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一炸两半顺带听个响”,这是边区造手榴弹在很多人眼中的印象。当然,和采用TNT装药的标准工艺制造出来的手榴弹想比,用黑火药的边区造能炸响给鬼子一定的杀伤力就算很不错了。

而《亮剑》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抗战军民战斗场景,这里面提到的边区造手榴弹完全能找到历史依据,质量虽差但还是供不应求,毕竟比空手上阵来的强。

这就是边区造的范本之一,土马上阵,没有工艺标准可言。

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以步枪+手榴弹为标配,关键是步枪老旧(早期汉阳造也是高级货),子弹又没几发,打仗靠缴获。步枪属于高科技产品仿不了,对于边区军民来说,可以开作坊批量生产的只有手榴弹。因此,各式各样的手榴弹就在热火朝天中造起来了。

最基本的造型就是一个铸铁弹头,里面装填上最简陋的黑火药,后面再装个木头把子,木头把子再钻个孔,里面装上裹了好几层厚纸鞭炮药捻,加上摩擦发火管,一颗能打仗的手榴弹就大功告成了。

严重的问题就是铸铁弹壳+黑火药,这个手艺和老祖宗发明黑火药时的水平比好不到哪去。所以听听响可以,杀伤力确实不尽如人意。

到了1939年,在爱国科学家、归国技术人员支持下,八路军掌握了制造钢制弹体的技术。然后,又成功制造出了硫酸,研制出了多种烈性火药和硝基炸药,手榴弹的所有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这是“缸塔法”用以制造硫酸,用到的都是传统农用品,土洋结合,反正就是造出来了。

接下来就标准化了,我们不缺手艺人,在最重要的火药问题解决情况下,生产手榴弹变的正规多了。

标准的模具,修修边就可以用了。

地上一摆,大家开始组装,明显的所有配件都是标准化作业出来的,整齐如一,这时的威力就可以和日军的香瓜手榴弹相抗衡了。

抗日战场物质紧缺,武器弹药更是时常断顿,而作为抗战军民手中最重要的大杀器手榴弹,却一直保持供应。从简陋到标准、从炸响听声到威力十足,无不凝聚着军工的血汗。抗战八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共计生产手榴弹450万个,基本把手榴弹当子弹用,抗战不易。

《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质量真的不怎么样。八路军扔过去,日军都敢捡起来再给扔回来。。。

<手榴弹是八路军的重要武器>

八路军的手榴弹制造数量特别大,仅次于制造的子弹数量!抗战八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共计设立了数十个的兵工厂,总共生产子弹780万发,手榴弹450万个!如此多的生产量,就知道手榴弹对于八路军的重要性。

(这位战士背的都是质量上乘的手榴弹,一看就是主力部队的。真实的“边区造”长得歪瓜裂枣的,如下图)

当时,八路军步枪不够。1940年,八路军人数扩张到40万人的时候,步枪才只有九万条枪。子弹更少,每把枪20发子弹。子弹不好造,八路军兵工厂造的子弹80%都是捡新弹壳重装的。有步枪的士兵,每人每次只发五发子弹。空着的子弹带,用树枝等东西填满。没有步枪的怎么办?每人两颗手榴弹!手榴弹如此巨大的生产量,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了。不用太多训练,扔出去就能杀敌。因此,很受士兵和民兵喜爱。

<但是,手榴弹的质量真的不敢恭维>

李云龙说,扔出去一炸两半,真不是夸张。早期的八路军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规格大小不统一,材质和装药也是五花八门。总之就是,炸药质量较差,制造工艺差。

1941年之前,“边区造”的填充炸药基本都是黑火药。这玩意,以前就是做鞭炮的,很不纯。1941年5月,八路军开始工厂化制造硫酸,开始制作无烟火药(炸药)。直到1944年,八路军兵工厂都掌握了硝化甘油的制备技术以后,又研究出硝化棉。从此,八路军的手榴弹威力才提升好几个档次。

八路军制造手榴弹全靠手工操作。手榴弹的外壳是土法浇筑的,成品如何,全靠士兵的手感。做好的弹壳都还有毛刺,炸了以后也没有几片。不过,八路军也是在慢慢学习,后来,手榴弹头从圆柱体变成了卵形。另外,还增加了防潮措施。

