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主要是看军队用什么形式和思想来武装。同样是中国人,共产党领导的,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就比蒋介石腐朽集团领导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战斗力强很多。许多投降过来的国军改编成解放军后其战斗也是强悍无比。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中有几支由国军改编成的军队,痛击美韩军,非常骁勇善战。同样的道理,明军在明朝腐朽没落的体制和领导下,战斗力低下。可一旦加入清军,军制和思想发生质的变化,战斗力随之大幅度提高。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根本原因是他们的对手不同。
之前明军,其实是辽东明军的对手是八旗兵。
而当时八旗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大家注意,八旗兵是步兵和骑兵配合,但冲击的核心力量是骑兵。
而当时明军的火器很多,比如三眼铳之内装备率非常高。三眼铳在近距离可以连射3发,对于骑兵的威胁是很大的。正常来说,只要明军手持三眼铳很稳定,近距离是可以打死或者重伤1个骑兵的。
虽然八旗骑兵可能有铁甲,但三眼铳发射的是霰弹,铁甲也拦不住。
然而,八旗骑兵冲锋都是毫无畏惧的,就是分为几层硬冲,前面的骑兵被打死,后面的就可以冲入明军步兵阵营内砍杀,一样会大胜。
而明军骑兵没有这种斗志和作战技巧,双方骑兵相差很远。
辽东的明军对付不了八旗兵,然而辽东明军战斗力却也是全国最强的。
南明的那些军队基本都是乌合之众,很多属于武装难民,当兵都是混口饭吃当做救灾。
这种军队基本没战斗力,不要说实力很强的辽东明军,就算任何一支正规军也可以击溃他们。
所以,不是明军投降以后战斗力猛增,主要是他们的对手完全不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之前明军是打战斗力强悍的日军,后来的打的则是菜鸟级别的伪军。
第二,他们的底气不同。
投降明军任何一次作战,背后都有八旗兵押后。
八旗兵虽然是监视,关键时候也会出手。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一片石本来已经占据上风,杀得吴三桂招架不住。然而八旗兵突然出现,李自成的部队就垮了。
当时八旗兵战斗力强悍,入关以后很少打败仗。
这种情况下,投降明军心里的底气很足,知道战斗必胜,自己打不赢还有八旗兵呢。
这样一来,士气就完全不同,当然会打赢了。
第三,他们的待遇不同。
即便是辽东明军,军饷被拖欠半年以上是寻常事。
明军不是孤儿,他们都要钱养家的。由于军饷拖欠,家人都活不下去,哪里有士气打仗。
同时,军粮不足,明军士兵吃饭都是半饱,还怎么打仗。
这就是古语说的“兵无粮草自散”“无钱不能养兵”。
但到了满清麾下,满清可以通过劫掠保证军饷的发放,甚至军饷还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存在奖金。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这个问题问的好,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一点很好理解。战无不败的明军,为什么投降清军以后忽然就战斗力爆表,简直就像是脱胎换骨。这其中既有武器装备的因素,也有士气的因素。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先说武器装备的问题。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明清战争最大的误解,就是明军武器先进,清军装备落后。其实事实恰恰相反!明军装备破烂不堪,清军反而装备精良。
明朝末年,军户制度的趋于崩溃,军户兵贫苦不堪,早已丧失战斗力。明朝朝政腐败,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边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导致明军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许多史书记载,有些明军甚至形同乞丐!在辽东凄厉的寒风中,这些士兵甚至没有足够的衣物来保暖。
关于明军的破烂装备,戚继光曾经有过痛心疾首的记载。他在《练兵实纪》中多次讲到,明军火器种类繁多,但真正实用的只有寥寥几种,最先进的鸟铳装备率极低,受到北方边军的排斥。明军的火器,做工粗糙,质量极差,经常发生炸膛,士兵不敢放足火药,以致火器威力大打折扣。明军的盔甲,大多锈蚀不堪。
反观清军,旗甲鲜明。明朝各种史书多次记载清军重甲坚固无比,不但弓箭难以穿透,甚至对火器都有很强的防御力。萨尔浒之战,一万朝、鲜兵协同明军作战,其中有大量弓箭手和火枪兵,结果还是全军覆没,就是因为鲜军的弓箭和火枪难以击穿清军坚固铠甲!
清军还有大量先进火器。
早期的清军,对先进技术装备极度痴迷。他们缴获明军火枪火炮后,优中选优,集中使用,建立起火器部队。后来清军又俘获了一些汉人工匠和葡萄牙工匠,开始自制火炮。他们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明军当然也有,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只能用于守城。清军则把红衣大炮当做野战炮,拉着大炮满山跑。不但在冷兵器上占据绝对优势,在火器上也占据绝对优势。这仗还怎么打?
