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完全是实力碾压的结果。
我们看看阿拉曼战役是双方实力对比。
英军总兵力为19万5000人,拥有坦克1029辆。
轴心国则有11万6000人,拥有坦克559辆。
看起来双方差距似乎不是太夸张,然而,这559辆坦克中,只有220辆是德国坦克,其余339辆都是非常垃圾的意大利坦克。
意大利人是不堪一击的,也就是说德国要用220辆坦克,对付1029辆英军坦克。
而英军坦克都是比较先进的坦克,第八集团军有五百多辆格兰特坦克和谢尔曼坦克。相反德军坦克则多为二三型坦克,只有极少数的虎式坦克。
现在数量是1:5,德军根本就不可能胜利。
更倒霉的是,即便是军队中,德军数量也不多。
11万6000人的轴心国部队中,大半是意大利人,德国人只有3万多人,却要对付19万英军。
更可怕的是,德军也没有制空权。
英军共有1200架可以使用在埃及和巴勒斯坦,而德军和意军在非洲大约总共只有350架可以使用的飞机能支援装甲部队作战。
所以,开战后没多久,制空权就是英军的。英国战机肆无忌惮的四处轰炸扫射,德军坦克连长距离行军都很困难。
德军还极度缺乏补给,尤其油料奇缺。因为德军无法控制地中海,所以运输船队经常被炸沉或者击沉。在战役开始前三周,隆美尔几乎没有得到物资补充,几乎崩溃。
这种情况下,隆美尔的失败也就是正常。即便如此,隆美尔还是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尽力消灭敌人。
在这次战役中,隆美尔损失了12000人和350辆战车,他的部队只剩下80辆战车堪用。盟军的损失也很惨重:有23500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军团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道格拉斯·温伯利将军向英军第9装甲旅的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剩余的部队,他指着12辆战车说:“他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 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
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非也,德军败在后勤,而非隆美尔。由于德军全面进攻苏联,北非战场成为次要战场,作为希特勒亲信的隆美尔由于情商太低和站队问题,而深受容克集团排挤,无法参加对苏作战,被希特勒派到北非战场上独挡一面。
其实希特勒若暂缓进攻苏联,全力支持隆美尔打下埃及甚至西亚地区,不仅可以获得急需的石油,还可以封锁苏伊士运河,掐断英国本土与印度的联系,英国将不得不向德国求和,德国再全力进攻苏联,则苏联必亡。
1942年6月底,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前,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一鼓作气,打到了距离埃及首都开罗80公里处。可以说是弹尽粮绝、疲惫不堪,再也没有丝毫的力气向前推进了,只得停下来,重新组织力量,准备一举攻克阿拉曼防线。
此时的开罗城,尽管已经实施军管,但依旧混乱不堪、人心惶惶,到处弥漫着失败的情绪,仿佛隆美尔随时都能攻进城来。遭到英国议会指责的丘吉尔,在感叹隆美尔厉害的同时,将失败原因全部推向他的将军们,他要临阵换将了。
果不其然,丘吉尔开始改组中东司令部,由亚历山大任英军中东总司令,戈特为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接替亚历山大任第1集团军司令,负责盟军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
其实,同样个头不高的蒙哥马利,有着与隆美尔一样的臭脾气,傲慢、专横,在军官中的口碑并不好,经常被孤立在一边的“另类”,而且不愿受拘束,敢于违抗命令,属于“稍不留神就失控”的“麻烦分子”。自然,不入丘吉尔的“法眼”。
就在他准备去伦敦报到时,陆军部的一通电话,改派他到非洲指挥第8集团军,说到这,还要“感谢”德军。原来,戈特乘坐运送伤员的飞机,在返回开罗的路途中,突然遭到德军飞机的袭击,机毁人亡。要知道,这条航线德国飞机从来不来。
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命难违”吧?不管怎样,到了非洲的蒙哥马利,很快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阵地战的经验,传授给他的部下。倒不是他“古板、陈旧”,而是他发现隆美尔的“三板斧”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他就是要利用大纵深的防御,迟滞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从而将对手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迫使其停滞不前,甚至不战而退。因为在他看来,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后勤补给充足,相对于隆美尔长达3000公里的运输线,这可是致命的优势。
