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缅甸政府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基本就是这几个:
第一,缅甸民族原因。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5000多万人口中,缅族占百分之六十几,其余都是少数民族。
缅甸少数民族众多,主要的法定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孟族(2%)、克钦族、克伦尼族(1%)、钦族(2%)、若开族以及华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
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是聚集居住,很多还是自治,同缅族还有民族仇恨。
第二,缅甸的历史原因。
缅甸的东吁王朝、贡榜王朝时代已经很强大,但对于北方地区并没有实质性的控制。
北方的山区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割据,由地方土司控制。
这些土司只是形式上归属贡榜王朝,其实完全是土皇帝。
他们同时向缅甸贡榜王朝和中国满清称臣,两面投机。
缅甸和满清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大战,也是因为争夺这些土司而出现的。
其实,何止是贡榜王朝,就算英国殖民时期,北方山区也是自治。
英国人甚至不在山区设置政府,只是每年派几个行政官员去山区巡视一番而已。
第三,缅甸地理原因。
缅甸北部有着全世界最为恶劣的地形,包括复杂的山地和密林。
这里一些地区,直到今天也是难以通过。
缅甸北部盛产玉石、鸦片和木材。但对于缅甸古代人来说,只有玉石和鸦片是之前的,优质的木材一文不值。
为什么?
因为玉石和鸦片体积小,可以通过马帮运输离开山区。而木材体积太大,根本就运不出去。
就算勉强运出去一些,运输费比木材的价值还高,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依靠这些山区,少数民族可以长期武装割据。而缅甸政府对于这些地区,很长时间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过于贫穷,天高皇帝远。
第四,缅甸少数民族凶悍的原因。
自古以来,缅甸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民都是很凶悍的。
以佤邦来说,也就是中国的佤族,总人口才60万,其中佤族50万。
在我们汉人来看,区区50万算个鸟蛋,也就是汉人一个县。
然而,佤邦联合军却骁勇善战,一直保持割据地位到今天。
今天的缅甸政府军至少有50万规模,拿区区一个佤邦联合军就是没有办法。
在英国殖民缅甸时期,缅甸殖民地军队中一半以上都是北方的克伦族、克钦族、掸族等少数民族士兵,因为他们战斗力很强。
为什么缅甸政府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缅甸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邻国,至今仍冲突不断,不时就会有新闻报道,缅北冲突过程中有流弹落入中国境内,给中国边疆稳定带来非常大的不安定因素。
▲缅北冲突不断
那么为什么缅甸自1948年独立70年以来,至今没有完成统一,缅北武装和政府军一直处于军事对抗状态,缅甸始终处于支离破碎状态呢?
小油瓶认为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缅甸政府背弃《彬龙协议》众所周知,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虽然缅族人占到了缅甸人的大多数,但是缅甸境内仍有130多个民族。
▲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分布图
特别是在缅北地区,在二战结束前有很多少数民族甚至都是由依附在中国的吐司进行自治,他们从内心认同中国文化,譬如佤族、克钦族、掸族、德昂族都是华夏跨境民族,他们现在还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是亲戚关系,可以说是山同脉,根同源的关系。
▲至今仍使用汉字、说中国话、打中国移动电话的果敢自治区
在二战结束以后,缅甸也乘上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东风,成功走上了独立的道路,与此同时,各个少数民族也要求自治,1947年昂山素季的父亲为了争取缅北少数民族的支持,制定了《彬龙协议》,规定少数民族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但是没过多久,缅甸政府就翻了脸,剥夺了少数民族从政和治理国家的权利,至今仍不给缅甸少数民族合法身份。
因此缅北各族人民纷纷组织武装,对抗中央政府,内战持续至今。
冲突的根本在于利益分配缅北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主要矿藏就有翡翠玉石、蓝宝石、红宝石、金、银、铜、镍等等
▲缅甸的金矿有一半处于缅北地区
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当地自治政府的主要收入,而缅甸的中央政府不愿放松对资源的控制,难以割舍利益,与地方分享对资源和电力产出的控制权。