明军投降清军以后,武器装备迅速得到改善。装备好了,仗自然就打得好了。
再说战术的问题。明军以步兵为主,火器是其特点。由于其火器威力不足,导致明军最怕骑兵冲击。投降清军以后,有了清军骑兵的掩护,步兵再也不用担心对手的骑兵,可以放心大胆、从容不迫的开枪放炮。敌人如果派骑兵冲击,那么清军骑兵立即出动掩护步兵,双方展开骑兵混战。这样一来相当于治好了明军的致命缺陷。病根没有了,那还不是生龙活虎,战力飙升?
再说说对手的问题。早期投降清军的,都是明朝最精锐的辽东边军。是明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打其他明军,本来就是砍瓜切菜一样轻松。再加上清军助阵,当然是无往不利。
最后说说士气的问题。有明一朝,武人地位堪称历史最低!
那些文臣简直不把武将当人看,往往嘲笑他们为人粗鄙、品性低劣,同样品阶武将,见了文臣就是矮一头。武将们动辄得咎、战战兢兢,士卒更加低人一等。在这种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尚武之风?又怎能培养出绝世名将,又怎能练出虎狼之师。再加上朝政腐败,士卒贫困,明军士气十分低落。
但是投降清军以后,处境立即判若云泥。武将自不必说,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极尽笼络人心之能事,对投降的明朝文臣武将,一律厚加赏赐,什么王公侯爵,说封就封,毫不吝啬。
而且满人尚武,推崇勇武之士,士兵受人尊重。普通士兵也能挺直腰杆做人。再者,清军掳掠的战利品,大部分都是归士兵私人所有,这士气能不高吗?
明军的失败,是全方位的,并单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朝末年,整个朝廷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其实已经崩溃。它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明朝的军队投降清朝以后,战斗力变强了,是不争的事实。
明朝的军队在投降清朝之前,其战斗力是非常糟糕的,也是让崇祯皇帝整日抓狂的。当时崇祯皇帝想了很多办法,派出了很多军队,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进行围剿。但是最终都没有把农民军给打败,而且李自成还打到了北京城,反过来把明朝给灭亡了。由此可见,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很差的。
(影视中的明朝将领)
可是,当明朝军队投降了清朝以后,尤其是清朝入关以后,明朝投降军简直可以说是战斗力暴增。他们在追剿从北京逃出的李自成军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的军队任何机会。李自成当年被围困得只剩下十八骑,但是李自成依然可以死灰复燃。然而这一次,在明朝投降军的打击下,李自成完全没有绝处逢生的机会。
后来明朝投降军又积极攻打南明政权。在攻打南明政权的过程中,虽然也有清军参与,但是明朝投降军是主力军。当时南明军队的力量其实是很强大的,尤其是郑成功的军队,战斗力相当强。但是都先后被明朝投降军给打败了。
吴三桂作为明朝投降军的代表,最后在三藩之乱中,差点把清朝给推翻了。可见其战斗力强悍程度有多高。
那么,同样是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前战斗力很差,在投降后,突然就迸发出了那么强大的战斗力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讨论。
(吴三桂剧照)
从客观上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明朝投降军不需要双线作战。以前明朝军队既要打清军,又要打农民军,完全是双线作战。由于是双线作战,难免顾此失彼。可是现在清军已经不是对手,不需要双线作战。不但不需要双线作战,还有清军的支持帮助。所以明朝投降军可以一心一意地打击农民起义军,打击南明势力。
二是明朝投降军不担心粮草问题。以前明军打仗,为什么屡战屡败,最主要就是军队的后勤补给很难保障。明朝是左右为难,一方面要努力征税,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老百姓不闹事。因为老百姓对征税不满,就会跑去加入农民军。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在清军入关后,由于身后站着清军,老百姓不敢不交税。就算不愿意交,清军和明朝投降军明抢,老百姓也没有办法。所以,后勤保障是不存在问题的了。
三是明朝投降军受到的猜忌没以前强。明朝军队投降清朝后,背后站着的是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因为当时是多尔衮执政,多尔衮本身并不是皇帝,为了笼络明朝投降军,因此对他们非常信任。尤其是对吴三桂,完全是把西南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当然了,这也造成三藩做大,给康熙留下了大麻烦,这是后话。但不管怎么说,由于清政府统治者对明朝投降军非常信任,和之前崇祯皇帝对他们很猜忌的做法完全相反。因此,这些明朝投降军战斗力高昂,打起来也就很厉害了。
(崇祯皇帝剧照)
从主观上来说,明朝投降军打起来很厉害,也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活命而战。这不是假的。清军原本是敌军,现在投降过去了,并不意味着就成了友军。明朝投降军如果表现不好,很容易就被杀掉,或者是被过河拆桥。所以,明朝投降军只有战胜一条路。要是战败了,可能没有在战场上被杀死,回去也不会再有活命了。
