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瓦拉族首领也先,是有汉民族血统的蒙古人,他的母亲是江南水乡苏州的姑娘,因此他对汉民族乃至整个大明朝,其实是有别于其他瓦剌领袖的。
再加上瓦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名义上是臣服于大明王朝的,因此当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以后,其实他对朱祁镇还是比较客气的。
那么身为俘虏的朱祁镇在瓦剌过得怎么样呢?这个我们不能瞎说,只能靠史料上的记载来说话。《明史》里就一句上北狩就完事儿了,这显然不合适。
也先的母亲,为保全朱祁镇做了不少工作。也先的母亲本来是苏州人,她跟随丈夫一起到边疆戍边,结果在这里遭到了瓦剌人的袭击,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去了,而她则被瓦剌首领脱欢给俘虏了。
这个女人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是有学问的,肯定是学过不少文化知识,所以后来她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也先和他弟弟伯颜帖木儿的汉文化知识,都是他们的母亲所教授。长大以后的也先,成为了瓦剌部落的首领,他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尊敬。
当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到瓦剌以后,身为大明子民的也先母亲,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所以她跑了出来恳请也先一定要善待朱祁镇。那么有什么证据吗?
- 证据一:《罪惟录》里的记载。
刘太卿荣官,英宗土木之变几不免矣,也先之母告其子曰:“吾苏州人也,随夫戍边,被汝父掳回, 与之生汝。吾昔居中国,为今天子臣,臣无杀君之理。跪泣以请。也先从之。”
这一段就是记载了也先母亲搭救朱祁镇的过程。她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表示自己是臣子,哪有臣子杀害君主的道理呢?
不仅说道理,而且她还向也先下跪了。也先是个孝子,自然不能驳斥自己母亲的面子,所以也就答应了这件事。
《罪惟录》是明末清初査继佐先生所著,纯粹是私人所写。原名《明书》,看过《鹿鼎记》肯定知道对双儿有恩的庄家,满门被抄斩,其实就是因为有人揭发他们家藏有这本书。所以说在当时是禁书,真实性也就不被满清王朝所认可了。
- 证据二:《蒙古源流》里的记载。
及其归也,乃传令曰: "谁若以擒此大明合罕之事先于我而告我母,则杀其人。"由是至,拥其母曰: "我母重生我矣。"其母对曰: "吾儿,汝此言擒大明合罕之事乎? "
这里就没有很明显说明施救的过程了,但是讲述了也先把朱祁镇抓回来以后,下令不准任何人告诉他的母亲,他抓了朱祁镇,否则就杀头。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也先很在意他母亲的看法,而且也先母亲的汉人身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可见她对朱祁镇在瓦剌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蒙古源流》这本书,是在清朝初年由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萨囊彻辰,结合蒙古多年留存的史料总结汇编而成的一本书,对研究蒙古历史有很大作用,瓦剌是蒙古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有了也先的记录。
由此可见,朱祁镇在瓦剌部落的小日子,应该是得到了保证。有了也先母亲的帮助,至少不会失去体面,虽然条件艰苦了点,温饱问题是不会解决不了的。
伯颜帖木儿成为了朱祁镇的好朋友。伯颜帖木儿是也先的弟弟,至于是不是一个妈所生,这就不得而知了。朱祁镇这个大忽悠,到了瓦剌部落以后,立刻发现,整个部落上下,似乎只有也先和伯颜帖木儿两个人是懂得汉文化的。
总不能去忽悠也先吧?这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宰了。于是朱祁镇挑了个相对轻松一点的对象去忽悠,那就是伯颜帖木儿。
他们俩聊着聊着就聊开了,居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你说有这么一个王爷级别的好朋友在瓦剌部落,你的小日子能差吗?
朱祁镇虽然不是什么军事上的强人,但是在社交方面,的确有自己的套路。这在《明史》里也没有记录。
- 证据一:《明史纪事本末》里有记载。
伯颜帖木儿再送驾出野狐岭口,上皇揽辔,慰藉而与之别,伯颜帖木儿大哭归,仍命渠帅率五百骑送至京师。既别去,行数里,复有追骑至,上皇失色。既至,乃其平章昂克出猎得一獐,驰使来献。受之,乃去。
这可真的是把人家给感动坏了,很显然从上面的记载里,我们得知,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也先送还朱祁镇的时候,伯颜帖木儿一路相送,送完朱祁镇,他回来就大哭了一场。没多久伯颜帖木儿又派人追了上去,吓得朱祁镇以为也先反悔了。原来是伯颜帖木儿打了一只獐子送给朱祁镇,聊表离别之情。
《明史纪事本末》是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所编写,这本书比《明史》出版时间还早,研究明史有很大的作用。
- 证据二:《明纪录汇编本》、《胜朝遗事》、《否泰录》等均有记载。
初八日,太上驾行,伯颜帖木儿护送。十一日,驻跸野狐岭,伯颜帖木儿数百骑皆恸哭良久。既别去,昂克于中路射麞,获之,驰十数里来献。十三日,至宣府。十四日,驻怀来。
这个故事其实很广泛,在很多明清时期的作品当中有记载。无非就是讲述了伯颜帖木儿对明英宗特殊的感情,可见除了所谓正史《明史》外,很多史料作者对这段历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觉得有一定参考性。
总结:强大的社交能力,是朱祁镇得以存活的关键。我认为朱祁镇在北边过得应该不错,如果过得惨不忍睹的话,那么我认为也先是不敢把他放回去的,放回去找他们报仇咋整?
