始之前,日本就逐渐的酝酿出北上战略和南下战略;但无论是北上打击苏联还是南下打击美国都是极其困难且极其消耗国力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也是工业化国家,但其工业化程度远低于美国和苏联。就算日本的工业化程度与美国相差无几,也不可能同时战胜美国和苏联;因为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而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日本想要同时打败世界工业第一的美国和世界工业第二的苏联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实际上是比较纠结的。北上有北上的利益,南下有南下的好处。怎么办?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人进行了一次试探,那就是发动了诺门罕战役向北进攻苏联;其结果是,在朱可夫率领的苏军的打击下日本损失惨重,大败亏输。这就使得日本人认识到苏联的强大,认识到北上战略的不可实行。既然北上夹击联不行,那就只能南下偷袭美国。
其次,从东南亚获得资源已从苏联获得资源要容易些。大部分的战争是长期性的,要维持这种长期性的战争就必须有充足的石油和钢铁等战略性资源;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却恰恰没有这些战略性资源。这就致使日本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掠夺这些资源,从哪里掠夺?两个方向,一是苏联,二是东南亚。相比较来说,日本南下东南亚获得资源比北上进攻苏联来获得资源要合算及容易一些。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东南亚离日本近而苏联资源区离日本远;二是因为东南亚气候温暖且自然资源容易开采,而苏联气候寒冷且自然不容易开采。所以从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来说,进攻美国的殖民地东南亚比进攻遥远而寒冷的苏联利益要大得多。于是日本更加倾向于南进战略。
再次,在日本人看来,虽然日本的陆军战胜不了苏联陆军,但日本的海军一定能战胜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诺门罕战役证明,装备及战术都落后的日本陆军的战斗力的确是弱于苏联陆军的战斗力的。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不仅有大和号和武藏号等战列舰,还拥有飞龙号、赤诚号以及凤翔号等6艘航母以及先进的零式战机,而美国虽然有多艘航母,但战斗机的战斗力比较弱,且其海战思想仍然停留在巨剑大炮的阶段。也就是说日本在海军装备的先进程度上以及海战思想上都领先于美国。陆军和海军与各自对手的战斗力的巨大差异,也使得南下战略更切合实际一些。
从次,日本政府为了平衡海军与陆军的力量且缓和海军与陆军的矛盾而选择了南下战略。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海军与陆军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甚至使得日本陆军和海军在战争中不会互相支援。为了尽可能发展自身的力量,日本海军和陆军不仅进行权力上的争夺,还进行资源上的争夺以及战略战术上的争夺。也就是说,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对内部利益争夺竟然高于对国家利益的获取。这种矛盾在实际的军事战略中就表现为陆军想要执行以上战略,而海军则要执行南下战略;因为北上战略获得的资源是陆军的,即北上会增强陆军的力量;而南下战略获得资源则是海军的,即南下会增强海军的力量。最终海军和陆军斗争的结果是执行南下战略。
最后,中国坚韧而长期的抵抗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中国抗战对日本军力的牵制使得日本只能执行南下战略。况且随着德国对苏联的进攻,美国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欧洲,无暇顾及亚洲和日本。日本原本的战略计划是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征服全世界;但中国的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这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极大的消耗了日本的国力并把日本的陆军力量牢牢的控制在中国战场。据史料记载,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80%的军力。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不执行北上战略的原因,在没有打败中国的情况下日本是不敢大规模调动军队北上夹击苏联的。陆军的力量调动不了,那就只能调动没有欧洲和美国海军牵制的日本海军的力量来执行南下战略。
综合上述,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日本之所以南下太平洋攻击美国和东南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日本之所以不北上夹击苏联说明战争是有众多的不确定性的。毕竟日本和德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发动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严重伤害和重大损失的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势力是必然会失败的!正义必胜!
