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说起忽必烈很多人都说他是因为肥胖过度而死,按照历史上他的画像来看,确实比较胖,那马背上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痛呢?

马背夺天下

说起蒙元时期,都知道蒙古人是靠马背上争夺天下的,蒙古族的男儿都是彪形大汉,一个个十分强壮,而且力气十分的大,但是他们是壮并不是肥胖,身体肌肉都比较多,作为蒙古第五位大汗的忽必烈,也是南征北战,为蒙古开拓疆土,这时候他身材保持也是相当的好。

在1260年,忽必烈称大汗之后,就不在自己征战天下,尤其是在称大汗之后自己又称帝(但此时并不是正式建立大元),渐渐的忽必烈也并不在需要自己亲自征战,于是一直生活在深宫之中。

闲下来的忽必烈逐渐已经陷入享乐的状态,良好的条件使得忽必烈身体不断发福,至于为什么发福,总结为以下几点:纵欲、饮食、酗酒和内心受伤。

纵欲:

说起纵欲,蒙元时期从成吉思汗那时就比较严重,在正史中记载成吉思汗有名有姓的妻妾就40多人,而其余的侍从、女奴更是数不胜数,蒙古大军征服花剌子模时,男子只要高于车轮的就全部杀死,而女子则是带回军营,沦为玩物。

成吉思汗连死都被很多人认为与西夏公主或者是女子有关,而他死后,继任者窝阔台更是传言占有4000女子,豪饮纵欲而死。

其实忽必烈也跟他们差不多,虽然记载的忽必烈的皇后妃子并不算太多,但忽必烈曾在宫中看到一名女子,问道身边的人说:“这漂亮女子是谁啊?”侍从回答道:“这不是您的妃子吗?”从这可以看出,忽必烈连妃子的脸都没记住,可见其妃子、侍女数量一定不少。

饮食:

说起蒙古人,应该都会联想起来牛羊肉,他们就是因为长期食用牛羊,才使得身体十分强壮,并且牛羊肉的热量相对比较高,对于长期征战的战士来说,是非常好的食物,但如果下了马背,天天在皇宫中呆着,不长肉怎么可能。

下面看一下元代资料记载的忽必烈的食谱,来看一下忽必烈都吃了啥:

煮羊肉和烤全羊还有鸡蛋、藏红花拌生菜、烤薄饼、糖茶、马奶酒等等。

这些全是高能量、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

说起忽必烈,有一个美食也与他有关,就是涮羊肉,传说涮羊肉就是忽必烈在行军打仗中发明的,可见忽必烈对吃还是有一定研究的。

酗酒:

去过内蒙古的朋友都知道,蒙古族的朋友非常热情好客,他们对待客人十分友好,如果你喝酒的话,那蒙古朋友肯定会招待好你,十有八九你会喝醉,因为在他们眼中,你不喝醉就证明他们招待不周。

蒙古族人爱喝酒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在古代,寒冷的冬天远比现在的冬天要难过、要寒冷,而酒可以温暖身体。再有蒙古人遇到重大节日和庆祝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大摆宴席酣畅豪饮一番,甚至有些时候可以畅饮好几天。

蒙古族的前四位大汗,就没有不喝酒的,其中窝阔台更是酗酒而死,而忽必烈也是十分爱喝酒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期,更是多次酗酒。

内心受伤:

忽必烈纵使有多少妃子、侍女,也不会辜负自己的妻子察必的,他对自己的妻子察必十分的好,因为察必始终是忽必烈身后默默支持的人,她甚至为了自己丈夫,甘愿去当人质,在忽必烈竞争汗位之时,更是起到关键性作用,忽必烈为有这样的妻子感到十分欣慰。

察必成为皇后之后,也十分低调,甚至曾经亲自在自己居住的宫殿前种满名为“誓俭草”的青草,并且告诫皇宫子孙保持崇俭风尚,史书上对察必更是有着极高的评价:“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

可是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病逝,这让忽必烈十分的悲伤,忽必烈精神一度萎靡,经过很长的时间,忽必烈才从悲伤中走出,然而打击再次降临,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真金英年早逝,亲人的离世再次打击到忽必烈。

