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消灭毛文龙,是满清很难对付皮岛上的明军基地。

皮岛的位置很特殊,是鸭绿江口以东的一个岛屿,今属北朝鲜平安北道的铁山郡。

皮岛长十五里,宽十里,位于海上,恰好在辽东、朝鲜、山东登莱二州之间。

皮岛位于海上,想要占领皮岛就必须使用海军。

然而,满清并没有像样的海军,整个渤海湾的制海权是大明控制。

1631年,也就是被吹嘘为抗清支柱的毛文龙被杀3年后,满清就曾经出动主力攻打过皮岛。

当时满清出动近万精兵,分四路攻打皮岛。

但是,这四路清军杀入朝鲜境内,距离皮岛已经咫尺之遥,但就是无可奈何。

这是因为攻打皮岛必须渡海,满清缺少战船。

之前曾经使用民船偷袭皮岛,每次都被在海中全歼。

此次,满清威吓朝鲜国王仁祖李倧,要求朝鲜提供战船。

然而,朝鲜认为皮岛的存在,对于满清是一个牵制,对朝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硬着头皮拒绝提供战船。

其实,当时朝鲜水军还是颇有实力的,一旦同意借船,皮岛就凶多吉少。

无奈之下,满清只能自己使用现有的11艘木船,把部队运到靠近皮岛的身弥、宣沙等小岛,并且砍树造船,准备大举进攻。

然而,大明指挥官黄龙采用正确的战略,首先用水军封锁海岸,接着用步兵猛攻满清占据的身弥、宣沙岛。

首先攻打身弥岛,满清被大明水军火器严重杀伤,根本站不住脚,死伤狼藉,残部冒死乘船逃回大陆。

满清不死心,开始围攻试图强占宣川浦(皮岛对面),进而攻占皮岛,出动大军乘船登陆。

大明出动100多艘战舰应战,双方激战。

据朝鲜人目睹战况:“战舰蔽海,连日进战,炮烟四塞,声振天地。”

这种海战,满清完全不是对手,他们缺乏基本的海战火器,只能依靠弓弩作战。

结果就是“神炮诸发,虏阵披靡,死伤甚众”,清军进攻完全被击溃。

明军乘胜追击,用西洋火炮轰击满清靠海的防御工事和营地。

当时聘请的葡萄牙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Consales Texeira),也参加作战。

在明军火炮和火器猛烈打击下,清军被打死六七百人。

眼见下海就是送死,甚至留在海岸也是送死,满清全线溃败“畏缩奔于八十里之外,不敢复近海岸”。

清军最终全线撤退,回到沈阳。

事实证明,清军没有占领皮岛的能力,这同毛文龙是毫无关系的。此次打退清军进攻皮岛,是毛文龙死后3年的事情。

皮岛随后又坚持了6年之久,在原毛文龙旧部,三大汉奸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的配合下,采用火炮和大量船只,击中重兵围攻1个多月,这才占领皮岛。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后金为什么要消灭毛文龙?有什么理由消灭毛文龙?皇太极疯了吗?

事实证明,皇太极脑子很精明,而明粉们从明朝开始,一直糊涂到现在,五六百年了智商都没半点提高,反而有日渐降低的趋势。

最浅显的道理,对我不利的,我才需要消灭;对我有利的,我干嘛要消灭?有病啊!

现在厕纸网文横行,把魏公公和毛皮岛吹上天了,说魏公公有经天纬地之才,朱家早就应该把皇位让给魏公公了,可保大明万年(当然,做为一个“满遗”,我是大力支持崇祯让位给魏公公的)。还有人说毛文龙是大明江山的擎天白玉柱,驾海紫金梁,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神莫测之术”,呼风唤雨,和南天门的温元帅是亲戚(史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如果毛皮岛当明朝皇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崇祯并不打算让毛皮岛当皇帝。这就怪不得毛大帅了。

想明白毛皮岛到底有没有作用,这要看智商。低了不容易理解。想要一支孤悬海外的军队起到所谓的“牵制”作用,必须有几个条件:

一、这支军队有伤害后金的主观意识

最起码的,毛文龙必须要忠于明朝才行吧?谁都知道,毛文龙和明朝朝廷之间除了利益之外,没有任何感情因素,他又不是崇祯的家长,朝廷要让他办点事情,得给钱才行。

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但是,毛文龙不办事,明朝给不给钱呢?也得给,不给不行。胡编乱造几份战报,瞎找几颗人头,扔给明朝,换点钱花,这点本事大家都会,这是明军的风格。以首级论功行赏,是明朝军队最逗逼的地方。这点事都做不好,还当什么兵?

