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没有一场战役,是百分之百的按照某一方预案来进行的,中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是考验将领的能力的时候。优秀的指挥官可以随机应变,临危不乱,可以应对各种的突发状况。至于那些不合格的,都已经在各个战役中被淘汰了。
辽沈战役中,林帅虽然手握百万大军,对国民党是占据很大优势的,是全国战场上唯一对敌占优的野战军。但是他依然不敢掉以轻心,精心谋划兵力部署和战役顺序。几次战役计划的变更,被人污蔑为畏首畏尾,实际这才是一个优秀统帅具备的素质。如果只知道一个劲打打打,出现异常视而不见,那才是庸才。
他能从葫芦岛增兵,立刻判断出蒋介石到了沈阳督战,从而要改变计划掉头改打长春,这是正确的做法。即便最后按计划进攻锦州,仍然留出一纵做总预备队,提防葫芦岛的援兵。如果是一个缺少危机意识的人,不管不顾只知道打锦州,对葫芦岛不做预防,到时候与东进兵团西进兵团三面合击,东野主力能坚持的下来吗?
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每个预估都是准确的,那就不用打仗了。敌我双方,只需要在一个房间里面进行兵棋推演,然后输的一方投降即可。
实际上,即便今天最强的大数据也无法推测出战争很多的变化,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
就比如,美军在太平洋某岛的抢滩登陆时,一个营的部队乘坐登陆船抢滩时,发现地图上的海滩的潜水中,竟然有大量珊瑚暗礁。
结果登陆船全部搁浅,成为日军炮火的靶子。
美军官兵无奈,只能被迫背着沉重的装备跳入海中,靠半浮自行上岸。
虽然他们是海军陆战队,人人都会游泳,但仍然一些人或者淹死或者被炸死在海中。
等到登陆成功,该营就已经伤亡近半了。
更重要的是,该营是作为奇袭部队使用,此次没有能够完成任务,导致其他部队只能强攻,损失惨重。
所以说,预计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没有船经过这里,怎么可能发现珊瑚暗礁呢?甚至这里的日本守军也不知道这点。
一旦出现偏差,这支部队很容易出现较大伤亡,甚至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就最考验指挥官的现场应对方法,不能拘泥于上级的命令。
比如诺曼底登陆时,奥马哈海滩成为德军机枪的射击场,大量美军倒在滩头,而美军支援的水陆坦克大部分登陆失败, 直接沉入海底。
眼见滩头的美军就要被杀光,关键时候美军驱逐舰部队冲到距离海滩几百米距离,进行近距离火炮压制。
这是极为危险的,因为侦查发现德军在二线阵地设有大口径海岸炮,几炮就可以摧毁一艘驱逐舰。所以,上级命令是驱逐舰必须退到数海里之外,只能进行远距离炮击。而当时的技术,海军远距离炮击命中率很低,不能用于一线火力支援。
但到了这种情况下,驱逐舰已经无法顾及自己的安危,必须迅速进行火力支援营救战友。
结果就是,驱逐舰在近距离摧毁了大部分德军火力点,最终美军才抢滩成功。
事后发现,德军的海岸重炮是假的,都是木头做的模型。
如果不是这样,德国驱逐舰队早就完蛋了。
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打仗之前肯定是有一个预估的,当然了只要是预估,就有可能出现一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战役的结果和预估的一样,把对手给打败了。这样这一支军队,就会继续征战南北,直到把每一次战役都打胜利,取得战争的最终的胜利为止。
第二种:战役的结果和预估的不一样,被对手给打败了。
若是自己被打败了要么就是全军覆没,要么就是被俘虏,要么就是剩下的残兵败将逃跑了。这个结果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这样的一支军队,最后只能是收编到其他的军队当中,或是被处罚全部杀掉。
第三种:战役的结果和预估的不一样,和对手打了一个不胜不负。若是这种情况存在的话,也无伤大雅,大不了以后再战而已。
若是落实到具体的战役当中,我们再说一下他们的这支军队的命运是如何的?
按照孟良崮战役举例说明吧。
大家都知道孟良崮战役是张灵甫发动的,他发动这一场战役,当然是想要打败粟裕的华野军了。
孟良崮之战开战之前,他就是想要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但是,事实上这一场战役打响之后,张灵甫才知道自己预估错了,因为他们不但被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给打败了,而且整个军队,也都是全军覆没了。
所以,战役的结果和自己预估的不一样的话,面临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
同样在孟良崮战役当中,若是站在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的角度上来分析这件事,战役的结果就是和粟裕的预料一样的。
因为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去孟良崮打这一场战役,为的就是消灭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取得这一场战役的伟大胜利。
最终他们也是打败了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打败七十四师的结果,就是让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更加的声名赫赫了。
敌人若是再见到他们的时候,就会对他们忌惮三分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打起仗来就更加的游刃有余了。
正如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的表现, 他们每一次大战都能做到战必胜攻必克,直到所有的战役,进行到最后为止。
当然了无论什么时候打仗,双方都是想要取得胜利的。但是,最终会有一方,是会出局的。至于最后谁能胜利,就要看谁的智谋更高了,谁的军队更加的勇猛了。
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题主的问题是: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战场上拼的就是应变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不会和预估的结果一致。
为什么打仗的时候会出现偏差?!军队作战是一种互动,而且是极为激烈的互动。所以,除非对方太弱鸡,否则在战场上双方都会不断调整来试图击败对方,所以战争的进程就不可能会像剧本一样按照提前定的步骤一步一步演进了!
