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甲午海战告诉我们,麻痹大意中的国防对精心准备的敌舰,失败是予料之中的!犹如一个准备扣动扳机的射手,对手还没拔枪,你想想能不死亡?
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题主这个问题不确,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没有任何胜算。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认为北洋水师有两艘大型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因此实力在日本海军之上。不过实际上在1888年北洋水师刚成军时,其实力确实比日本海军要强,是远东第一海军。但是此后北洋水师一直没有购置新舰,一直止步不前。而日本则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大肆扩军。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已经达到了6万吨左右,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不过3万多吨,可以说日本有着绝对优势。
具体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参战的主力军舰有12艘,总吨位32396吨,而日本联合舰队参战得战舰也是舰艇12艘,总吨位40849吨,日本在参战军舰的总吨位上占优。
集结在海上的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在火力上,日本海军中的“松岛”、“桥立”、“严岛”、“吉野”、“千代田”、“秋津洲”等新订造的军舰都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火力也是强于北洋水师。
而北洋水师的战舰大多以旧式重炮为主,射速很慢。实战中北洋水师命中率高于日本海军,但是因为发射炮弹数量远远少于日本,加上炮弹威力有限,所以实际对敌舰造成的损伤有限。
像日本海军的“松岛”、“比叡”、“西京丸”等舰都被定镇两舰的305毫米炮弹击中过。但是除了“松岛”因为弹药殉爆重伤外,其他的都只是轻伤而已。
在机动力上,日本海军军舰的平均航速也要高于北洋水师。更重要的是北洋水师军舰设计时是以横队战术为主。而日本新式军舰多,因此采用了更加灵活机动的纵队战术。这样在海战中日本海军在机动性上也占据了优势。
北洋水师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两艘7000吨级的大型铁甲舰,防护力超群。但是北洋水师其他的军舰都是在3000吨以下的巡洋舰,因为吨位限制火炮少,防护力有限。所以除了定镇两舰外,其他战舰在面对日本海军时吃亏很大。实战中北洋水师就损失了多艘巡洋舰。
而且光有好的防护力是无法击沉敌舰的,“定远”和“镇远”虽然在日本海军的围攻下坚持了下来,但是因为其主炮缺乏合适的炮弹,没有办法给日本海军造成致命打击。最终只是迫使日本海军担心天黑遭到袭击,主动撤退而已,无法真正取得战果。
所以北洋水师不仅实力不如对方,而且缺乏打击对方的手段,黄海海战可以说毫无胜算。
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机会,因为差距还是明显的,而且不是说只有某一方面的差距。
其实当时联合舰队除了装甲防御不如定远号和镇远号以外,其余各方面性能都有优势。
这里不铺开说,仅仅说几个点。
此次海战中表明,大口径慢速火炮的威胁并不大。
海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曾多次被定远号和镇远号的305毫米巨炮击中,但并没有1艘军舰沉没。
相反,中口径速射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对于装甲防御较弱的军舰是毁灭性的杀伤力。
152毫米速射炮中日对比则是0/5,而120毫米速射炮则是2/33,速射炮方面几乎是日军压倒性优势,也就是2门:38门。
中口径速射炮的射速非常快,而且120毫米和152毫米炮弹对于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也是有很大的损伤的,更被说其他的军舰。
于是,海战中双方发射炮弹总数为1:20。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每发射1发炮弹,对方发20发。
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能够保住两艘铁甲舰和一般左右军舰带伤返航,已经算是幸运。
大家注意,除了定远号、镇远号以外,北洋水师的来远号、经远号装甲巡洋舰也是比较强的。
它们有类似铁甲舰的中央装甲盒结构,保护着要害部位。侧面的水线装甲由三段装甲拼接而成,上方9.5英寸(241毫米)、下方5.2英寸(132毫米),主炮露炮台胸墙装甲8英寸(203毫米),炮台采用后部敞开式炮罩,厚度1.5英寸(38毫米)。至于司令塔,侧壁厚度6英寸(152毫米)。
可以说,这样的装甲防御还是比较强的,并不弱于联合舰队的主力舰。
但是,由于攻击力相差太大,这种防御也挡不住日本的中口径速射炮。
经远号被击沉,来远号中弹高达225发,军舰的上层建筑被毁,舰身进水,舰舷几经倾斜,最终凭借不错的防御能力返航,但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甲板尽毁,钢梁暴露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
可以说,来远号中弹225发还能够幸存本身就是奇迹了。
此战,北洋军舰中弹远多于日军。日军中弹最多的是小军舰赤城号,因遭遇多舰围攻才中弹30发,余舰中有7艘中弹是个位数。
相比之下,北洋除济远号因先逃走而只中弹15发,其余各舰中弹都在百发以上,镇远号、来远号中弹至少二百发,被击沉各舰中弹也至少二百发。
看看这种中弹数量的悬殊,北洋水师无论如何不可能赢。
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无法言说的痛,一个泱泱大国被一个蕞尔小国打得满地找牙,无论怎么说都是民族耻辱,这是毫无疑问的。
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多数人都把原因归咎于阵型问题,火炮炮弹不开花,情报战失败,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层惧战,将领贪生怕死。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还不能说是战争唯武器时代。要不然你就无法解释,抗美援朝战争,越南抗法战争和越南抗美战争武器弱势的一方如何取得胜利。
尤其是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跟美军差一个档次,甚至连二战时期的德军装备也不如,美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是刚刚经历几十年战争的中国相比肩的;但最终却迫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前。
实事求是地说,大清政府20年不遗余力打造北洋水师,每年的砸钱230万,北洋水师称为亚洲第一,哪一点落后日本了?
