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海军的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是什么情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苏联一个很有趣的尝试。

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其实就是航母。

1959年,苏联第45中央研究所完成“战斗机浮动基地”的设计方案。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建造轻型航母,然而被苏联海军否决了。

1968年,苏联涅瓦设计局完成了ABΠ 轻型航母的设计方案,再次否决其建造计划取消。

起“战斗机浮动基地”的名字,其实同二战期间将STG44自动步枪命令为MP43冲锋枪的道理一样,忽悠领导的。

因为当时主政的赫鲁晓夫以及苏联海军高层,都反对新建大型航母,强调核战争期间发挥导弹舰、潜艇、战机的作用。

实际上,苏联的航母早就有建造计划。

二战中苏联海军实力薄弱,只能用于近海防御。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实力增强,斯大林曾批准了航母的研究计划。

到斯大林死的时候,苏联已经推出了可以搭载40架米格19战斗机的2万吨航母概念。

不过,当时苏联海军百废待兴,普通的护卫舰、驱逐舰尚且严重不足,远洋作战军舰奇缺,只能靠潜艇支撑。

这种情况下,去建造航母不符合国情,况且也缺乏经验。

而赫鲁晓夫对航母的反对,也导致苏联航母步履艰难。

即便如此,赫鲁晓夫其实不是反对航母,而是反对大型航母。

在他的默许下,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在50年代末期退出了轻型直升机航母的计划。

这个计划被赫鲁晓夫认为比较可行,在1958年得到批准。

相反,“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则在第二年被拒绝。

轻型直升机航母在就是著名的莫斯科级航母,在1965年下水服役。

随后就是基辅级航母,开始搭载垂直起降战斗力;再后面是我们的辽宁号,瓦良格级航母,可以滑跃起飞常规战斗机。

但最后采用弹射器的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建造了一部分,苏联就解体了。

如果苏联能够在坚持10年,这艘性能不错的航母就可以服役了。

大家要注意,基辅级航母可以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是70年代在建造号以后下水的。

在20年前的50年代推出“战斗机浮动基地”,当然会碰得一鼻子灰了。

苏联海军的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是什么情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获得的一份情报摆在了中央情报局长沃尔特史密斯的案头,说苏联人打算搞一个苏联海军“战斗机浮动基地”,这个情报让美国人坐卧不安,纠结了很久。

多年之后,他们才明白,所谓的“战斗机浮动基地”其实就是航母。

这就像中国的汤圆不叫元宵叫宵夜,燕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叫北京叫北平,演员不叫演员叫艺人一样。

“战斗机浮动基地”就是导弹防御舰和航空母舰的结合体。

“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的酝酿在50年代初,但出炉在50年代末,真正实施就进入六十年代了。

该计划的主要制定者是苏联海军作战部,执行者是苏联第17中央研究所和第45中央设计局,核心任务就是讲导弹防御舰和具备防空功能的舰艇有机糅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物体——战斗机浮动基地。

为什么不直接叫做航空母舰,而是要拐弯抹角,叫做“战斗机浮动基地”,莫非是苏联人太含蓄吗?

苏联是个诞生强人的时代,五十年代末,苏联是强人是赫鲁晓夫,

领导人在国内有很高的威望,他们想干什么,没有干不了的。

该计划出台的背景,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看过北约军事演习一个短片,看到北约的导弹威力很大,就做出一个批示:我们要大力搞导弹火箭,一定要搞出名堂。

这时候,部下把五十年代初海军作战部门的计划拿给了他,说现在航母很吃香,战斗力杠杠的,赫鲁晓夫看后非常感兴趣,当即打算圈阅,批准这个计划。

当时的计划是在五年的时间,建造至少9艘排水量在5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

但是后来有人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大型军舰没有用,就是一艘艘移动棺材,在火箭和导弹的打击面前无能为力。

美国军队高官也是这样说的,北约的杂志也是这么说的,他们的论点是“航母无用”。

当时的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元帅作为内行人,非常明白,航母是航空兵的保护神,没有了航母,飞机就没有用武之地,而且作战能力就受到制约。

于是海军元帅就对政治局外行领导内行的言论拍案怒斥,惹得赫鲁晓夫非常不爽,觉得他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他的发火在针对自己的,是无视自己的权威。

于是赫鲁晓夫一怒之下就撤销了这个刺头的海军领导职务,降职为中将。

接替他担任海军领导的,是戈尔什科夫元帅。

此人是个绝对的内行,但非常讲究策略,用句大白话说是个滑头。因此此人当了三十年的海军司令,经历四位领导而不倒。

美国前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都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说“苏联海军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境地,是他天才般的领导才能的结果。"

