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告终,仅因为日军强大吗?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几次战斗不利,除了日本海军实力更强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清政府不懂海军,战略错误所致。

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实力已经不如日本海军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制订了海外扩张的战略。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从而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此后中日两国就针锋相对,展开了海军军备竞赛。中日海军军备竞赛分三个时期:

1883年以前,日本强于中国:

日本兴办西式海军始于德川幕府晚期。在倒幕战争时,日本海军就装备了一艘法国制造的小型铁甲舰“甲铁”号,这也是远东地区第一艘铁甲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大办海军,先后购买了“扶桑”、“比睿”、“金刚”3艘铁甲舰。

此时的清政府军舰除了从英国购买的“超勇”、“扬威”、蚊子船外,只有福建船政局自造的旧式炮艇,即使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船政水师加一起,吨位还是质量都远不如日本。

1884年到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中国海军超过了日本:

日本连续购买多艘铁甲舰以后,清政府感到压力巨大,加上中法战争的刺激,于是加快了海防建设速度。李鸿章在德国订购了“定远”、“镇远”两艘大型铁甲舰,随后又陆续在德国、英国购买了“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舰。

到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时,仅北洋水师的总吨位就达到了4万多吨。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日本主力舰仅增加了从英国购买的“浪速”、“高千穗”两艘巡洋舰,双方实力对比出现了逆转。

1888年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实力再次实现了反超:

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清政府认为海防已经巩固,于是暂停购买军舰。此后除了福建船政局建造的“平远”外,北洋水师再未增加一舰。

而日本则因为北洋水师的压力而大肆扩军,先后购买、建造了三景舰、“千代田”、“吉野”、“秋津洲”,海军的总吨位增加到了61373吨。加上日本海军新军舰多,总体技术水平占据优势,此时的日本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

双方实力上的差距,是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最直接的原因。

清政府对北洋水师的掣肘,加快了北洋水师失败的过程

北洋水师实力虽然不如日本海军,不过要是战备良好,运动得当,那么至少可以给日本制造很大的麻烦。可惜的是北洋水师这两方面都不具备。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对海军认知有限,清政府始终把北洋水师视为防御型的存在,主要用于威慑列强。因此在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清政府就满足现有成果,不仅不再添置新舰,连原有军舰的维护、升级也大打折扣。北洋水师各舰的维护费用经常不足,结果导致各舰老化严重。

而李鸿章想购买新式的速射炮以加强北洋水师火力,也迟迟得不到所需的经费。更糟糕的是北洋水师的炮弹,特别是新式的长倍径榴弹和弹底引信穿甲弹严重缺乏,这导致北洋水师的火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在战斗中的发挥。海战中很多日本军舰对此被大中口径炮弹击中,但是大多损伤不重,就是炮弹威力不足引起的。

此外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因为把李鸿章视为后党的骨干,光绪和帝党众大臣不是想着如何击败日军,而优先考虑的是把李鸿章和丁汝昌搞下台。因此对于北洋水师进行各种刁难,无中生有进行攻击,极大的影响了北洋水师官兵的士气。

而且由于担心日本会直接在京畿附近登陆,光绪甚至要求北洋水师严守海口,不得让一艘日本军舰进入渤海,否则就要严办。这种完全不顾实际的命令除了束缚北洋水师的手脚外,没有任何作用。导致了北洋水师在战略规划时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出击。

因此北洋水师实际上是在战备不足,后方又不断干涉的情况下和日本海军作战,实力等于又打了一个折扣,败了毫不奇怪。

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告终,仅因为日军强大吗?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北洋水师当年的失败,也可以说是惨败,毕竟我们是我们被击沉5馊,对方一艘都没有被击沉,0:5的战绩。面对巨大失败,我们痛骂清廷腐败,北洋无能,应该也不为过。但当时实际上,在海战上,不是中国对日本,而是北洋水师一家对日本。

首先,北洋水师打的非常英勇,没有胆怯。

其实,战前英国海军司令已经判断出,作为中国海军,无论在吨位、舰速、速射炮数量上都远逊于日本联合舰队,胜负在战前已经决定。大量史料已经说明这点,我们今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世界第八,日本是世界第十一之类的,那不是不懂就是不懂装懂了。也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北洋将士们不顾对手的强大,而去做殊死一搏的。

甲午海战发生前,陆战已开打多时,陆军先败于成欢、平壤,北洋将士摩拳擦掌,战斗热情极高,这从后来随军参战的洋将回忆录中可见当时情景。洋员马吉芬:“中日启衅之后,我舰队员官无不锐意备战。有鉴于丰岛一役济远、广乙之覆辙,各舰皆将舢板解除,意在表示~舰存与存,舰亡与亡,岂可有侥幸偷生之念!”北洋水师已做好了与舰共存亡的决心。