当然,蒙哥马利的优势,不仅限于此。
尽管去非洲指挥第8集团军,蒙哥马利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但让他去战斗依然是一件兴奋的事情。同时,带着“临危受命”、“舍我其谁”的优越感,摆出一副“用我,就要听我的”的派头,开始对第8集团军司令部进行改革。
一是,不顾众人劝说,一下子提拔了3位年轻有为的人,担任3个军的军长;二是将司令部繁琐的管理、协调等事务交给一位参谋长去做,他另组织一支十几个人建立的小型指挥部,只管打仗。这一点,和隆美尔的做法有些类似。
更重要的是,他一改过去奥金莱克不断地进攻战术,一面命令加紧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不再出击,一面囤积弹药、部署防线,坐等隆美尔来冲。同时,他对部下强调“绝不后退”,正是这条命令,让慌乱的英军开始“专心”的防守。
1942年8月底,经过休整的非洲军团,开始向阿拉曼防线出击,但遭遇到英军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陷在雷区前进不得。在这场炮火对决中,隆美尔惨败,不得不在进攻的第4天,命令部队退回出发地。久违的胜利,让英军欢腾不已。
接下来,让蒙哥马利更加有信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优势开始显现。首先,美军的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非洲,适合沙漠作战的卡车、吉普车增加了部队的机动性,尤其是先进的“谢尔曼”坦克,更是德军坦克的克星。
其次,兵力充足。为支持盟军的“火炬行动”,丘吉尔算是下了老本,将所有的预备队和机动力量交给蒙哥马利,旨在打个大胜仗,为登陆非洲开个好头。现在的第8集团军“富得流油”,坦克1100辆,总兵力19万人,是德军的2倍。
更重要的是,丘吉尔将当时属于“绝密”的,破译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情报,交给蒙哥马利。使得隆美尔所有的战术计划,都暴露在他的面前,甚至是隆美尔得了什么病,什么时候回国,他都了如指掌。
综上,北非战场上,英军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德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非隆美尔之罪。
德国二战失败,与一战类似,败于三线作战,遭到全世界的群欧!
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1942年6月底,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前,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一鼓作气,打到了距离埃及首都开罗80公里处。可以说是弹尽粮绝、疲惫不堪,再也没有丝毫的力气向前推进了,只得停下来,重新组织力量,准备一举攻克阿拉曼防线。
此时的开罗城,尽管已经实施军管,但依旧混乱不堪、人心惶惶,到处弥漫着失败的情绪,仿佛隆美尔随时都能攻进城来。遭到英国议会指责的丘吉尔,在感叹隆美尔厉害的同时,将失败原因全部推向他的将军们,他要临阵换将了。
然而,却鬼使神差般地将蒙哥马利拉上了历史舞台。作为中东总司令,又兼任第8集团军司令的奥金莱克,尽管倾其所有,迫使双方在战线上僵持下来,但并不是说英军有多厉害,而是德军的后勤跟不上。身兼数职,以及不利的局面让他应接不暇、力不从心,他也很清楚自己将为这场失败“买单”。
果不其然,丘吉尔开始改组中东司令部,由亚历山大任英军中东总司令,戈特为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接替亚历山大任第1集团军司令,负责盟军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原先有人提议蒙哥马利去非洲,但遭到丘吉尔的否决。
其实,同样个头不高的蒙哥马利,有着与隆美尔一样的臭脾气,傲慢、专横,在军官中的口碑并不好,经常被孤立在一边的“另类”,而且不愿受拘束,敢于违抗命令,属于“稍不留神就失控”的“麻烦分子”。自然,不如丘吉尔的“法眼”。
就在他准备去伦敦报到时,陆军部的一通电话,改派他到非洲指挥第8集团军,说到这,还要“感谢”德军。原来,戈特乘坐运送伤员的飞机,在返回开罗的路途中,突然遭到德军飞机的袭击,机毁人亡。要知道,这条航线德国飞机从来不来。
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命难违”吧?不管怎样,到了非洲的蒙哥马利,很快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阵地战的经验,传授给他的部下。倒不是他“古板、陈旧”,而是他发现隆美尔的“三板斧”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他就是要利用大纵深的防御,迟滞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从而将对手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迫使其停滞不前,甚至不战而退。因为在他看来,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后勤补给充足,相对于隆美尔长达3000公里的运输线,这可是致命的优势。
