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关于张巡吃人,其实是个伪命题。

因为吃人要看是吃的活人,还是死人。

个人认为,张巡不存在吃活人一说。

尹子奇率13万叛军,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五日进攻睢阳。张巡得睢阳太守许远告急,旋率将士3000余赶赴睢阳。与许远合并一处后,将士共6800人。即日与叛军接战,连续拼杀十六昼夜,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获车马牛羊”。尹子奇攻城不下,承夜退去,大概是2月。

此次接战,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10万大军会丢下很多牲畜,而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虽然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但毕竟还剩下一半,可以坚持6个月。

城内缺粮,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

而城破之日为十月九日,也就是在断粮以后还坚持了2个月。

然而,大家都知道,人就算只喝水,往往能活20多天。如果有一点食物,支持的时间就更长。

而士兵们确实“士日赋米一勺,龁木皮、煮纸而食”,“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那么,实际上真正完全断粮大概只有1个月时间。

当时城内军人当时是第一位的,优先供应。

上万老百姓肯定早于军人饿死,军人只要吃饿死老百姓的尸体就行了。

而当时士兵只有1000多人,真正断粮时期也就1个多月,士兵哪里需要吃活人,吃尸体就足够了。

至于当时的情况,不是张巡要吃人,他也想放走城内老百姓以减少粮食消耗。但围城的叛军不可能让老百姓出城,最终就只能饿死。

当时张巡当然也可以选择突围,但很难实现。

资料这么写:睢阳被围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经吃尽。有人建议放弃睢阳,向东撤退。张巡和许远商议,认为:睢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若弃城撤退,燕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

另外,张巡也可以投降,这样全城老百姓可能不会死。

但上面已经说了,睢阳一丢,整个江淮就保不住,到时候还不知道要死多少老百姓。

要知道安史之乱中国损失接近一半人口,相当惊人。

战争就是这样,少量人死去换取更多的人活命。

《古惑仔1》里面,陈浩南他们在澳门被追砍,巢皮受伤以后独自留下拼命,让浩南他们先跑。

浩南不忍心,巢皮就说:一个人死,总好过大家一起死。

就是这个道理。

打仗了没办法讲仁慈,张巡不惜吃人也要守住睢阳就是了救更多的人。

而且当时是唐代,距今1000多年,也不能用今天人的角度去衡量。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1、睢阳之战真正的罪人,是见死不救的临淮节度贺兰进明,是救援缓慢的谯郡太守闾丘晓等。2、而张巡、许远以不足数万人,对抗安史之乱叛军尹子奇13万人十个月之久,最后战至城破,36人全部殉国,屏蔽淮南、大唐半壁免遭战火,是必须名垂青史的英雄!

一、读历史,要把锅分对人

有些人读历史不读全,还专门挑英雄名将的小缺点说事。“睢阳之战”的头号功臣、壮烈殉国的张巡、副手许远,就是被小部分人误解的典型。

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作为战死为国的唐代名臣,他被绘制凌烟阁。至清代,还从祀历代帝王庙。

这样的英雄,以一城之危换江南半壁安全,竟被少数人称为“败类”,我真的不解。

下面我就说说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睢阳之战。

话说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二十五日,边境叛军已经席卷大半个中国,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财赋丰富、未遭战火洗劫的江淮地区。

而挡在他们面前的,是河南的枢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

伪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率兵13万,直抵睢阳城下,而当时守将许远账下,只有区区6800人。

太守向张巡告急,也马上等来了援兵,只有区区3000余人。

(张巡)

即是说,安军VS唐军,130000VS9800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张巡不该来、许远更该突围;然后,留下没有作战能力的睢阳百姓,像待宰羊羔一般,被安史叛军屠戮。

可是张巡、许远以及众将士选择了人在城在,抗争到底。

剩下的就是血腥攻城战:从当年正月一直打到十月,双方交战400多次。

首先,张巡为激励将士,率队亲自出城,杀敌千余人;安军怒不可遏,连日攻城,张巡鼓励将士坚守,激烈时,一日要交战20多次,气势不减。

《新唐书》:巡励士固守,日中二十战,气不衰。

再后来,尹子奇重兵集结,团团包围睢阳,还修建攻城武器。张巡随机应变,或烧其云梯,或毁其钩车,或铄其木驴,使安军不敢轻易攻城。

(血战睢阳)

就这样,时间到了十月。城中仅剩少数伤兵不说,更严峻的是,粮草殆尽。城中树皮、马匹、鼠雀都被吃光,甚至人相食。

这最后的一点,可能是张巡、许远被黑的原因,但实际上,有人曾提前建议张巡、许远突围,可却被二人拒绝,理由是:

“睢阳为江淮之保障,如弃而不守,江淮必危。”

没有援军,张巡选择了牺牲少部分人利益,保护江淮更多人的利益。这是最无奈的选择。

我们不禁要问,援军在哪里?

