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当然需要读书。但每周读几本书合适,这个应该没有固定指标,只要自身条件允许,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好比吃饭睡觉一样,按照正常规律即可。
目前似乎有一种不正常的思维,仿佛书读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多读书固然是好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应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另一方面,想提高文学素养,也并非是读书多就能全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消化理解,并与写作结合起来。如果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而不去大量地练笔,想提高文学素养是很费劲的一件事。好比学游泳,理论知识学得呱呱叫,不下水,终究还是不会游泳。既使只做文学评论,也是需要动笔才能完成。想写一篇好的评论文章,如果只有理论,不具备相当的文字功底,也是写不出来的。
如果说,我什么也不做,只是为了单纯地提高文学素养而读书,这种想法倒也说得过去。因为多读书起码能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力,在读书时能分辨出该书的文学艺术水平如何。说到底,文学作品不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一件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就需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才能把书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吸收消化理解到位。但如果是这样,就等于是进入了研究的范畴,既然是研究,也需要动手做笔记,做摘录,写读后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反之,如果一个字也不写,读过很快就会忘记,形成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也没剩下啥,都忘记了。所以我还是认为,想提高文学素养,最好读写结合才能更加有效。
在这个意义上讲,每周读几本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边读边写,读写结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您不妨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谢谢邀请。
朋友问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个人认为这个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在工作、家务之余有了时间就可以多看一些文学书籍即可。作为本人,是把书籍当作自己终生的情人来对待的。具体请看拙作《书籍,我永远的情人》。
《书籍,我永远的情人》
朋友,你曾经有过畅饮琼浆玉液,坐拥美貌佳人,驰马指点江山,引吭高歌一曲那种畅酣淋漓的感觉吗?宝剑几十年在书海里航行,却经常有这种开怀舒心、欲醉欲仙的经历。
每每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宝剑心中都好象吹过一缕春风,激起一弘涟漪……
就这样,我在各种书籍里悠闲地徜徉,不懈地探索,贪婪地吸吮着里面的营养。就这样,我被她的博大精深所折服,被她的柔情似水所感动,被她的热情似火所熔化,被她的无限缠绵所留恋.....我和书籍为伴,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我和书籍缠绵,度过了多少青春年华;我和书籍相恋,胜似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相偎相依....
宝剑自幼生长在一个虽然清贫,但却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祖父、伯父、父亲都喜欢听书、看书。家中自宝剑记事起,就有不少纸张已经发黄、破烂,形形色色的木刻版图书。由于受到大人们的熏陶,宝剑自八岁起便开始看古典小说,先后阅读了大五义、小五义、七侠五义、三国演义,聊斋等文学书籍。
当时伯父、父亲都在城里工作,宝剑与伯父家堂兄在农村老家。堂兄那时已是一名教师,接触书籍的机会自然多一些。记得每当堂兄借回一本小说时,我们兄弟二人经常你争我夺,到最后只好来个君子协定,每人看一回。那时候晚上没有电灯,煤油也非常紧缺,我们兄弟二人就或坐或趴在伯父家的平屋顶上,借着晚上的月光读书。虽然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我们却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通过阅读了一本又一本的图书,随着年龄一天天的增长,宝剑开始知道了孔子、孟子、老子,懂的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知道了屈原、司马迁、李杜、白居易、柳宗元、辛弃疾、鲁迅、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懂得了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瑰丽....
看着那些文学巨匠笔下扣人心弦的精美文章,宝剑便自小立志: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中外文化的精髓不断地充实自己!自此,在宝剑的陋室里,多了自己涂鸦的两个横幅,一幅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另一幅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文学知识,宝剑还自费在语言大师王力先生主办的《汉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历经三年,刻苦学习。
从此,宝剑便与书籍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籍成了宝剑忠贞不渝的永恒情人!