当然,蒙哥马利的优势,不仅限于此。尽管去非洲指挥第8集团军,蒙哥马利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但让他去战斗依然是一件兴奋的事情。同时,带着“临危受命”、“舍我其谁”的优越感,摆出一副“用我,就要听我的”的派头,开始对第8集团军司令部进行改革。
一是,不顾众人劝说,一下子提拔了3位年轻有为的人,担任3个军的军长;二是将司令部繁琐的管理、协调等事务交给一位参谋长去做,他另组织一支十几个人建立的小型指挥部,只管打仗。这一点,和隆美尔的做法有些类似。
更重要的是,他一改过去奥金莱克不断地进攻战术,一面命令加紧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不再出击,一面囤积弹药、部署防线,坐等隆美尔来冲。同时,他对部下强调“绝不后退”,正是这条命令,让慌乱的英军开始“专心”的防守。
1942年8月底,经过休整的非洲军团,开始向阿拉曼防线出击,但遭遇到英军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陷在雷区前进不得。在这场炮火对决中,隆美尔惨败,不得不在进攻的第4天,命令部队退回出发地。久违的胜利,让英军欢腾不已。
接下来,让蒙哥马利更加有信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优势开始显现。首先,美军的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非洲,适合沙漠作战的卡车、吉普车增加了部队的机动性,尤其是先进的“谢尔曼”坦克,更是德军坦克的克星。
其次,兵力充足。为支持盟军的“火炬行动”,丘吉尔算是下了老本,将所有的预备队和机动力量交给蒙哥马利,旨在打个大胜仗,为登陆非洲开个好头。现在的第8集团军“富得流油”,坦克1100辆,总兵力19万人,是德军的2倍。
更重要的是,丘吉尔将当时属于“绝密”的,破译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情报,交给蒙哥马利。使得隆美尔所有的战术计划,都暴露在他的面前,甚至是隆美尔得了什么病,什么时候回国,他都了如指掌。
他要趁着隆美尔不在非洲,发动进攻。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原先的航空队都去支援苏德战场了,英军再次拥有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非洲军团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尤其是燃料,只够开50公里。隆美尔不得不将进攻停下来,他要一边治病,一边去要增援。
原来,条件恶劣的非洲,让许多人多多少少的感染了一些病,隆美尔也不例外,而且病得还不轻。经过诊断,医生建议他回国调养一段时间,正好趁着战事稳定的机会,隆美尔给部队交代一番,并表示有战事一定返回,动身回国。
在回国的途中,他停留罗马就北非的补给问题,与意大利首脑交换了意见,希望意军排除万难,将前线的急需物资送到位,实现攻占开罗的战略意图。回到柏林的隆美尔收到了隆重的欢迎,他成了耀眼的明星,广播里不断地播送他的事迹。
当然,隆美尔将非洲的情况向德国元首做了汇报,希望得到更多的先进武器,以及更多的德国部队,因为他对意大利军队的实力太过失望。但答复却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进攻不顺,没有太多力量补充非洲,隆美尔应该保持现状。
不管怎么说,回家的感觉还是好的。远离炮火纷飞的日子,让隆美尔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他也尽享天伦之乐,但32天后,他不得不重返非洲。原来,蒙哥马利就是要趁他不在,发动全面反攻,给当面之敌以沉重的打击,计划7天内赶走德军。
10月23日,蒙哥马利开始了进攻。尽管猛烈的炮火让德军损失惨重,但防线依旧没能突破。2天后,隆美尔赶回战场,组织力量积极应对,双方一番厮杀过后,蒙哥马利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结果,5天伤亡一万人,德军依旧坚守在防线上。
就在所有人都在质疑蒙哥马利的战术水平时,隆美尔终于对糟糕的后勤失去了耐心,命令部队主动撤退。这个消息,让丘吉尔等人终于看到了光明,决定乘胜追击,给撤退中的隆美尔以歼灭性的打击。此战,让蒙哥马利成了英国人的英雄。
如果不是蒙哥马利,还会取得这样的胜利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德军在阿拉曼战役中的失利,首先是自身犯了几个错误,而英军是很好的利用了德军的错误,而蒙哥马利是没有犯下大的错误,从而打败了隆美尔。
阿拉曼战役的地图,下边的是战前形势图。
首先是隆美尔在攻克托布鲁克以后的长驱直入,超出了自己进攻的顶点,进攻顶点说白了就是进攻停下来的时候不是打不动了,而是能够守住自己打下来的地盘的时候就要停下来,隆美尔打到阿拉曼的时候,只剩下了50辆坦克和2000左右的步兵,要不是英军被打怕了,隆美尔到了阿拉曼就得被英军打回来。马耳他经过医院骑士团几百年的经营,拥有坚固的城堡。