张巡更担心的,却是手下士兵:‘’我蒙受皇上厚恩,如果反贼攻城,正好战死。但只怕你们为国捐躯,而赏赐不到,我以此痛心!”

《新唐书》:巡语其下曰:"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诸君虽捐躯,而赏不直勋,以此痛恨!"”

757年十月九日,睢阳城被安军攻破,张巡、许远、南霁云、雷刀眷等36名将士被杀,为国捐躯。

但睢阳之战已经为大唐帝国争取了太多时间;此时唐军队将在后方修整,并开始反击;马上,宰相张镐兼河南节度使将击败入侵河南的叛军。大唐的江南半壁,终将免于战火。

二、唐朝的援军去哪里了?真正罪人——贺兰进明,阊丘晓等。

实际上,张巡曾积极组织自救,请求周边唐军支援;如曾派南霁云率骑兵30人突围,

向驻守临淮(治今江苏洪泽西)的贺兰进明求救;如果周边唐军有张巡一样的决心、勇气,睢阳少粮,人相食的悲剧不会出现。

可贺兰进明不但不救,还认为睢阳已被攻下,想趁机揩油,把南霁云留为己用。南霁云誓死不肯抛弃战友,转而向宁陵求兵,再入睢阳,最后战死。

《新唐书》:进明曰:"睢阳存亡已决,兵出何益?"霁云曰:"城或未下。如已亡,请以死谢大夫。"

另外,见死不救、临阵缺战的还有谯郡太守闾丘晓。宰相张镐曾命临近州县支援睢阳,其中谯郡太守闾丘晓离得最近,竟不出兵。

等张镐大军赶到睢阳,已经破城3日,张镐一气之下,召闾丘晓到来,将其杖毙。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导语:

  •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巡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县令,可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能够死守睢阳城,与叛军大战四百多回,保住了唐王朝南方赋税重地,实在是功不可没。
  • 许远是睢阳太守,但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能够恪守城池的太守并不多。他和张巡合作,以数千孱弱之兵,抵挡住了安禄山数十万大军,有效阻止了安禄山大军南下,为唐王朝复国保住了江淮地区的资源。

这两个人虽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历史上的争议非常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然做到了忠君卫国,但是他们在保家卫国的过程中,却做了一些反人类的事情。

01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张巡和许远决定杀老弱妇孺充饥。

死亡不可怕,被敌人杀死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居然要杀了你。那种意想不到的死亡,是非常可怕的。

张巡和许远在坚守睢阳城的时候,手里的士卒仅仅只有几千人了,而且每个人基本上都饿得皮包骨头。

  1.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十分兴奋。因为江淮地区是李唐王朝的赋税中地,拿下这片地区至关重要。而睢阳是阻挡他们南下的重要关隘。
  2. 现在这片地区几乎等于无人防守,所以安庆绪便派遣手下大将尹子琦带领大军十多万,强攻睢阳城。
  3. 在这种情况下,许远这位睢阳太守,主动退位让贤,将主帅的位置交给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张巡,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张巡。张巡上位以后,果断斩杀叛徒,以此出兵二十多次,击退叛军不说,还搞来了不少粮草。

但是粮食总有吃光的一天,张巡死守在城中,尹子琦隔三差五就来强攻一次,虽然打不下睢阳城,却也不断在消耗睢阳城内的力量。

霁云泣告之曰:“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霁云所以冒贼锋刃,匍匐乞师,谓大夫深念危亡,言发响应,何得宴安自处,殊无救恤之心?夫忠臣义士之所为,岂宜如此!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啮一指,留于大夫,示之以信,归报本州。”---《旧唐书》

直到城中一粒粮食都不剩的时候,张巡做了一件丧心病狂的事情,他宣布将城中的老弱妇孺全都拖出来杀了吃掉,为了表示决心,他先从自己的小妾开刀,杀了小妾分给将士们吃。

这一惨绝人寰的行为,成为了张巡一生无法抹去的耻辱。虽然张巡在日后被唐王朝的统治者各种吹捧,但是他这种反人类的行为,已经触碰到了做人的底线。

为了忠君报国就可以不做人了吗?当然不行,如果连一个人都算不上了,那还要忠君报国做什么呢?