二是为官爵而战。明朝投降军投降过去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可能也被封了官爵,但是这是人家赏赐的。如果打不好,随时可能被收回。如果在战场上有战功,这个官爵自然就会被保住。为了官爵,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明朝投降军只可能拼死而战了。
三是为历史而战。明朝投降军是投降过去的,当投降派,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历史的污点。要想洗刷这个污点,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农民军,消灭南明军队。只有成为胜利者,才有可能改写历史。“良禽择木而栖”,这不是老话吗?成了胜利者,就是一种“良禽择木而栖”的表现,是“顺应天意”的表现,污点就反而变成光荣的业绩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等)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明朝军队投降清朝后,不是战斗力爆增,而是战斗意愿爆增。这是一个利益在内部还是在外部导致的结果。
到了明朝晚期,原来的卫所制度下的明军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士兵早就沦落成给高级军官种地的佃户了。明初朱元璋不费朝廷一粒粮,养兵200多万,已经彻底化为泡影了。
明朝后期几支尚且能打的部队,诸如辽东铁骑、戚家军、关宁军、秦兵、天雄军,都是带着非常明确的私人部曲性质。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自己解决内部分配体系,内部管理已经不完全受大明朝廷的约束了。
其实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他们虽然规模都不大,但战斗力都相对爆棚。
辽东铁骑的士兵基本上都是李成梁自己的家丁,他们的军饷俸禄取自李成梁,基本军饷几乎是大明军队普通士兵的足额发放的2倍,而且从不拖欠。
关键除了军饷外有分红,每次战争所赢得的战利品,是内部自己分配,战功越大,分红越多,即便牺牲了的,安家费也非常可观。这样一来,关宁铁骑的利益就在集体的外部,所以内部团结,有战斗力。
而不像大明的其他普通部队利益都集中在内部,靠冒领空饷、拖欠军饷、私占军屯来实现。士兵打败了挨罚,打赢了好处归了军官,试问谁愿意去打仗?
实在没法打,但是又要打,明军就沦落到战前动员,全靠真金白银赏赐的怪圈。
满贵就是那种打了胜仗,宁愿去领钱,也不要当官的基层军官,但是其他军官不这么想,问他你为什么不选择当官?满贵说,“当官没有领钱实在。”而别人告诉他,“当了官赚钱比砍人头赚得多。”
“砍人头”是典型的利益在外部,因为必须有战获才有收益,它驱动了明军的战斗力;
而“当官赚钱”是典型的利益在内部,他需要通过压榨士兵,杀良冒功来得到更多的利益。
很可惜在明朝晚期,明军中太多的是后者。
而当关宁军投降了清朝以后,转头带着清军入关的时候,利益则全在外部。
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两个被封为亲王,一个封为郡王。名义上给清朝打江山,实际上赚得利益尽归自己。
刚出山海关,吴三桂不过万余兵马。等灭了南明之后,吴三桂等三藩实际坐拥半壁江山,三藩所在地财富尽归自己不说,每年还要问清廷要走三分之二的收入。
可以说清初吴三桂等三藩获得的实际利益甚至要超过清廷的,你说他们积极不积极呢?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暴增?
读了南明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问题。1644年,清军首领明军基本全部投降。过去,这些人在反对清军和李自成的战争中十分低能。但是当他们一投降,就凶猛如虎。
这主要有四个原因。简而言之,首先要选好将军,选好士兵。比如吴三桂的关宁军,就是明军的头号精锐军。清朝投降后,清军还从4万官兵中挑选1万人向西进攻。而左孟庚,23名将军,80万部队投降。
清军也只选拔了4名将军,不到3万名士兵。这就保证了所有官兵都是精锐的、健壮的。第二点,清军没有拖欠军饷和粮食,待遇比明军好。对于一个驻军士兵来说,明朝军队一年只有12英石。事实上,石粒只有五六种,经过各种颜色的变化,还经常拖欠一、二年。
在清军绿营里,除了粮食的及时足额发放外,还有一个骑兵每月有1-2两银子,他们就出去打仗。动员的粮食在明军是自费的,清军是官费,还有额外的奖金。第二个原因是治疗上差别太大。
三是清初法律严厉,就地退却的处罚非常严厉,家产经常被没收。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把从家里逃出来的奴隶藏起来。这种小事直接导致了耿仲明自杀,广西省省长郭朝基处决。所有的家庭财产都被没收了。
这是第三个原因。明朝,那些傲慢霸道的将领都是被控制和服从的。第四个原因是八旗军在后方监督编队,这使这些人有战斗的勇气,不敢逃跑。当时,八旗军是不可战胜的象征。跟着他们去打仗,让这些明军士兵有了根据地。
我认为,强大的明朝不是不堪一击,而是明朝气数已尽了。在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尤其是抗倭援朝战争,虽然明军英勇作战,把倭寇军队杀得大败而归,然而,明朝和倭国几乎没有赢家,丰臣秀吉集团战败回到日本之后,不久日本幕府就崛起了;而明朝,辽东数万辽东精锐损失殆尽,明朝的国力几乎被战争耗尽,才导致了关外防御松散,压制不住后金的崛起。短短20年之后,后金就开始对大明朝发起了对抗。我觉得这些这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