第二就是轴心国当年是放弃了攻占马耳他的大力神计划,导致马耳他死灰复燃,重新卡住了隆美尔的后勤补给线,在1942年初德军使用空军压制了马耳他的英军,英军的守岛部队受到沉重打击,马耳他被德军压制,导致英军对于隆美尔海运补给线的破坏程度大大减轻,隆美尔的补给情况大有改善,正是补给的改善使隆美尔攻克托布鲁克并且封帅。但是在隆美尔打到了阿拉曼以后,轴心国方面放弃了攻占马耳他的计划,而英军趁机增援马耳他,同时德军原来压制马耳他的空军力量调到了苏联,这样马耳他死灰复燃,重新恢复了对隆美尔后勤补给线的破坏,而这一点对于隆美尔是致命的。
由于没有攻占马耳他,隆美尔虽然经过补充,但是在阿拉曼隆美尔只集结起10万人,489辆坦克,飞机675架。而英军则是集中了近20万人,1200辆坦克,750架飞机。而这些坦克增加了大量的美国的谢尔曼、格兰特这种装炮的坦克,而在此之前英军的坦克虽然多,但是英军坦克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德军,有很多坦克只有机枪,而现在在阿拉曼英军坦克中有170辆M3格兰特和252辆谢尔曼,这两种坦克对付德国的3、4号坦克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装甲更好,德意军的489辆坦克中,德国只有160辆3号和38辆4号坦克,这样在坦克技术方面德国方面也丧失了之前坦克的技术方面的的优势。蒙哥马利十分谨慎,没有犯大的错误。而隆美尔是烦了战略性的错误。
英军在阿拉曼集中了优势兵力兵器,而蒙哥马利又是一个战术上谨慎的阵地战大师,由于在北非的沙漠战经验要远远逊于隆美尔,所以蒙哥马利并没有和隆美尔打运动战,而且和隆美尔打起来阵地战,而这是隆美尔并不擅长的,也是德意军队最为忌讳的,由于供给不畅,德意军队的油料弹药始终是紧缺,油料的紧缺导致隆美尔也是没有办法实施机动作战,这样就等于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阿拉曼完全是按照英军的剧本在进行,这样德军完全被限制在阵地上和英军硬拼。英军打得也是比较艰苦。
而经过阿拉曼的血战,德军终于是支撑不住撤退而去,而这个时候德军的人员损失一半,坦克只剩下了不到40辆,这种情况下,德军已经是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只能是一路向西。而蒙哥马利是小心翼翼的跟踪追击,虽然没有最后消灭隆美尔,但是自身也没有吃亏,而隆美尔在和之前的英军将领交手都是经常使出回马枪这一手,而蒙哥马利的小心翼翼使隆美尔没有机会使用自己最拿手的回马枪。
应该说隆美尔在北非的失利,一定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由于是次要战场,希特勒对于北非的支援比较少,但是对于指挥上的干预也少,这给了隆美尔极大的发挥空间,而隆美尔自身一味扩大战场空间,但是又不重视自身后勤工作,这是最终在阿拉曼被打回去的最主要原因,而蒙哥马利是最大限度的利用隆美尔的错误,同时自己不犯错误,这样在阿拉曼成就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阿拉曼战役的打响标志着盟军在北非战场实施的战略转向,由隆美尔支援北非战场以后对于盟军不利的局面被彻底扭转,盟军借助大西洋的海运航线,向北非输送了大批军事装备和人员物资,失去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德意非洲军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盟军施行下一阶段的战略大反攻,此战也打破了隆美尔不可战胜的神话!
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曾请示希特勒,希望可以控制苏伊士运河,进攻开罗,获取盟军囤积物资的同时,调动盟军部署在北非的军事力量,已便伺机寻找战机,歼灭盟军一部。但是在苏联战场上遭到重创的德军抢占了北非大量的军事支援,希特勒只能拒绝了隆美尔的提议。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数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事,在蒙哥马利担任英军指挥官一来,确实对隆美尔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退到阿拉曼的隆美尔真的是因为蒙哥马利太厉害吗?一、非洲军团在北非战场的处境
德意联军所组成的非洲军团,由于意大利在早期的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力量,打酱油的戏剧操作,让德国一点脾气都没有。德国在苏联战场上陷入了泥沼,面对近在咫尺的威胁,希特勒决定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苏联战场,得不到补充的北非德军只能依靠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勉强度日。
反观盟军,频频失利的英军在得到大本营的强力支援后,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达到了北非战场的巅峰,数次败于隆美尔的蒙哥马利自然雄心勃勃,大兵压境,准备一举击溃这只可恶的老狐狸!
