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一种关于秦始皇非常残暴、实行暴政甚至滥杀无辜的误解。其实不然,关于秦朝实行暴政的说法主要受秦二世的影响。秦始皇虽然好大喜功,建造骊山墓和修筑长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绝不是滥杀功臣的代表,秦始皇对有功之臣是很好的。所以,为秦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的王翦没被杀害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别说王翦,蒙恬、蒙毅、李斯等有功之臣在秦始皇当政时期都没有遭到杀戮。这倒不是说秦朝或者秦始皇多么善良,主要因为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秦始皇清楚的知道:王翦、蒙恬、蒙毅、李斯等人是大秦朝的中流砥柱,是大秦朝的基石,他们是忠于大秦朝的,是不会有谋反作乱之心的,杀害他们等于自掘坟墓,秦始皇不会这么做的。当然,谁也想不到:二世胡亥竟然如此愚蠢,残害忠良、屠戮宗室,被赵高玩弄。秦二世自断臂膀,最终也为自己的作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杀害忠臣和功臣是秦二世这头猪犯的错,与秦始皇无关,不能把杀害功臣这笔账算到秦始皇身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竟然生了这么一个连普通人的智商都比不上的笨儿子,真是天大的讽刺!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王翦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他与廉颇、李牧、白起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白起是王翦的同朝长辈,王翦出山后,曾被人誉为“第二个白起”。

有着“常胜将军”之称的赵国名将李牧,都被王翦用反间计灭了。也有后人说,不是赵国庸腐,真正开干,王翦未必是李牧的对手,但终究还是以胜败定高低吧。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离不开这两个人:王翦、李斯。这两个人一文一武,那是相当厉害的。

秦国在列国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它能统一六国,除了秦始皇的魄力,那就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智谋和勇猛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战中,王翦基本都亲自统帅上阵,征战沙场所向披靡,一路凯歌!

王翦绝对的是秦始皇的福将,尤其是扶持秦始皇上位后,灭掉吕不韦、嫪毐一伙内乱,帮秦始皇稳定了内政。

随后,他开始帮秦始皇开疆辟土,驰骋沙场。

直到打楚国的时候,那时的王翦年纪有些老了。

在攻打楚国前,秦始皇开朝廷会议,问大臣们若要打下秦国要多少人马,王翦就说要六十万,而李信说只要二十万就够了,结果秦始皇认为王翦终究是老了,就认同了李信的低成本做法,派了李信和蒙括出征。

这时王翦认为秦始皇信不过自己,就有点不高兴,借口生病就告老还乡了。

不久,李信带的二十万兵马,被楚国打的落花流水,骨干将领也折损了很多,大败而归!这是秦国统一霸业征程里败的最惨的一次。

秦始皇非常愤怒,立马亲自去找王翦,表达了歉意,请王翦出战。

可这时,王翦却开出了条件,他除了要求秦始皇给足六十万兵马外,还要求大量的金银珠宝和良田。这让秦始皇非常意外,心想王翦竟然是这样一个没格调的人,但迫于形势,秦始皇就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很多同僚都深知秦始皇的为人和手段,为王翦这样的讨价还价行为担心,但王翦则心有成足,不作过多解释。

王翦一出马,带着秦始皇的家底六十万兵马,攻破楚国,并斩杀楚国将领于蕲,一年后把楚王也给俘虏了,完全拿下了六国之一的楚国。

王翦接着再战,一直到拿下燕国时,就请辞隐退了。秦始皇想挽留,他执意说自己确实老了,现在有了这些财富,他也知足了。王翦自此归隐,得以善终。

当初秦始皇请他出战时,他的这种讨价还价行为,被同僚认为是祸根,秦始皇必然会秋后算账;而在王翦认为,这是福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太了解秦始皇啦!王翦一代名将竟然为了钱出战,说出去本来就是身份掉价的事。

这样一来,秦始皇则会认为王翦只是为了钱的一个俗人,根本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因此王翦反而是安全的。

不得不说,王翦是一个心理学家,对人性心理把握的如此准确,也难怪战场上没有对手了!

