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翻开历史你可以发现,在自然灾害中蝗灾是最常见的,并且是朝代越往后越频繁的,《中国救荒史》统计,蝗灾在秦汉时期平均8.8年一次,宋为3.5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这就说明历代的治蝗措施不但沒有遏制蝗灾,而且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受到社会体制和科学发展的到约,根本就沒办法遏制蝗灾。
先从社会体制说,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小的地片几分几厘,大的地片也就三亩二亩的,一片地还不知属于多少家拥有。遭到蝗灾,根本形不成合力,各扫门前雪,靠点个火把吓唬,敲锣轰赶,只能是把蝗虫从这片地里赶到那片地里,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再从治蝗措施办法说,古代由于科技产落后,还没有发明农药,治蝗的措施看着不少,收效却不大。比如,消灭蝗虫卵,你想蝗虫卵都在8一10厘米的土里散落着,靠挖出有卵的土来翻晒,又能晒死几个呢,何况也不是光晴天。看到历史上说的治蝗用土掩埋法,我就想笑,蝗虫会飞,一蹦都几尺远,等多到能用土去掩埋,庄稼怕早就桔杆都吃的剩不下了,掩埋还有啥用,这种治蝗法是说书唱戏哄人玩的,和看巜西游》差不多。治蝗方法还有前面说的敲锣吓唬丶点火驱赶等就不再说了。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这次爆发的蝗灾愈演愈烈,也牵动了国人的心,它们会蔓延到中国,造成灾害么?
咱们古人,还是有一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供现代人参考的。
回答之前先简单说说这次的蝗灾吧。
目前在印度、巴基斯坦的沙漠蝗灾害,据说已经有了4000亿只蝗虫这么多。多到把70万印度军队逼着从克什米尔撤了军,看来还是蝗虫大军更胜一筹啊。你是不是在想,这势不可挡的蝗虫群,会不会翻山越岭,来到中国啊?
沙漠蝗,以前轻易不来咱中国,有过记载的就两回,一回是在云南发现的,一回是在西藏发现的。不过也不用担心,在西藏发现的,是个“散兵游勇”,是在1974年,西藏的聂拉木县发现的,就单个儿一个。所以估计啊,是自己一个虫儿迷路了,溜达过来的。
中国古代的蝗灾还挺多的
作为农业为本的古国,咱们中国在历史上,可没少让蝗虫折腾过。
早在商代的时候,咱们就已经有过相关的记载,在妇好的墓中也曾出土过玉制的蝗虫。在史书《春秋》里,就记载了。《春秋· 桓公五年》说,在这一年秋天的时候,由于大旱,在山东闹了蝗灾了。整个一部《春秋》就记载了12次蝗灾。
咱们中国,在历朝比较稳定的时期,当时的官史都比较完备的记录了各种灾害,包括蝗灾的发生。
根据记载,元、明、清三朝,就一共发生了186次大的蝗灾。而大大小小的蝗灾加起来,竟有861次之多。
其中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明朝,从崇祯八年起,北京、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连续多年发生大蝗灾,再加上西北的农民起义和东北的后金崛起。明朝在三重打击之下,焦头烂额,加速了灭亡。
对于蝗灾的成因,不同的古人观点不同
1, 恶政、贪政造成蝗灾
比如孔子、董仲舒、班固、刘歆等人,都认为蝗灾的发生是由于恶政、贪政的实施所造成的。而且非人力所能阻止。
早如《诗经》也说: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意思是农耕之神,用神火烧掉蝗虫吧。
刘歆在也认为贪虐的施政造成了蝗灾,而消灾的方法只能是:
“其救也,举有道置于位,命诸侯试明经。”基本也靠着统治者一身正气碰碰运气吧。
2, 尽量科学研究的发现蝗灾产生的原因
明朝的文渊阁大学士兼科学家徐光启通过田野调查,就找到的蝗虫的来龙去脉:
“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又数日,孕子于地矣……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这已经很明确的把蝗虫的生长过程、孳生地说的很清楚了。
古代如何防蝗、灭蝗?