二、非洲军团和英国集团军的实力对比
非洲军团在北非战场的全部兵力由德国装甲师和意大利装甲部队组成,共计十万余人,坦克和大炮的数量相当于盟军的三分之一,军事物资和装备少得可怜,并且没有海军和空军的支援。
英国的联邦军队在得到加强后,共计十一个师和四个独立旅团,23万余人,并且拥有飞机大炮的协助,在装甲数量上数倍于非洲军团,在海军的帮助下,后勤得到了充足的保障!
总结:隆美尔出于对战场形势的考虑,不得已退到了阿拉曼,兵力悬殊的劣势让他无计可施,并不在于蒙哥马利厉害与否。
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隆美尔元帅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并称是二战德军“三大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功赫赫,从而名声大噪,1941年转入北非战场,初期将英军打的丢盔弃甲,为自己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但在1943年的阿拉曼战役中,被蒙哥马利击败,暗淡的离开了非洲。
但是这并不能表明蒙哥马利的指挥水平要比隆美尔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场战役的胜负已经不是单纯的看双方将领水平的高低了,兵力结构、物资补给以及武器装备的性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北非战场在双方阵营的地位不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自然在资源分配、补充上优先等级也就不一样。当时,按照德意两国的利益线划分,北非属于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德国在北非也一直没有太多的传统上的利益诉求,自1941年向苏联开战以来,德国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东线战场方向。
按照原计划,墨索里尼想重温往日罗马帝国辉煌的旧梦,恢复历史上的统治范围,那么北非战场的问题自然就应当由意大利方面来解决,而且二战初期德军在欧洲一路高歌猛进,英军只能疲于应付,本土还有着被德军登陆的危险,本来意大利,应当乘虚而入一举占领北非,但是由于意大利实力不济才会在北非与英军打成了相持状态。
1941年2月隆美尔作为德军非洲军军长到达非洲时,所辖的德军部队不过1个轻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一些少量的航空兵部队。反观同盟国方面,北非战场的地位则重要的多,1940年法国战役之后,英国守军已在欧洲大陆没有了立足之地,北非战场成为了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最好跳板,苏伊士运河也是联通英国和外部殖民地的重要的海上通道,万万不可拱手让人,这些因素都使得英国领导层守卫北非地区的决心十分坚定。
而对于德国领导层来说,北非战场则显得有些可有可无,东线的对苏战场才是备受关注的重点,这就导致非洲军团的所获得支援远远不足。阿拉曼战役时,同盟国军队实力在轴心国2-3倍左右,而当时德军刚在无比重要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大量失血,根本无力救援北非战场,也就是说,隆美尔在北非面临的情况始终是以少敌多。
其次,补给情况天壤之别。由于英国传统的海军优势,使其一直牢牢地掌握着地中海的制海权,一方面保证了英军兵力、物资运输的畅通无阻,另一方面有效的打击了轴心国的海上运输力量,使得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常常是缺衣少弹,特别是使得非洲军团装甲车辆的生命——汽油变得异常的匮乏,大大的影响其作战能力和战术部署。
特别是在1942年6月,美军开始对北非战场的英军提供援助后,其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使得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处境变的更加不利了。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隆美尔还是凭借其灵活大胆的指挥,充分利用了沙漠天气特征和地理要素的特点,充分发挥出装甲部队的优势,打出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攻占托卜鲁克要塞的行动更是为其赢得了元帅军衔,时年只有51岁。
蒙哥马利于1942年8月出任北非战场的第8集团军司令,前期对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并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直至相持至1943年初,在德意非洲军团无法获得外部支援的情况下,以几乎是阵地战的方式在阿拉曼战役中击溃了德意军队。
纵观两人的军事生涯,可以说两者是不同类型的将领,很难在个人军事素养上分出胜负。隆美尔是一个典型的战术家,并未指挥过大集群作战,战略眼光、统筹大军能力不足,他的优势在于对机动作战方式的坚持,和对战场形势的准确把握。
而蒙哥马利则是一个战略家,指挥集团军以下级别部队并非其所长,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以后的作战中也可以看出,其适合的岗位至少是集团军群以上的指挥员。所以在北非战场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蒙哥马利并没能尽情的发挥出他的才能,同时也不妨碍他给予对手隆美尔很高的评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