忽必烈十分重视真金,真金也是忽必烈儿子中的佼佼者,他与父亲一样重视儒学,大力学习汉文化,真金被立为太子之后,更是帮助忽必烈处理很多朝中事务,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但是因为一些事情,真金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产生很多忧虑,最终在1285年不治而死,而他的死再次打击到忽必烈。

忽必烈接连失去自己爱的人,内心受到了打击,变得开始酗酒、毫无节制的暴饮暴食,致使他的体重不断增加,最后的时候应该高达200斤以上(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忽必烈体重在250斤以上),要知道忽必烈身高比较矮,这样的体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身体。

种种原因,使得忽必烈体重不断增加,最终影响到他的身体,进而使得他患上痛风,痛风是内容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我们就来说一下痛风的好发人群,痛风有四种好发人群,分别是:1、有痛风家族史,如直系家属有痛风的发作病史,痛风几率比正常人几率要高;

2、60岁以上本身肥胖的男性或绝经以后的女性患者;

3、本身有一些基础病的患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

4、长期嗜酒、长期喜欢吃大量肉食,并且饭局比较多,应酬比较多。

从表面上来看,忽必烈最少占其中的2和4,而剩余的两项在我认为忽必烈也很有可能存在,至于忽必烈的痛风,很可能就是因为酗酒、暴饮暴食和肥胖引起的。

忽必烈并不像他的爷爷成吉思汗那样一直征战,在执政之后,他也走下了马背,各种生活习惯使得他变得肥胖,肥胖也使得他身体不断患病,79岁的他最终倒在肥胖和疾病之下,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忽必烈是蒙元皇帝中最为高寿的了,并且在位35年也是最长的皇帝。

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在台北故宫的南熏殿内。有一副忽必烈的画像,这幅画像将忽必烈的相貌、身形、服饰等都十分精致地描绘了出来,连眉毛、胡须甚至皱纹这些小细节都画的十分精致,这幅画被认为是古代肖像画史上传真写实的典范之作。不难看出,画中的忽必烈身形较胖,体态发福,这也是对忽必烈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君王尤其是一个有一次开创大一统的君王来说,他的生活各方面都是非常优越的,饮食自然也是膏粱厚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饮食。这对于蒙古人来说是必须的,蒙古人基本上是无肉不欢的。

晚年的忽必烈不再像年轻是那样出征了而是学着中原皇帝那样处理国政,这就缺少锻炼导致肥胖,再加上皇后以及儿子的去世,在饮食上更加不容易控制了,暴饮暴食,酗酒,而肥胖又是导致痛风的重要因素。

痛风,又称代谢性关节炎。人体血液中尿酸水平的升高,当尿酸结晶后沉淀在关节、肌腱和周围组织,就会形成痛风,造成关节部位红、软、热、肿等现象。说简单点就是机械齿轮之间了碎屑影响齿轮转动。

痛风的症状是突发性关节疼痛,关节刺激征,尤其是夜晚时刻发病明显,有的时候甚至连路都走不了,非常痛苦。

肥胖是发生痛风的重要因素,体内的脂肪变多,代谢就会更差,吃的高蛋白肝脂肪食物比较多,就会代谢不出去,慢慢的都会转变成为尿酸,就会出现痛风。同时忽必烈爱酗酒,如果以1克水所产生的热量为1卡路里的话,一克酒所产生的热量为7卡里路,也就是说你喝一杯酒就得喝七杯水去抵消掉。酒精摄入的过多,体内产生的尿酸也就会越多。时间长以后,怎么会不产生痛风。同时过度饮酒也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等。

再加上忽必烈比较长寿,死的时候有将近八十了,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老年人了,相关数据显示,四十岁以上的人会更容易有痛风,年龄越大,越会容易产生痛风。痛风在历史上被公认为“国王病”或“富人病”。

对于痛风最根本就是“管住嘴,迈开腿”,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多饮水,因为多饮水了多排尿,体内尿酸就能降下来,减少尿酸沉积。

各位看官,记得燃烧你的卡路里啊!!!