后来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复位后,也没有找他们报仇,可见瓦剌人没有亏待他。当然了,他强大的社交能力,是保证他活下来的关键。
甚至有史料记载,也先的妹妹也要嫁给朱祁镇,你说说这一大家子都围着人家转。母亲哭着为朱祁镇求情,弟弟哭着为朱祁镇送行,妹妹哭着要嫁给朱祁镇,你让也先咋整?
参考资料:《罪惟录》、《明朝纪事本末》、《明纪录汇编本》等。
明宣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看到这个问题,豹眼有些晕,明宣宗与朱祁镇这爷俩究竟是个啥关系呢?
明宣宗与明英宗是亲爷俩,朱瞻基与朱祁镇也是亲爷俩,把明宣宗与朱祁镇放在一起称爷俩也没错。不过呢,按照潜规则,把明宣宗朱祁镇这样安排在一起,就有点乱套,好比说是汉高祖刘恒、唐高祖李世民一样,让一般吃瓜群众吃出了鸡毛一样哦。
不过呢,明朝这时候这点事,的确是一地鸡毛。
01
土木堡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朱瞻基就驾鹤西游,其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接班上任,是为明英宗。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宣宗死后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率领大军北征瓦剌。由于明军指挥失误、战术不当,被瓦剌太师也先击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位大臣战死,朱祁镇也被俘获。
瓦剌本是蒙古人,被明太祖朱元璋赶回了漠北,后来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不断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怀来城外土木堡,被瓦剌击败,史称“土木堡之变”。
当时,明英宗看到突围无望,就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擒。瓦剌兵看到朱祁镇,就一起上来抢夺他的衣甲,看到他的衣甲不同,就知道是个大家伙,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
赛刊王询问明英宗是谁,但朱祁镇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伯颜帖木儿,还是赛刊王?”
赛刊王一看这架势,立马报告了也先。也先也不敢怠慢,立即前来请安磕头,行君臣之礼,献上各种野味美食。
到底是大明朝的皇帝,就是被俘获了,依然享受不同的待遇。
蒙古人抓住了朱祁镇,心中大喜,不敢怠慢,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其目的就是以为奇货可居,可以趁机要挟明朝廷,想讨价还价。
02
明朝改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镇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
不想瓦剌太师也先遇到了一个狠角色,那就是明朝大臣、兵部左侍郎于谦,他看透了蒙古人的伎俩,说啥也不同意他们提出的索要大批财物的要求。
当时,明朝群臣纷纷主张南迁都城。但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并率领大臣们建议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瓦剌以太上皇的名义,也不予搭理。
也先看到无隙可乘,留着明英宗也就没啥用处,一年之后,就释放了朱祁镇,把这个烫手的山芋送还给了明朝廷。
当初,朱祁镇北征时,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京城。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等因为皇太子年幼,就请求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不是为了个人打算。”朱祁钰这才受命,继承帝位,是为代宗。
瓦剌也先看到明朝不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就挥师攻打北京。但被于谦等连续击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来。
03
朱祁镇成了烫手的山芋
此时,瓦剌想放人了,而代宗朱祁钰却感到很不爽。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遣使者,准备前往迎接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很不高兴地说:“当初俺本不想坐这个位子,是你们逼着俺才坐上的。现在屁股还没坐热乎呢,你们又想把俺拉下来,这不是弄着俺玩吗?俺想不通,没你们这么弄事的哦!”
