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逃饥荒“走西口”,你对此有什么了解吗?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

我有=位亲人在解放前走西口,一位去集宁榆树湾定居,一位去了包头他们一人是纯农民一人是手艺人,听父亲讲那年家乡遇灾害生活不下去才走西口,现在我儿子也算走西口,在内蒙在巴盟一家医院上班,俗称的西口外内蒙古,地大物博民风纯洁,人民勤劳朴实,美丽漂亮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爱你昔日西口外,今日美景如画的内蒙古。

古代为逃饥荒“走西口”,你对此有什么了解吗?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走西口是说中国的老百姓,从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及邻近地区,去长城外少数民族地区迁移,为了经商或者谋生。

所谓的口,是指长城关口。

从明代开始,大明和长城以外蒙古长期通商,是所谓的马市。

所谓的马市并不是贩卖马匹,而是涉及很多贸易。常见的是茶叶、盐、铁器、布匹甚至还有粮食之内。

而游牧民族主要提供牛马羊或者皮毛。

其实,对于汉人来说,茶叶、布匹、粮食之内算不上什么值钱的东西,随处可以买到。

但只要卖给游牧民族,就可以获得好几倍的利润。

在明代,官方的马市最大的就是2处: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另一个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不过,走西口并不是指从杀虎口出关,而是泛指从西口(张家口以西,晋北、陕北与内蒙交界的长城沿线各关口)出关。

157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合议,双方始通关互市,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清代大体也是如此。

除了做生意以外,还有一些去关外谋生的。

内蒙古和外蒙古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外蒙古地处高原,降水量非常少,不能用于农业种植。

但靠近长城的内蒙古地区,还是有很多土地勉强可以耕种的,至少种植耐旱的小米没有问题。

而明代中期由于山西、陕西等地地少人多,一些农民无法生活,被迫走西口去内蒙古种地。

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旦离开长城就失去了明军的保护,很容易被蒙古人抢劫杀死。

不过,随着蒙古人的发展,一些王爷也开始需要汉人来种地,解决粮食问题。所以,汉人得到一些王爷的保护,将种地大部分收入上交,剩下以糊口。

到了明末天下大乱,赤野千里,很多汉人被迫走西口以求生。当时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相对较多。

到了满清入关,联合蒙古人抗衡汉人。

所以,满清不但封禁了东北,也封禁了蒙古。

清朝禁止汉人私自越关,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

然而,到了康熙时代,中国人口爆炸,土地问题极为严重。

康熙为了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避免民众暴乱,被迫放宽蒙古封禁,开放部分蒙地,内地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这是第一波。

第二波则是从清末的光绪时代到民国。

当时满清已经失去了对很多地区的控制,华北又年年饥荒。山东、河北、河南人为了活命大多闯关东。

山西、陕西人则被迫究竟走西口,反正都是为了活命。有山西民谣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大量灾民迁往现在的内蒙古中西部河套平原一带(绥远省)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等,内蒙古最大的城市包头市就是因为走西口的移民较多而形成为城市。

尤其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朝急于募集巨额赔款,于是全面开放蒙地,向垦荒移民征收押荒银,交钱后可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同时为抵御沙俄蚕食北方边境,清朝号召“移民实边”,鼓励内地汉人定居边境。

到民国初年,内蒙汉人数达300万人。

大多数移民从事体力劳动:或佃地、或垦荒、或放牧、或受雇从事小手工艺,也有一部分从事商贸,全国闻名的晋商中,很大一部分是发家自旅蒙贸易。

其实,走西口的危险比闯关东还大。

这是因为蒙古大漠上弱肉强食,移民很容易出现被蒙古匪盗甚至官兵屠杀的局面。这种死了就死了,政府也不会为你做主。

至于闯关东,无非是对付土匪强盗而已。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些人走西口,说不定连内蒙古也被俄国人抢走了。

古代为逃饥荒“走西口”,你对此有什么了解吗?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

趣谈答案:走西口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山西、陕西、河北大量的农民流入到西口的大潮。

贫穷的山西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山西的穷和其他地方的穷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山西的穷并不是人祸而是天灾。

咱们见过一些国家,他们的国土肥沃,但是百姓们每天只会去干固定的苦工作来填饱肚子。

这一些国家我们说穷那是应该的,谁让他们不付出努力,谁让他们不辛勤劳作呢。

但是山西却是一个特殊之处,因为山西地理条件极其恶劣,恶劣到种粮食不长庄稼。

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

又有一位读书人实地探查过山西,并且写下了这句话,而那个人是清朝的读书人。

这句话我们来短暂的翻译一下,什么意思呢,种田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平整的土地,种田之后土地干涸了也找不到对应的泉水,如果想去打个鱼什么的,也根本没有条件。

如果我们说的再直白一些,在明清时期的山西完全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种田种地不行,种水稻种庄稼不行,哪怕是打鱼都没有出路。

就这么一个地方,指望着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纯属扯淡。

绝大多数老百姓已经没有办法填饱肚子了,既然没有办法填饱肚子,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去其它的地方填饱肚子。

古代人的故土之根

在读书的时候也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其实是有很长很长的落叶归根的情怀,甭管在外地多么风光,都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能够安葬在自己的老家。

就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延续,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老百姓不是出于无奈,是不愿意离开自己家乡的,明清时期更是如此。

好多好多的人放弃了自己之前的土地,开始投奔他乡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土地根本种不出粮食来,百姓们走西口完全是无奈之举。

而根据清朝对应的地理志和清朝对应的相关文献记载,我们能够发现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面,山西全省的自然灾害超过了100次。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三年就有一次超大型的自然灾害,而且记录在册。

就这么一个自然环境,指望着山西人能够在自己的地方一直老老实实的种庄稼,根本不可能。

走西口之后

山西、陕西、河北等人,他们走西口一般会去哪里呢?