02忠君思想是封建毒瘤还是历史文化?

自古以来,但凡是君主制的王朝,都会强调一点,让臣子们有忠君思想。尤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出台以后,更是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读书人必然遵守的经典。

那么这种思想,到底是一种进步的文化,还是一种封建毒瘤?三国演义中曾经有这么一段记载,讲述刘备被击败以后,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逃入了深山。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刘安的人,搭救了刘备。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巡大骂曰:“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义其言,将礼之,左右曰:“此人守义,必不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与姚摐、霁云同被害,唯许远执送洛阳。---《旧唐书》

可是刘安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为了给刘备吃一顿好的,刘安居然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用妻子的肉款待刘备。

罗贯中写这一段的意图,我们现在无法揣测,可能是为了表达刘备得人心的状况。可是用吃人来展现忠君思想,这难道是符合人性的表现?

  1.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似乎都被这么一种思想给禁锢了。就算是天才诸葛亮、儒将岳飞,他们是人中龙凤,却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的安排。
  2. 反倒是曹丕、司马懿这些篡位自立者,被打入了历史的囚牢之中,被后人所不齿。张巡在睢阳城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保卫唐王朝的根基,却做出了禽兽才能做得出的事情。
  3. 我认为当忠君思想需要用非人的代价来作为交换的时候,那么它也就失去了本来的味道。封建社会忠君思想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必然是至高无上的经典。

但是张巡的行为已经为这种思想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从而展现出来的,是一个为了忠军报国,可以成为禽兽的现状,一旦达到这个程度,那么我们便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封建毒瘤。

03张巡守城是非常不容易的,让唐朝名将都感到汗颜。

早在雍丘之战的时候,张巡就曾经拼死抵挡过令狐潮的大军。现在到了睢阳,张巡因为有了此前丰富的经验,所以更加得心应手。

吴王祗承制授贲监察御史。数日,贼来攻城,贲出斗而死,巡乃合贲之众城守。令狐潮引贼将李廷望攻围累月,贼伤夷大半。禄山乃于雍丘北置杞州,筑城垒以绝饷路,自是内外隔绝。又相持累月,贼锋转炽,城中益困。---《旧唐书》

但是敌我双方的实力非常悬殊,尹子琦手里足有十多万人马,而张巡手里满打满算不过九千人。要用九千人对付十多万人马,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事情。

所以张巡选择了防守中偷袭的策略,这不是一味地守城那么简单,而是运用了非常高超的战术技巧。

张巡趁着敌人不防备的时候,会搞突然袭击。尹子琦永远都想不到张巡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当然了虽然突然袭击对尹子琦的大军有伤害,却无法构成致命打击,只能在某些时候抢掠一些粮食回来。

就在这样的策略当中,张巡和尹子琦之间打了四百多场战役。最终张巡手里仅剩下了一千多名老弱残兵,一个个瘦的皮包骨头。

十月,城陷。巡与姚摐、南霁云、许远,皆为贼所执。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旧唐书》

城里能吃的东西全都被吃光了,连老鼠树皮都被啃得一干二净。但是他们依旧没有选择逃跑,因为他们认为睢阳地理位置太重要,如果守不住他们也没脸去见皇帝了。

在这种情况下,尹子琦终于攻破了睢阳城,而张巡和许远也都一同被俘虏。临死之前,张巡被尹子琦撬开了嘴巴,嘴里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已经沉默了,是啊,忠君思想要多么强大,才能让一个人就算变成了这样,还依旧坚守呢?