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忽必烈算是长寿了,他活到了八十岁,这个年龄在古代社会已经远超平均线了,但长寿也成为了忽必烈晚年的一种苦痛,他一生吃过的肉,喝过的酒,最终竟然成为他晚年被“痛风”折磨的根源,毫不夸张地说,忽必烈驾崩的时候,是伴着痛苦而走的。

关于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患有“痛风”一事,正史都没有隐瞒,而且有关忽必烈的“画像”中,不难看出忽必烈是一个体态偏胖的人,肥胖,正是引起痛风的一个巨大的诱因。

这种病痛在现代被称为“代谢性疾病”,也就意味着,痛风这种疾病,是基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造成的,一般来说随着代谢能力的降低就会加重,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是“不可治愈”的。

可这种概念,忽必烈他不知道,他依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最终在愈演愈烈的痛苦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非常巧的是,他反而是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才加大酗酒的量,他的晚年,似乎充斥着痛苦和迷醉。

忽必烈晚年的悲哀:丧妻、丧子。

忽必烈是蒙古族中最具智慧的人物,因为正是忽必烈的“亲汉”思想,才缔造了元朝,在忽必烈以前,蒙古的统治者,都没有把重心放在中原王朝之上,更没有想过把根子放在中原,而是想着继续对外拓展,蒙古的铁骑得以踏向欧洲、北亚,就是基于这种思想。

这种扩张对于蒙古族而言是伟大的,但不建立秩序,一切都会成为明日黄花,所以忽必烈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蒙哥去世后,他借助汉臣的力量击败了和自己争锋的兄弟“阿里不哥”,最终成为蒙古的新大汗,不久后,忽必烈采纳汉臣的意见,建立一个中原王朝,取名为“元”。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大元朝,追封成吉思汗为太祖,确定了成吉思汗和中原的历史联系,而忽必烈,也是蒙古中为数不多的,有智慧建立完整秩序的统治者。

在忽必烈建立王朝的时候,忽必烈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因为忽必烈的妻子、第一任皇后察必皇后时常会对忽必烈发表自己的政见,也纠正忽必烈的错误,在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大元皇帝的道路上,察必皇后助力很多。

对于忽必烈来说,察必皇后就是他的“独孤伽罗”(隋文帝的皇后,帮助隋文帝建立隋朝),是他的“述律平”(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帮助耶律阿保机度过很多次难关),所以忽必烈很深爱他的妻子,也不排斥他的妻子干涉朝政,他们的嫡长子真金,也被立为太子,一句话来概括,忽必烈家庭和谐,未来美好。

可是幸福是有保质期的,因为人是有寿命的,到了该分别的时候,悲伤就接踵而来。

随着忽必烈当皇帝的时间越来越长,察必皇后要为忽必烈处理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因为忽必烈身居高位,察必皇后也渐渐开始考虑和忽必烈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自然也让察必皇后感到疲惫。

公元1281年,察必皇后去世,她的离世,让习惯了妻子陪伴和辅佐的忽必烈难以接受,忽必烈居然才明白,原来他慢慢忽视了妻子的变化,不仅两人的距离变远了,类似于夫妻的交谈也少了,越是这样想,忽必烈越是内疚,因此他便开始“酗酒”来缓解自己的悲伤。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忽必烈的变化,他和他的太子真金之间,也出现了问题。

在忽必烈在位的中后期,曾经辅佐忽必烈的汉人大臣先后去世,这导致忽必烈对汉人臣子轻视了很多,于是忽必烈重用了回族大臣阿合马,以“理财”作为主要的管理国家手段,而忽必烈的态度转变,和真金的思想有了出入。

真金从小就被忽必烈请来的汉人大儒教导,所以真金的“儒家思想”以及“汉人思维”要比忽必烈纯粹得多,一旦忽必烈摒弃汉文化,那么第一个受打击的就是亲汉的真金,于是在政治的意见上,真金和忽必烈有了分歧。

而又是那么巧地,忽必烈重用的阿合马被人所刺杀,阿合马的死被众人以为是太子真金一派的布局,虽然真金百般解释,却无法避免已经被忽必烈猜忌了。

但这一切都不是致命的,真正致命的事情发生在公元1285年,一位南台的御史竟然上书忽必烈,让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让”皇位给太子真金,这件事情堪称是朝堂大地震,忽必烈震怒,真金被吓得六神无主,忽必烈大规模地清理有这种想法的臣子。