绝大多数人会前往内蒙古草原。

因为有两方面原因,第1点,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条件非常的好,最起码能够种粮食,长庄稼。

第2点也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草原的阿拉坦汗比较欢迎山西等地的灾民。

但无论如何,走西口其实是一个无奈之举,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帝国结束长达300年的时间。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古代为逃饥荒“走西口”,你对此有什么了解吗?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首名叫《走西口》的老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还有一部名叫《走西口》的电视剧,火过一阵。

但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走西口”是个听过但还是有点陌生的词语,西北人也许较为熟悉。

走西口也称为“走口外”,是中国历史中人口迁徙的大事件,发生在西北地区,持续时间很长,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期足有四百余年,最繁盛的时期则是在清朝。

西口的概念

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是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内、外蒙古,其中不仅有农民,也有手工艺者和商人,成分复杂。

(杀虎口)

为什么要走西口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也许是全世界最重的,为什么这些人要背井离乡,到异地生根发展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山西、陕西、河北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农耕文明的摇篮。随着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导致这些地区地少人多,简单来说,人均面积减少了,再加上地方豪强势力的侵占,普通老百姓辛苦一年,还养不活一家老小,必然要自谋出路;

2、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朝中期,西北灾害频发,陕西最为严重,有些人选择举起义旗造朝廷的反,比如高迎祥和李自成等人,也有人选择逃离此地。树挪死人挪活,只要有心,总能找到生路;

(《走西口》剧照)

3、内、外蒙古地广人稀,正需要有人来开发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主动招募关内人到来,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到了清朝,更是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这极大的刺激了在家乡生活艰难的关内各省人们,走西口成了种不错的选择;

4、以上三条,主要说的是农民和小手工艺者,商人逐利而生,早已打通了前往内、外蒙古的商路,将蒙地特产贩往内地,再将内地特产贩往蒙地,获利颇多,贸易很繁荣。随着蒙地人口的增多,商业需求也必然增长,走西口的商人也就更多了,很多知名晋商都是在这条路上发家致富的。

走西口的路线

人们去往蒙古,主要有两条路线:

1、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到达包头、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与绥远(两地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走西口;

2、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在杀虎口设税关,带着货物的商人通关必须上商税。

(示意图)

此后,又在归化城设分关,沿长城内外大同得胜口、河曲、包头、托克托、阳高和天镇等处设税收分局、支卡,专门负责征收东自天镇、西至陕西神木一带的关税。

而且还规定,“商人运载货物,例需直赴杀虎口输税,不许绕避别口私走”,这是为了避免逃税。

这条路线,几乎被晋商垄断了,商人们经杀虎口,能去的地方多了,不只蒙地,还走到了俄罗斯,创下许多商业奇迹。

对了,明末动乱时期,晋商们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为后金政权(满清)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提供军费等等,所以清政府主掌中原后,对晋商们礼遇重视。

(走西口)

走西口的影响

走西口的影响很深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了口外边地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加了汉蒙之间的民族感情,加快了文化交融的进程,对于后来的多民族繁荣稳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走西口的内地人带去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明,促进了内、外蒙古的农业发展,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蒙汉共居之乡;

3、商业的繁荣,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句话是“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意思是先有晋商创办的商号复盛公,才有包头的繁荣兴盛。

(《走西口》剧照)

【结语】

总之,走西口的有农民、手工艺者、商人等等。对很多人来说离开家乡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却也是一个天大的机遇,有些人抓住了这个机遇,敢想敢干,想法加上实践,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古代为逃饥荒“走西口”,你对此有什么了解吗?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

山东人闯关东和福建人下南洋,都是为了逃饥荒!山西人走西口是为了到内蒙古做生意!明清时期,山西是中国的首富,老百姓有钱,很多人都去内蒙古做小卖买,把内地的产品送到内蒙,把内蒙的皮毛,各种肉食拉回山西!当时卖买很繁荣昌盛,很多年轻人忙完地里的就跟着商人去内蒙,挣工钱!逃荒的也有,占数量不大!

古代为逃饥荒“走西口”,你对此有什么了解吗?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

《走西口》这部电视剧反映了清末的一群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到内蒙地区谋求发展的坎坷历程。

说到走西口,到底哪里是西口呢?那是相对于张家口以西的通过内蒙地区的关隘而言的,通常意义是指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其中尤以杀虎口最为有名。西口是贸易的集散地,连接着内地与草原的商贸。

走西口其实是大型的人口迁徙,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时长四百多年以上,由于内地的战乱、自然灾害等等原因,很多难民到地广人稀的蒙古草原谋生,

有人说走西口的都是农民吗?通过各类资料的总结,走西口谋生的大部分是农民,还有商人、手工艺从业者,也有失意的官员、士兵等等,从事着农耕和经商,

走西口比较有名的是晋商的崛起,祁县的乔家大院就是代表,《走西口》这首歌也是脍炙人口,朗朗上口,不仅是情歌,也反映了走西口的艰辛与坎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