总结:张巡、许远是唐王朝的功臣,却是人类史上的罪人。

在张巡和许远死了以后,唐王朝为了表彰他们的丰功伟绩,对他们各种追封。张巡生前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死后却被封为了邓国公,甚至画像都被挂在了凌烟阁之上。

这说明唐王朝感激他们做出的贡献,也认可了他们忠君爱国的行为。但是这只能说,他们是唐王朝的功臣,却不是全人类的功臣。

他们在城中杀害老弱妇孺,将她们当成了食物,这件事永远都不可能被人类历史所褒奖。就算有天大的使命在身上,做出这种事情,那也跟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说张巡和许远是英雄也好,败类也罢,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人家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罢了,身为人臣,当然心系朝廷、心系百姓,遇见天下动乱和灾难时,当然义无反顾,奋力抵抗和阻止了。所以对于他们二人的地位,对于唐玄宗李隆基和唐朝基业来说,当然是忠贞不渝的仁臣,也是英雄;对于安禄山和史思明或者历史来说,张、许二人可能是败类,行为当时社会动乱的程度非常大,死的人非常多,安、史两人有能力改变当时的状况,但是恰好遇见张、许二人的抵抗,让朝廷看见一丝光明。

土地兼并的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从而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边防的节度使权利过大,后来还发展到兼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成为了地方最强的势力;中央统治集团的腐朽,导致了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加之唐玄宗的用人不当,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张巡起兵守雍丘,抵抗安禄山叛军。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移守睢阳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坚守数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睢阳失守,不屈遭害。许远在安禄山叛乱时,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数月后兵粮俱尽,城陷,被执送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时被杀。

对于张巡和许远的行为,历史上鲜有发生。袁崇焕是明末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但是朝中大臣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多次上书弹劾袁崇焕,没想到朱由检也怀疑袁崇焕别有二心,加上皇太极挑拨袁崇焕和朝廷的关系,最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袁崇焕弃笔从戎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场黑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

明朝后期,朝中大权大多集中在魏忠贤的手中,前面袁崇焕一直被为魏忠贤压榨,直到朱由检继位后,袁崇焕重新得到重用,他还击退了皇太极的军队的,于是皇太极故意设计陷害袁崇焕,导致明廷的官员以为袁崇焕通敌卖国,与皇太极有来往,纷纷上书举报袁崇焕。

  皇太极的反间计效果显著,袁崇焕被朱由检怀疑,面对指控袁崇焕的种种证据,朱由检不得不相信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最后将他凌迟处死,可怜袁崇焕就被这样冤死了。

一直以来张巡和许远以及袁崇焕都是饱受争议的,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民族英雄,这是肯定的。他们都为了民族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是败类,阻挡了历史的发展,但是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让自己亲眼目睹自己的国家灭亡,自己却苟且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不如死去。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张巡自幼就饱览群书并且通晓兵法布阵,当时张巡结交的都是一些志向远大的朋友,而相比于庸俗平凡之人张巡却不喜欢与之结交,在入仕之后,张巡勤政爱民,因此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生活和乐,他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安禄山攻陷了东都洛阳之后成帝立国号“大燕”,百姓也因此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作为长史的张巡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决定与之反抗,为大唐赢得一线生机。于是当时在张巡的响应下,数千名群众纷纷参与到张巡的行列之中,而张巡也因此扛起了抗击叛贼的重任。

在当时的形势之下,由安庆绪派出的十三万大军一齐进攻睢阳决定攻下此地,睢阳是唐朝时期的要地,一旦攻陷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毫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巡以及许远带着众人一起死守睢阳。

当时的张巡面临着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形势,而张巡虽然被困在睢阳却还想方设法盗取敌军的粮草,在这样的形势下势单力薄的张巡与叛军周旋了数百回合,使叛军伤亡惨重。

然而在这样的死守中张巡等人也同样面临着粮食的问题,因为缺粮,张巡曾经杀了自己的爱妾做成食物让士兵们充饥,这一做法固然是毁灭人道的行为,安史之乱中,张巡无疑是位民族英雄,他想尽办法为保全唐朝政权而作斗争。从张巡杀妾这一事件来看,张巡有些太过残暴。张巡杀妾只不过为张巡吃人开了一个头,为了守住睢阳,张巡杀掉睢阳城中的老弱妇孺来食用,从某一方面来说,张巡吃人和屠城性质相同,都置百姓性命于不顾。

  安史之乱平息后,朝廷大力褒奖张巡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从人道主义和仁义方面来看待张巡杀妾这一事件的话,张巡是位极端残忍而自私的人。

最终皇帝认为其功大于过因此没有惩罚他!

你认为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和许远,到底是英雄还是败类?为什么?

张巡是不是败类,关键不在于他做了啥,而是在于官方如何评价他。官方说张巡是英雄,那好,那屁民眼里他就是败类!屁民怎么能和反动的学术权威同流合污!

张巡就算没做错啥,屁民也要生造出点污点来,小时候踩死个蚂蚁都能算天怒人怨,更不要说张巡还吃人了,对不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