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过来会怎样,能挽救吗?

如果将明朝皇帝的顺序调换能救大明吗?我的答案是能救,但救不了全部,使大明偏居江南是完全没问题的,而长江以北的土地基本上是守不住,只能丢给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多尔衮的清军了。

一、首先我们来对比下明朝的首尾两位皇帝

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说到老朱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了,少年丧失双亲、做过和尚要过饭,即便是同为草根出身的汉高祖刘邦都比他身份高一等,人家好歹还做过泗水亭的亭长。但是从朱元璋最终的成功中我们不难看出,老朱身上有多种优点值得后世帝王学习,首先就是他知人善任、广采众议;其次是他勤于政事、知民之苦;第三是他胸怀韬略,深谋远虑;最后他知道进退、懂的取舍。

明朝的亡国之君,明思宗朱由检。虽然在为政的十七年间坚持克勤克俭,但是由于崇祯用人多疑、刚愎自用、举棋不定的性格,导致他在位期间首辅和守将更换频繁,君臣之间分崩离析,使得本就千疮百孔的政局,越发的糜烂和衰败,致使大明断送在了这位“非亡国之君”的手上。

如果将他们祖孙二人调换位置的话,先不说崇祯能不能有老朱的能力创建大明,单说老朱在晚明内忧外患不断、干旱瘟疫侵蚀的情况下,如果朱元璋不选择“弃北偏安”的话,即便是秦皇汉武复活相助也难保全明朝此时的局面。

因为此时天时、地利、人和对大明都不利:先说天时,此时正值明清小冰期,自然灾害即便是现代人也无能为力;再说地利,由于天灾不断,使得大明内外起义不断、侵扰不断,使得大明不得不分兵抗之,所以此时应该养精蓄锐、再谋发展;最后就是人和,以老朱人狠话不多的手法确实是可以掌控晚明的政局,但是杀大臣这个风气也是从老朱开始流传下来的,所以人和也只能和一半吧。

综上所述,我认为老朱最有可能选择偏安江南,保存实力养精蓄锐,代时机成熟在收复北地。

二、其次我们再来对比明朝的盛世之君和怠政之君

经过朱元璋三十多年的建设,明朝开始走向繁荣,后在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大明正式进入了鼎盛时期,期间不管是经济、文化、外交还是军事,都可称之为明朝的顶峰时期了,堪与文景之治、贞观开元盛世相媲美。这一切与成祖的英明神武、仁宗的端静仁和、宣宗的贤德有为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开创“永宣盛世”的那三位皇帝,造成大明灭亡的神宗朱翊钧和熹宗朱由校可以称得上是不肖子孙了,明神宗最起码在登基的前十年还产生过“万历中兴”的伟绩,而他的孙子朱由校真的是祸国殃民的种子,英国汉学家崔瑞德评价朱由校:“天启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灾难时期,在明朝没出息的统治者中,天启皇帝的名声最坏。”可以说大明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万历和天启爷孙俩。

如果将前三位和后两位调换的话,首先大明不可能国祚长达276年之久,其次如果将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爷孙三个放在晚明的话,明朝的国祚也不可能只有276年这么短,明朝最少还能再存在60年。所以说“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有时候真的不求执政者有什么大的作为,能做好本职工作就已经是为民祈福了。

三、最后我们再来对比明朝中期的几位帝王

明朝中期比较像的相对帝王分别是: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与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了,这四位那都有点兄长带兵打仗瞎胡闹,无奈只能弟弟接手烂摊子。可以说这四位皇帝都比较像,他们都有成为一代明君的潜力和可能,可惜老天总是爱开玩笑,使得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不一样的污点,所以这四位可以评价为毁誉参半。

如果将这四位前后调换一下顺序,貌似对大明王朝的政局没有任何的影响,惟一的区别就是可以让历史更为戏剧性了一点。

明朝作为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个汉族统一政权,也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个朝代,所以我们依然可以从明亡的历史中得到教训,而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人人都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运用得当则可以让国家兴盛,如果让这种个性听之任的话则让国家走向衰败,可惜的是明朝皇帝们大多对他们的个性听之任之,所以即便是将明朝的皇帝按照最优组合排列,依然无法阻挡明朝的衰亡之势,因为听之任之的个性皇帝有点多。

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过来会怎样,能挽救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能挽救。

其实,以明朝的制度来说,崇祯如果累成这样就说明国家出了大问题。

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不是清朝中后期,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独裁制度。