对于时有发生的蝗灾,历朝历代并不是坐以待毙。还是有一些办法进行防治的。
1, 直接硬扛,跟蝗虫肉搏
比如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在《捕蝗 刺长吏也》里写道: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就是招人满地里抓蝗虫去。
后来,宋朝、元朝乃至明、清,依然有用扑杀的方式跟蝗虫进行肉搏战进行灭蝗。
2, 斩草除根,从源头上治理。
徐光启,针对蝗灾,就曾向皇帝上过《除蝗疏》,对如何治理蝗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在他的《农政全书》中也提出了除灭蝗虫的方法。
他提出了从源头根治,直接毁掉蝗虫虫卵方法。
“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他发现,一些旱地,比如干涸的池塘什么的,是蝗虫的繁殖地。要根除蝗虫,必须由地方政府发动百姓,到这些地方去进行除虫除卵。把蝗虫的根儿掐了,防止蝗虫增多。
后来的古代人们,也有很多是采取这个方法。清朝也记载了,在咸丰六年,也发生了大蝗灾,当地县令也是发动百姓灭卵,以每升三十钱的价格收购蝗虫卵,一共收了虫卵六百余石,使得蝗灾大大减少。
徐光启还发现,荒地很容易滋生蝗虫,所以建议国家开垦荒地,种上粮食之后,也有助于除去蝗虫的孳生地。
3,改变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
同样是徐光启,他因为发现蝗虫喜干不喜湿,所以如果把旱田变为水田,就可以有效防止种植地滋生蝗虫。同时还能恢复生产。清代钱火斤和顾彦也提出了在蝗灾区种植蝗虫不爱吃的农作物,减少损失。现在研究也发现凡是有胆碱和胡萝卜碱这类物质的粮食,蝗虫都不爱吃。
在种植方法上,明朝的很多农书都提出了尽量种植生长周期短,可以早种早熟的农作物。比如用大麦代替小麦,这样就能避开蝗灾高发的时期,降低一些损失。
(别的图看不出哪个是大麦哪个是小麦,这个肯定是,嘿嘿。)
另外,清朝的李源在《捕蝗图册》里说,要除灭蝗虫卵吧,还一个好办法,就是推广秋耕和春耕两耕的方法。这样在犁地翻地的同时,也就杀灭了虫卵了。
4, 生物天敌
在明、清两朝,也有利用天敌对付蝗灾的方法。
明朝、清朝一些农书中,就提出了用鸭子防治蝗虫的方法
“(蝗虫)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蝗顷刻尽,亦江南捕蝗一法也。”求神问卜,聊以安慰
和其他农事有神可拜一样,面对蝗灾,自然也有神祗。
从周代开始,就有“八蜡”祭祀。以祈求上天别给天下百姓安排这些灾害。
自从南宋时开始,又开始有了刘猛将军庙的祭祀,通过对抗金名将刘锜的祭祀,以专门克制蝗灾。
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蝗遂殄灭。自此之后,直到清朝,都是在刘猛将军庙祈求避免蝗灾。
对于蝗灾,古人由于条件有限,技术不足,仍以种种方式研究并实践防治、除灭蝗灾的方式。时至今日,蝗灾尚在域外,我们既不需要慌,更没必要怕。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中国历史记载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11年的2000多年中,大蝗灾发生约538次,平均每三四年就要发生一次,给人类造成很大损失。
在宋代之前,中国人对于蝗虫没有什么办法。
甚至,中国人对于蝗虫究竟怎么来的,也不太清楚。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认为蝗虫是上天的惩罚,不能扑杀,只能祈祷。
后来不认为是天灾了,却认为蝗虫是鱼卵变得,蝗虫最终也会变成虾子。
这种情况下,当然无法对付蝗灾了。
不过,宋朝开始,随着农业科学进步,中国人就开始有很多种方法对付蝗虫。
自然,今天我们直到,对于蝗虫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飞机喷洒杀虫药,一次可以覆盖很大空间。
或者是对于蝗虫幼虫,使用人工进行喷洒杀虫剂,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古代没有飞机,也没有杀虫药,只是有自己的土办法。
常见的方法如下:
鸣金驱赶法:
敲锣以很大噪声驱赶蝗虫,一次可以驱赶一大片。
捕击法:
用各种方法扑杀。
蝗虫也是一种食物,常在饥荒下被饥民食用,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含有高蛋白,是一些国家人民的常吃的食物,外国也有把蝗虫制作成饼干来食用。
火烧法:
蝗虫和其他昆虫一样,在夜间看到篝火就会飞过去被烧死。
所谓晚上只要在农田里点很多堆篝火,第一个晚上就会烧死很多蝗虫。
掘种法:
蝗虫分为三个形态,分别是虫卵、幼虫(没翅膀)和成虫。
在春季的时候,可以让农民对地里进行仔细的挖掘,发现虫卵用各种方法杀死。
沟坎深埋法:
主要是针对还不会飞的蝗虫幼虫,在田地上挖掘深坑,然而驱赶幼虫爬行到坑里,再用土埋掉。
