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坦克都是7对轮,中国只有5或6对负重轮?有什么差别吗?
其实对于为什么我国的坦克没有走欧洲坦克7对轮的设计?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坦克依然在走苏系坦克的路子技术不行,其实不是说我们没有这个技术,或者说仅仅是因为中西方人体型差异而有所区别。因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红旗17A野战防空系统使用的就是7对负重轮设计,所以根本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其次最近朝鲜75周年劳动节阅兵仪式上出现的新型坦克就是7对轮设计,所以纯粹以人体型高低来作为判断依据也过于片面。其实我国坦克从早期59式的大五对轮设计到如今包括99式、96式、最新的15式主战坦克普遍采用的6对轮设计也是有以下几点原因的:
一、欧美包括德国的豹2、美国的M1A2坦克普遍都是7对轮设计,是因为这些坦克首先战斗全重普遍已在60吨以上,所以对于坦克的行走装置---履带而言,如何保证这么大的重量不会破坏坦克自身的行走装置,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单位面积的承载重量,所以这就要求坦克履带的接地面积越大越好,这样既能够保证行走装置不被破坏,同时因为欧美坦克的主要作战地点处于欧洲大平原环境和北非、中东沙漠地带,更大的接地面积和更低的地面压强能够增强坦克在松软地形下的通过能力,二、中国坦克发展沿袭苏系坦克设计,所以在整体外观设计上一直和苏系坦克一样保持在“娇小的体型”设计,特别是和欧美国家的坦克普遍高大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也因为中西方国家的坦克在体型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坦克在具体设计上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我国的坦克普遍只有6对负重轮,而欧美的M1A2、豹2A6、挑战者2这些主战坦克普遍是7对负重轮,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欧洲人体型普遍比亚洲人体型高大,所以对于坦克车体内部空间要求更大导致。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仔细看德国的豹2、美国的M1A2这些采用7对负重轮的主战坦克和我国的99式、英国的挑战者2这些采用6对负重轮设计的坦克的负重轮大小,会发现采用7对负重轮设计的豹2、M1A2坦克的负重轮普遍直径较小,而采用6对负重轮设计的挑战者2、99式等坦克的负重轮直径更大一些,所以这就是有些国家的坦克采用6对负重轮、有些采用7对负重轮比较明显的一个差别。但是对于我国的99、96、15式坦克而言,首先这三款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相比欧美的坦克普遍较轻一些,所以对于履带的接地面积和单位压强要求也更低一些,同时因为亚洲人体型相比欧美人普遍低矮一些,对于车体内部的空间要求更低,所以整车尺寸更为紧凑一些,而且我国的塔克负重轮直径从59式延续而来普遍比较大,那么在车体尺寸更小一些的同时也就没有必要采用7对负重轮设计了。二、坦克的负重轮数量多少除了和战斗全重有直接关系外,也和车体内部动力系统布置方式有直接关系,比如包括M1A2、豹2坦克的动力虽然不同,一个是燃气轮机、一个是大功率柴油机,但是这两款坦克普遍采用了动力纵置方式,特别是M1A2的燃气轮机较长,那么也就造成整个车体长度较长一些,在选择小直径负重轮的前提下为了不影响坦克的通过能力,负重轮数量也就比较多一些。反观包括我国的99式、96B、15式轻坦采用的大功率柴油机虽然也采用了动力纵置设计,但是由于整个动力系统设计更为紧凑,所以整车的长度更短一些,同时因为采用了直径更大的负重轮设计所以采用6对负重轮就足够了。三、其实在亚洲地区包括我国的坦克和邻国韩国、日本的坦克普遍因为人体型较小的原因都是6对轮设计,比如韩国和日本的坦克从火炮到发动机、底盘设计、传动系统等研发技术和很多成品基本都是直接从欧美引进的,但是依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了6对轮甚至5对轮设计。就是因为坚持7对轮、同时又是大直径负重轮设计的话整车长度会更长一些,对于受弹面积更大、但是防弹能力却不如正面的坦克车体侧面而言,7对轮的坦克车体侧面由于负重轮直径更小,在失去侧面防护装甲的保护下,直接暴露的车体侧面面积也要比有着更大直径负重轮保护的6对轮坦克更大一些。总结来说的话,我国的坦克没有采用7对轮设计主要在于坦克战斗全重较小,不需要更多的负重轮来承载并将其分布在履带上,反观欧美的豹2、M1A2这些战斗全重更大一些,所以需要更多的负重轮将重量传递到履带上;其次我们的人员体型更小一些、整车尺寸更为紧凑所以也不需要将整个车体设计的高大来增加中弹面积。但是欧洲人体型较大所以需要更大的车身尺寸,所以负重轮数量也更多一些,但是相应的表面积更大需要更多的防护重量,到最后不得不采用7对负重轮来承担更多的重量分布。
为什么西方坦克都是7对轮,中国只有5或6对负重轮?有什么差别吗?