真金不知道怎么给忽必烈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忽必烈因为察必皇后的离去,也没有足以让他清醒的声音理性地去处理他和真金的关系,这种无声的沉默,侵蚀着真金的生命。

在一年后,因为忧虑引起重病的真金最终去世,当真金离世后,忽必烈才开始明白他和儿子之间的矛盾是让儿子病逝的根源,经历了和妻子疏远,然后天人永隔的苦痛后,忽必烈再次犯下和儿子失去沟通的错误,晚年失去自己用心培养的太子,忽必烈痛苦非常。

本来就已经不小的酒量,被忽必烈继续加大,忽必烈一方面是在以酒来麻痹自己,或许他不想正视他曾经那个美好家庭被他弄得一塌糊涂的事实,或许他也是在以酒醉来麻醉自己的痛风,以痛苦来压制痛苦,忽必烈注定更加痛苦。

不过忽必烈没有放纵到迷失自己,既然太子被自己吓没了,那么忽必烈有必要再立太子来维持国家的纲常,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真金去世了,那么忽必烈就将储君的位置给予真金的儿子铁穆耳,公元1293年,铁穆耳被立为皇太孙,成为大元朝的继承人,一年之后,忽必烈驾崩,铁穆耳登基,是为元成宗。

常年的大酒大肉,忽必烈的痛风不可避免。

作为游牧民族,忽必烈一生吃过的肉肯定还多过蔬菜瓜果,而这种单调的饮食结构,虽然会让人看起来“牛高马大”、“充沛有力”,可在营养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身体运作的,因为太多的脂肪,会让人的身体变得非常糟糕。

古代社会中,但凡是带兵打仗的将军都喜欢“将军肚”,所以肥胖是一种必然,可以想象的,一个瘦弱的将军,又怎么带领军队冲锋,怕不是一个照面被敌人撂倒了,所以常年打仗的人身材肥胖,这不是什么坏事。

跟中原的将军相比,游牧民族的将军自然是更加魁梧,而吃的肉也自然是更多。

而除了吃肉这一点以外,带兵打仗的将领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常年的征伐,会导致身体关节产生巨大的负担,本来征战沙场的将士到老之后会产生各种病痛是很常见的事,那些吃肉吃得多的,就等于是把这种痛苦放大了。

忽必烈就是这样。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忽必烈的痛风大概是从中年开始就存在了,可是这应该不是忽必烈一人独有的,甚至是草原善战的男儿都会有的,所以忽必烈没有重视,也根本没有“养生”这种概念。

因为饮食习惯,忽必烈顿顿离不开酒肉,先不说酒,光是吃肉的饮食习惯,就会让忽必烈只吸收单调的“蛋白质”、“脂肪”、“糖”,这种饮食方法会让身体器官产生巨大的负担,比如血糖和血压就不会正常,而再加上大量饮酒,人体为了消化酒精,就会产生大量的“嘌呤”,嘌呤就是痛风的基础。

所以说,痛风既是病,但也是一种“习惯”和环境共同作用成的病,如果能够配合生活习惯进行矫正,那么就有减缓的作用,反之,就会加重,因此这不是一种绝症,只能说是一种“习惯病”、“生活病”

事实上,到了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已经大概率普及了“大酒大肉”会引起痛风的常识了,中原人很早便出现了养生的意识,加上中原王公贵族曾经因为酗酒和暴食肉类导致身体机能损坏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忽必烈也肯定听过太医类似的说法。

但有这种常识归有常识,这种游牧民漫长以来养成的习惯,绝不是一个病痛就能把他们吓得退却的,游牧民族本就是作风豪放,尽情享乐的直性子,就算有病痛那也不打紧,而且元朝高层也都是蒙古贵族,他们每每狩猎和宴会,酒肉肯定少不了,总不能安全推脱掉。

而且对于忽必烈来说,察必皇后和太子真金的先后离世,对他的打击的确是太大了,一个是自己的枕边人已经多年的贤内助,失去了她,忽必烈的心里本来就没有依靠了,后来自己辛苦培养的继承人还被自己的猜忌“吓死”了,忽必烈的自责是肯定的,他也只能用喝酒来麻痹自己。