所以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固然有战术和武器落后的因素,但主要因素是中国的统治者们贪生怕死,军人素质低,是完全的体制问题。地球人都知道,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结晶,水师骨干都是李鸿章安插的,是没有挂牌的李家军。包括入朝作战的军队,将领也是淮军。
可是这个李鸿章是什么人呢?借着洋务运动中饱私囊,跟俄国人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中国东北,百姓对他的评价是可以从一副对联里看出来: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甲午海战前夕,大清派军队到朝鲜去,“民族英雄”内战高手被点名带兵,左宝贵听说后畏畏缩缩怕打仗,怕死。
李鸿章对他说:去吧,不一定会打起来的。
到了战场上,左宝贵当了逃跑将军。
但战后,这个临阵脱逃丢尽中国军人脸的家伙不但免于一死,还能回家安度晚年。为什么?
此人是淮军将领,李鸿章死党,李鸿章力保。
除此之外,战争中投降的将领,不是李鸿章淮军直系,就是他亲自提拔培养的。
聂桂林,在朝鲜一触即逃,淮军将领,处理结果:革职。吴敬荣,甲午海战广甲舰管带(舰长),李鸿章老乡,李鸿章一手提拔的。甲午海战爆发后,故意指挥战舰向礁石堆里开进,致使军舰触礁搁浅,此人放弃舰船登岸,被日舰集成。处理结果"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搞笑的是,此人带兵镇守威海南帮炮台,远远看见日军后,掉头就跑,日军不费一枪一弹掉头就跑。更 搞笑的是,此人后来不但没有被治罪,还当了"建安"鱼雷艇管带。
正当刘公岛海陆军将士奋战之时,北洋海军全部13艘鱼雷艇却临阵脱逃,途中为了逃离日本军舰的追猎而纷纷搁浅,所有鱼雷艇损失殆尽。这些艇长除了被俘的福龙艇长蔡廷干以外,王登云、李士元、刘芳圃、吴怀荣等都受到清廷的通缉,不过一个也没有落网伏法,看来都活的很逍遥自在。
如此众多的李鸿章亲信当了逃跑将军,有没有收到制裁,绝不是偶然的,那就是李鸿章要保存实力。
军队是李鸿章的政治资本,是他的命,没有了军队他就一文不值,轻则被对手排挤边缘化,重则被搞掉身败名裂;所以国家胜败不重要,保存实力才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所以什么民族利益,什么军人荣誉一文不值。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军队能大胜仗就出了怪了。
就是把他们装备跟日军掉个个儿,结果还是那样。
最叫人搞不懂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年代,临阵脱逃是重罪,是要被杀头的;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在大清,这么多贪生怕死的家伙,竟然没有一个被砍头,真是颠覆了我们的三观。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教育体制落后。老人家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当中国的学生留着长辫子,还在背诵三字经,打算考秀才的时候。
日本人已经在弹钢琴,吃西餐,谈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了。
从1877年成立东京大学到1905年,近30年时间里日本就建立了84所大学。
这些大学有国立大学公立和私立大学;从学科性质划分,有工业、农业、商业、医学、法学等高等专科学校。
19世纪末,日本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在1907年入学率就提高到97.3%,基本普及了四年制初等义务,女子入学率达到95%.