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很多人都认为二战时期日本如果不发动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转而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就可以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腹背受敌的苏联必然会被彻底打败,轴心国集团将有机会占据整个亚欧大陆,事实当真如此吗?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日本南下太平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夹击苏联对于日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日本是一个严重缺乏资源的岛国,虽然经过一系列扩张,占领了包括我国东北在内的远东大片地区,但是石油、橡胶等核心战略资源的短板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90%以上的石油橡胶资源,以及大部分的钢材、铜、工业设备都是依赖从美国的进口。美国一方面隔岸观火大发战争财,另一方面也非常关注日本下一步的扩张动向。尤其是日本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意图独占中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威胁到了美国在远东的既得利益。所以从1940年开始美国逐步收紧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并以全面贸易制裁相要挟,迫使日本从中方关内地区撤军,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这个条件当然是日本无法接受的。
在此期间日本虽然也跟苏联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冲突(比如1938年的张鼓峰之战和1939年的诺门罕之战),但是总体而言对苏联方向始终是采取守势。因为日本的主要资源用于发展海军,毕竟对于岛国而言,制海权和海上运输才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日本陆军不仅装备落后(相对于欧美列强),后勤保障更是最大短板(工业化程度低+缺乏物质资源)。在中方东北边境凭借坚固的筑垒工事实施防御作战还勉强凑合,离开防御阵地主动向苏联纵深发起进攻纯属送菜的份儿。
日本进攻苏联的唯一时间窗口就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实施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日军从东北出兵进攻苏联的远东地区,与德国形成两线夹击的态势。但是很可惜的是,美国已经于1941年3月开始实施租借法案,相继向英国、中国、苏联提供各种贷款和物资支援。也就是说就算此时日本配合德国夹击苏联,也不会对苏联构成致命威胁,因为苏联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美国援助,而日本在美国的全面制裁下无法再继续获得紧缺的战略资源了,尤其是石油储备仅有不到一年。
苏联即便在苏德战争最紧张的时候,远东地区依然保有超过70万的兵力,甚至超过日本在东北的兵力,飞机、坦克、火炮等技术装备的优势更大。试问日本在没有资源补充的情况下以劣势陆军装备进攻苏联的意义何在?胜算几何?就为了在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啃冷渣子?相反凭借自身的海军优势,趁着美国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先发制人南下太平洋,攻占东南亚和澳洲,获得梦寐以求的石油橡胶资源,并得到足够的防御纵深,尚且还有一搏之力。日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北上的方案,选择了南下与美英开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场豪赌。
作者:刻雨无痕
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日本人不是没有过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的想法。
北上还是南下,日本人骑虎难下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目的是要让蒋介石政府承认伪满洲国的独立。1938年底,日本攻陷了中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又打赢了武汉会战。但是丢掉了半壁江山的蒋介石政府,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就是不妥协。
全面占领中国,凭借日本这点兵力并不现实,就这么被中国拖着,日本人也受不了,自己早晚被拖垮。这时候,在日本内部,就产生了北上派和南下派的争论。
所谓北上,就是与德国夹击苏联;所谓南下,就是拿下东南亚。以日本的国力,两个战略方向只能二选其一。
南北问题的争论,其实也是日本的陆军和海军争夺话语权的结果。如果北上,海军就拿不到资源了。如果南下,陆军就再也不是日本军队的主角了。吵架是吵不出结果的,两个战略方向如何选择,得在根据现实的试探结果而定夺。
诺门罕战役——日本人北上的试探日本人的一贯做法是,先制造个冲突,你要选择忍让它就会得寸进尺。在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是用的这个招数。