没办法,还是于谦站出来哄着朱祁钰说:“木事木事,您就踏踏实实地坐着就行了。跟老皇帝说好,他愿意做太上皇的话,就把他接回来。如果他回来有别的想法,我们就办他。”
代宗也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便变了脸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虽然蒙古人对待朱祁镇还算不错,但人家已经不稀罕,再呆下去也就无趣。于是,就把太上皇给接了回来。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祁镇与朱祁钰兄弟见面后,彼此嘘寒问暖,还相互谦让了一番。但《明实录》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只有一句:
"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太上皇朱祁镇回京后,从此就被锁在了南宫,整整七年。
在这七年里,代宗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把守,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贴补家用。
为了避免有人联络太上皇,朱祁钰甚至命人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使人不能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之中,渡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
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获之后的生活细节,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04
朱祁镇复辟,于谦被诛杀。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卧床不起。
此时,武清侯石亨等人密谋拥立太上皇。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将南宫撞开,跪在太上皇面前,高呼:“请陛下登位。”
等到百官上朝时,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群臣目瞪口呆,不知所从。
不知是慌乱还是兴奋过度,朱祁镇复辟后,居然忘记把朱祁钰废掉,哥俩共同作为皇帝各自主持工作。
几天后,朱祁镇才想起了这事。于是,朱祁钰被废,于谦等人被逮捕入狱,不久后被诛杀。于谦所推荐的大臣全部被处死。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被赦免回到京城,他上疏申诉冤屈,于谦才得以平反昭雪。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危难之中。但由于他性格刚强,与许多大臣不和睦。在朱祁钰身体出现状况时,权臣们趁机发动“南宫复辟”,控制了朝政。
朱祁镇苦尽甘来,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但作为拯救明朝的中流砥柱、民族英雄于谦,却就此倒下了。
这件事值得后世永远地反思。
明宣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先更正一下朱祁镇的庙号是英宗,宣宗是他父亲朱瞻基的庙号。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北方民族俘虏的皇帝,他的遭遇有点像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虏走,但结局却要比徽钦二帝要好,瓦剌人把明英宗关了一年便礼送回北京,徽宗二帝是一路被金人迁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五国城,这父子两皇帝最后都客死在异国。
少年天子,宠幸王振明英宗朱祁镇的父皇便是明朝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年仅8岁的朱祁镇即位,改年号为正统,主少国疑,幸有太皇太后张氏(仁宗皇后)主持朝政,再加上宣宗给小皇帝留下的以“三杨”为代表的一套领导班子,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正统八年(1443年)16岁的朱祁镇开始亲政,亲政之初表现还算可圈可点,但他重用宦官王振,在太皇太后张氏、“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先后去世后,失去约束的英宗更加倚重王振,王振由此开始崭露头角,愈加肆意妄为、兴风作浪,正统朝的统治开始走向下坡路。彼时的明英宗早已不是即位之初少不更事的懵懂小皇帝,成长为了一个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
正统年间,英宗共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北伐,在南方,为解决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事,发动了四次征麓川之役,这四次对云南土司叛乱的征讨,出动数十万兵力,耗费无数粮饷,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反以盟约形式结束。导致的后果是国库空虚,南方兵力过盛,对当时逐渐崛起的北边蒙古瓦剌部的防御也变得空虚,为之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
兴兵北伐,大败被虏明朝的皇帝天生就勇于冒险,明太祖定鼎中原、统一天下后,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蒙古问题,组织起五次北伐。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天子守国门,更是六次御驾亲征,最后还死在北伐回军途中。在明廷不断的打击下,北元一分为二,形成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至正统年间,瓦剌部崛起,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不断南下骚扰明朝边镇,一心想要效法父皇明宣宗御驾亲征打败汉王的英宗,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父祖辈差,也想御驾亲征攻打瓦剌。
虽然群臣的都强烈反对,但斗志昂扬的英宗依然在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在京师凑起一支20万人的军队,对外号称50万,携支持他的大宦官王振、还有英国公张辅等大将便誓师北伐。谁料,大军刚抵达大同附近,便连降大雨,前路难行,且粮草供应不及,军心有所动摇,英宗的满腔热血也瞬间被浇灭,有了撤军的想法。但王振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英宗如此草草撤军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英宗脸面将无存。于是便建议英宗绕道蔚州,蔚州是王振的老家,他此举意思很明显,就是带着英宗回乡,足可以令自己光宗耀祖、在家乡人面前扬眉吐气。