如题,这就是“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能躲过秦始皇杀害的原因了,其实他只是功高并没有“震主”。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王翦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知道如何保命。

另外,也是秦王有用人的能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翦曾经掌握秦国重兵,但并不居功自傲,也不肆意妄为。

王翦还有两个行为:

第一,主动减少秦王的疑惑。

秦军被楚军击溃以后,秦王亲自到频阳去访王翦,请他领兵攻打出国。

王翦统帅秦国几乎所有主力共60万出征。

有意思的是,期间王翦不断向秦王索要田地、房屋、奴仆之类,说要让自己养老,还要给子孙留些遗产。

秦王一一同意。

因为此举形同敲竹杠,而王翦从来不是贪财之人,副将蒙恬就很疑惑。

王翦笑着告诉蒙恬:秦国的兵马几乎都在我的手上,大王怎么可能完全放心呢?想要要赏赐说明我胸无大志,没有反叛的心理,至少贪财而已。这可以消除秦王对我可能产生的猜疑。

第二,急流勇退。

王翦从不抓权,这让秦王非常放心。

王翦大军打垮40万楚军,最终消灭了出国,又占领吴越之地。

随后,王翦立即主动要求告老还乡,解除兵权。

秦王自然大喜,认为王翦没有反叛的意图,给予重赏和信任。最终王翦也是善终。

就是因为王翦很聪明,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也都被秦朝重用。

而战国四大名将其余的廉颇、李牧、白起都没有好下场。其中白起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因为居功自傲,最终被秦王赐死。真倒霉啊。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秦王嬴政想要灭楚的时候,王翦已经岁数不小了,当时朝中有位年轻的将军李信,扬言要20万灭亡楚国。

秦始皇转头问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灭楚?

王翦略微思考,说,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非60万灭不了楚国。嬴政哈哈一乐,说,王将军看来是老了,于是就派李信带领20万人马灭楚。

王翦至此告老还乡,交出了所有兵权,但是前线的噩耗让王翦的退休生涯延了期。

李信兵败,折损大部分兵马,楚国反守为攻,大兵压境。

嬴政懵了圈,悔不该听李信,赶紧请王翦出马,王翦此时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善终谋划了。

他向嬴政提出了两个要求,如果答应了他才出山,嬴政急的不行了,行啊,别说两件,20件都行啊。

王翦说:“第一件事,我要60万兵马。”嬴政说:“好,这个同意。”当即拨了60万人给王翦。

“第二件事,我想要一大堆的金银财宝,还有肥沃的良田!”王翦眼睛里放着光。

嬴政差点栽了个大跟头,说:“老将军你这是要闹哪样?寡人要是得了天下,还能缺了你钱花吗?”

王翦没出息的一乐,说:“我这是想让家里人过得舒服一点。”

嬴政当然同意了,赐给老将军金银财宝,良田美妾。

部下都不解,说老王将军您这人老了,咋还这么没出息了呢?

王翦则说,我这是要大王放心我带着他的老底出兵啊,贪图富贵的将军,我王会喜欢的。

结果王翦率领大军,一举灭掉楚国,虽然是功高震主,但却在嬴政称帝后,依旧能够得到始皇帝的信任。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君主猜忌甚至处死者大有人在。比如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李牧、廉颇三人,不是被杀就是流亡,而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取得的巨大功劳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但王翦却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王氏父子在秦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

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最难啃的两个国家,一个是赵国,一个是楚国,这两个国家都被王翦所征服。其余四国里,魏、燕、齐都是王贲所平定,只有韩国是内史滕所平。东方六大强国,有五个终结于王氏父子之手。可以说,王翦、王贲的功劳,是无人可以相比的。然而,这既是巨大的荣耀,又是极大的风险。一旦天下平定,皇帝不能不防着你啊,稍有闪失,很可能就要人头落地。

第二,在伐楚之战前,王翦就想急流勇退

王翦是中国历史上智慧超群的一位统帅,他不仅会打仗,对政治套路也心里有数。秦王政在伐楚之战前,曾询问王翦与李信的意见。老成持重的王翦认为要征服楚国至少要六十万军队,而少壮派的李信则认为二十万就够了。秦王最初把伐楚的重任交给李信,很显然,他希望李信这位后起之秀能够对王翦起到制约作用。

明智的王翦立即意识到秦始皇对自己不放心,遂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去了。然而,李信在伐楚之战中大败而归,不得已之下,秦王重新起用王翦。王翦则打起太极,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出战。

王翦在担心什么呢?自统一六国之战拉开帷幕以来,王翦、王贲父子伐赵、攻燕、破魏,功勋远在他人之上。功劳越大,权力越大,只会令君王猜忌心、防患心更强罢了。可是,秦王要灭楚,非得请王翦出马不可,他以斩钉截铁、不容反驳的态度要求王翦重返军队,这事就没得商量了。

第三:求田问舍是王翦自保的手段

王翦心里很明白,自己是秦王手中的一把利剑。秦王表面上重用自己,心里却又不能不防着。要是一位统帅手握六十万大军突然造反,那谁能吃得消呢?如何才能减轻君心内心的疑虑与防患呢?王翦想到一个办法。

临出征前,他提了一个特别的请求:他看中了一些良田大宅,希望秦王赏赐给他。秦王不禁大笑,你若灭了楚国,还怕没有豪宅可住么?他对王翦这样的请求感到不可思议。军队出发后,王翦竟不死心,先后派五人,到秦王那儿落实封田赏地的事。

老将军怎么这样小心眼,部将们也很纳闷。王翦对众人说:秦王多疑,又把举国之兵交给我,岂能不猜疑、提防我?我讨取田宅,作为子孙的家业,是表明我志止于此,没有野心。众人听了皆大服,这就是所谓“求田问舍”的政治智慧。

王翦通过“自黑”的手段,让秦王认为他就想当个富翁,没有政治野心,这就避免于兔死狗烹的悲剧,这也是王翦的高明之处。

“战神”王翦功高震主,却为何能躲过秦始皇的杀害?