▲全球90%的翡翠原石来源于缅北的克钦邦,此处出产的原石也最为优质。
特别是2008年出台的《缅甸宪法》规定,自治地区和邦政府对宝石、金银、硬木等资源对资源无控制权,也没有规定地方政府能从资源开发中获得收益。
因此中央和地方自治政府的矛盾分歧也就越来越大。
2011年克钦武装与政府军爆发冲突的主要诉求就是要求缅甸政府归还自1994年收归中央的玉石交易权。
所以主要无法达成一致的利益分配方案,冲突就会一直存在,利益分配才是冲突的根源所在。
外部势力干预▲缅甸北邻中国,西接印度
中印都是亚洲大国,自然会对缅甸的政局产生影响。
不少印度人也时常在缅甸西部与缅甸境内的内罗兴亚人搞联合。
与此同时,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也不甘心放弃对缅甸的影响力,他们频频干预缅甸的内政,缅甸武装也时常获得西方的支持与援助。
所以缅甸冲突并不单纯的是一场内部冲突,幕后也隐藏着外部国家干涉的影子,是一场大国之间的博弈。
综上所述,背叛《彬龙协议》多民族利益分配不均是缅北冲突的根本,再加上国际势力背后的推波助澜,缅北冲突才会冲突不断为什么缅甸政府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缅甸今天所发生的民间武装与政府军对峙的局势,其实是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的,可以说缅甸的历史上基本上就没有过统一的时候。
首先,缅甸这种好似分裂的局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缅甸这个国家多民族的特征。
可能有人会说,咱们中国也是多民族国家,但是为什么我们却一直是统一的呢?
缅甸分裂的根源就是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最重要的是缅甸并没有像咱们中国一样,汉族一家独大,可以压倒其他族群,但是缅甸不是这样的,缅甸并没有出现一个强大的族群,所以很难统一存在。
其次,我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就是历史的传统
早在几百年前的时候,缅甸就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因为当时的缅甸的南部氏贡榜王朝,而缅甸的北部却又要面对更为强大的清朝,所以缅甸的很多独立的族群都是采取的投机策略,两边都不得罪,只是在名义上承认王朝的统治。
正是因为缅甸内部并没有真正统一过的历史,所以即便是在如今也只是名义上的遵从国家而已,因为说到底其实还是各个民族内部的统治,多个民族联合起来组建的国家。
当然,现如今还有一个特殊的武装组织,那就是扎根已久的贩毒集团。他们扎根在缅甸的深山老林,通过贩卖毒品,积累了丰厚从财物,拥有不亚于政府军的武装。
为什么缅甸政府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缅甸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缅甸的缅族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甸和其他少数民族互相之间的矛盾就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缅甸的地理条件,很多少数民族都割据一方,政府军队都很难以进入这些个地区,所以缅甸的少数民族,先后组建了几十支反政府武装。
缅甸的民族矛盾始于殖民地时期,到了19世纪,英国人在缅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利用当地民族的上层实行间接的统治。
到了42年日本侵入缅甸,当时的缅甸联邦的昂山将军,想要借助日本人的势力实现缅甸的独立,当时的,克伦族等族却和印度人穿一条裤子效忠于英国,所以在那时昂山统一缅甸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和缅甸独立军的斗争就白热化了,导致克伦族1800多人死亡。
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在缅北,和克钦族和掸邦一起联合组建国家,1947年的2月,昂山与少数民族代表在掸邦的彬龙镇签署了《彬龙协议》,同意了少数民族就联合建国提出的条件。
缅甸政府军
1947年的9月24日各族的政治力量经过较量和利益均衡后,制定了缅甸联邦的宪法,这个宪法容许少数民族上层拥有世袭权,还规定了掸邦和克钦邦,在十年后可以投票决定是否还留联邦内。
但到了缅甸的吴努时期,中央政府想要收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一些权利,对原来少数民族上层的各种权力进行限制削弱甚至收回。1949年一月,克伦人开始闹分裂,发动的武装叛乱,想要组建克伦人的国家,这时其他少数民族也都要求民族独立,或者是要求更大的自治权,缅甸的各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到了奈温时期,国防军总司令出身的奈温,发动了军事政变组成了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对国家进行了统治,奈温军人集团想要靠武力征服少数民族武装,结果是民族武装在不断壮大,导致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的武装之间矛盾尖锐。