瓦剌大军此时已逼近大同,蔚州又离大同很近,一旦被瓦剌大军追及后果不堪设想,英宗此举太过于冒险,因此随行群臣都极力反对。但向来宠信王振的英宗执意要给他露脸的机会,于是不顾群臣反对执意率领大军前往蔚州。结果明军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大军追上,英宗坐困于土木堡,水源断绝,也先一鼓作气发动总攻,20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王振被愤怒的将士锤死,英宗也被瓦剌人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阶下之囚,终获南返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军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这可让瓦剌太师也先是又喜有又忧,喜的是明军如此不堪一击,连皇帝都成了阶下之囚,忧的是明朝皇帝在自己手上就像是烫手的山芋,杀还是不杀可让也先犯了难。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深谋远虑,认为明朝皇帝奇货可居,留下他,正好可做作为手上一张王牌,可以像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赞同伯颜帖木儿的意见,便留下了明英宗的性命。
谁料明朝这一边见皇帝被也先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建议和孙太后的同意下,火速立英宗之弟监国、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也先利用英宗胁迫明朝的计划落空,愤怒之下又发兵攻打北京,明代宗朱祁钰与于谦等文武大臣组织起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瓦剌大军被击退回到漠北。
回到漠北的也先并没有迁怒于英宗,毕竟英宗对于将来明蒙和谈还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可是,明朝皇帝既然成了阶下之囚,该怎么安置他才好呢。
也先先是将英宗安排到了苏武庙,并提供“牛车一辆,马一匹,以为移营之用。”另外,还给他安排了三个随从侍奉起居,分别是锦衣卫校尉袁彬,通晓蒙语的通事杨铭和负责打杂来历不明的卫沙狐狸。君臣四个人就这样相依为命。
进入十二月的漠北,冬天是寒风刺骨、大雪飘飘,英宗君臣四人就靠着一顶帐篷御寒,四个人也顾不得什么君臣有别,都挤在一起用各自的体温温暖对方。
在苏武庙驻扎了将近四十天后,迎来了汉地的传统节日春节。此时的英宗,胡子拉渣,头发蓬乱,一副落魄天子的惨象,想着北京城里现在应该是张灯结彩欢乐无比,如今自己却深陷敌营,心里的痛苦郁闷可想而知。
为了宽慰英宗的思乡之情,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不仅经常请朱祁镇到家中做客,还带他游历塞外山水。同时,瓦剌的贵族们对这位已成阶下之囚的明朝皇帝还是很礼遇的,时常送来礼物并款待英宗君臣,史载“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五日、七日、十日做筵席一次。逐日进牛乳、马乳。”“也先每宰马设宴,先奉上酒,就自弹虎拨思儿喝曲,众鞑子齐声和之,得知院、赛罕王跪奉上酒。”可见,英宗的囚禁生涯并没有那么的清苦,至少是有肉有酒,身体上没有受到什么折磨。
英宗还差点成了也先的妹夫,也先有一妹妹,欲嫁给英宗做妃子,但英宗委婉的拒绝了,他心里还是思念着在朝中对他日思夜想盼着他回来的钱皇后。
虽然在漠北得到还不错的礼遇,但英宗归期却遥遥无期,明朝与瓦剌的谈判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让英宗感到非常的失望。
英宗俨然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瓦剌没能靠英宗从明朝得到好处,却令本来就非常脆弱的明朝瓦剌边贸经济雪上加霜,瓦剌所需要的物资基本仰仗和明朝互市,如今两国关系因为英宗而变得异常紧张,为了结束这种长期对峙的局面,也先有意将英宗送还明朝,以实现和平。
另一边,英宗已在瓦剌囚禁了一年,生死未卜,众多明朝文武大臣频繁上表景泰帝,希望朝廷能遣使迎回太上皇。但已经坐稳了皇位的景泰帝,却生怕英宗南还会威胁的自己的皇位,欲效仿宋高宗事,推诿不受。最后还是兵部尚书于谦点破了景泰帝的心事,恳切的告诉他“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景泰帝这才稍微放宽心,遣使迎回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被瓦剌囚禁了整整一年的太上皇朱祁镇终于得以南还。只是,他这次回来,不过是他之后长达七年又一个噩梦的开始,刚刚才与钱皇后夫妻团聚的英宗,很快便被景泰帝送往南宫,至此又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幽禁生活。明英宗朱祁镇这一生,可真是既传奇又坎坷。
明宣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险被扒光猪的皇帝
还是先说题主一个小失误吧,朱祁镇同学是明英宗,虽然这个庙号很嘲讽,但千万别再弄错了,因为宣宗是丫亲爹。吐槽机的故事得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阴历八月十五日说起,那天的土木堡明军大营一片混乱。
被瓦剌太师也先诈和欺骗的明军蜂拥出营取水,乱做一团,瓦剌铁骑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伏兵四起,他们一边呼喊脱甲弃兵者不杀,一边冲进营地。20万明军一败如水,很多士兵光着屁股被杀掉,大量勋贵文官死亡,朝堂精华折损过半。
次日某个冲锋的瓦剌士兵看到不远处雷家站高岗有个小青年在发呆,穿的倒是满华丽,于是他纵马冲了上去,薅住小青年的衣领准备来一次熟练的扒光猪行动。然而小青年没有配合他的动作,一屁股坐在地上,表示你不配和我说话,叫也先过来!有点懵逼的瓦剌士兵觉得这不是个普通人,跑去找也先的弟弟赛刊王。
吐槽机觉得历史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那个瓦剌小兵脾气暴躁一点,干脆来个手起刀落,大约就没有以后那些屁事儿了,吐槽机肯定少掉不少混饭吃的本钱。在小兵去找赛刊王这段时间里,其他瓦剌兵觉得这个小青年挺好玩,纷纷上来围观。
而雷家站的另一边,被俘的锦衣卫校尉袁彬也看到那头混乱的情况,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个倒霉的小青年就是大明皇帝朱祁镇陛下。袁彬赶紧连滚带爬的冲过去给皇帝叩首,随从已经四散的皇帝也就坡下驴的让袁彬跟在身边,一同渡过了那段惊心动魄的俘虏生涯。
第二个陪臣朱祁镇和袁彬这被俘二人组被瓦剌兵押着去见了赛刊王,江湖传言见面后朱祁镇同学派头十足,未失体统。而赛刊王闻之面前乃是大明皇帝后纳头便拜,然后差人去请来了也先,瓦剌幕后老大也先见到朱祁镇同样纳头便拜,差点烧黄纸结拜。
反正史书这么写,吐槽机也就这么信,只是纳头便拜并没有让朱祁镇称霸八百里水泊梁山,相反还被人带着四处去宣大边境开关。同时为了能更好的跟朱祁镇沟通,也先给他送来了另一组被俘的锦衣卫——哈只和哈铭父子。
看名字就知道这爷俩不是汉族人,人家是根正苗红的蒙古人,只是一直在明朝为官,后出使瓦剌被扣押了。朱祁镇亲切的接待了他们,称呼哈只为老哈,叫哈铭的名字。最后他把老哈打发了回去,留下小哈在身边。这个蒙古族的锦衣卫就此一直陪伴着他,后来成了都指挥使,还赐姓为“杨”。
一个朋友为了表示对明朝皇帝的尊重(主要是还有骗开城门的价值),也先把朱祁镇安顿在了另一个弟弟伯颜帖木儿帐中,伯颜出身准噶尔部(就是后来折腾清朝几十年那个),是个挺有趣的蒙古汉子。
这哥们接收朱祁镇后经常过去聊天,一来二去的两人成了朋友,关系好到朱祁镇给伯颜的儿子们起汉姓的地步。伯颜也不是口头安慰朱祁镇,经常为朋友的权益奔走,还几次救下袁彬和哈铭的小命,看得出是真拿朱祁镇当哥们处。
在哈铭的回忆录里记载着一件很有趣的事儿,有天伯颜放鹰抓了一只野鸡,之后连同一瓶酒托哈铭转交给朱祁镇,并带话说“我要是抓了两只野鸡就咱俩一人一只,现在只抓了一只,自然给你下酒解闷。我听说大海涨潮的时候总有大鱼留在沙滩上,但是沙滩是留不住大鱼的,下次涨潮它就回去了”。我不晓得朱祁镇面对这个安慰是怎么想的,反正我觉得大部分留在沙滩上的鱼都被人吃掉了......