其实古代人在面对生活的快乐和痛苦的时候,首选的释放方式都是“饮酒”,在古代社会中,因为喝酒喝出毛病的文人不少,患上痛风的更是不少,例如豪放爱喝酒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卢照邻、刘禹锡,他们都有因为大量饮酒造成痛风的经历,而他们也不是不懂养生的人。

就算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酒仙李白,他到底有没有痛风这都是一个历史的谜题,但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李白一辈子把酒当白开水来喝的习惯,他的痛风那是没跑的,只是没有像白居易等人一样痛得不得不写出来。

酒虽然不是有利于健康的东西,但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也是一种精神食粮,所以古人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不是骗人的,杜康虽有害,但比起精神上的苦楚,这种杜康带来的苦楚还要弱一些。

忽必烈很有可能还有卸甲风等顽疾。

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祖父强大的战斗基因,从击败敌人到击败兄弟,然后再统一中原,忽必烈大多数时候都亲赴战场,也血战沙场,而根据蒙古人“豪放”的性格和不羁的战斗风格,忽必烈大概是有一个蒙古人常见的坏习惯,那就是打完仗立马脱下铠甲。

穿着铠甲打仗,防御自然是到位的,但同样也非常地热,“炎热”,这是古代军队将士面临最严峻的干扰因素,因为厚重的铠甲透风性太差了,所以产生的闷热会让人受不了。

于是有一些耐不住热的将士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打完仗之后,立马脱下盔甲去吹风或者是跳入河中洗澡降温,这种感觉舒坦确实是舒坦,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慢性的“风湿”,比如严重的急性“中风”。

在先秦以前,因为卸甲风造成的大量将士永久性损伤,所以中原一直有禁止“战后立即卸甲”的法令,而五代名将,那个以一当十的李存孝,就因为打完仗后立即卸甲导致吐血昏迷,可见卸甲风的危害是很大的。

但这种法令也并非是每个朝代都有的,因为有些人的身体确实足够强壮,在脱下了盔甲之后,的确不会有中风的情况,因此便有人觉得卸甲风是因人而异,可事实上,不管有没有立即中风,冒着大汗忽然卸甲,总会留下隐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爆发出来。

所以说,忽必烈本身或许也还有“卸甲风”这种隐疾,可能不是很严重的那种程度,但风湿这一种疾病大概率是有的(风湿和痛风是不同的,成因不同,但会一起发作,痛苦效果倍增)

除了这一种隐疾有着很高的可能性以外,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或许还有很多不良习惯留下来的暗伤慢慢折磨着他,但不得不说的是,忽必烈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皇帝还能长寿活到八十岁,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因此比起大多数患有痛风的早逝者,忽必烈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悲哀。

幸运就在于忽必烈很长寿,掌权时间够长,说明他身体的底子还是够强的,足够被病痛消耗折磨,悲哀就在于,漫长的生命,会让忽必烈经受同等漫长的痛苦,活到什么时候就痛到什么时候。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知道皇太极是怎么死的吗?

有人说是被多尔衮害死的。

其实,皇太极很可能是死于肥胖而成的心脑血管疾病。

皇太极晚年非常肥胖。 

据史家考证,皇太极中年就开始发福,身体笨重,加之出征时披上沉重的铠甲,连胯下剽悍的战马都承受不了。

皇太极有多匹好马,都是女真人最好的骏马,负重能力可以达到数百公斤。然而,这样的战马竟然也是几乎背不动皇太极,行走缓慢,一到爬坡就步履蹒跚,可见皇太极的肥胖程度。

说起来,皇太极时代,满清还在和明军激烈交战,他频繁需要亲征,但也这么胖。

其实,皇太极和忽必烈一样有问题。

第一暴饮暴食,尤其嗜酒。

蒙古人本来就有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就是吃肉吃奶这种热量非常高的东西。

如果再嗜酒,很容易出现暴饮暴食。因为醉酒的人控制不住自己,会肆意大吃。

而忽必烈既然成为大汗,当然要吃什么就有什么,大鱼大肉应有尽有。

史料记载,忽必烈的日常饮食以肉食为主,极少有青菜之类的食物,其中煮羊肉和烤全羊是忽必烈日常必备的菜肴。

这么吃,怎么可能不胖呢?