说实话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些矛盾,秦始皇在位其间对自己的臣子还是相当的友好,如果不是直接表面身份要造秦始皇的反,秦始皇几乎不会对你产生不太好的想法。

比如说当时的吕不韦,就是看着秦始皇年纪,要想取而待之才会被秦始皇反杀,嫪毐就更不用说了,跟自己的母亲有着不太纯洁的关系,并且还生下了两个儿子,秦始皇都还很纠结要不要除掉他的性命,如果不是嫪毐自己有了不臣之心,也许他跟秦始皇的母亲还有两个孩子还可以生存下去也说不定。

既然这些人都不会被秦始皇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处理掉,那么“战神”王翦又怎么会被秦始皇杀害呢?

说实话当时的王翦确实在功劳方面有点超出了一般君主的承受范围,毕竟古代就是以名声来治天下的,如果一个君主的品行实在让臣子们看不过眼了,也许这个国家的君主也就到了需要更换的时候了。

而王翦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所谓的功高震主还真有点这么个意思,可以说王翦已经到了这个临界点,属于可杀可不杀的地步,因为再让王翦打几场胜仗,可能整个大秦只会记得王翦而忘记秦王是谁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看王翦如何做人了,有时候急流勇退也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办法,比如说称病之类的事情,但是你的领导信不信这些事情就不太好说了,天天活蹦乱跳的突然说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几乎不可救药的地步,问题是有人却看到了你在家开心快活的玩乐,这是不是就有欺君了。

装病其实也是个技术活,一般人真心装不来,因为一个活蹦乱跳的好人,常时间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来装的话,很有可能会直接成为一个病人,反正以王翦的性格是装不下去,毕竟自己本身就是个武将,你让他天天躺床上不要乱动,还不如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王翦就开启了自救行为,比如说败坏一下自己的名声,比如说在朝中再树几个政敌,比如说每次出征的非要跟秦始皇要点好处之类的事情,反正就是怎么给自己招黑就怎么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每次发生战争的时候,王翦在就朝堂上跟秦始皇讨价还价,反正就是王翦又看中了京城内某一处的房产,还有各种的装修费用等等,当时就把秦始皇气的差点跳起来,但是王翦依然不管不顾,就是先要好处,你不给我,我就不给你打仗。

然后在众人的面前搞了半天价钱的双方终于谈妥之后,王翦才开始拿着虎符去找自己的兵马出征,可以说每一次这样的行为在朝中大臣的眼中都是一次作死,偏偏每次秦始皇气的要发疯了,最后还是要会答应王翦的要求。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戏,这场戏除了演给秦始皇之外,还演给朝中的大臣,当王翦出征以后,朝中的这些大臣就开始了各种落井下石,表示等王翦打完这场仗以后,一定要狠狠的给对方一个教训,而秦始皇也跟着一起对王翦进行各种声讨。

但是等战争结束以后,这件事就又被扔到了一边,不了了之,可以说每一次都是这样的套路,而王翦跟秦始皇玩的都很开心。

表面上看起来双方都好像没有了下一次的合作,但是每当出征的时候秦始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翦,因为跟别的武将不同,王翦只是单纯的要一些金银珠宝,还有房产之类的物品,说实话这些东西跟帝王的权势相比起来,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只要权势达到了一定地位,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而王翦每次就是在争这些东西,为此不光得罪了秦始皇还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可以说大多数时候都是这些大臣看王翦不顺眼,而不是秦始皇要猜忌他。

可以说秦始皇在自己的众多臣子当中也是为王翦操碎了心,毕竟人品差到这个地步也是没谁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起来相当的放心。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所以王翦表面上看起来功高震主,可实际上却是在朝中树敌无数,毕竟他所争的那些房产之类的很多都是朝中大臣的利益,得罪人实在是太正常的事了,再加上每次出征又跟秦始皇要大量的好处,几乎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很夸张的对立面,如果秦始皇不保他,很可能王翦都活不到第二天,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才会让秦始皇可以重用他,因为秦始皇明白这样的人才离了自己几乎毛都不是,所以谋反这种事可以发生在吕不韦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嫪毐身上,唯独不会发生在王翦身上,因为他没有这个资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