到19世纪末,日本已有了完整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系。无论是各类学校的数量还是就学学生人数,都达到了可观的程度。
而且明治政府不遗余力在学校中灌输“武士道精神”,他们就把忠君爱国思想、纲常伦理、武士道精神揉合成一种军国主义教育,长期在学校和社会上推行。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
武士道精神是法西斯精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是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就是很强的,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日本军队中出了那么多的逃跑将军,战争过后他们的下场会是怎样?他们还能打胜仗吗?
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原本可胜”这个论断不知道题主的依据是什么?
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然而,从1874年开始建设水师,到1888年北洋海军初步成军以后,这只舰队的建设之路,就矛盾重重。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来源自经费。北洋海军草创,定额经费是每年200万两白银,但因为朝廷腐败,以及其他反对派从中阻挠,每年到北洋海军账上的也就100万两上下,这些经费用于北洋海军的日常运转已经非常困难了,所以前期购买的军舰装备,都是专门上奏单独申请的,到了后来,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由此使得北洋海军的发展完全陷入停滞。
而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海军的情况,日本近代海军始建于1868年,比清朝赵了几年,1870年5月,日本兵部省拟制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为中心的建设强大海军计划,但由于财政困难而夭折。国了三年之后,又提出了一个18年造舰计划,准备建造铁甲舰26艘、大型舰14艘、中型舰只312艘、小型舰16艘、运输船16艘、共计104艘。
很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日本内阁没有批准。尽管如此,日本海军发展到甲午海战前,已经拥有各式军舰31艘,比北洋少了12艘。日本海军跟北洋海军一样,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第一期的海军发展计划并没有完成。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明治天皇下谕令,从内库拨出了30万日元作为海军的补助费用。虽然30万只是天皇一年活动经费的十分之一,但他的举动令全国华族和官员为之感动,纷纷捐款,后来的议员们也把薪水的四分之一拿出来捐助海军建设。所以从经费上讲,日本比清廷要占优势的。
北洋海军到了后面这几年,都处于停滞发展的阶段,装备不更新,炮弹不添置,海军组织形式还属于封建军队,而日本海军已然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部队了。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北洋似乎占据到了压倒性优势,但自家人知道自己事,李鸿章在开战前夕,对朝廷的回复是,北洋海军可用的军舰仅仅只有八艘。而“亚洲第一”这个称号,是在1888年,自取得这个称号之后,北洋再没有添置一艘新军舰,再没有购买过任何军火,而这一时期,正是海军舰艇涉及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艇,放在10年之后,早已经处于落后水平了。
同时,就是李鸿章说的这八艘军舰,当时的技术状况也让人堪忧。主力舰“定远”、“镇远”服役年限都在十年以上了,其他六艘也在6、7年上下,基本处于濒临淘汰的边缘,而且北洋海军日常的出巡任务十分繁重,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严重的消耗,使得军舰的速度变慢,丁汝昌曾多次申请大修,但都得不到朝廷的回复。
更夸张的是,为海军提供燃料的开平煤矿,为了经济利益,无耻地将原先供应给海军的优质煤都替换成了劣质煤,本身舰艇动力系统已经开始老化,再加上使用劣质煤,情况可想而知。
北洋海军当时的炮弹也严重不足,当时海军的高爆弹都是购买军舰时附带的,年代非常久远,尽管船员百般爱惜,但当时的情况已经不能让人放心了,而国内的制造水平有限,只能制造实心弹和普通高爆弹,且高爆弹在战前也只生产了100多颗,这100多颗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充分爆炸。
反观日军的主力舰,专门制造了克制“”定远”、“镇远”的三艘“松岛”级战舰,还有同时代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对比北洋海军8艘动辄服役7年以上的军舰,日本军舰9成以上都1891年以后服役的,在这些军舰上,装备了大量的旧式军舰的杀手锏,两支海军其实已经分处于两个时代,亚洲第一海军的名号早已经干杯日本联合舰队占去了。
我们甚至不用去分析战争怎么打,就能看得出,这一战还没开始打,北洋已经输的差不多了,除非日本海军的战略指挥比北洋还糟糕,不然笔者实在想不北洋海军如何“可胜”的?
原本可胜的“甲午海战”,为何会遭受失败的结局?
导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人心,其次是设备技术原因!清晚期一系列自绝后路政策加上外强列国的压迫,一昧的割地退让求和使整个国家名族的战斗心里逐步垮塌。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是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