遇到偏差怎么办?既然偏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士兵的素质、将领的指挥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由优秀将领所指挥的精兵最有可能取胜,如果将领不行或者士兵不行,他们很可能会迎来覆灭的命运!
几个例子!- 将领不行!
所谓的将领不行,不见得是将领的才能不高,很可能是对方的将领太厉害了!
战国中期有两位著名将领孙膑和庞涓!
他们是师兄弟,两人都曾经在鬼谷子老师门下学兵法。孙膑的能力要比庞涓高的多,于是孙膑率领的稍微弱一些的齐军,打败了庞涓所率领的天下最强军魏武卒!
过程是这样的,庞涓率领魏军攻打韩国,孙膑就指挥齐军进攻大梁,庞涓指挥回师。
为了一劳永逸解决掉孙膑这个对手,庞涓率领最精锐的魏武卒追击。这时,孙膑用减灶的计策向庞涓示弱。让庞涓认为齐军出现了溃逃,所以加快了追击速度。
然后,孙膑在马陵的山谷中设伏击败了庞涓!战争的进程没有按照庞涓的预想进行,是因为对手比他的段位高,这是将领不行,导致战败的例子!
- 士兵不行!
好的将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但也得尊重基本事实,当己方士兵和对方差距太大的时候,照样会失败!牧野之战的时候,面对闪击而来的周国军队,商纣王只好临时组织城中的奴隶迎敌。周军当时精锐异常,总兵力虽然只有5万,但训练有素,战斗中周军步兵排着整齐的方阵推进,如同一面厚厚的城墙!
而商军大多是奴隶,装备差训练也不行,更没有忠于纣王的想法,结果在面对周军攻击的时候一哄而散!
试想,如果商纣王派往东夷的远征军能够及时回援,周军还真不见得取胜!
- 说完不行,再说行!
打仗的时候,要是士兵优秀,指挥官也优秀,那就不得了了,足以把遇到的困难一一化解,从而实现战前制定的目标!
轰炸长崎!美国对广岛和长崎投掷的原子弹是结束二战关键性的事件。其实,在第二枚原子弹投掷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1945年8月9日,斯威尼机组接受轰炸长崎的任务,驾驶B-29轰炸机前往日本上空,目标小仓!刚起飞一个油箱就出了问题,有大约600加仑燃油不能使用。
没想到飞机飞到小仓上空的时候乌云密布,飞机一直找不到投弹的机会,这么盘旋也不是办法,因为再犹豫下去飞机就回不去了。而且,此时小仓的防空指挥部察觉到来者不善,已经起飞战机拦截,如果再不走搞不好会被击落,指挥官斯威尼只好下令飞往第二目标长崎。
飞到长崎上空一看,也是乌云密布!飞机只好继续盘旋寻找投弹机会,此时燃油急速下降,就算成功投弹,他们也回不到出发地了。
到了快11点的时候,斯威尼才找到机会,从一个云彩缝里把原子弹投了下去,算是完成了任务!
长崎原子弹造成了10万人伤亡和失踪,把日本吓一跳,5天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所以,优秀的指挥官和士兵,可以化解遇到的苦难,坚决完成任务!
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所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不算什么大事儿。至于结果如何,就看将领及其谋士/参谋部的应变能力如何了。优秀的将军和参谋人员善于随机应变,能根据变化调整计划或制定出新的计划,进而取得胜利;能力不足的则会茫然失措,仓促修改的计划往往不能筹划周全,进而导致失败。
打仗之前,若是预估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支军队最终命运将会是如何?
打仗的时候,这个战役到底能不能打,发动战争的一方肯定是有一个预估的。
但是,预估有的时候,也是会出现偏差的。若是预估的对了,那肯定就是可以大胜仗的了,这样的结果也是最为完美的。
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是,打仗之前的预估是和最终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急不可耐的发动了内战。那时候的战役就是从东北打响的,此次国民党发动的战役,蒋介石就是想要占领东北。
甚至蒋介石还喊出了得东北得中国的口号。
为了能够赢得这场战役,他们还用飞机把所有的国民党的主力军队给运了过去,还有被蒋介石十分倚重的陈诚、孙立人、杜聿明、卫立煌等人都先后指挥过东北战场上的战役。
但是,最终他们都是败在了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的手里。
尤其是辽沈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全部的东北地区。对于,国民党来说他们打响的内战,丢失了东北就是和预估出现了偏差。
这样的话败军之师,要么就是被歼灭了,要么就是逃离了。当然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国民党军队是投降了我军。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国民党是不得民心的。士兵都不愿意打仗,大部分士兵都是主动的投靠到了我军这里来的。
以上是我们说的发生偏差的时候。
但是,反过来再看看,林彪当时带领的东北野战军之所以迎战,就是因为我们预估的是这个战役是可以打胜的。
最终果不其然,我们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把国民党反动派给赶出了东北。
这样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他们的威名就更加的响亮,在遇到敌人的时候,敌人就会对他们忌惮三分。
这样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敌人给打败了。
甚至在辽沈战役之后,蒋介石对林彪的评价就是说他一个人打败了黄埔军校毕业的学弟,学长,同学和老师们。
当然了还包括蒋介石这个校长,这就是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取得了辽沈战役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对战国民党军队的时候,就如同入无人之境了。正如后来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