所以,戈尔什科夫元帅上台后,不跟老大硬碰硬,而是采用迂回策略。

他告诉赫鲁晓夫说,老大我们不造航母,它没用,我们造“载机巡洋舰”或者“战斗机浮动基地”好不好。

赫鲁晓夫一听,觉得顺耳,可行,就同意了。

就这样,赫鲁晓夫对计划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原来的九艘改为两艘,排水量也降低了很多。

但即便如此,这个计划也走走停停,进展非常缓慢。

着急也没用,上级不重视。

1962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出动8艘航母,180艘军舰迅速封锁了古巴海域,苏联的船只不的不乖乖低头认输。

赫鲁晓夫这个伟大领袖,在全世界面前不得不向美帝认怂,心里无比憋屈。

这时候,他才想起了库兹涅佐夫的逆耳忠言,想起戈尔什科夫元帅的计划,如梦初醒,这才下决心建造航母这个移动棺材。

11967年,苏联第一艘航母莫斯科号横空出世。它的标准排水量11920吨,满载排水量15280吨。

该型航母可搭载14架卡-27直升机,固定翼的垂直起降飞机也能够在上面工作。

但是为了老大的面子,戈尔什科夫元帅不叫它航母,还叫载机巡洋舰。

平心而论,莫斯科号航母属于第一代航母,跟美国的航母不是一个档次的,称其为航母有点勉强。

直到七十年代,苏联的基辅级航母问世,老大哥才有了真正的航母。

苏联海军的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是什么情况?

苏联海军“战斗机浮动基地”(PBIA)其实就是基于导弹防御舰和防空舰的一种护航航母

“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PBIA)是在1959-1960年期间,由苏联第45中央研究所(NII-45)和第17中央设计局(TsKB-17)联合开发的一个造舰项目。该项目实际就相当于由导弹防御舰和防空舰组合而成的一个护航航母。

为什么不直接称航空母舰,而要命名为“战斗机浮动基地”?

这是因为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导弹火箭相当痴迷,并大力发展导弹火箭项目,极力推崇建造导弹巡洋舰,导弹防御舰和防空舰。早在1951年,时任海军部长(即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就制定了一项新的造舰计划。计划要求建造至少9艘大型航母,并且开始着手设计排水量为6万吨的新重型航空母舰。

但该计划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后。1955年,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将该计划中建造9艘大型航母减为只建造2艘。赫鲁晓夫认为,大型军舰就如同一具“浮动的棺材”。赫鲁晓夫发表这番定论后,甚至连“航空母舰”四个字都属于禁忌词语,谁也不敢再提,更别说有人出来支持新型航母建造计划。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航空母舰,海军航空兵机队将如同虚设。无奈之下,才改名称为“战斗机浮动基地”,以免因涉及“航空母舰”而犯“政治错误”。

“战斗机浮动基地”计划发展结果

最初,“战斗机浮动基地”的研发是由第45中央研究院(NII-45)负责。后经过苏联国家造船委员会的审议,将设计大纲委托给第17中央设计局(TsKB-17)具体负责。

“战斗机浮动基地”设计的排水量约为30000吨,搭载30架战斗机,4架雷达巡逻机和2架直升机;武器装备有8门57毫米双炮,2套M-1短程防空系统。

1956年1月,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接替库兹涅佐夫出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位置(他担任海军总司令长达30年)。不幸的是,“战斗机浮动基地”的建造计划最终还是被苏联海军司令部否决!

苏联海军造船总局(GUK)根据谢尔盖·戈尔什科夫的立场作出结论:“舰载战斗机不是海军舰艇编队防空作战的有效手段。因此,花费大量资源来建造舰载战斗机平台极不合理。”而在戈尔什科夫的一些演讲和著作中,航空母舰甚至被称为“侵略性武器”。

在赫鲁晓夫的“努力”下,苏联海军发展航空母舰的计划被中断。而美国海军趁机大力发展航母舰队,并且舰载战斗机在防空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1962年1月,苏联批准开发直升机航母(代号“项目1123”),而此时的美国已经拥有20艘新航母。

赫鲁晓夫“被退休”后

1967年,苏联“1123项目”首艘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开始服役,但该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属于反潜导弹巡洋舰。第二艘“列宁格勒”号于1968年底开始服役。

出于战略需要,苏联海军决定建造新一代可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代号“项目1143”),由涅夫斯基工程设计局负责航母设计,雅科夫列夫设计局负责设计舰载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结合小型甲板和导弹巡洋舰的设计,苏联开发了基辅级航母(西方称航空母舰),苏联自己称为“重型航空巡洋舰”(TAVKR)。

基辅级共建造了4艘,分别是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和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