12点50分,甲午海战打响。敌凭借舰速快、速射炮多向我密集开火,想想我们一门快炮都没有,彼一分钟打5炮,而我五分钟打一炮,每舰都中炮无数,当时我旗舰定远中炮起火,邓世昌见定远危急,便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是何等英雄气概?!杀身成仁,永载史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舰以一敌四,毫无畏惧,拒战良久,终寡不敌众,中弹牺牲!甲午海战我方实际主帅刘步蟾,是战后被诟病较多的将领,他曾当李鸿章之面抗论:“平时不备,一旦偾事,咎将谁属?”战前他立下誓言:“苟舰亡,必与亡!”他指挥进退,时刻变化,敌炮竟不能瞄准。战至最后,日本以多打少,始终击沉不了定远、镇远舰。战役后期,定远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并引发其甲板上弹药爆炸,当场死伤80多人,并引发大火,随后丧失指挥战斗能力并逃逸。加之前被我几近击沉的而后逃跑比睿、赤城号,我舰队也重伤了其三艘舰。以上仅仅是战役的一个缩影,并不能概括全貌。而此役我们运气也太差,日本海军最高统帅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眼看被我鱼雷击中,桦山资纪随口说出吾命休矣!结果鱼雷穿舰而过,他竟奇迹般生还。国运如此,还有什么可说?

还有英勇无畏的林泰曾、杨用霖、叶祖珪等等,他们都是英雄,都应该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是不是太过简单论断了?并且我们的敌人日本战后总结,并不敢说完全取胜,并说胜负不能简单而论。从发炮的命中率上说,他们也就12%,远低于我们的20%。他们完全靠高发射率,从而占了上峰的。

既然打的英勇,既然数量上不输于对方。为什么失败了呢?而且是惨败呢?那么我们分析下失败的原因:

一是北洋水师常年缺乏经费,装备一直没有更新,而且贪污腐败严重,缺乏军火。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朝堂上的辩论,当时清朝主战派就说,我大清水师,一炮威力大,命中对方,对方不是重创就是完蛋。李鸿章反问,可是我们只有三颗炮弹,这仗有如何打?因为翁合同这样的人,一直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使得多年来北洋水师一直没有实现换装,还用的老式装备。另一方面,没有军火炮弹,这仗是没有获胜的可能性的。

二是北洋水师,就海战来说,实际上是一个舰队对抗一个国家。

日本联合舰队可以得到整个国家的无条件的支持,但是北洋水师得不到国家的支持。举个例子,当时广东水师派出了三艘战舰,广甲广乙广丙号助战,失败以后,日本人要缴他们的船只,他们竟然说,这是你们和北洋水师的战争,关我门什么事?当时的北洋水师,被认为是李鸿章的部队。因为清廷中各种派系斗争,所以得不到整个国家的支持,只是李鸿章在维持着这只舰队,但是换做日本联合舰队,要知道连天皇都省吃俭用,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给联合舰队买战舰。

三是北洋水师也出现了腐败,官兵疏于训练。

这点在电视剧当中也很明显,李鸿章去视察北洋水师,发现北洋水师的人员不是在赌博就是在抽大烟,连管代刘步蟾都带头抽大烟。如果只是电视剧的场景,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是北洋水师去日本访问的时候,就有记载说当时日本人上了北洋舰队的战舰,发现官兵们普遍抽大烟赌博,就觉得他们的战斗力实际上并不行。

综合这些吧,北洋水师之败 除了日本的励精图治以外,自身问题也非常大。

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告终,仅因为日军强大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任何1场现代化战争,都是复杂因素决定的结果,尤其同综合国力有很大关系。

甲午海战固然是北洋水师惨败,日军军舰实力占优。

但仅仅8年前,1886年时期,北洋水师还敢在长崎港耀武扬威,上门欺负。

当时北洋水师装备定远、镇远铁甲舰,排水量都是7000多吨。

而日本只有很烂的扶桑号铁甲舰,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

而日军后来在黄海海战很牛的7艘主力舰,包括吉野之内,5艘还没有购买,2艘刚刚下水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然而,短短8年内,日本新购了5艘主力舰,实力大大超越了北洋水师。

而北洋水师则1舰不买,最终被联合舰队打成了靶子。

其实,黄海海战就算北洋水师打赢了,意义也不大,因为当时日本已经购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舰,很快就要服役,到时候连定远和镇远也没有丝毫优势。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海军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好体现。