还算过得去的俘虏生涯咱们得承认也先同志算比较遵守国际法,他对朱祁镇未曾有虐待行为,三天两头的差人送牛羊肉食,出行有暖车,睡觉给炭火盆。双十一朱祁镇生日(真的是),也先送貂皮袄,还杀马摆酒给他庆祝。
最初被俘的朱祁镇被也先带着从山西到河北的四处叩关,然而明朝守军皆棒槌,开始时候躲着不出来,后来熬不过了干脆不承认那是朱祁镇。慢慢也先明白这招不灵,也就不怎么用了,朱祁镇被一路带着往北,安顿在苏武庙附近(我也不晓得是哪)。
朱祁镇经过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似乎也学会了尊重,他对身边很随和,吃的东西经常分给袁彬和哈铭。患难的君臣三人之间似乎多了一些亲情之类的东西,比如冬天帐篷里冷,袁彬就用两肋给朱祁镇的脚丫子保暖。袁彬睡着时手压在朱祁镇胸口,小朱怕他睡不够,等袁彬醒了才动弹。
对于国事朱祁镇也开始有了一些反省,过完生日后,这个二十三的小青年拒绝了也先进贡的妹妹(这是什么套路)。在一个深夜仰望星空后,他开始让袁彬给明朝君臣写信,“以祖宗社稷为重,好生操练马军,谨守城池,不要顾我。”
像很多的年轻人一样,在闯下大祸后他终于明白自己错了,可是已经太迟了。那二十万明军精锐尸陈荒野,再不能为国杀敌;那半朝文武精华,死伤殆尽,再不能施展抱负。此时知错的朱祁镇唯一的念想就剩下了回家。
并不完美的结局明景泰元年阴历八月初二,在使臣杨善的斡旋(或者叫忽悠)下,也先释放了被俘一年的朱祁镇。他的朋友伯颜帖木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把他送到野狐岭才大哭离去。四年后,伯颜被部下杀害,这对好友天人永隔。
在夺门之变中复位的朱祁镇派遣使者厚赏了伯颜的妻子,还给他四个儿子一一加封。同时如同亲人的袁彬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后来锦衣卫指挥门达构陷袁彬,朱祁镇虽欲法行却告诉门达:“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英宗去世后袁彬被起复,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兼前军都督府佥事掌府事,这对患难君臣终归没有善始善终。
哈铭回朝后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赐姓杨,从此奔走于汉蒙两地,屡次出使大漠。成化年间接替袁彬掌管锦衣卫,弘治十六年在任上病故。死后弘治皇帝悯其为国尽忠,准世袭指挥使。
总结起来吧,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老天给了朱祁镇改过的机会,然而他杀了于谦,宠信石亨、徐有贞等奸佞,等他开始给予李贤等正臣信任的时候又撒手人寰。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他只是个不停犯错的小青年而已.....扯淡完毕。
明宣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他带了25万兵马,却被2万瓦剌军击溃,他自己也惨遭俘虏。不过,他的俘虏生活,一点也不凄惨。他性命无忧,衣食无忧,有人主动送美女,不仅自在,还有几分逍遥。
在正式答题前,我想先纠正问题里的一个错误,即朱祁镇并不是明宣宗。
(明)宣宗,是朱祁镇父亲的庙号,即朱瞻基的庙号。
朱祁镇,是朱瞻基的长子,史称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御驾亲征,却被蒙古瓦剌部落俘虏,被迫在蒙古过了1年多的俘虏生活。
皇帝被俘虏,是真的丢脸,所以,当时的史学家,把这件事粉饰为“北狩”。
其实,当时,瓦剌部落抓了朱祁镇,并不想带他回蒙古。
他们打算以朱祁镇为人质,进攻大明,直逼京师。
结果,没人接招,大明朝直接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仿佛根本不在乎自家皇帝。
占不到便宜的瓦剌,只能先把朱祁镇带回蒙古,日后再做打算。
在影视剧中,被俘虏的朱祁镇,日子过得特别凄惨。
他遭到了毒打,没饭吃,挨饿受冻,偷偷逃跑,九死一生,最后还被抓了回来。
而远在京城的亲妈孙太后,对他一点都不疼爱,只喜欢朱祁玉。
不过,这只是电视剧想当然了。
真实的历史中,被俘虏的朱祁玉,小日子过得一点都不惨,甚至还有几分逍遥。
第一,有人照顾,性命无忧正常人当俘虏,几乎都免不了被关押、被吊打的流程。
但朱祁镇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他刚被俘虏,就被一个女人给庇护起来,没有半点性命之忧。
这个女人,来头很大。
她的名字,叫做敏答失力,是瓦剌部落最尊贵的女人,因为她的儿子也先,是当时瓦剌的领袖。
敏答失力直接对儿子说,她和明朝皇帝同生死。
为什么敏答失力会保护朱祁镇呢?