这样可以扑杀大量幼虫,小国很好。
还有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放鸡鹅去吃等等。
鸡是蝗虫的天敌,对于蝗灾不严重的地方,可以将大量鸡鹅放入田地去吃蝗虫。
只是,如果蝗灾很严重,一只鸡也吃不了多少。
农民家养鸡也不会太多,除非是养鸡场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这些方法都有作用,但效果一般,往往只能对蝗灾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彻底消灭。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古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用人去赶,或者利用蝗虫驱光性,点燃火堆烧死。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明朝以前,蝗灾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而不敢灭,元顺帝时闹蝗灾政府不敢灭,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再加上黄河泛滥,导致民变四起,蒙古人被迫退回蒙古高原,成为割据政权,史称北元。
明末,崇祯八年又闹蝗灾。
徐光启,针对蝗灾,就曾向皇帝上过《除蝗疏》,对如何治理蝗灾,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在他的《农政全书》中也提出了除灭蝗虫的方法。
他提出了从源头根治,直接毁掉蝗虫虫卵方法。
他发现,一些旱地,比如干涸的池塘什么的,是蝗虫的繁殖地。要根除蝗虫,必须由地方政府发动百姓,到这些地方去进行除虫除卵。把蝗虫的根儿掐了,防止蝗虫增多。
后来的古代人们,也有很多是取这个方法。清朝也记载了,在咸丰六年,也发生了大蝗灾,当地县令也是发动百姓灭卵,以每升三十钱的价格收购蝗虫卵,一共收了虫卵六百余石,使得蝗灾大大减少。
徐光启还发现,荒地很容易滋生蝗虫,所以建议国家开垦荒地,种上粮食之后,也有助于除去蝗虫的孳生地。
同样是徐光启,他因为发现蝗虫喜干不喜湿,所以如果把旱田变为水田,就可以有效防止种植地滋生蝗虫。同时还能恢复生产。清代钱火斤和顾彦也提出了在蝗灾区种植蝗虫不爱吃的农作物,减少损失。现在研究也发现凡是有胆碱和胡萝卜碱这类物质的粮食,蝗虫都不爱吃。
在种植方法上,明朝的很多农书都提出了尽量种植生长周期短,可以早种早熟的农作物。比如用大麦代替小麦,这样就能避开蝗灾高发的时期,降低一些损失。
另外,清朝的李源在《捕蝗图册》里说,要除灭蝗虫卵吧,还一个好办法,就是推广秋耕和春耕两耕的方法。这样在犁地翻地的同时,也就杀灭了虫卵了。
在明、清两朝,也有利用天敌对付蝗灾的方法。
唐太宗时期发生蝗灾,民众以为天谴而不敢灭,李世民生吃蝗虫,为天下做表率。
综上,古代历史上没有什么灭蝗的好办法,今天科技发达,可以用无人机喷洒灭蝗药消灭蝗虫。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好的防蝗、灭蝗的办法?
蝗灾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往往会引发饥荒甚至社会动乱。今天我们就说说唐朝名相姚崇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大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地区爆发了严重蝗灾,百姓们面对漫天蝗虫是又祭又拜,坐视庄稼被吞噬而不敢捕杀蝗虫。
因为古人们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蝗虫肆虐是上天在惩罚人类,所以面对蝗虫而不敢捕杀。时任宰相姚崇先是上书皇帝玄宗李隆基,讲明捕杀蝗虫的紧迫性,并引经据典告诉文武百官蝗虫不仅可杀而且是可以治理的。在姚崇的反复劝谏下,大唐朝廷终于达成共识,决定灭蝗救灾。
姚崇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治理蝗灾:- 第一,姚崇派遣御史担任驱蝗使分赴各地指导救灾工作,并提出灭蝗的具体办法:根据蝗虫夜间趋火的特点,"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掩埋),除之可尽"。
- 第二,为了提高百姓灭蝗的积极性,姚崇采取了特殊的赈灾办法,他将赈灾粮食数量与灭蝗数量挂钩,"采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
- 第三,将各地官员灭蝗救灾表现与朝廷官吏考核挂钩。唐玄宗发布诏令命驱蝗使考核各地官员在灭蝗中的表现,作为官吏考核的依据。
经过上述举措的实施,开元四年的蝗灾得到了有效缓解,粮食虽有所减产,但百姓们不至于因为饥荒而流离失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