毛文龙其实是个商业家,可惜了,入错行了,不然早就富甲天下了。他在皮岛上搞国际商贸,明朝、朝鲜、后金的商人们都在岛上搞交易,干得热火朝天。东珠、人参、貂皮这些特产就能换来粮米、茶叶、布匹,铁器,甚至火药。从毛文龙与皇太极之间的书信中就能看出,毛大帅还是很有钱的。

毛文龙会去打皇太极吗?生意不做了,去依靠崇祯那点钱活着?有可能吗?

实际上,毛皮岛和皇太极关系还是不错的,皇太极希望毛文龙除了作生意之外,还能干点别的,双方就谈到了“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毛文龙有敷衍皇太极的意思,但是必须要注意,如果真要来这么一手,对明朝来说,绝对是重创。双方关系热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皮岛上,后金的人满地走,毫无顾忌。有一次,皇太极派来的人员居然误闯进明朝差去视察皮岛的朝廷大员的宿舍里了。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毛文龙根本不打算伤害皇太极,皇太极也不算伤害毛文龙,还要靠着他交易粮米物资呢。

二、这支军队有伤害后金的能力

毛皮岛有伤害后金的实力吗?其实这至今仍然是某些明粉的梦想。

经常听一些人说,毛文龙有大船,有舰队,皇太极没有大船,到不了皮岛,所以拿毛文龙没奈何。这是真的吗?

随便想想,就算皇太极没有大船,那么朝鲜有没有大船呢?皇太极想碾死毛文龙,只要派多尔衮去朝鲜把刀架在国王的脖子上,“走,带上你的船队,拉上我的勇士们,去趟皮岛!”

事情就这么简单,马上就能荡平皮岛,宰他个干干净净。那皇太极为什么不这么干,只有一个原因:皇太极认为留着毛文龙是有益无害的。

毛文龙的军队有战斗力吗?努尔哈赤时期,毛文龙曾经派了一支300人的小分队去骚扰后金,进入一个村庄,村子里男人们去开会了,剩下些妇孺老人,有三个满族妇女发现了毛文龙的部队,拿起丈夫留下的刀就冲了上去,奋力砍杀,击溃了毛文龙部这三百人。努尔哈赤得知,嘉奖了三位悍妇,还送给明朝军队一个响亮的称号――披甲之懦夫!

不要伤心,这是真的,当时一个满族妇女就能打你一百个明军士兵,更不要说正规的八旗勇士了。后来鳌拜和准塔打皮岛时候也只带了总共四百多人,就把皮岛荡平了。

三、这支部队服从战区统一指挥

毛文龙即不想打皇太极,部队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如果听命于战区指挥,也能起到一些作用。那么,毛文龙听从指挥吗?

事实是,毛文龙根本不听从任何号令,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他不但不听战区司令的命令,也也根本没把崇祯放在眼里。从他给崇祯的奏书中可以看出,充满了威胁和恫吓。令人惊讶的是,崇祯居然毫无脾气,都说是“刚明”,看来还是欠收拾,毛文龙都唾到脸上了,明朝皇帝还是忍了。

毛文龙还带兵去过登州讨饷,这放到任何朝代,都够凌迟和抄九族了,可崇祯依然萎了,这就是明朝特色。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毛文龙即没有去打击皇太极的主观意识,他的部队也没有这样的战斗力,还不听崇祯的,也不听战区的指挥,他还和皇太极作生意。

那么,皇太极有什么理由灭掉毛文龙呢?

还有一种论调,说是毛文龙牵制着皇太极,他活着皇太极就不敢入关,他死了,皇太极带兵杀进来了。这个论调尤其可笑,都这种情况了,还盼着毛文龙牵制,也太自做多情了。

实际情况很明显,毛文龙一死,皇太极失去了一个海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钱米油茶铁都搞不到了,实在是逼得没办法了,只好绕道蒙古,举兵入关。买不到,咱就抢!