这事,还得从敏答失力的早年生活说起。
敏答失力不是草原人,她是苏州人,是明朝的子民。
年轻时,她和丈夫一起戍边,却被歹人掳走,被迫来了草原,还生下了儿子也先。
后来,也先当了部落首领,敏答失力也过上了尊贵生活。
但是,即便在蒙古生活了很多年,敏答失力也忘不了故乡。
她始终把自己当作明朝人。
也先深知这一点,抓住朱祁镇的当场,他就下了禁令:“绝不允许把消息泄露给母亲,否则格杀勿论。”
《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五:(也先)及其归也,乃传令曰: “谁若以擒此大明合罕之事先于我而告我母,则(必) 杀其人。”
也先很清楚,要是让母亲知道,自己抓了明朝皇帝,肯定要来拼命。
但最终,敏答失力还是知道了这件事。
也先刚到家,敏答失力就冲到儿子面前,当场质问:“你真的抓了明朝皇帝么?”
也先大惊,继而大怒。
他当场将泄露消息的索尔逊处死,还把尸体挂在了树上。
《新译校注蒙古源流》卷五:其母对曰: “吾儿,汝此言擒大明合罕之事乎? ”乃问曰: “此谁所言耶? ”曰: “永谢布之布库索尔逊喜极所言。额森汗不听其母劝止,竟杀布库索尔逊,挂于树间。”
但是,也先可以处死臣子,却不能不顾母亲死活。
母亲已经直接表示了,要和皇帝同生死。
她是明朝子民,没有杀明朝君王的道理,如果也先一定要杀皇帝,那她绝不苟活。
也先没办法,只能答应母亲,绝不会伤害朱祁镇。
就这样,虽然是俘虏,但朱祁镇根本没有生命危险。
不仅没有生命危险,朱祁镇就算想要自尽殉国,恐怕也先也不敢让他死。
第二,衣食住行,样样无忧朱祁镇在瓦剌生活了一年多,虽然是俘虏,但他过的,那真的是瓦剌草原的顶级生活。
当然,草原的顶级条件,和明朝皇宫还是比不了的。
不过,就草原生活来说,朱祁镇享受的,真的称得上顶级待遇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衣着上,他从未少过御寒的皮草。
当时,明军溃败太快,被俘虏时,朱祁镇只有一套专用盔甲,根本没有别的衣服。
秋冬季节的草原,气温要比京师冷了很多。
可以说,在草原,冬天御寒的衣服,就是救命稻草。
朱祁镇在给京师送信时,特意提到,要寄送一些貂绒、厚实衣物过来。
而蒙古首领也先,非常主动地给朱祁镇送来了铺盖、皮袄,甚至还有“黄蟒龙貂鼠皮袄”、“铁皮脚(一种御寒的鞋子)”。
除此之外,朱祁镇的随从哈铭,还将自己母亲亲手做的白绢汗衫,献给了朱祁镇当里衣。
- 其次,饮食上,朱祁镇享受的是最好待遇。
根据《正统临戎录》记载,朱祁镇每两天就可以得到一只羊,每七天就能有一头牛和一匹马作为食物。
草原上的普通百姓,冬天只能啃夏秋的老本,缺衣少食非常正常,没肉吃也很正常。
再来看朱祁镇的食物,简直是超高待遇。
特别是,朱祁镇在草原,居然还能吃到特意供给的“马肉”。
马,在草原的地位非常特殊。
马是草原人的伙伴,也是草原人的生命,更是来年的生产工具。
所以,草原人几乎不会吃马肉。
不过,为了安慰朱祁镇受伤的心情,首领也先特意“杀马割肉”,用马肉给他过生日。
四处迁徙时,也先还经常给朱祁镇送各种新鲜的猎物。
“途中达子达妇遇见……随路进野味……”
当然,这样的优待,朱祁镇是感受不到的。
他一直养尊处优,没过过苦日子。
此外,他是中原人,实在不适应蒙古人的饮食习惯。
时间久了,朱祁镇经常差遣手下人,让他们去帮他找泉水喝,找米面吃。
- 再次,居住方面,朱祁镇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一般的俘虏,都是被关押的,但朱祁镇,拥有一个独立帐篷。
根据随从李实回忆:“上所居者帷帐布帏,席地而寝。”
可见,朱祁镇的住宿环境是很不错的。
因为君臣有别,其他被俘虏的明军、明将领都不被允许和皇帝一起居住。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没有被朱祁镇召唤,将士们都不会进帐篷。
当然,在某些夜晚,朱祁镇也会叫几个人进去,目的是给他解闷或者抱足取暖。
后来,朱祁镇感觉自己一个人住,太不暖和了,就把五六个亲信都叫进来一起住了。
- 最后,在行动上,朱祁镇拥有有限的自由。
衣食住行,朱祁镇最受限制的,就是行动了。
毕竟是俘虏,如果他可以自由自在,那就没天理了。
不过,他的行动受限,和大家想象中的,可能有些不同。主要表现为:必须听从安排,跟随部队迁移。
根据《北征录》《后北征录》《北北征事迹》等推测,朱祁镇北俘虏时,主要的活动区域应该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一带。
他必须听从也先安排,跟随瓦剌的部队迁移。
部队迁徙,是比较遭罪的,因为要走很远的路。
但朱祁镇的生活,却格外自在。
1.只要不逃跑,就可以骑马,不需要双脚走路。
朱祁镇享受了非常优渥的待遇,不需要和一般的奴隶一样,靠着双脚走路。
他被允许骑马。
只是,他骑的白马,性子很烈,他驾驭不了,还需要臣下为他牵马行走。
2.骑不了马,被允许坐骆驼车。
后来,由于天气原因,靠着臣下牵马行走,已经不行了。
于是,朱祁镇的“骑马”就变成了“坐骆驼车”。
可以说,朱祁镇在蒙古的生活水准,即便是瓦剌首领也先,也不一定舍得享受。
但身为俘虏的他,不仅被好吃好喝地供着,还被一群亲信伺候,同时被首领优待。