清朝中后期,满清基本就是皇帝一个人决定国家大事,军机处都是虚的。

所以皇帝个人能力非常重要,平庸的皇帝根本就无法控制国家。

但就算能力极强的皇帝,也得累吐血。

以雍正为例,在位十多年,每天都要看数百个奏折,要写数千字的批示。这都是国家大事,要慎重思考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只要稍微有些偏差,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所以,雍正平均每天只睡觉四五个小时,苦熬了十多年,活活累死了。

但明朝不一样。

明朝是一个精英治国的制度,皇帝享受最后的决策权,中间是秉笔太监作为缓冲,然后是以首辅为核心的内阁。

内阁将奏折进行筛选,选择重要的交给皇上处理。但每个奏折,内阁都会写上自己的处理建议,供皇上参考。

这些建议对于皇上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很多时候皇上直接按照内阁的建议处理。

也就是说,虽然皇上是决策者,但国家大事的处理建议其实是内阁做出的。

而内阁是精选出来的高级官员,如果没有能力是进不了内阁的。

而且内阁成员不断更换,保证是整个官僚体系中的能人。

内阁是一群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怎么也比一个皇帝要强。

这样一来,即便明朝皇帝是废物,国家也不会陷入大乱。

甚至皇上只是批示一些极为重要的国家大事,其余一般重要的都可以交给内阁负责。

这种制度今天来看是比较先进的,缺点是可能造成内阁的专权,对皇帝有所威胁。

但明代文武是分裂的,文臣即便是内阁的首辅,也难以掌握军权,所以篡位可能性很小。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可以说是非常勤勉的君主。从17岁成为皇帝开始,崇祯到上吊自杀,每天都忙于政务,一天也要看一二百个奏折,同大臣至少讨论数小时政务。

他曾公开说:“与诸位共同裁决政事,除了按例应免日期外,每日视朝不辍,视朝完毕,文武大臣如欲奏报,可以报名候召,敢有壅蔽者,以奸欺论斩”。

然而,这恰恰说明崇祯的执政有着严重问题。

正常来说,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不需要累成这样,因为他只需要决定最重要的大事,其他应该交给内阁的能人去处理。

崇祯累成这样,只能说明一个道理,他的内阁基本无效了。

崇祯不信任任何人,尤其不信任内阁。

崇祯执政时期,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四人,而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内阁大学士在这些年间居然任命了五十多人,朝政也因此大为混乱。

事事亲自处理,不要说崇祯,就算耶稣复生也不可能掌管中国这么大的国家。

崇祯应该做的是知人善用,敢于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而不是自己独揽一切,又没有能力做好。

其实,崇祯很多决定,导致国家灾难性后果。

比如孙传庭和李自成主力决战的汝州之战,孙认为后勤补给无法坚持,不能随便决战。

但崇祯强迫孙传庭出兵。结果孙虽击溃李自成主力,但随后因补给不足崩溃,李自成立即追杀,官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明军最后的实力被消耗殆尽,再也没有能力和农民军作战。

所以说,崇祯是很有问题的。

但退一步说,就算朱元璋复生,取代崇祯继续执政,他也是没有办法。

当时大明严重缺粮,北方地区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大面积饥荒。

从崇祯上台开始,严重的自然灾害断断续续持续了十多年。

甚至到了崇祯14年,也是如此: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在豫西的发展,当时在城内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深感形势的严峻,他在给福王的信中说:“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处处土贼盘踞,加以流贼数万阴相结合,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又六日之内,连破宜阳、永宁二县。贼势汹涌,窥洛甚急。无坚不破,无攻不克。且饥民之思乱可虞,人心之瓦解堪虑。况抚台大兵无一至,虽有操、义二兵,亦无粮饷,及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城中一无可恃,有累卵朝露之危。”

这种情况,就算神仙来也难以扭转,更别说朱元璋了。

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过来会怎样,能挽救吗?

我是飞眼视角,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转过来能否挽救明末危局?答案是肯定的,能!

仁宣之治未明末局势打下坚实基础。

比起怠政的万历帝及因红丸案而丧命的明光宗,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位皇帝则爱民勤政许多。如他们取代万历与明光宗两位帝王则必定会重现明初仁宣之治的盛况,我明末剿灭农民军和后金政权打下良好基础。

永乐大帝若在,努尔哈赤唯有称臣纳降

仁宣之后,永乐大帝在位。这位马上得天下打得北方蒙古哭爹喊娘的主儿面对区区努尔哈赤的女真叛军想必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剿灭。因此如若永乐帝在,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皇太极的明智之举就是称臣纳降!