结果非常成功,大家发现,原来抢比买可要划算得多,明朝军队完全没有任何抵抗力,也根本不敢打。于是后来就不断入关,没有了就来拿,一次又一次。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东江军镇就战略地位来说可成牵制,毛文龙也以牵制后金西向为己任,他屡屡发塘冒功,天启年间先后四次声称出兵遏制后金西进之谋,而当时后金忙于建造辽东根据地并未西向,昏昧的明廷君臣便以为是毛文龙牵制之功。这就构成了一个经典条件反射。

后金忙于建造根据地无暇西向是无条件刺激,天启二年至天启五年后金没有西向进攻宁远战场是无条件反应,而毛文龙的浮夸牵制之功则是条件刺激,在这种反应作用下,毛文龙的牵制之名就形成了,因而毛文龙能牵制后金的观念也为很多人深信。结果,只要后金不西攻,人们就认为是毛文龙牵制得力;只要后金退兵,人们就认为是毛文龙掣后成牵,因而不敢久留。宁远、宁锦两次大战破坏了这个经典条件反射,因而战后质疑毛文龙牵制有名无实的声音不断,移镇的议论也随之而起。

崇祯初,指责毛文龙糜铜无功、不能牵制的言论此起彼伏,可以说毛文龙牵制虚套已是一时公论。袁崇焕斩帅后,方大任说毛文龙有牵制之名,无牵制之实,若敌人先至,人必将议

其后。果不出所料,毛文龙被杀刁‘仅三个月,后金兵即长驱入犯蓟边,并盘桓关内达半年之久,这些事情是毛文龙没死之前所未见的,当时人就认为是毛文龙的死导致牵制力量失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典条件反射存在消退和恢复现象,所一谓消退是指条件刺激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已习得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所谓恢复是指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具有自然恢复的作用,在某种条件下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毛文龙的被杀和后金入口时间仅差三个月,这种时间上的接近构成了强化相倚,人们自然地将毛文龙的被杀和后金的入口联系起来,使得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毛文龙能牵制后金的先入成见发生信念固着现象,导致原有的反应公式的恢复,毛文龙的死与牵制力量的削弱也就建立了因果联系。

事实上,当时有一些人就看出毛文龙的死根本无关己巳之变的成败。如杨士聪《玉堂荟一记》称“毛文龙之死,何所关于成败之数,自袁败,而议者执以为辞”。己巳之变的发生和毛文龙的死毫无关系,己巳之师是明金议和破裂和喀喇沁部降金所致。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后金不是不想消灭毛文龙,做梦都想灭了他,是很难直接消灭掉。毛文龙滑的跟泥鳅一样,毛文龙打仗不在乎面子,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皇太极最后还是借袁崇焕的手搞掉了毛文龙。

网络配图

谈到毛文龙不得不提袁崇焕,因为毛文龙没死在敌人之手,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网络配图

毛文龙出生在浙江,他早年丧父,但有个背景很大的舅舅沈光祚,曾做过山东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毛文龙无论从政还是经商都有很好的条件。可他偏偏喜欢行军打仗;在三十岁左右毛文龙继承了伯父的海州卫百户的职位(明朝这职位是可以继承的),后来海州卫被后金攻占,毛文龙就此开启了抗金的一生;

毛文龙开创的东江镇位于皮岛,在朝鲜半岛一侧。距离后金故都赫图阿拉距离并不算远,但是中间隔着长白山,后金很难组建庞大军队来打毛文龙的根据地皮岛。派小股部队就被毛文龙直接消灭了。可是不打毛文龙,毛文龙一直采用游击战术骚扰后金的一些据点,毛文龙的作战特点非常像300后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作战原则相当灵活,后金对毛文龙恨得可是牙根痒痒。可是一时半又会消灭不掉。

