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古代各朝代考核武状元的项目不同,基本功、拳术套路、十八般武艺等都在考试争雄之内,总之,争夺天下英雄武壮元一职,必须有一项“绝技”精通擅长,技高一筹才能夺冠。

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武状元不是选保镖,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武功超群才能带兵的。

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带兵的先例,战果还颇为不错。

这是因为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是作为基层军官带士兵去厮杀,那是两回事。

但武状元考试还是需要一定身体基础的。

毕竟打仗是非常艰苦的,古代医疗又差,如果没有强壮身体怕是直接死在路上,更别说作战了。

武状元考试基本分为这几个部分:

在清代,需要通过这些测试标准。

马射:三个靶,靶间距175尺,骑马射箭,来回一次,射6箭,3箭中靶为合格;

步射:马射合格才可以进入步射,用3力弓射箭,靶高5尺5寸、宽2尺,距离射手150尺,射6箭中2箭合格;

技勇;步射后进入技勇比赛:

1、拉弓,有8、10、12力三种等级;

2、舞刀,刀重有80、100、120石重三种级别;

3、举石,石头有200、250、300斤重三种级别。

三项内容合格标准:拉弓弓必须满,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举石必须离地一尺,否则就是不合格。

以上都很简单,射箭是当时士兵军官基本素质。如果你连射箭都不会,或者达不到一定水平,还打毛的仗,给敌人做箭靶子去?

至于舞刀、举石主要是测试你的力量和灵巧性。实际上,舞刀等于今天的举杠铃,举石就是举重,考察你的基本身体素质。

这还没有完,还需要文考。

文考:默写武经一段,字迹工整、没有错漏即合格。

当然,武经默写是随机的。

这个文考是保证考生识字。当然,这个识字不是秀才那样能够做文章,却可以看得懂兵书,能够学习战略战术。

如果是不识字的老粗,想要成为高级军官是非常困难的。

需要说明的是《武状元苏乞儿》里面那种两人格斗,武状元是不考试的。

这种没有什么意义!

人家需要的是军官,不是杀手,单挑打赢一二个人对军官来说没意义。

武状元考试,现在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军官需要的是强壮的身体素质,最基本的作战技巧,其余就是学习如何带兵作战了。

所以,武状元身体素质很高,但不代表擅长搏斗。

原则上,如果武状元成为军官,手下都有至少一二百人。这种情况下,武状元要尽量避免自己去和敌人搏斗,因为这样可能导致自己伤亡,使得群龙无首。

退一步说,既然有一二百士兵,什么时候轮到让军官去亲自搏斗。真到了那个地步,基本就是全军覆没了,多一个能打的人也没有什么用处。

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说到武状元,由于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侠文化的熏陶,今人眼中的武状元总带有点神秘的玄学色彩。在民间语境下,与之相关的传说大多沾着江湖气息,仿佛市井游侠和新科武举本是同源所出。事实上,武状元以及产生他们的武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和清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江湖门派相去甚远。

武举起源

武举制度最早设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规定“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试长垛、马枪、翘关、擎重,以为等第之上下,为之升黜”。其中“长垛”指射箭技艺,“马枪”指骑马使枪,“翘关”指抬起城门的大木栓,“擎重”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举重。

不过,唐代初创武举,影响力微弱,还没有“武状元”的概念。唯一令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唐大将郭子仪,史书也仅记载他“武举高等”,没有详细名次。

先看一看不同朝代的武举是怎样的

唐代武举

表面上看,唐代武举似乎公平公正,有利于底层民众的阶级晋升。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武举制的创设只是为了培养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众仍很难挤进武职系统。

单是“马枪”考试一项,就足以把大部分底层家庭排斥在外——一般人根本承担不起战马的开销。即使除开马术考核不谈,要做好“翘关”、“擎重”两项,也必须经过充分的肌肉训练,并非当时一般家庭的营养条件足以供养。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勇猛的武士阶级天然只能从富裕家庭中产生。清末民间尚有“穷文富武”之说,所言不虚。

宋代武举

而到宋代,士族衰微,庶族崛起,文科举几乎彻底取代了原有的门阀文官体系。而对于武科举,宋人也有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

宋代武举增设“策对”考试,要求应试者熟知“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门栏。同时又降低马术、力量等受家境影响的考试门栏,使许多读书人获得了应试武举的机会。只是如此一来就限制了武艺高强者入仕,故增设“绝伦科”,降低“策论”标准,提高“勇武”标准,专门收纳武艺高强但文化素质较低的考生。粗看之下,宋代武举颇有近现代军校考试的神韵。毕竟为将者首重智取,没必要太苛求个人武艺。但宋朝武举人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未能靠智慧率领宋军碾压周边蛮族。宋代几位名将,诸如狄青、岳飞、韩世宗等人,都是职业军人出身。

明代武举

明朝至中明土木堡战役后,世袭武臣地位下降,文官开始直接统帅军队,武举通路才逐渐对外开放。明代武举和宋代武举颇为类似,非常重视“策论”,或许可看作是科举文官逆袭的结果。在武艺考核方面,明代武举并没有什么新奇创造,仍以弓马技艺为核心。