现在,宝剑除了文学家的梦想没有实现以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已经达到。通过读书学习,使宝剑的思想修养、文学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使自己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如鱼得水,游刄有余,任凭风吹浪打,潮落潮起……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阅读各种书籍,使宝剑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忘记了人生路上的种种忧伤,淡去了红尘名利的诸多诱惑,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快乐的人。
书籍,我永远的情人——我将爱你一生一世!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欣赏和写作水平,就要大量的读书。至于读多少书这个没有定例,我想大的概念应该是多多益善,但是多是要在保证读书质量的前提下求数量。一本书如果是比较经典的话,是要反复研读的,要读它的内容,读他的思想,读他的艺术表达方式,读他的文学特点特色,汲取营养,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你要问数量的话,我想一星期读上一本书就够了,而且呢读书是交叉进行的,同时读两本,甚至三本书比较好,这样可以交换我们大脑的思维活跃度与新鲜感。另外如果是爱好文学这个角度,那么读书就要杂些,儒道释、古今中外、人文社科甚至时事政治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涉猎,不能偏颇。读的时候要入心,读上一段要把书本闭起来,静心的回头思考一下,这样进步才会大。不能土速度囫囵吞枣似的,几下子把一本儿书翻完了,只知道它的意思就完了。总体上我的建议还是要多读经典,不是说四大名著啦,世界名著啊什么才算经典,就是在某一文化学科领域比较著名的传读时间比较长的那些书籍,都叫经典著作。有些经典书要终生读,比如在我的床头就有毛主席语录、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世界名人随想录、世界诗歌、世界地图等等都是常年不离、不时翻阅的书。
当然,文学理论比如中外文学史、诗歌基础知识等等也是必读的。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爱好文学,想要提高文学素养,阅读是很重要的。
我想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选好你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二是对一部作品要反复进行阅读,了解掌握文学作品的精要;
三是多练习写作,在勤练笔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文学素养;
四是注意读书在精,速度快多读不易消化。贪多嚼不烂。
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文学素养不等同于阅读,针对题主的问题,我觉得题主需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学素养,有哪些提高文学素养的方式;阅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文学素养1、定义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比如XX学校,XX协会)的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
从定义上看,文学素养的范围比较广,注重的是综合能力,不单单是读书的问题。为了要提高文学素养一本书是需要精读的,比如书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创作形式、表述手法等是什么,都需要去了解。
想要通过每周读几本书就提高文学素养是不可能的。
2、提高文学素养的方式
阅读
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的主要方式,但最大的缺陷是提升途经慢,如果题主短时间内想要提升文学素养肯定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另寻途径。
为了提升文学素养要读的书籍不能随便挑选,需要是文学领域内各种创作体裁的经典作品。
在网络上学习
中国大学慕课、万门大学、网易公开课都是不错的网课学习平台,里面课程种类众多,题主可以挑选与文学素养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
阅读的目的通常我将阅读的目的分为学习和消遣。
1、学习
学习的范围也比较广,如果单单是为了解决问题,每周阅读两三本书进行快速阅读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像题主提出的诸如文学素养这种考验综合能力的,个人觉得一周将一本书读透就可以了,不必一味追求速度。
2、消遣
为了消遣的阅读我一般是看网络小说或者绘本这种比较轻松的书籍,不需要特别费脑研究,就可以轻松阅读完,而且耗时也不会特别久,可以随时停下。
总结不管他人建议题主每周读几本书能提高文学素养,题主都没必要一定遵循这个节奏,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不同,而且提高文学素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对任何人而言阅读也会有个由慢到快的过程,题主也没必要非要遵循某个节奏,最重要的是找到不同阶段适合自己的节奏。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一周读几本书我觉得这不应该是设定的硬性指标,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
第一,每天阅读的时间是个变量,
第二,书的厚薄也是变量
第三,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文学理论类的书籍就比较难懂,一周能研究透不容易。如果读一些文学作品,类似小说,诗歌之类,就比较容易,所以说选书也很关键。
不要追求读多,要读精,一本好的书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建议不设定一周读几本,对于比较难理解的书籍可以一天读多少页,重在读懂,最好写读书笔记,输入+输出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再一个建议有主题,成体系的阅读。比如你喜欢莫言,你就找莫言的经典著作来读,分析他的写作背景,灵感来源,写作手法,叙事模式,人物设定技巧等等。
再比如分析文学流派,你喜欢的作家属于什么流派,这个流派的由来,这个流派在文学史当中处于什么地位,流派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有哪些作品,他们有什么相似,有什么不同,文学界对他们是怎么评价的,你觉得评价对不对,你是怎么评价的等等。
这样坚持长期阅读,深入研究某个领域,持续输出,经过漫长的积累,文学素养自然就会提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