毛文龙的东江镇与辽西走廊上的袁崇焕正好把后金放在中间,这样的好处是后金大举进攻辽西走廊,毛文龙就可以从东江镇大举袭扰后金的后方,强迫后金大军回援;后金撤军,毛文龙也撤回东江镇,要后金扑个空;同时辽西走廊上的袁崇焕趁机发兵不断骚扰撤退的后金的军队。后金若是全力进攻东江镇,袁崇焕就可以从辽西走廊出兵大举进攻后金,牵制住后金东进的兵力,后金主力必然会回师对抗袁崇焕,这时候毛文龙再主动出击,要后金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给后金造成最大的杀伤力。这样毛文龙和袁崇焕配合作战,不断调动、消耗后金的战争资源,后金只有东北一隅,可调用的战争资源有限,而明朝可以调取全国资源对抗后金。这样毛文龙和袁崇焕互为掎角之势,后金消灭不掉任何一方,互相支援,相当完美的战略,那样后金有没有未来都不好说了。

网络配图

皇太极入关劫掠图

  • 可是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实现密切配合,袁崇焕最后却擅杀了毛文龙,有点可惜;

在袁崇焕二次督师辽东,向崇祯保证“五年平辽”,他心里已经有了平辽方略,那就是跟后金和谈,因为袁崇焕心里也没底用五年时间可以把后金打回长白山,但用五年时间为和谈铺路还是有把握的。所以才这么不配合毛文龙积极抵抗后金。反而是被后金利用袁崇焕想和谈的心理,借袁崇焕的手杀掉了心腹大患毛文龙。袁崇焕活生生的被后金耍了,自断臂膀也没换来和谈。反而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

毛文龙被杀后东江镇彻底成了一盘散沙,可以说对后金已经不存在威胁了。后金听说毛文龙死了,皇太极置酒相庆。然后整军备战大举进入明朝内地劫掠,而且是绕过辽西走廊,直接从西面的蓟门镇入关,经蓟州城直接抵达北京城下。袁崇焕发现自己彻底被后金骗了,但无可奈何;还能怎么办,回军勤王吧。可最终袁崇焕还是死在了不请旨私自议和的事上。

袁崇焕自己被处死与自己擅杀毛文龙今隔了一年多,擅杀毛文龙在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在崇祯三年八月,而且袁崇焕被杀一案审理长达八个月,走完了所有的程序;毛文龙被杀却没有走任何的程序。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毛文龙是一个颇具谋略的名将,十分善于收买人心,结果导致后金辖区内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后金始终无法在辽东建立稳固的统治。大家要知道,皮岛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后金根本就不敢轻易去进攻锦州和宁远等地,也就更加别说去进攻北京了。如果后金大军真的去了,那么后方的基地就会全部落到毛文龙的手中,得不偿失。

后金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呢?

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龙,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临汾市襄汾县)。天启元年(1621年),任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练兵游击,率兵两百攻破后金镇江。明廷在皮岛设置东江时,任命毛文龙为副总兵。天启六年(1626年)以后,加授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剑,加封左都督,势力不断扩大。

为什么不能直接消灭毛文龙?三方面原因!

一、后金军事实力有限

据文献记载,后金入关时的总兵力也就十多万,而由此可知当时用于攻打皮岛的可用兵力并不多,军事装备比之明军并无优势。

二、毛文龙非酒囊饭袋

通过毛文龙生平可知,毛文龙的个人能力很强,主要成绩有收复旅顺,辽南,宽甸,复州,金州等,复地千里。

1、(攻城战)镇江大捷,一百余人攻破后金镇江城 斩首数百,阵斩后金游击佟养真

2、(守城战)旅顺防御战,手下大将张盘斩首千又数百籍

3、“牛毛寨大捷”之后不久,毛文龙又再次重创后金军,取得了“乌鸡关大捷”。明军“先后共斩首级七百二十六颗,生擒活夷十四名,夷妇五名……俱有札付符验,一并验确。”按明朝以首级为实功,实际歼敌数往往远多于斩首数,著名的“宁远之战”明军仅仅“上首俘至二百六十有九”,“宁锦大捷”更是“斩获无几”、“止有丁自雄于上斩一级”,而毛文龙此二次大捷,数倍过之,尤为难得。

三、皮岛易守难攻

毛文龙镇守的皮岛,孤悬海外,岛上防御设施完备,而后金并无水上战力,所以要进攻皮岛就显得困难重重,而皮岛虽在大后方但有明朝大量物质供给。

毛文龙此人历史上多有争议,是非成败由个人品评,但此人之死让后金再无后顾之忧,抗金局势自此崩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