这个小日子,除了有点名头上有点屈辱外,还真有些自在。
第三,贵女美女,有人主动送上门。除了物质条件,朱祁镇还收到了不少女人当礼物。
早在刚俘虏朱祁镇不久,首领也先就主动提出,要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
朱祁镇一听,这可怎么是好?
如今他被俘虏到蒙古,如果再娶上也先妹妹,就相当于“入赘”了啊!
而且,和草原之间的通婚,历来只有女子和亲,从未有过君王入赘。
朱祁镇丢不起这人,但他不敢轻易得罪也先,只能委婉拒绝:“朕尚流亡,岂可玷辱公主?日后回京,当婚聘之!”
这话,说得非常圆滑。
但是,一向没什么心计的也先,听出了另外一番味道。
朱祁镇被俘虏到蒙古,生死祸福难料,如果他迎娶了首领妹妹,暂且不说未来能不能回国,至少性命、富贵无忧。可是,朱祁镇却主动拒绝了,可见确实有风骨。
因为这件事,也先越发尊重其朱祁镇来。
《明史》中记载:也先又欲以妹进上皇,上皇却之,益敬服。
当然,正史这么记载,有没有美化自家皇帝的嫌疑,就不好说了。
也有文献认为:朱祁镇不仅在蒙古娶了公主,还生了孩子。
《东华录》《清圣祖实录》:“正统间事,史所载不能明确,其在沙漠时尝生一子,今有裔孙,现在旗下。”
不过,这些文献,都是后世所撰。
按照清朝写明史的调性,故意抹黑也说不准。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知道,朱祁镇在蒙古的小日子,绝对过得非常不错。
第四,与首领弟弟结交,成为至交好友。在蒙古瓦剌部落,朱祁镇能够过得这么风生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和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了至交好友。
伯颜帖木儿和也先,受敏答失力影响,都喜爱中原文学。
但是,在蒙古草原上,能够聊中原文学的人,寥寥无几。
朱祁镇是明朝皇帝,虽然算不上学富五车,但和蒙古人聊中原文化,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对于伯颜帖木儿而言,朱祁镇就是非常难得的良师了。
所以,他非常尊重朱祁镇,还和他成了好朋友。
有了首领和首领弟弟的撑腰,一般草原居民,还真的不敢不给朱祁镇面子。
伯颜帖木儿,也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人。
为了能够让朱祁镇过得舒坦,他亲自指派自家侍女去伺候朱祁镇,为他洗衣做饭:“忙令使 女搭毡帐,请圣驾往歇,做饭进膳。”
后来,朱祁镇回国,伯颜帖木儿和也先等人,都亲自送了半日的路程。
到了分别之际,两人还忍不住下马,痛哭一场。
男人有泪不轻弹,或许,伯颜帖木儿和也先,是真的舍不得这个好朋友。
《明史·卷三百二十八·列传第二百十六》:上皇行,也先与部众皆送约半日程,也先、伯颜乃下马伏地恸哭曰:“皇帝行矣,何时复得相见!”良久乃去,仍遣其头目七十人送至京。
不止是《明史》,在《明实录·英宗实录》《蒙古源流》《明史纪事本末》等书中,都有记载,所以,这个片段,大概率是真的。
第五,一直暗中活动,寻求归国。虽然被优待,但朱祁镇一直想要回到祖国。
此时,他已经被朝廷遥遵为“太上皇”,但为了回国,他依旧没放弃希望。
被俘虏的这一年,在朱祁镇的主导下,遣使活动高达18次。
朱祁镇一直在用行动,表明了自己急切归朝的心情。
在蒙古,他尽可能寻找可用之人,挖掘手下才能,主动将剩余的食物分给将士们,笼络人心。
一有机会,他就会借用自己明朝皇帝的身份,尽量保存被掳来的汉人生命。
曾经的朱祁镇,不可一世、全无谋略,被王振稍微怂恿,就御驾亲征,直接被俘。
如今的朱祁镇,在蒙古彻底脱胎换骨。
他开始了解民间疾苦,深谙蒙古部落的需求,主动上书朝廷,促进明朝和蒙古的互市……
1450年,朱祁镇终于如愿回到大明。
只不过,等待他的并不是群臣朝拜,更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七年的软禁。
这七年里,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被亲弟弟朱祁玉关在了南宫里。
南宫大门门锁被灌铅,锦衣卫严密看管,周边树木砍伐殆尽,丝毫无法隐匿藏人。
南宫成了一座孤宫,所有的食物,都必须通过小洞递入,吃穿不足成为了常态,就连曾经的钱皇后(朱祁镇之妻),也必须做女红,偷偷求人带出去变卖贴补家用……
或许,朱祁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蒙古当俘虏,还是座上宾,结果回到明朝,回到自己的家,却被弟弟打成了阶下囚。
这样屈辱的生活,这样鲜明的对比,朱祁镇起来复辟,也就不奇怪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明宣宗朱祁镇被蒙古人掠走一年多,在那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首先需要更正的一点是,朱祁镇的庙号应该是明英宗,明宣宗则是他老爹朱瞻基,也就是现在正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亚文所饰演的角色,而明英宗朱祁镇则是由张艺兴所饰演!