虽然明代除崇祯朝外从未举行过武举殿试,民间依旧诞生了“武状元”的称谓。可惜明代武状元在行伍中的成绩平平无奇,尚不如某些科举文官出彩。明代的几位名将,诸如张辅、戚继光、李成梁等,或为行伍出身,或为世袭武官,没有一个是武举出身。

清代武举

到清代武举的地位较之宋明两代有了很大提升,并且更注重武艺考核。“策论”考试内容简单,默写一段兵书即可。武艺比试则内容丰富,难度系数较高,分为步射、骑射、舞刀、举石等项。1885 年,曾有法国人在南京观看了武举的省试,饶有兴致地把考试过程通过文字和绘画方式记录了下来。在众多考核内容中,最有趣的一项是“射地球”,要求应试者必须在骑马状态下用特殊形状的箭头把皮球从隆起的小土堆上射下来。如果弓力不足或精度不准,很难成功。

遗憾的是,虽然较宋明武举大不相同,但清代武举也只是替朝廷选拔了一批气力大、善弓马的勇士,没有产生过哪怕一位战绩卓著的名将。

结论

我们综合唐宋明清四代的武举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武举考试制度只能考核那些“便于考核”的技能。对于“帅才”这种内涵极度复杂的能力,只有战争才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不过,纯粹的武技考试,起码还能选拔出弓术、马术、膂力等上佳的勇士,像宋明这样的“策试”武举就只能量产出连武艺都不合格的书呆子而已。

所以不难看出不同的朝代是对武举的要求不一样的,唐清注重身体素质更多,而宋明培养的更多是武艺不行的书呆子。

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谁说传统武术不行了?这和考不考武状元没有关系,无非是近些年来有的人恶意炒作,有的人无知而跟风而已。你说传统武术行,传统武术行;你说传统武术不行,传统武术还是行。

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谢谢邀请,传统武术不是不行,而是随时代的更迭人不行了。现在的生活休闲丰富多彩,诱惑太多。一切向钱看,利益为上,枯燥乏味的训练渐渐被人抛弃。轻松愉快的训练方式提倡,好的格斗技术没有高强度的、枯燥的训练哪里会有好成绩?武状元相当于现代的职业运动员,骑射,石锁,拳脚,器械是最基本的。速度,反应能力,力量,耐力这几个方面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现代所谓传统武术爱好者这几方面都是不合格的,最为基础的几大技击因素都不合格又能把传统武术发挥的如何淋漓尽致?我练的是武术气功,和武术有一定的联系。就我们这种养生健身为主的气功,所传承的马步桩都需要每次一小时以上,那种专门练技击的强度就更不用说了。

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近几年传武练习者与现代搏击的对抗,往往以传武练习者的惨败而告终,于是好多人觉得传武根本就不行,真的是这样吗?

现代传统武术练习者为什么屡战屡败

记得李连杰在节目中说过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

现在的武术当然是花架子,我们建国以后的方针就是说武术是一种运动,是表演的,是增强人体质的一种运动。真功夫是什么?就是杀人最快的功夫。过去习武的人练武就像现在的人考大学一样,他十年多练一个东西出来,可以出来谋生了,保家护院,做镖师啥的,那是他的职业,关键时刻是要和人玩命的,你说他的东西不厉害能行吗?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你十年学一个东西出来,你打谁去?打谁你都犯法。

关键就是时代不同了,和平年代杀伤力强大的传统武术已经很少能派上用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传统武术都是改编过的,是删减版的,或者你干脆说它是假的也可以。用这种武术怎么可能和现代搏击的职业选手相抗衡。所以那些所谓的传统武术练习者甚至大师输得一点都不冤枉,不输才怪。

许多人都只注意到李连杰说得那些话的前半段,而没有注意后半段。后面的话足以证明过去的传统武术绝非浪得虚名,实战能力绝对很强。李连杰的师父吴斌曾经带着李连杰遍访明师,要知道那些老师傅大都是一些有传承的老一辈武术家,都是有真功夫的,所以李连杰后来才能被称为“功夫皇帝”。他说得话绝对有说服力。

失去了冷兵器时代的大环境,即使练到正宗的传统武术,没有实战机会,再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太多的练习时间,水平再高也是业余水平。传统武术的业余水平对抗现代搏击的职业水平,传统武术焉能不败。说白了两种武术的练习者的对抗是两种水平的对抗。

这就是传武练习者屡屡失败的原因。

武将需要具备的身体素质

古代武将们平时主要的训练项目有战阵操练、拳术、骑射、器械等。这也是些体能和格斗技能之类的,和现代部队训练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无外乎就是力量,耐力等方面。

冷兵器时代古代武状元和现代部队最大的区别就在器械方面。武状元十八般武器肯定要样样精通,现代就部队就没有那么注重器械了,顶多是有一些匕首之类的短兵器训练。

小结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多年积累下来,来自于战场的武术的实战力怎么可能不强?不能因为一些人的失败就否定传统武术。就像我的偶像李小龙先生说的那样“任何拳术练得不好,都是软手软脚的”。说白了关键还是在于练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