海军建造要耗费巨资,还有❀费漫长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工业、教育各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我们以甲午战争为例,清廷倾其全部,连骗带借高利贷,一共凑齐了7000万两白银。

其中主要是1894年11月、1895年2月先后两次向英国汇丰银行所借,分别为1千万两和1800多万两白银。

当时满清已经捉襟见肘,再搞100万两银子也很困难了。

而日本通过财政和向国民发放战争债券,轻松筹集了2亿5千万日元,折银1亿6千万两左右。

而日本整个战争中耗费约1亿2000千万两银子,也就是说筹集的军费,还有4分之一没有用掉。

要知道,日本国土只有中国1/30,人口只有1/10,日本却能筹集如此巨额军费,满清却要靠求爷爷告奶奶借钱。

这就是综合国力的差距,日本当然能够打赢。

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告终,仅因为日军强大吗?

其实也并不是日军强大,主要有这几点:

第一就是在开战前日本大本营也在犹豫能不能打赢毕竟当时的北洋水师可是亚洲第一的存在其北洋水师中的两艘旗舰定远镇远铁甲舰上的305毫米的克虏伯主炮挨一发都会是重伤的代价

为此日本甚至还计划了如果甲午海战战败清军登陆日本后日本的防卫计划,足以见得日本对于这场战争还是没有百分百把握能赢。

第二就是清军从上至慈禧太后下至朝廷官员都过分的轻敌,认为日本乃是一个弹丸小国,怎么可能敢跟清军打仗,(有一种大哥不相信自己的小弟敢打自己的感觉),殊不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一直以赶超北洋水师为目标,实力早已大大强于北洋水师,而在日军加紧准备战争的时候,而清廷在干什么呢?答案是,集举国之力为慈禧太后操办她的六十大寿和建造颐和园

而战争的主角北洋水师却被晾在了一边,李鸿章多次上书要求进口作战所需的炮弹等重要物资和储备军舰出航所需的优质煤炭(运来的其实也是一些劣质煤和残次品)的奏折无人应答。

第三就是由于前面说到的作战物资和保养舰船的费用无法落实,就导致了北洋水师在船速方面比日军慢,火力方面没日军的新式速射炮的猛的情况下跟日军作战,结果就是多数战舰被击沉,而日军则是少数战舰被击伤。

第四就是战略方面的失误,由于黄海海战战败,但是北洋水师主力仍然存在依然是日军不容小视的,但是李鸿章怕再战会损失更大,便提出了避战保船的方针,让北洋水师待在港口里不许出战迎敌,另一方面让清军的陆军部队紧急驰援,巩固北洋水师周边的炮台防御力量

但是清军里派系林立,谁都不想因为救援北洋水师而自身实力受损,所以接到命令后都推三阻四,实在推不过了就慢悠悠的起兵往刘公岛赶,我估计这些将领的心态应该是这样的吧(任凭你李鸿章和丁汝昌有多急,总之又不是我的部队跟日本打)最后北洋水师岸上炮台全部沦陷被日军攻占,逼得丁汝昌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冒着日军的炮火上岸去炸了这些炮台,最后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所以说这场战争并不是因为日军有多么强大而赢得,其实很多时候清军的武器装备甚至领先于日军的,只是区别就在于一个倾举国之力备战,一个倾全国之力操办六十大寿;一个能正视对手分析对手,一个却轻视对手,认识不足,对这个对手的实力还停留在以前。所以这场战争清朝败得活该,日本赢得侥幸。

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告终,仅因为日军强大吗?

甲午战败,它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为三点其他的都为其次。

体制:

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早已经是根深蒂固,政治的腐朽落后,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且派系林立互相争斗勾心斗角,导致军事装备更新缓慢,近代化建设阻力重重。同时,落后的经济体制,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金融观念的陈腐落后,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实力弱小,进而导致综合国力贫弱。羸弱的综合国力,使清政府难以持续支撑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同时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使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在持续不断的派系争斗之中。制度上的种种腐朽落后,促使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收效效甚微,虽然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很快便被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果所超越。

而此时的日本,却截然相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革新体质、虚心向西欧学习,并赶上工业革命的快车道,并在短时间内超越中国的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果。日本的明治维新,将日本从封建社会带入工业社会,并开始大力发展教育实施小学义务教育,全国上至天皇下至平民全部一心发展国力,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越中国。