于是在1939年5月,日本人在苏联身上故技重施,在蒙古诺门罕地区与苏联红军来了次摩擦。诺门罕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4万余人。
斯大林知道日本人的企图,面对日本这样的饿狗,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一次将其打疼,让它知道自己的底线,彻底断了其贪婪的念想。
苏联红军不顾远超日军的超长补给线,几个月打下来,苏军一共损失了25655人,日本损失19000人,苏军比日本多。装备方面,也是苏联的损失更大,飞机是2:1, 坦克和装甲车是4:1。
虽然苏联为了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经此一役,日本人显然被打痛了。所以东京的北上派陆军说话顿时就软了几分,主张南下的海军占了上风。
南下,日本为了解决战略资源困局的赌博日本是个岛国,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非常稀缺。既然北上的路行不通,就必须南下扩张,获取战略资源,以战养战。
1940年9月22日,日本与维琪印度支那政府签订协议,以建立军事基地及运输权益,但限制只可以有6,000名日军驻守印度支那,及在某一段时间内在整个殖民地最多可派驻25,000人,而且,协议的最后一份文件禁止日本陆、空及海军从印度支那发动军事进攻,除非得到双方一致协议。
不久,日军先派遣第五师团的一个大队,擅自从镇南关提前进入印度支那领土。法国维希政府强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层假惺惺地处罚了肇事者,然后接着谈判,再次商量进驻时间。这边刚刚商量妥当,日本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两位参谋长,就擅自作主从陆海两路向印度支那进攻。
这个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一片哗然,日本的侵略行为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于是,美英联手,开始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这下可把日本逼急了,以日本的石油储备计算,只能维持三个月的战争开销。如果没有石油,三个月后所有的飞机大炮都会变成废铁。
摆在日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乖乖的吐出侵略的他国领土,或者孤注一掷跟美国来场硬碰硬的较量。
疯狂的日本人,当然选择了后者。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
1941年12月7日清晨,山本五十六指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的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国力上悬殊的差距,使得美国在珍珠港后不久就恢复了海军编制,在中途岛战役一举歼灭了日本主力舰队。后来,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彻底击溃了日本人的精神信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为自己的法西斯主义疯狂举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因为苏联天寒地冻的,又没有石油等资源。
东南亚有日本急缺的资源。
当年日本人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夹击苏联?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南下太平洋而不是配合德国盟国北上夹击苏联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日本是个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的岛国,只靠日落而耕的农民是很难养活一大堆人口的 )日本作为一个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的岛国,从明治维新后就把对外扩张作为国策。要保持高效的对外扩张不停步,以战养战就是日本绕不过,忽视不了的问题。日本侵吞了朝鲜,占领了中国东三省和其他一些地方后,粮食、铁矿、煤炭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但日本如何保障战时急需的石油和橡胶供应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当时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大庆找到石油,就没必要去南下找美国的美国的麻烦,历史就很可能改写。
截止1939年,日本80%的进口石油来源于美国,另外一部分来源于和属东印度群岛。此外,日本需要的废钢铁、铜、车床等等很多东西都受制于美国,可以说美国、英国、荷兰一勒紧日本石油进口的绳子,日本别说打,用不了多久就会瘫痪。
事实上,1939年,日本拟定了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北上”“南下”两个作战计划。
而这两个作战计划要实施依赖的主体是完全不同的。南下的主体只能是以海军为主,陆军为辅。因为你要南下,只能依赖海军先取得制海权和制空权,然后才能运输陆军执行后续的战役计划。北上主要是夹击苏联,这主要靠日本陆军的关东军。
以日本的资源贫乏,蛋糕就那一小块,海军的建设又特别烧钱,娇贵的海军待遇不知道要比日本陆军好多少,为争夺资源分配海陆势同水火,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折射出这点。