要说坦克负重轮多少,这与坦克设计国的设计初衷,坦克整体数据,还要参考未来使用环境相结合的。
一,首先是坦克最终的重量将决定选用几对负重轮。如美国m1坦克,它的整体重量达到60吨以上,而车体底盘又较长,履带着地面积也较大和长,所以选择了7X7,也就是7对负重轮,并且是均衡分配,这就使得它的侧面看去非常匀称顺眼,接地面积良好,并可增强坦克被击中时的防护性能,等于增强了车体装甲的防护等级,使穿甲弹或破甲弹即使打坏负重轮,但不能打坏车体,这样就保护了坦克乘员。
二,坦克使用环境的定位。象美国的m1坦克和德国的豹2坦克,它们都是准备在欧洲大平原及中东大沙漠地区和地形下使用的,要不怕沙地和平原湿土地的限制,要履带单位负重小,着地面积大,所以m1和豹2坦克都选用了7对负重轮。
三,对于坦克的负重轮多少也有另外,也不是绝对的。象中国的99式坦克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都选用了6对负重轮,尤其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车重达到64吨,但依然选用6对负重轮。这是梅卡瓦坦克不要求特别高速度的结果,以及以色列国土周边国家多数土地都属半荒漠硬质沙土地,还有就是以色列人在使用6对负重轮的同时加宽了履带的宽度,这样就增大了着地面积,减轻了单位着地重量。
最后想说一点对我国99式坦克的看法。
我国99式坦克已经发展到了99A2,性能非常先进,已和世界最先进坦克看齐,真是让国人高兴,可喜可贺。但99式坦克一直使用6X6,6对负重轮,在车重达到近60吨,车体长度和m1坦克相近的情况下,依然选用6对负重轮,让人从侧面看去有些不对称,稀稀拉拉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样在战时对坦克车体被击中面积增大,一旦破甲弹或穿甲弹从负重轮 间隙击中车体,因缺少一层负重轮的防护,坦克被击穿,击毁的机率将增大,对坦克和乘员都是非常不利的,何况99坦克车体內还有自动装弹机的储弹盘,那是很危险的。
我国的军工人过去有好几十年的5对负重轮情结,现在又有近30年的6对负重轮情结。笔者认为还是我国军工人减轻重量的因素在内,当然我国设计开发一型装备时都要统筹考虑,是装几对负重轮,够用就好。
粗浅观点,望批评指正。
为什么西方坦克都是7对轮,中国只有5或6对负重轮?有什么差别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先说个事情。
上届珠海航展,萨沙看到一个坦克叫做战狼坦克。
名字很夸张,样子也奇特。
然而,再仔细一看,五对轮。。
显然,所谓战狼坦克不过是59式坦克的改进型而已。
大家都知道,我国59式坦克并不重,只有36吨。
但因为只有五对轮,所以越野能力并不强,山地、水网作战能力低下。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开发了62式轻型坦克,近21吨。
然而,62式轻型坦克也是五对轮,只是减轻了重量,装甲薄弱,火炮变成85毫米。
结果,62式轻型坦克在中越战争中被越军打的很惨。
在参战的6个坦克团中,仅装备62式轻型坦克的就有4个团之多(计为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
62式轻型坦克炮塔前装甲最厚处仅为45毫米,车体正面前装甲最厚处仅为35毫米,正前方仅能抵御14.5毫米重机枪,坦克侧面和后方仅能抵御7.62毫米穿甲弹射击。别说越军装备的苏制40毫米火箭筒等专用反坦克武器了,就连M79单兵榴弹发射器都能对我62式轻型坦克造成损伤。
仅装备62式轻型坦克的42军坦克团,在穿插过程中就被越军击毁了45辆。
为什么会这样?
