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前言:
据说现在“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出门到外闲逛”,使得人们现在已经逐渐忘记了蝗灾所带来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国,每当到旱灾爆发后,人们在艰难抵抗灾害时,会下意识地从口粮中节省下粮食进行储存。因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共识,特别是在长江以北区域的人们。
旱灾是可怕,可最让人丧失信心的是旱灾过后,人们刚刚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时,突然而来的蝗灾,铺天盖地横扫一切绿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时可是青黄不接之时,完全可以摧毁掉在旱灾中艰难活下来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们给予这个小虫子最高的评价——蝗,虫之皇者!
“杀一人为罪,屠百万为雄,死千万万为皇”。
新中国成立之后,将祸害千年的蝗灾“限制”了起来1952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国家给予他的第一个科研任务——解决祸害中土千年的蝗灾。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们深入到当时爆发蝗灾的内蒙、山东一带科研,调查研究了蝗灾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蝗虫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及迁徙扩散行为,还有结合了史书上记载的蝗灾记录,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
曾经翻阅到父辈留下来的一本杂志(《半月谈》),上面有过一次案例,讲述的是山东蝗灾的起源及消灭过程:
当时的科学家们在深入调查山东的蝗灾时,发现历史中记载的事情与当地爆发蝗灾有些出处。特别是史书中记载的,“蝗从海而来”以及当地的居民在祭海时会有其他地区没有的蝗神在内,使得科学家们疑惑不解。
后来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历史中发生的蝗灾,有部分可能不是来自于本地,而是来自于海的对面——东北区域。于是乎,当时的科学家赶到了东北,并兵分多路到各地进行调研。
在调研途中,科学家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时的东北还有大量人迹罕至的地区,依旧保留着原始状态,其内部有大量的草场、沼泽等情况。当时的军队派遣的战士在配合调研时,还惊起沼泽中的“蚊虫大军”,战士们被叮咬得一身包来。
而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含有大量沼泽的草场,不仅仅是蝗虫的繁衍地,也是蚊虫的繁衍生息之地——干旱时,蝗虫会因此而大量产卵,干枯的沼泽区又给予蝗虫绝佳的产卵地;水涝时,死水潭般的沼泽地区,又成为蚊虫绝佳的产卵地……
而这片荒芜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内含丰富物资的黑土地,于是,当报告到达中央不久,东北的大屯垦时代,也在这一刻开启了。正因为当时的国内百废待兴,缺乏农药,使得农垦成为当时人们制约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国在治理蝗、蚊灾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农垦的同时,配合农药,保护了环境的同时,治理蝗、蚊灾害。
1、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蝗、蚊基地的面积。
2、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使用农药,减少蝗、蚊区的蝗、蚊生存空间。
要知道,当时的大环境之下,欧美、苏联等发达国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农药,而中国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国内缺乏农药生产企业的时候,通过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国内几大蝗灾泛滥区,从此华北、华中、华西区域的泛滥千年的蝗灾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新世纪,在北方的俄罗斯、蒙古等国依旧爆发蝗灾时,中国境内的蝗虫都要靠养殖来维持人们的食欲。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若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蝗虫是一种迁飞性极强、食性极杂、爆发危害的害虫。一旦大面积发生、起飞,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频率震动着空气,其声如狂风呼号和飞机的轰鸣,势如雷霆万钧,落地后,庄稼、杂草甚至连树皮都被吃光。
据史籍记载,我国从周末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区性的蝗灾发生,间隔5~7年就有一次大范围的蝗灾发生,危害严重。如1927年山东省发生的大蝗灾,造成700万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1929年的蝗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农作物240万公顷,造成损失达1000万银元以上;1944年发生的大蝗灾,约330万公顷庄稼被吃毁等等。因此,蝗灾与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历史上威胁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最严重的三大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蝗区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改造蝗区,控制蝗灾,到上世纪70年代使蝗灾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虽然部分蝗区蝗灾仍时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01年全国病虫鼠害发生面积达3538多万公顷次,与2000年基本持平。