从那时起民族武装和中央政府军队之间的矛盾就没有缓和,经常你来我往,拳打脚踢,兵戎相见,到了1988年三月缅甸掀起了声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奈温不得不辞职。
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的苏貌又发动了政变,对国家实行军事管制,接管了政权,这就是新军人政府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做了调整和改革,有17支民族武装与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得到了缓和。
缅甸少数民族武装
2014年二月第二次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组织的峰会召开,会议发表了声明说将与中央政府签订全国性停火协议,开展政治对话,实现国内和平。
这次会议佤邦联军和全国民主联盟军没有出席会议,而到目前又有几支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府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各种战斗又在进行,这都是由于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这种矛盾还将继续下去。
为什么缅甸政府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现在的缅甸范围内历史上就没真正统一过,虽然缅甸主体政权确实一直想统一。缅甸北部连绵的高山,西部的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这些都阻挡了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的政权控制这些地区的举动。
在英国人控制缅甸的时代,英国人为了控制维持殖民地秩序等成本,对缅族、孟族、若开族居住的平原或沿海地区实行直接统治,而对掸、克钦、钦和克耶等少数族群聚居的山区则实行间接统治,保留了当地的传统制度和少数族群上层的特权地位。整体的思路是对作为主体民族的缅族进行架空,以避免人口主体形成近代化的社会运动能力,军警等强力部门多从克伦族、克钦族、钦族中招募,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基督教,将少数民族上层送往英国教育,培育了亲英势力,克伦族的民族主义团体出现甚至比缅族早了几十年。而到了二战中,这种结构冲突导致缅族加入了日本一方,幸亏昂山最后及时转投盟军阵营,让缅族避免了作为战败方的处置。
1947年2月,同盟领袖(包括昂山)、掸邦土司、钦族和克钦族及英国政府代表,在掸邦彬龙镇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代表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彬龙协议》。该协议确定缅甸从殖民地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治,这些原则在1947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强调各少数族群自治权的《彬龙协议》是之后缅甸联邦得以建立的基石,反映了当时各方达成的共识。然而《彬龙协议》中也存在大量问题,比如“联邦”和“联盟”的概念模糊、“法制”之下的个体自由原则与反抗由英国殖民统治所带来的社会解体和“经济瘫痪”的社会责任原则、完全忽视了克伦邦、缅甸政府根本没有能力落实等等问题。1947年后,族群没有缓解,而在昂山被刺杀后继任的吴努政府很快陷入了大缅族主义和民族地方的武装割据这种对抗里。当然一般认为,缅甸政府放弃履行《彬龙协议》承担着主要责任。“一种宗教、一种语言、一个国族”理念是缅甸政府在昂山遇刺后的一贯立场, “佛教、缅语、缅族” 在国家范围内的同质化,也就是对非缅族群体进行强制 “缅化”,因此这种政策没有太多的妥协余地。
1962年3月2日,奈温发动了军事政变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1947年宪法,而历届军政府对于“联邦政府制度”其实都不认同,缅甸军方对此立场颇为强硬。某种程度上,军政府需要缅甸国内处于持续的“紧急状态”才能获得执政地位或者发动政变的合法理由。军队力量过强也导致了时至今日民盟政府对于军队的不信任状态。当然,今天的民盟政府同缅甸军队之间有着一定的妥协共识,不至于无法合作。
另一方面,民族地方则维持着较为落后的组织结构,其封建主义特点十分显著,而这也在内战中被逐步固化。此外,虽然民族地方派别众多组织庞杂,但是在争取自治权这点上保持着高度一致,换言之民族地方总能为了自治权而开展集体行动,这也加大了缅甸政府推行大缅族主义政策的难度。
总体上看,缅甸国内冲突不断的原因在于其弱势的中央权力、澎湃的民族地方自治要求和失败的宪政建设。持续的冲突导致了为冲突而生的利益结构固化,以及相关社会记忆中的积怨,这些让和解在各方内部都难以被顺利接受。缅甸政府希望能尽可能扩大单一制的范围,维持单一制和民族自治并行的制度。而民族地方更倾向于维持拥军自立、地区自治的地位。因此双方缺乏谈判的共识。
