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古代生产力那么低下,难道所有人都被拉去打仗了么?从秦朝开始凡是打仗就是几十万的兵力碰撞,真能凑的起这么多人么?

历史上记载的古代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都非常多,动辄几十万到上百万,但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说穿了就是虚报人数,达到吓唬敌人的目的。

因为在实战中,自己出动多少人马,这是高度军事机密,是不可能让对方轻易掌握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旦自己的兵力被对方掌握那就是要命的事。

所以在开战前,一方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兵力。

是战争就有胜负,最后战争结束了,谁还能掌握对方出动多少兵力?

失败的一方还会告诉胜者,老大,我们此战出动多少兵力,被你们打败了。

战败的将领回国后都要被问责,轻者降职重则开除甚至掉脑袋。

为了减轻或者免于处罚,回国后,战败的将领都要拼命夸大对方的兵力,以告诉领导:不是我无能,实在是对方兵力太多,寡不敌众。

一般来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没有资格写历史。

胜利者往往都要把每次战争中失败者的兵力尽量往多出写,以衬托自己的英明伟大。

胜利者也不是没有打过败仗,在书写他们打败仗的时候,也要把对方兵力往多里说,以说明失败是因为以少战多,是客观因素。

而两军要过招,讨伐对方的时候,为了能震慑对方,先声夺人,给敌人压力,都要夸大自己的兵力,“号称”多少万,十几万、几十万。

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知道这个套路,他们在决策的时候,不是看对方声称出动多少人马,而是看对方有多少灶火,从灶火多少来判断对方参战人数。

战国时齐国名将孙膑非常狡猾,在跟自己师兄魏国将领庞涓交战的时候。故意采取减灶的办法隐瞒自己兵力,麻痹了对方,最后战胜了庞涓。

也许有人会说,在战国的时候军事科技非常落后,士兵们的武器特别简陋。虽然弓弩已经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但交战中往往还是冷兵器肉搏。

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经不起推敲。从战国到汉唐,甚至到明清,一直都是冷兵器时代,作战方式都是近战肉搏,从来没有任何改变。战国的时候各国总人口更少,出动几十万兵力并不比后代容易。

我们拿东汉末期的三国为例,从战国到东汉时间过了几个世纪,人口增加很多,尤其是曹魏政权采取休养生息、屯田等政策,人口得到恢复。那时候三国兵力有多少呢?

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州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当时魏国占了中原地区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面积大致相当于战国赵国、秦国、燕国、韩国、魏国几个国家面积的总和,而且魏国所处的也是争霸时代,面临两国强敌,当时魏国实行的是先军政治,拼命扩军备战,兵力宁多不少。

但魏国总兵力才40到45万,而关于长平之战,史书上说赵国出兵45万人,秦军投入兵力50万,用脚指头想想都太多水分了。

我们姑且相信秦军投入兵力50万,按照每人每天消耗1.5斤粮食计算,战斗人员每天就要消耗75万斤粮食。

战争打了多久呢?

说法多种,一说是打了两年——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打了五个月——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一说是打了九个月。

我们姑且按照第二种说法,战斗进行了五个月,大概是150天左右。

在此期间,一个士兵要消耗225斤粮食,50万士兵一共消耗粮食11250万斤。50万士兵要不要喝水,要不要睡觉,要不要洗衣服,如果没有人伺候怎么打仗?

这些粮食要多少人、多少匹马来运输,运输的人和马到路上要不要吃东西。而且战场上的兵器在作战中都会消耗、损坏,后勤必须及时向前方提供兵器。

大致算下来,担任后勤保障的人数不能低于三十万。

而战国时秦国的人口一共才有300到500万人。秦国四面环敌,和赵国交战的时候,必须要在边境保留大量驻军,以防别人背后捅刀子、腹背受敌。

秦国国内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治安部队,首都要有卫戍部队。

我们不必再算了,结果大家都心里有数了。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应该是出动的总人数,战斗部队不可能这么多的。

所以说在古代时候,出动那么多兵力 是不靠谱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记载当代历史的史书,记述战争的时候,兵力就没有那么多水分了。

比如赤壁之战,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说曹操总兵力是83万,但正史《三国志》记载说曹兵一共约20万,这就比较可信了。

所以说,当史书上说,双方在战争中投入多少兵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动动脑子,千万别被误导了。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打仗确实有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但是这里的兵力并不都是能征善战的一线军队。

一、兵力多多是存在的,但是结构太复杂

历朝历代,虽然国家的兵力数量巨大,但结构往往很复杂,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实质数量并不多。

北宋郭逵在攻打交趾的作战计划里,曾向神宗皇帝建议,需要军士十万人,战马一万匹,但是民夫却需要四十万人。

二、冗兵——士兵的数量不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历代冗兵多只会对战争费用带来沉重的负担。以宋朝为例,其军事制度就是国家把军人家属和军人一起养起来,都住在军营里,这样的兵力数量对战争来讲只是负担。所以,历代都有很多人主张裁减冗兵。

唐代韩愈在讲到淮西战争时候,谈到“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所以说,古代打仗确实有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但不是我们所想到的大规模军队的对阵列战。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当然没有,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和士气,所以往往会有夸大了说。

我们这里以二战时期各国动员率为例子,因为二战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因此记录的是比较准确的。