八路军自己也知道手榴弹质量如何。因此,制造精良的手榴弹,都供应给主力部队。县大队和民兵能拿到的手榴弹,都是质量更次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亮剑》中李云龙在攻击山崎大队之前,曾经找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要了二十箱手榴弹。在拿走手榴弹之前,李云龙吐槽“边区造”手榴弹质量差,称“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爆炸只有两半,杀伤力根本不能和日本鬼子的香瓜手雷相提并论。由于当时国内的军工水平有限,“边区造”手榴弹的质量,同兵工厂生产出来的手雷肯定不能相提并论。不过正如李云龙说的那样: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在条件有限的抗战时期,“边区造”的手榴弹也是作战部队的抢手货,一些作战部队甚至要用自制的简易炸药,威力和可靠性还不如“边区造”手榴弹。

“边区造”手榴弹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军兵工厂刚刚起步的时候,当时的“边区造”手榴弹的设计相对简单,就是一个铁头配上一个木柄,在里面装填上最普通的黑火药,然后加上一个药捻,就造成了手榴弹。由于黑火药的威力有限,这类手榴弹不仅会出现炸成两半的现象,还可能出现火药不能击破铁头的情况,即使是完全爆炸能够造成的杀伤力也十分有限。

第二阶段是在抗战中期的时候,当时我军的兵工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制造经验,制造的“边区造”手榴弹质量和数量都大大提升。这一时期的“边区造”手榴弹是日本侵略者非常畏惧的武器,经常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1944年之后,这时期的“边区造”手榴弹已经在技术上实现了革新,开始使用化学火药作为爆炸物,整体的可靠性也大大提升。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国内资源的枯竭,“边区造”手榴弹甚至要比一些日本临时赶造出来的简易手榴弹还要好用。

虽然“边区造”手榴弹的威力不如二战时期的手雷更强,可靠性也不如手雷更高,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劣质”手榴弹,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战时期我军兵工厂的技术水平不足,制造炮弹和子弹的能力都不强,唯独手榴弹结构简单,适合大量生产。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边区造”手榴弹生产了450万颗,这些手榴弹大部分都在和日伪军的作战中使用掉。由于“边区造”的生产数量较多,有时候士兵在一场战斗中使用的手榴弹,甚至比打出去的子弹还要多。可以说“边区造”手榴弹,是我军当之无愧的“抗战功臣”。

《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抗战时期,我军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迫击炮都很少。手榴弹一炸一大片,就成为我军步兵火力的重要支撑。很多人连枪都没有,一人就发两个手榴弹就上了战场!

当时我军装备的手榴弹,有国统区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也有自己兵工厂生产的。也就是传说中的边区造。也有极少量缴获的日寇手榴弹。

日寇的手榴弹,

使用的是优质的军用炸药,还装填了很多钢珠。手榴弹爆炸之后,弹片和钢珠极速飞溅,杀伤力极强。

国军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是仿制德国的木柄手榴弹,使用军用炸药。皮薄馅大,威力十足。

我军自己生产的手榴弹,

很多都是使用黑火药,威力根本无法与军用炸药相比。战士使用的时候,经常是手榴弹一炸,把弹壳炸成了两半。而不是炸出很多弹片。

由于威力太小,大家都不太喜欢用这样的手榴弹。

但是没办法,条件实在太艰苦。

抗战,真的不容易。说是艰苦卓绝,一点也不过分。

《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别看李云龙为了几箱边区造手榴弹跟兵工厂厂长唠唠叨叨了两个小时,但早期的边区造手榴弹确实不咋好使,一炸两半的情况很多见。最扯的是,有时候战斗人员拉了引线还没扔出去,手榴弹就可能爆炸。



可就是这样,《亮剑》里的李云龙还是不依不饶地“死磨”兵工厂厂长,让他多给自己几箱边区造手榴弹,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八路军弹药紧缺,边区造手榴弹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不算高,是当时除了大刀红缨枪之外唯一能自给自足的“武器”。



李云龙的想法很简单,边区造手榴弹虽说不好用,但战士们可以多用几个啊……一个不灵,就多扔几个,总能炸翻几个日伪军。于是,《亮剑》中出现了挖坑道,下“手榴弹雨”对付山崎大队的战法,结果量变真的导致了质变……

后来,随着技术、材料、经验的提升,边区造手榴弹的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到1944年河北和山东解放区已经开始量产锻破片凹槽的新型手榴弹,李云龙所说“一炸两半的破玩意”已经成了历史。