缅甸政府并非完全不想解决这一问题,在吴登盛政府时期就提出了“全国族群和解路线图”,但到2015年10月,经过九轮谈判,缅甸中央政府才同力量较弱的八支武装组织的代表签署了所谓的《全国停火协议》。全面持续的停火是谈判的第一步,之后才有办法建立足够的信任,并进行谈判。而在2015年民盟获得大选胜利后,在昂山素季提出了“21世纪彬龙会议”,不过这样的和解需要打破2008年宪法的框架,这点同样非常困难。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缅甸民族和解不会有太大的进展,修宪并明确民族自治权,并且真正的实力派民族地方武装停火并参与和平谈判才是冲突能够解决的基础。
为什么缅甸政府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云享来答。
缅甸的民间武装准确的说是应该叫“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中这其实是由缅族人控制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
缅甸政府与民地武之间的冲突有多严重呢?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组建了数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装,其中以面积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邦掸邦和克钦邦冲突最多。缅甸至今未能全面结束内战,实现全国和平,国内大大小小冲突不断。如2014年12月缅军与东北部缅中边境地区民地武爆发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上百人死伤;2017年3月,掸邦北部果敢地区发生民地武军事冲突,造成包括平民在内大约30人死亡;2019年1月,民地武袭击位于若开邦北部布迪当镇区的4处警察哨所,造成13名警察丧生、9人受伤;有数据显示,自2019年1月初开始,政府军与若开军在若开邦北部的交战次数已经超过一百次......
为什么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这么严重呢?主要是缅甸存在太多历史遗留问题。
一、各民族多,各民族矛盾深。缅甸有135个民族,68%为缅族,少数民族占30%以上,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掸族、克伦族、孟族、克钦族、克伦尼族、钦族、若开族等等。较早生活在缅甸地区的是掸族,1世纪左右克伦族先人进入缅甸地区,9世纪前后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团的缅族先人因为战争被迫南下进入缅甸地区,并由游牧型文化转为农耕性文化。缅族骁勇善战,三次统一了缅甸,但缅甸的“统一”与中国古代王朝达成的“统一”并不相同,各少数民族部落仍然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独立。而且并未长久,断断续续只达到600多年的统一,因此未能形成稳定统治,融合各族人民,反而矛盾不断加深彼此结下不少仇恨。
二、殖民时期,英国分离管制。英国入侵缅甸时,便是利用缅甸各民族的矛盾各个击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英国政府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管理,对缅族为主的缅甸本部实行的是现代行政体系统治方式,建立行政、司法制度,直接进行统治。而对少数民族地区则是间接统治,保留了“土司制度”,承认他们的独立性,给少数民族上层利益,间接统治人民。缅甸本部与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殖民方式,让少数民族在往后的治理中倾向于自治方式。
三、建国之后,政策执行分裂。“缅甸”的全称叫“缅甸联邦共和国”。英国殖民时期各个民族独自自治,建国时各民族放弃各自建国,而是想在一个国家体制下各邦自治,于是各民族在1947年签署《彬龙协议》成立联邦制国家。所谓“联邦制”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权利,就像美国各州有各自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自己辖区内行使职权。然而在接下来的治国过程中,政府想要控制了所有的国家权力,于是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废除当时的联邦宪法,将缅甸实际已变成单一制国家。政府与各少数民族在自治权、经济支配等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导致摩擦更为剧烈。
各民族在1947年签署《彬龙协议》
缅甸国内冲突对周边国家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内战导致成千上万民众流离失所,并且大量难民涌入中国境内躲避战火,造成中国社会不安。除了难民进入中国境内外,还时不时有流弹落入中国境内,使得国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比如前几年缅甸的一次炮击,就造成我5名平民死亡,8人受伤。
虽然这几年缅甸政府与多个“民地武”签订了全国停火协,但是目前,仍有大约部分尚未签署全国停火协议。我们也十分期望缅甸国内能够尽快实现和平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