同时中日双方统治者对这次战争的重视态度却截然不同,在战前和战争进行当中,日本天皇为了节省开支,增加军费支出,大幅缩减皇室开支,减去一切多余的开支以增加海军军费。反观清政府这边却截然截然不同,此时正值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京城一片喜气洋洋完全没有战争的气氛,同时慈禧太后为了修建颐和园,大量挪用海军军费,致使海军舰船的更新换代停滞,近十年未添一舰一炮。

清政府统治阶层也缺乏对近代战争的客观认识盲目自大,各封疆大吏各有心思勾心斗角坐视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患难却袖手旁观。

清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激烈,在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正与日军激战,其中一艘在战前被调往北洋舰队的,南洋舰队舰船广丙号被日军俘获之后,战后南洋舰队请求归还战舰,理由竟是广丙号,乃南洋舰船;与日军战斗的则是北洋,与南洋无关此事,成为各国海军一笑谈。

其次:

当时士兵的素质也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甲午战争中清军素质极其低下,大部分士兵是文盲,也就是说大部分清军只是拿起枪的农民,根本不懂得近代军事理论更别说其他战术运用了。据战后的日军史料记载:

“此战清军素质低劣,步兵200人到500人一群,每群有旗两面火炮两门,携带武器全是毛瑟格拉等精良枪械,散开以后才开始射击,用大旗和大号指挥,开火为随意开火,没有章法没有预备队,在后面的不过是军官的护卫队,一旦情况不利,这个护卫队就会先行撤退,随后散兵开始无秩序的跑散,也许是不善于射击也许是不善于测量距离,子弹大多从头上飞过,打到很远的地方,他们也不考虑利用地形和使用跪射和卧射一律是站姿。”由此可见清军素质低下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清军的装备并不差甚至比日军就要好所以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主要原因。

再次: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是有装备问题的。

超勇扬威至甲午战争时健体已经严重老化昔日可以飙到16.5节的飞毛腿现在也只能达到12节,而建于1885年的定远和镇远两舰,到甲午战争时已近十年喂更新换代健体早已相当老旧且炮弹储备严重不足,这也就更加速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所以综合这些所有原因甲午战败也就不足为怪了,中日甲午战争对整个中国社会是一次巨大的撞击,是近代中国历史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加强国防,防止历史重演。

参考资料:

《经典人文地理》

《科学中国人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个人图书馆期刊》

《申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回应》

中日甲午海战以北洋水师失败告终,仅因为日军强大吗?

1894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日军一举击败北洋水师,掌握胜利的天平。

战后日本向清政府索赔了2.315亿两库平银,从中国掠夺如煤炭、铁矿、镁等各种资源总价约2.3亿日元,拿着这些索赔款日本开启了强国之路。

甲午海战不单单是一场普通的战争,它是日本的赌国运之战,一旦战败国家就会破产;而清政府还处于懵懵无知的状态,以有心对无意,清政府失败成理所当然。

可能清政府也没有注意到,八年前,在1886年8月1日这天,北洋水师完全有机会灭了日本海军,扭转清国国势。

这一天,北洋水师四艘舰队到长崎清刮船底,船员到岸上自行娱乐,因口角与日方持刀浪人发生冲突,最后爆发混战。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杀了对方2人,伤27人;本方死了8人,伤45人(日方土地作战战绩还可以)。战后,愤怒的水兵们和提督 琅威理 下令炮轰长崎,意图打垮日本海军,但关键时被李鸿章拦住了,李鸿章用书面威胁逼迫日方屈服,达成协解。今天我们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责怪李鸿章,但可以设想下,如果这个时候开战了,保准能把正在造船的日本海军打的几十年回过神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此事过后,日本全民疯狂,从政府到平民发疯似的支援海军建设。1890年后日本全国财政60%投入到陆、海军建设;1891年,明治天皇从宫廷拿出经费30万,并从百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投入海军建设;全国各地爱国志士纷纷以天皇为榜样,为海军捐款,半年内筹额203万,在全国掀起扩军热潮,意以倾全国之力追赶北洋水师。

相反,北洋水师这边,从1876年~1886年,北洋舰队军费为200万白银,1886年后军费下降不足200万两,而日军经费则一直迅速增长。到1893年,日军陆军经费约是980万两白银,海军经费约是540万两白银,单单军费支出,就超过北洋水师好几倍。

军费支出在武器的更新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基本完成了海军军备计划,建成拥有32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达到7万吨的近代海军;而北洋水师自1888年后,就没有再添过一艘战船,整个水师的生命周期花了仅仅3500万两白银。

所以,今天我们来看,甲午打的不是海军,是国力。

一方拼劲全力,蓄势待发,不成功便成仁;另一方还在懵懂无知,争权夺利。双方差距愈发明显,战争不可避免,结局仿佛早已预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