(这是大和号战败前夕的海兵午饭,居然还有牛排。注意海军不吃纯白米饭,里面掺麦子,防止生脚气病)一天跟海军斗的关东军的参谋辻政信,一次因为有事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到海军。到了吃饭时间,海军再怎么厌恶这家伙饭还是要给人家吃的。山本五十六特别交代,接待按最低档次就行,但就这最低档次的接待却让辻政信感动的要哭,因为他在陆军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
日本的陆军的逾越又是根深蒂固的,骄横跋扈导致的以下犯上时有发生,但偏偏这些以下犯上的不但不受到处罚,还经常得到奖赏升职,因此不断刺激着一些狂妄自大的冒险之徒。
日本的关东军就是这些对外侵略的急先锋,9.18关东军以不到两万人就敢对驻扎在东北的16.5万东北军发动冒然进攻,一举侵占了中国东三省。
(苏军展示在诺门坎战役中缴获的日军装备)一次次的冒险总是得到甜头,纵容了关东军骄横和贪欲。但1939年5月到9月的诺门坎战役把蠢蠢欲动加狂妄的关东军打蔫了,这迎头一棒把日本一些头脑过度膨胀的人打醒了,苏联是硬茬,而不是软柿子。想在苏联身上讨便宜,有可能”吃不到葡萄还惹得一身骚”。
再加上美国对日本在亚洲的不断扩张日发不满:比如日军进攻中国的上海、跟德国签订了盟约,这让已经事实上站到扶英抗德的美国十分不满、1941年美日还在谈判中,日本趁法国的沦陷,开始了抢夺法国的亚洲殖民地印度支那。
这些美国眼中的日本恶行,导致了美国对日本扩张的危害性有了新的认识,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并以限制废钢铁和石油出口对日本进行要挟,迫使日本就范。
1941年7月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迅速做出反应,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包括石油在内禁止向日出口,英国和荷属印尼也跟进宣布了类似措施。同时设立了美国陆军远东司令部,加大对菲律宾防卫建设,以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了军事顾问。这样就迅速形成了与日本相抗衡的美国、英国、中国、荷兰的联合阵线。
对日本这个极度贪婪,只进不出的国家,让它从中国撤军从肚子里吐出中国这块已经下咽的肥肉,当然是可忍孰不可忍。
何况到1941年8月为止,日本石油储备只能维持日本陆军12个月、海军18个月,这一切都倒逼日本要在南下和北上之间尽快做出决策。
(开战之初德国在苏联长驱直入)1941年6月德国悍然对苏联发动了进攻,一开始,德国打的顺风顺水,这时的日本正谋划趁美英法无暇顾及东南亚时展开南下。因此,这时的希特勒邀请日本北上出兵夹击苏联,对日本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日军北上只耗费却解决不了自已急需的石油和橡胶。
(西柏利亚的恶劣气候和地理环境让任何人都头痛)日本如果要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还要克服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而日本军队机械化程度低,物资保障程度差的这些难题,不是日本一时能解决的。何况苏联一直对日本不敢有丝毫松懈,百万苏联红军在西伯利亚整戈待战,这些因素决定了北上对日本吸引力很小。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海军装备精良的代表)日本海军又一直有在大洋上跟美英海军一决雌雄的念头。如果北上,自认为可堪一战的海军只能在军港里睡大觉,这无疑是对跟陆军一样具备武士道精神,满怀报效天皇之心的海军人员的最大侮辱和难堪。
南下夺取物产丰富的东南亚,在日本已经是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事。狂妄的日本人认为他们是驱离白种殖民主义者,还可笑的认为自己是亚洲人民的解放者,是在做着好事。“大东亚共荣圈”一词,是由时任外相的松冈洋右在1940年8月1日发表的“皇道外交宣言”首次提到。缺少了东南亚这一环,“大东亚共荣圈”这块大饼就去了一大块。由此可见,日本的南下早已经纳入日本的战略走向。
日本海军的高层人员比起哪些只剩下武士道精神的土包子陆军人员,稍微有点远见的人多一些。像山本五十六这样的人,不大认同日本主动去招惹美国。因为他们明白,具备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美国一旦被“刺激”所”唤醒”,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
禁运,这些因素决定了日本不可能坐以待毙。只有先着手谋划打垮美军太平洋舰队,掌握制海权,才能顺利占领东南亚,这之后才能谈保证自己战时油料、橡胶的供给。
(御前会议日本天皇最终拍板南下)194年11月5日召开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促使犹豫不决的日本天皇最终拍板南下对美宣战,除非在谈判最后一分钟取得外交解决的途径。山本五十六为此制定了突袭美国珍珠港计划,妄想一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一年半内完全掌握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逼迫美国坐下来跟日本谈判。
(二战日军突袭珍珠港)但这只不过是日本的幻想,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对珍珠港的突击变“偷袭”。
这一耻辱唤醒了沉睡中的巨人,美国一旦开动其强大的战争机器,日本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就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