(朱亚文饰演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张艺兴饰演的是明英宗朱祁镇)
公元1449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因为指挥失误导致2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要命的是大明皇帝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军俘虏了。
不知道在被俘的时候,朱祁镇是否想起了靖康之变中徽钦二帝的悲催遭遇。但是据《明史纪事本末·卷32》记载:
“初,师既败,上乃下马盘膝面南坐”。
也就是说,知道突围无望的朱祁镇反而异常的冷静,下马坐在了地上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或许是因为朱祁镇的表现极为反常,反而使得瓦剌士兵也有点发怵,再看他的衣甲更是不一般,因此怀疑是个大人物,于是将他送到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那里。
(明英宗朱祁镇影视形象)
伯颜帖木儿在问朱祁镇时,朱祁镇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伯颜帖木儿感到朱祁镇说话的口气很大,因此立即报告给了他的哥哥也先。
也先得知大明皇帝落到了他的手中,一时间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抓住了大明皇帝,忧的则是不知道该杀还是该放,伯颜帖木儿则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可以就此对明朝进行要挟。
也先因此立即去向朱祁镇请安,还行了君臣之礼,同时还献上了各种野外美食。
(朱祁镇影视形象)
朋友们可能会比较奇怪,瓦剌的首领为什么会向大明皇帝行君臣礼呢?其实这就和明成祖朱棣北征有关了,在经过朱棣五次北伐后,是彻底将瓦剌和鞑靼打服了,因此大明王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之所以会爆发土木堡之变就是因为瓦剌以进贡为由,虚报人数,冒领赏赐,结果两边闹的不可开交,最后才打了起来。
随后,也先就带着朱祁镇去敲诈勒索大明了,结果这个时候在于谦的提议下,大明王朝已经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遥遵朱祁镇为太上皇了,因此也先吃了闭门羹。
恼羞成怒的也先于是下令攻打北京,同时也带着朱祁镇。结果在北京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也先大军再次败北,损兵折将的也先无奈又带着朱祁镇返回了塞外。
(也先影视形象)
经此一役,也先也终于明白,明英宗朱祁镇在他的手里成了一张废牌。但是也先还是有足够的政治智慧的,他最终选择了善待朱祁镇。
在吃的方面,据记载:也先每二日向英宗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在穿的方面,也先送来了皮袄,到朱祁镇生日的时候,也先又送了他一件皮袄御寒。
在住的方面,伯颜帖木儿专门送了一顶高档帐篷“窝儿帐房”给他居住。
虽然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给朱祁镇送去的东西都不差,但是习惯了锦衣玉食的朱祁镇还是吃的很不习惯。而塞外乃是苦寒之地,虽然有帐篷,有皮袄,但是朱祁镇常常是冻的瑟瑟发抖,因此甚至臣子们都会和朱祁镇睡在一起给他取暖。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也先还曾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妹子送进朱祁镇的帐篷给他暖被窝,史书上记载是朱祁镇婉言拒绝了,保住了龙体清白。
朱祁镇在塞外待了整整一年后,于1450年八月初二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开始返京。当天,也先和伯颜帖木儿率众送驾半日路程,临别之际,众将帅和朱祁镇挥泪告别。相处一年之后,双方居然难舍难分。正如当年明月所评价的一样,“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是一个好人”。
八月十五日,朱祁镇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北京城,旋即被送入南宫又一次过起了囚徒的日子。七年之后,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一次坐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