二战时期,英国国家人口大概为五千万左右,动员了军人大概为300百万,动员率为6%。

德国人口为七千万,动员军人550万,动员率为7.8%。

苏联人口1.9亿,动员军人1200万,6.3%。

美国人口1.4亿,动员军人1050万,动员率7.1%。

日本人口九千万,动员军人600万,动员率为6.6%。

而中国,国民党近400万+共产党180万,也不超过600万,但是中国人口4亿,动员率1.8%。

西方因为是工业国家,所以动员率更高,而中国是农业国,想象一下,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更为落后的情况下,国家能够动员的军力其实是更小的,就算是耕战一体的农民兵,也不因该超过5%。

因此,大概可以估算出,古代一个强盛王朝,以西汉为例,巅峰时期大概六千万人,能征战的军队也不过30万而已。

所以说,古代很多数据都是由水分的,只是起到一种心理战术的作用。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在古代,超过三十万大军的记载那只是一个传说。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仍然把人数说得无比多。据考证,古代军队最多不超过二十万。

例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的时候,八万多明军和一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是四十七万大军;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区区三千人,居然对缅甸王说,他带领五十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乾隆53年讨伐尼泊尔,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大军。

中国自秦朝开始才统一,在此之前,这片土地上拥有众多国家,别说是几十万大军了,有几万大军就已经很不错了。春秋时期,有三万大军吴国就敢发起灭楚战争。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蒙恬麾下有20万秦军,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不包括辅军、民夫,以及抓来的壮丁和俘虏等等。

到了二战时期中国大力扩张人口才达到了4万万,也就是4亿人口。从中也就能看出在古代的时候中国人口基数并没有多大,显然关于中国古代几十万大军,甚至上百万大军的数据是杜撰出来的。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兵力是真的有这么多的。

古代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祭祀和打仗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历来掌握祭祀和战争权利的人才能叫做真正的王,人民才会信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无非也是耕作和战争。由此看来,于国家、于百姓,战争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国家愿意派这么多的兵力去打仗,百姓也知道打仗的重要性。

但是,不是说几十万的人都是战士。这点是很重要的。

古代打仗,交通运输不便,所以随军有很多普通百姓。这些人的工作就是搬运粮草和生火做饭,为士兵保障好后勤。这些人数多的时候是普通战士的三倍!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但是事实上,这40万军队中有将近30万是上党的普通百姓,被征集保障后勤。所以白起才对他们大肆屠杀。

还有,既然战争在古代这么重要又这么频繁,所以古代可谓是“人人皆兵”。

古代制度规定,一个“成丁”和他的子女算作一户,征兵时每一户出一名男丁。在当时,全国壮丁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去打仗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是打仗对国家伤害极大的一个原因。

最后就是夸张成分。这部分影响不大,因为出征前,为了威慑对方,鼓舞士气,一般人数都会对外虚报,比如80万说成100万。

但是正史作记载的时候,一般都会标明“军80万,号100万”。这也是对我们来说影响不大的原因。

由此可见,虽然有夸张,但是总体属实。

关注“大周天子武曌”,好文章,不迷路。

#文史知识局#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古代全民皆兵的这个认识是不够的,个人观点,从秦朝开始几十万兵力没有问题啊?

全民皆兵的概念,现代人很多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来段新闻吧,一段早期央视转自大众日报的新闻。

到1958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打出民兵师旗号的就有5175个,民兵团4420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了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1961年,经过调整的民兵数量虽然减少了几千万人,但仍有1亿多人。1959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浩浩荡荡通过广场的首都民兵师方队时,意味深长地对站在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1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从这段央视早期新闻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巅峰时期的兵力有2亿多人,即使如此,当时的中国也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全民皆兵”。你要说这不是职业军人,那没问题,古代大多时候都不是职业军人,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这才是大多时期的状况。

相反,在秦朝时期,那是彻底的全民皆兵,由于商鞅变法的关系,秦国基本是一个先军 政策至上的国家,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军事息息相关,耕与战是国民的生活内容,其他的行业基本都被取缔了,耕也是为战服务的。这种可怕的模式是现在的人不可想象的。

《韩非子》: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其目标就是,国家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有助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军事战争上。除了打仗,什么都是不重要的,这种政策招来几十万人很难吗?现代人难以想象 ,那就代表它就不存在?

在汉朝也是全民皆兵的兵役模式,《汉书》记载: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古代所谓的服兵役也不是除了当兵啥也不干了,你还是要种地的,只有在农闲时才接受军事训练。

古代打仗经常夸张人数,这当然不假,但是不是每一次都夸张了人数呢?曹操的赤壁之战夸张了人数 ,已经公认了,那就能推断所有的战争都夸张了人数吗?这跟家长抓住了 你打游戏的一幕,然后就说你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合理吗?

秦朝有《兵守》记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这里就说了,壮男就是打仗的,壮女就是负责饮食 ,建造壁垒,挖掘陷阱,放火烧敌等等工作,你说他们不算战力吗?哪怕是老弱也要放牛牧马,收集蔬菜,草食,野果等能吃的东西,以壮男女,你说他们没用吗?这是三军将士的来源,这才叫全民皆兵。

个人认为古代战争是有夸张人数的,但不是每一次战争都夸张了,西方人质疑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古代中国的情况,以古希腊、古罗马军做参照,然后再套用中国古代人口资料,来否定古代时期那些参战人数的方法,首先就有失偏颇。

难道史书加载的古代战争每一次人数多的都是夸张的,这是难以理解的。只看到了以当时国家的负担不起大规模的战争,为啥看不到百年三国人口损失了两三千万人?五万、十万人的打能死掉这么多人?战争本来就是超脱国力的模式,是不以民生为主要目的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