负重轮不增加,就只能降低坦克的重量来提高机动能力。
目前我国96式和99式坦克,都是6对轮,机动性有所增强。
德国的“豹Ⅱ”装了7对负重轮,具有相当优秀的机动性,即便它的重量惊人。国M1A2战斗全重66吨,装7对负重轮。
不过,也不是说轮子就必须越多越好。如果作战地区地形并不复杂,就没有必要搞得很夸张。
英国“挑战者”用了6对负重轮,以色列“梅卡瓦Mk3”战斗全重61吨,装6对负重轮,日本10式战斗全重44吨,装5对负重轮,但印度的“阿琼”战斗全重差不多有59吨,7对负重轮。
目前我国99式坦克55吨重量6对轮,性能上够用了。因为99式坦克主要是用来对付北方的潜在敌俄罗斯的,坦克主要部署在北方大平原,这种机动性就足够了。
为什么西方坦克都是7对轮,中国只有5或6对负重轮?有什么差别吗?
负重轮……即履带式车辆的承重轮、承力、行走机构。(7对负重轮)(6对负重轮)
负重轮、托带轮、涨紧轮、导向轮、动力轮、减震悬挂糸统、履带组成一套完整的履带式车辆的行走部分。|
负重轮用于承担车辆重量、规正履带。
履带式车辆的负重轮数量与车体全重、负重轮直径大小有关系。以60吨全重量坦克为例:6对12个负重轮、每一个负重轮分担5吨重量、那么,7对14个负重轮每个轮分担4吨!(英国/丘吉尔坦克采用9对负重轮)
(德国现代坦克“豹”式坦克、行走部分拆解维护保养7对负重轮)(二战时期德国的“虎”式坦克、有一堆负重轮、维修可真不轻松)
负重轮的多少与坦克整体作战性能、质量、车重有一定关系。
采用多负重轮轮(小直经)可以降低车体高度、每一个负重轮可分担重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一套负重轮、就多一套悬挂机构、多一份维护保养的负担。(美军M109A7履带式自行火炮)
采用几对负重轮与是从履带式车辆的整体需要全盘考虑的。
负重轮的多少与坦克的重量、履带的宽窄、车体的长短、高低有一定关联性。
为什么西方坦克都是7对轮,中国只有5或6对负重轮?有什么差别吗?
主要是因为中系坦克普遍车体较短,较轻,用不上七对负重轮啊。既然叫负重轮,那它是要承受重量的,所以负重轮的数量和车体的重量有直接关系。而车体重量又和车体尺寸有直接关系。
从我国建国到今天,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坦克其实都是59改,这个不需要多赘述了。那么再59车体上改的坦克,坦克的动力、传动布局其实都没有彻底脱离59的原始设计,所以车体长度变化一直不大。59式的车体仅仅6.03米,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坦克都是五对轮。
这些都是59改
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坦克开始脱离苏系坦克的模版,坦克开始变大变重。到目前为止车体最长的一款坦克是99式(不包括99A),长度达到了7.3米,非常接近西方的坦克了。这主要是因为99式采用了纵置的发动机,否则99式的车体应该和T-72、T-90差不多。不过99式用的还是6对负重轮而不是7对,只是负重轮间距明显比较稀疏。可能是这个车体长度有点不上不下的意思,上7对负重轮稍微有点勉强。而99A因为发动机横置,车体进一步缩短,更没有必要上7对轮了。不过7.5米长的红旗-17就是妥妥的7对负重轮。所以虽然我国没有7对轮的坦克,7对轮的履带底盘还是有的。
99式虽然采用6对负重轮,但其实第2、3、4、5对负重轮间距是比较大的
99A重新改为发动机横置,车体缩短,负重轮间距变小
红旗-17采用的就是7对负重轮
我们再看看西方坦克。M1A2长度7.9米,豹二7.7米,挑战者2更是达到了8.3米。重量上也是挑战者2最重(如果不考虑M1A2 Sep v2的各种额外套件的话),裸车就有62.5吨。但M1A2和豹二是7对轮,挑战者只有6对。所以西方坦克也不都是7对轮。
M1和豹二用的是7对轮
挑战者2是最长的坦克,但是只有6对轮
那么为啥车体更长最重的挑战者却不用7对轮或者8对轮呢?因为挑战者2用的是较大直径的负重轮。在扭杆悬挂的系统里,负重轮直径越大,行程就越短,那么悬挂就越“硬”,对坦克的越野性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是M1A2、豹二要采用7对较小直径负重轮的原因。而挑战者2因为是液气悬挂系统,可以通过连杆系统将负重轮上下方向的运动行程转化为活塞在缸体内的横向运动行程,所以负重轮大一点不影响悬挂效果。
扭力杆悬挂全靠负重轮带动扭力杆运动来吸收起伏地形的造成的冲击,所以必须保证做工行程,负重轮不能做得太大
液气悬挂的原理,可以把纵向的做工行程转化为横向的做工行程
为什么西方坦克都是7对轮,中国只有5或6对负重轮?有什么差别吗?