《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亮剑》中,李云龙拿到二十箱边区造手榴弹之后,边区医院就被山崎大队误打误撞给打了,隐藏着的兵工厂也有被发现的危险。好在李家坡之战,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掘进到了山崎大队阵地,把两千多颗手榴弹全都喂了山崎,冈崎顶着一股股浓浓的黑烟,一脸懵逼,李云龙趁机发起总攻,全歼了山崎大队。

李云龙对边区造手榴弹抱怨是有道理的,因为那个时候的边区造手榴弹,利用的还是古人发明的黑火药。

所以那些边区造的手榴弹三千六百颗下去,几百人的冈崎大队都没被彻底炸翻,原因就是跟扔了三千六百根大炮竹性质差不多。

其实李家坡之战是有历史原型的,那就是1940年10月,华北日军冈崎大队进犯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的意义非同寻常,那是八路军的重要军工基地,就在八路军总部附近,直接受八路军总部领导。这就是为什么彭总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刘伯承和陈赓尽歼来犯之敌的原因。因为黄崖洞兵工厂一旦遭受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因为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唯一部门齐全,拥有大量骨干的,可以独立生产步枪等武器的兵工厂(这是相对其他根据地兵工厂而言的)。

这一年的8月,黄崖洞兵工厂研制出一种灵巧的新型七九步枪,实战效果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枪,只是因手工作业产量不大,抗战期间共制造出1万多支。

而同时期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一些具有军工性质的修械所,主要职能是帮助部队修理战斗中损坏的枪械。但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缺乏专业人才。

但是黄崖洞兵工厂也没有能够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式火药的问题。因为缺乏重要的高纯度的硫酸和硝酸。

但这个问题却在这一年6月,在晋察冀军区得以解决。

由一个物理研究生、一个实验室化验员、一个技校生和两个工人等人组成的技术团队,经历千辛万苦,各种磨难,竟然成功地发明了“缸塔法”,终于建成了制造硫酸的化工厂。“缸塔法”绝对是全世界化工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八路军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那是无法想象的困难的。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名字门本忠、张方、王锡瑕、白英和王化南。

另外在硝酸方面,一个叫何振廉的技师先用植物油和熟石灰混合水解出甘油,随后对甘油进行硝化,制成硝化甘油,再将硝化甘油与木炭、脱水硝粉混合制成仿朱迪生炸药。

在晋察冀军区兵工厂解决技术壁垒以后,1942年以后,各根据地生产的手榴弹、炮弹基本都用上了高级炸药。有了无烟发射药、硝铵炸药就能使兵工厂生产的迫击炮弹、掷弹筒弹、手榴弹和枪弹的威力大增。

作为黄崖洞兵工厂更是一马当先,于1941年4月,研制成功第一批掷弹筒及炮弹,口径50毫米,射程最远达700米,与日军同类装备相比毫不逊色。

同时木柄手榴弹也开始可以直视日本的香瓜手雷了,爆炸范围扩大到10-15米,破片达到150片以上,一般战斗战士只需带6-10个即可。李云龙若是装备了这种手榴弹,应该用不着旅长的炮火支援了。

于是当1941年11月,日军出动3000多人,攻击黄崖洞得时候,八路军就没有1940年10月份那次冈崎大队的那次攻击那么被动了。

因为有了高效的新式炸药,负责保卫兵工厂安全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利用滚雷、拌雷和地雷,综合布阵,以1500人的兵力抗击敌人8个昼夜,歼敌700余人,自身仅伤亡140余人。这一战,地雷大出风头,此后地雷便又得到了较大发展。

很多70.80后百看不厌的的教学片《地雷战》就是以此战以后,推广地雷战,作为根据地军民与敌人斗争的一种有力手段为原型的。

而到了1944年,八路军兵工厂又研究出硝化棉。从此之后,八路军在炸药方面已经实力碾压日军了。大量的炸药包和开花弹、燃烧弹开始运用到了战场,借助缴获的口径37毫米的德国PAK35/36战车防御炮,日军的薄铁皮坦克都不可以藐视了。

但总体来讲,1941年是一个分水岭。

1941年前,边区造的手榴弹跟大炮竹没有太大区别,一炸一团黑烟,对敌人能造成伤害,但却基本无法致死。1941年以后,无烟炸药的使用,才使得边区造手榴弹具备了真正的杀伤力。随着技术壁垒的突破,后来在炸药方面,地雷、迫击炮、炸药包、炮弹的发展,才使得我军向热武器正式转变。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