第二很少运动。

很多人认为蒙古人常年征战,运动较多。

忽必烈年轻时候确实如此,但自从杀死阿里不哥成为大汗以后,他就不在亲自出战,而是坐镇后方,让手下大将作战。

而忽必烈从安全角度和享乐角度,很少运动,甚至很少离开宫殿,只是偶尔骑骑马而已。

这种情况下,忽必烈非常胖,提供超过200斤(他个子不高),加上又活到了79岁,晚年百病缠身都是正常。

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历史上活到八十岁的帝王不多,元世祖忽必烈算一个,刚好八十,倘若不是忽必烈常年痛风而且实在太胖,估计还能更长寿一些。

年轻时的忽必烈,身体可以说非常健康

忽必烈是拖雷的儿子,蒙哥、阿里不哥与旭烈兀是他的亲兄弟,原本按照成吉思汗的意愿,汗王之位是留给窝阔台一脉的,与忽必烈家没什么关系。

然而,成吉思汗虽然将汗位留给了窝阔台,却将军队与财产都留给了拖雷。

果不其然,汗位在窝阔台家族最终断绝,转向了拖雷的家族,而拖雷家族中第一位继承蒙古大汗之位的,就是忽必烈的哥哥蒙哥。

蒙哥在位期间,忽必烈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常年戎马的忽必烈,这时候本就年轻力壮,身体自然非常好。

本来,蒙古高原上环境不是很好,常年苦寒风沙很大,加上医疗条件很差,所以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人,那时候平均寿命也不怎么长。

然而忽必烈生活的时代,情况不同了,金朝被灭,宋朝还在挣扎,大量的中原文明与医疗技术传入到了蒙古的军中,条件飞跃。

相较于几个兄弟,忽必烈是个非常重视中原文明的人,手下的汉人数不胜数。

年轻时期的忽必烈,身体没有出现过大的毛病,而且他常年奔走各地,虽然依旧像传统蒙古大汉那样魁梧,但也不算多么肥胖,很是健康。

退居幕后营帐,忽必烈的生活开始安乐

忽必烈的家族本来与汗王之位无缘,而他本身也不是长子,也不是幼子,算起来好像汗王之位跟他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早期的忽必烈,都是亲自征战。

然而,随着汗位世系转移,还有蒙哥死在了钓鱼城,忽必烈开始与自己的兄弟争夺大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忽必烈虽然还是亲自坐镇,但多在后方,不再亲自上阵。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忽必烈的身体开始出现了问题。

不再活跃在马背上,长期静坐的忽必烈开始发胖,由于需要经常宴请众多的功臣能人,忽必烈的营帐时常宴饮,大量的肉食、乳类与酒水成为餐饮的主流。

由于天然环境的影响,蒙古人的饮食主要以肉类与乳类为主,即便是进入中原,蒙古人也并不习惯于精细饮食,还是非常粗犷豪放。

公元1271年元朝正式建元,定都大都,当时已经57岁的忽必烈算是彻底安定下来,他成为了中原与草原的共主帝王。

这时候的忽必烈,虽然还是有很多操不完的心,但他不需要再到处奔走了。

已经年近六旬的忽必烈,开始安坐宫廷之内,只需要不停动脑子而不需要上马奔赴沙场,这也成为了后来忽必烈身体每况愈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现在办公室人群都会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长期的静坐,这对身体其实很不好,因为人总是要经常运动运动才好,不然很容易发胖与结石。

古代的皇帝自然也有这方面的烦恼,忽必烈作为蒙古人,长期的肉食与乳、酒进食,使得他的体型本身就很魁,成了皇帝以后,这种烦恼更甚。

元朝初期,精兵猛将众多,忽必烈在宫廷内坐得还算是比较安稳。

而这个时候的忽必烈,迷上了美酒佳肴与声色犬马,在宫廷之类安乐度日,他心爱的察必皇后在早些年已经去世,根本没人能阻止他。

晚年的忽必烈,已经非常胖了,但他依旧迷恋草原上的饮食,大量的牛羊肉、乳类、美酒等等进入宫廷,而忽必烈几乎是来之不拒。

长期的暴饮暴食甜腻油腻的食物、静坐不动,对于忽必烈这么个上了年纪的老男人来说,全都是灾难,简直就是怎么不健康怎么来。

当时,从西方传入了啤酒,忽必烈经常是啤酒与马奶酒混着喝。

七八十岁时候的忽必烈,因为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变得非常肥胖,而且时常痛风,但他不为所动继续如此,最终生命定格在了八十岁,倒也算高寿了。