受气温偏高、少雨干旱气候条件的影响,仍以虫害重于病害,其中尤以蝗虫发生较严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统计,2001年我国东亚飞蝗发生面积约191.6万公顷(未包括海南省发生的面积),比1985~1998年的平均发生量(100万公顷)高91.7%,属于特大爆发年,是近30年来罕见的。今年蝗灾更为严重,发生面积比上年同期扩大了10%,发生重灾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虫密度达4000~5000只。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制约。1997年以来蝗虫的连续爆发,特别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发,除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治蝗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等有关外,气象条件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
对我国农业最具危害性的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群集和产卵选择适宜环境的特性,它主要分布于42°N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地区。这些地区季风气候明显,降水时段集中且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交替频繁发生,使这里的沿湖、滨海、河泛及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荒地,芦苇、杂草丛生,是飞蝗繁殖猖獗的适宜和发生基地。 <降水是影响东亚飞蝗发生的重要因素。
1997年以来,黄淮海平原一带基本上属于少雨年份。由于少雨干旱,黄河下游、淮河与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现断流,洪泽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严重下降,造成大面积河、湖滩地裸露,增加了蝗虫的适生地。同时,干旱也有利于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发育加快,种群量上升。历史资料统计结果也表明,蝗灾与干旱同年发生的机率最大。
气温偏高,也有利于飞蝗的大发生。在全球气候趋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黄淮海地区一带气温也明显偏高。持续的暖冬天气,对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干暖气候也利于蝗卵的孵化,蝗蝻发育速度加快。据调查,近几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间,低于常年几个百分点,发育时间也有所提前,导致蝗虫发生世代增加、北移,发生危害期延长。
各地应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抓紧抓好灭蝗工作,确保飞蝗不起飞,土蝗不扩散。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古代其实是蝗灾最多的国家。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彭邦炯《商人卜螽说——兼说甲骨文的秋字》一文认为,中国蝗灾史可追溯到商代。
蝗灾其实是很严重的。
这是因为水灾旱灾的灾区是固定的,破坏力有限,只要妥善救灾即可。
然而,蝗灾确实可以四处迁移,很难对付。
我国黄海河流域、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包括河北、平原A、河南3 省的大部分以及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5 省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宋朝以后,对蝗灾有了较科学化的认知,并总结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新疆等地以养鸭、鸡等方式消灭蝗虫。
然而,蝗灾还是不断。
清代最后一次大蝗灾,是在宣统时期,也就是清朝最后几年。
《太仓州志》卷二十六载“夏,蝗自北来,既而入海,灾亦不甚。”
进入民国以后,中国仍然有不少蝗灾。
据有记载的资料统计,1912~1949 年间,发生蝗灾的有2100 余县次,平均每年约57 县次发生蝗灾。
新中国建立以后,蝗灾仍然不断。
1951 年夏、秋全国发生蝗灾的面积达1300 多万亩。
1952 年,河北、平原、山东、安徽、河南、广西、湖北、湖南、福建、辽东、山西、陕西、青海、新疆、绥远、四川、甘肃、察哈尔、江苏19 个省、75 个专区、594 个县(市)以及1 个盐区和1 个盟旗发生蝗灾,面积达3779 万余亩。
从51年开始,政府组织民众进行系统的消灭蝗灾的行为。1951 年,河北省117 个县动员了2000万个人工对付蝗灾。
除了动用大量人力以外,灭蝗技术也比较先进。
对付蝗灾最有效的方法,是飞机灭蝗。
1951 年6 月13 日,人民空军出动4 架飞机到皖北执行灭蝗任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飞机灭蝗。
飞机在安徽省泗洪县飞蝗密集、人工难以捕打的深草苇地带,每日早晚连续出动喷射“六六六”杀虫粉,喷射面积达9500 余亩。喷射药粉后,飞蝗与四五龄蝗蝻的死亡及中毒率达70% 以上。经过群众努力捕打和飞机协助扑杀,分布在全县30 余万亩的蝗虫至23日已基本被扑灭。
1951 年春夏之交,河北省黄骅县发生了60 余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蝗蝻,中央人民政府于6 月23 日派4 架飞机前往协助灭蝗,该县23 万亩的蝗蝻至6月26 日即大体被消灭。
到了60年代,中国就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蝗灾现象。
1977 年,10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题主问: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告诉你吧,是从农药产生之后!