洪武帝登临,李自成就如同陈友谅

洪武帝朱元璋本身就是自元末农民起义军中杀出来的皇帝。有朱棣在前解决外患后金政权,那么手握明末不亚于明初的名将集团(祖大寿、满桂、毛文龙、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这手好牌,剿灭义军轻而易举。

总结

如果明末诸帝如果顺序颠倒换做明初各帝,明末危局能够轻易破解。李自成不足虑,后金不足虑!

画外之音

如若明朝皇帝顺序颠倒,明末危局可解,但是否想过明初的局面如何破解?若让崇祯帝面对元末张士诚、陈友谅这等强大的农民军对手,志大才疏的崇祯帝不可能应付得了?更何况北方元朝依然强大,元军有奇男子王保保坐镇,崇祯帝如何敌得过?所以若明朝皇帝顺序颠倒,那元末明初那一轮明朝就挨不过,谈何明末之局!

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过来会怎样,能挽救吗?

你好,我是御史大夫001,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如果反过来就没有明朝了,朱元璋能打败元朝统一,朱由检能办的到吗?连元朝都推到不了,真不知道能挽救什么!

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什么如果,如果有如果的话估计秦始皇都还可能活着呢,更没有什么明朝了。

你这个如果如果的也太大了吧,皇帝都能反过来,本来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我的优质回答还差一个,还剩几天的时间,万一如果回答了你的这个如果的问题通过了优质回答,那就谢谢你的这个如果。回答完毕?谢谢

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过来会怎样,能挽救吗?

个人认为挽救不了,一个人能为成为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不光靠自己,也要看时代。首先,朱元璋是创业而非守业,他从地方势力不断打拼,最终建立一个王朝,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改革的阻力和明末的朝局相比要小的太多,洪武大帝的威名也震得住一众宵小。其次,二人的人格魅力和个人魄力也相差甚远,朱元璋北伐时并非自己亲征,北伐的重任全权交与徐达、常遇春等,而崇祯帝看似胸怀大志,玩弄权衡之术,但从历史上他的表现看,他实在不是一个好老板,也不善于用人,可以说是“用人而疑其心”,试图改革受到巨大阻力却无法破局,最终落得国破身死的结局,也许崇祯帝处于明中期的话不能成为圣主,兴许还能算是明君。就我看来,崇祯帝若处于元末,陈友谅的巨舰早就一夜下江陵了。

如果明朝皇帝顺序倒过来会怎样,能挽救吗?

这个问题问的好,如果倒过来,确实能挽救,毕竟朱元璋可是盖世人雄。那肯定是十分壮丽的逆袭,以下是我的分析:

第一点:朱元璋有识人之明,而且有培养人的能力

朱元璋起义起来,慧眼识人,而且还能让跟随他的人都得到能力上的提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江南作战还是后来的北伐蒙元势力,朱元璋对于大局的把握能力是超凡的,可以说用兵如神。像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人受到了他很多军事上的影响。如果大家认真的翻阅明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的意见往往和朱元璋不一样,但是朱元璋那不受大家认同的意见,最后往往是极高明的。所以如果时光倒转,明朝皇帝的顺序倒过来,那么朱元璋的实力至少比以前开局拿着一个碗要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要做的就是不犯大错误,然后大明就马上中兴了。以老朱的能力,江山会变得铁桶一般。

第二点:朱元璋悍不畏死,不惧强敌

朱元璋在沙场上,从来都是有勇有略的,所以如果明朝皇帝的顺序倒过来,那么李自成这些人会被朱元璋追着打,在朱元璋追着打他们的过程中,朱元璋自然就会把很多有能力的将领任用起来。这些将领就会真正的有所作为了,不至于像崇祯时期一样做事总是被制约。

第三点:朱元璋会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

如果朝朝皇帝的顺序倒过来,那么南京就会是京城,最不济清兵攻破北京,然后大明马上北伐,而且清军也进不了山海关。像吴三桂这样的,也是被逼到了绝路上,才放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的。如果是朱元璋当皇帝,那么吴三桂这些人会拼了命的守住山海关。这个世上只有雄主手下才能驾驭住这些悍将。京师在南京,不会动摇国本,北京也能守住,真守不住也不怕,不至于一战亡国。

第四点:朱元璋会杀掉罢免监军太监,强力清除贪官

以朱元璋的个性,是不会让太监做到监军的。没有了这些无耻监军的存在,很多将领就能放开手脚做事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真正有能力想有所作为做点事情的将领就敢做事能做事了。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很强,官场马上就会风清气正,南方那些大资本家也就不敢乱来了,有些资敌的人就不敢明目张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