有关中国坦克在军迷圈流传这样一个老梗,远看炮塔吓死人,近看又是五对轮。许多懂坦克的朋友都注意到一个细节,欧美的主战坦克大部分都是采用7对负重轮,国产坦克却只有五对或者六对,这是为何?汇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导致。
第一个作战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作战环境和武器使用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款武器装备的总体设计和使用习惯。为什么这么讲?首要讲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上世纪后半叶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经济实力等众多因素影响,我国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主要以升级改装为主,最大限度的发挥老装备的作战潜力;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的59式坦克,至今仍然大批量在军中服役,各种改型之多,用网络上比较火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改到亲娘都认不出来了”。
就是因为大量的59改型坦克至今在军中服役,一定程度给人产生一种认知误区,即中国制造坦克多以五对轮为主。剖析内在原因,量多见得多自然就有相关的认识,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下面我们再讲讲特殊的作战环境,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各种作战地形齐全,涵括了平原、丘陵、山地、水网稻田、高原以及沙漠等复杂作战环境,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坦克的技战术要求自然也就较高,或者说就是一款坦克要适应所有的作战环境。正是这种作战环境的影响,我国不可能向欧美一样发展重型坦克,毕竟还需要大量的轻型坦克从而适应南方水网稻田、西南山地丛林以及高寒地区使用,早期我们将63式水陆坦克投放到上述低于作为59式的补充,再到我们研制出全新的轻量化坦克15式都是出于同样的考量。
第二个中国制造的坦克普遍比较轻截止目前,我国研制的吨位最大的坦克当属第一种信息化坦克99A,战斗全重达到了58吨,此前的59、88、96都是属于中型坦克的范畴,99式也不过50吨的战斗全重。反过来看看欧美国家主战坦克,从第二代坦克开始战斗全重就已经逾越了50吨的大门,当前现役的英国挑战者-2、德国的豹-2系列、美国的M1A2系列等等战斗全重普遍在60吨以上,甚至比如豹-2A7等部分型号的战斗全重达到了70吨。
那么坦克的负重轮数量和坦克战斗全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技术关联性呢?一般认为,负重轮的主要功能在于提升坦克的通行能力。简单点讲就是,当坦克的战斗全重不断增加,坦克负重轮的单个数量承受的重量就越大,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增加负重轮的数量来解决,从而降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从而提升坦克的通行能力。
举个例子以一辆战斗全全重60吨的坦克为例,当其使用五对轮的情况下,单轮的负重为60÷10=6吨;当负重轮为六对轮,单轮的负重为5吨;当负重轮进一步增加到七对轮时,单轮的负重计算可得出4.3吨左右。单轮的负重重量下降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那就是增强坦克软土地面的通行能力。我们都知道,坦克的重量越大,在同等路况条件下,所有的压强就越大,坦克就容易陷入泥土,从而影响到通行能力。
因此坦克负重轮的数量选择和坦克的战斗全重息息相关。我国第一代59式战斗全重34吨使用五对轮,到了第三代99式,战斗全重增加到50多吨,负重轮也增加到6对;在看看最新的15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介于33-35吨之间,使用6对负重轮,同时增加了坦克发动机功率,从而保证了其在高寒作战环境中的良好道路通行能力。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坦克越重,负重轮越多的这一逻辑,仅用于解释我国主战坦克为什么长期使用五对或六对负重轮,而不是欧美七对轮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坦克普遍比较轻。但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足以全面概括整个坦克发展,负重轮的数量还和发动机功率以及坦克制造技术息息相关,因此该逻辑仅用于单个案例,不能以偏概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