不要以为这是谬论,事实就是如此。对付蝗虫,最有效的东西就是农药。
在目前所留存的档案中,时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地区仍会出现损失不等的“蝗灾”。尤以平原地带最为严重,蝗虫过后,甚至于颗粒无收。
蝗虫虽小,一只半只不足为害。但什么东西都经不住一个“多”字。任何物种,只要泛滥,便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灾害。就连我们视为美味的鲤鱼、龙虾、野兔等等,这些物种在国外一些地区泛滥,已经成了难以治理的灾祸。
而蝗虫,从人类发明文字那天起,便一直如魔鬼一般被古人记录在笔墨之下。我小时候曾看过一部明朝时期的历史文档,说得是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连年遭受蝗灾。百姓被这些小虫折腾的死去活来,却无法将其彻底根除。
后来,有人发现蝗虫亦如蜜蜂一样,似乎有一个“母蝗”在掌控这些大大小小的蝗虫。果不其然,人们最后在一棵大树中,抓到一个跟人一样高大的蝗虫。把它捆绑后,丢入烈焰烧死,蝗灾才算根除。然而多少年后,蝗灾卷土重来,灾难再一次降临在那些苦命的百姓身上。
当然,这只是明朝的记载罢了,真假与否,我是不知道的。
自从有了农药之后,蝗灾得到抑制,农药在喷洒过程中,首先会杀死部分蝗虫的卵,一季庄稼有时候要打几遍农药,尽管过多使用农药对人体不好,但也有效的杀死了害虫。
当然,这同样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一些益虫和益鸟也遭到牵连,可这又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有据可考,在中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农药使用量较少,时至今日仍时不时爆发蝗灾。而随着蝗虫的不断迁徙,对其他地区也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有时候就算使用农药,也已然不急,只能任由这些小虫肆虐。
也可以说,目前仍没有十分好的方法,彻底铲除这些小小的蝗虫!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就在昨日,联合国粮食组织呼吁各国援助受蝗虫威胁的国家,因为蝗虫在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一直都非常严重,往近的说,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蝗灾十分严重,蝗灾一般与干旱相互伴随。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中折射的就是1942-1943年著名的中原大饥荒,随之便是蝗灾。2002年的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发生了不同规模的蝗灾。
蝗灾可能有的人对其没有概念,蝗虫漫天的景象是十分可怕的,这些害虫来袭的时候,乌云蔽日,把庄稼吃的精光,可谓片甲不留。
而中国古代对蝗灾的应对机制也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农民认为蝗虫是神虫,对其存有敬畏之心,只是祈祷躲避灾害。另一方面有些农民会在冬天将蝗虫的卵挖出,或者利用蝗虫的天敌鸟类灭蝗。
中国历史上蝗虫成灾、遗祸千年,是从什么时候被控制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蝗灾是一种和旱灾相伴生的灾害。
中国大部分区域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是南旱北涝,就是北旱南涝,所以,十年九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适用的。
旱灾很容易引发蝗灾,这是有生态学依据的,旱灾爆发之时,土壤含水量降低,抑制了土壤中菌类的萌发。蝗虫是靠把卵产在土壤中孵化的,土壤中菌类的减少,提高了蝗卵的成虫率,因此容易发生大旱之后有大蝗的伴生灾害。
据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秦汉其实差不多八年就有一次大蝗灾,两宋时候平均三年半就会有一次,明清之时基本上两年多就会有一次蝗灾。
蝗灾可谓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先民对付蝗灾的记载: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里的螣就是蝗虫,“秉畀炎火”意思就是用火来对付蝗虫,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升起一堆火,就可以很好地灭虫。
在之后的生产实践中,唐人就发现,蝗灾爆发时,有一些鸟类可以食用蝗虫,达到生物治虫的效果。
到了明清之时,发生蝗灾后,地方需要及时上报朝廷,并及时组织人捕扑蝗虫,尽量减轻灾害。
直到近代之后,药物治蝗的办法兴起,在蝗蝻初成之时就可以喷洒药物控制,特别是飞机喷药等手段,让蝗灾变得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法控制。
飞机灭蝗
飞机灭蝗后的蝗虫尸体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