戎马一生的忽必烈,晚年为什么会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所谓虎父无犬子,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的成就不必赘言,就是拖雷的军事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的,至少在铁木真的儿子中,拖雷的军事能力是最强的。

有这样的祖父和父亲,忽必烈的能力自然也弱不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也是元朝的开国之君,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相比于拖雷的早逝,四十岁就去世了,虽然去世原因一直没有明确,甚至多半是被害死的,但他确实算是英年早逝,而作为拖雷的儿子,忽必烈则是难得的高寿之人。

忽必烈去世的时候已经是七十九岁的高龄,这个年龄即便放在现在也算是长寿了,更不用说平均年龄远低于现在的古代了,而且忽必烈的职业还属于高危短命的皇帝。能活到七十九绝对是很难得的。

但长寿不代表身体健康,尤其是人老了之后,身体机能跟不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这儿痛那儿疼,一个头疼脑热就可能引发大病症,即便是皇帝,在疾病面前也和普通人一样无力。

忽必烈也不例外,他晚年饱受肥胖和痛风之苦。忽必烈是一个胖子,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他的画像中窥知一二,而且他的胖已经成为一种疾病折磨着他,由此更是引发了各种并发症,比如痛风。

很多人认为忽必烈戎马一生,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烦恼,然后他偏偏就是有,实际上不止是忽必烈,古代的很多皇帝晚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和痛风。

痛风实际上是一种富贵病,且多发于中老年时期,这种代谢病放在现在就是富贵人家得的病,放在古代也多为帝王将相得的病,其中很大原因就和饮食习惯有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饮食多以高热量、高脂肪、高嘌呤为主。

忽必烈是蒙古游牧民族出身,一生下来就对马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骑射,纵马驰骋,稍微长大后就开始骑马射猎并参加战争。

忽必烈作为铁木真之孙、拖雷之子,所承担的更多,很小的时候就是参与到战争中来,后来他的哥哥成为可汗,他更是被委以重任,南征北战。

不过,他的哥哥这个可汗只做了八年就去世了,忽必烈一面积极攻打南宋,一面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可汗之位,并于1260继位为大蒙古国可汗。

成为可汗之后的忽必烈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身边有不少来自中原的谋士,自然看的比较长远,因此成为可汗之后,忽必烈继续折腾。终于在1271年冬天将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成为皇帝之后的忽必烈别的东西没有继承中原,但皇帝轻易不离宫确实继承了下来。我们在看历史剧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四个字,即“保重龙体”。

皇帝身体健康对一个王朝实在是太重要了,必须要好好保护着,因此皇帝通常会被限制在皇宫中不得离开,皇帝除了住在皇宫就是住在行宫,一年中最多可能有那么几天离开皇宫,当然也有皇帝会御驾亲征。

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皇帝都是不自由的,不自由意味着运动量会少很多,而皇帝的膳食又是最好的,时间长了,肥胖自然找上门来。

忽必烈尤甚,忽必烈来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是真正倡导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人,忽必烈和所有蒙古人一样,喜欢吃牛羊肉,喝羊奶牛奶,更喜欢喝酒。

这样的饮食习惯和爱好在青壮年时期倒也是挺好的,这也是他们民风剽悍的一个原因,吃的肉多,身体结实,倍儿棒,打仗是有利的。

然而如果不经常运动,一天中多数时间都是坐着和站着,那么配上这样的饮食习惯就很容易导致肥胖。牛羊肉是高热量、高脂肪、高嘌呤食物,时间长了,不肥胖、不得痛风才怪呢。

而且忽必烈晚年因为失去发妻和太子而心中郁郁,以至于暴饮暴食和酗酒。人老了之后,本身代谢就差,忽必烈还这样折腾,身体自然不会太好。

暴饮暴食而不运动导致肥胖,再加上酗酒,自然就引发了痛风,当时的忽必烈已经年龄很大了,很可能在肥胖和痛风之外,他还有不少其他的病症折磨着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活了七十九年,从这里来说,也算是相当强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