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之所以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的紧要关头,没有选择自杀,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侥幸心理。

无需讳言,石达开、李开芳是何等英雄了得的人物,但他们也是凡人,是凡人都有凡人的想法,比如,说怕死不好听,咱就说是珍惜生命。

率兵北伐的李开芳当时是在走投无路兼僧格林沁的招抚下,准备实施诈降计划,却被老谋深算的僧王看穿,绞杀了李开芳手下的诈降努力,李开芳已经陷入重围,与敌军短兵相接,没有机会自杀。

石达开的“投降”之举,有人也猜测为情势危急之下的诈降,更多人认为是他甘愿引颈就戮,以一人性命,博取手下将士们的安全,是大义之举。不管是诈降还是谈判,其实也都是存有侥幸心理。

二、自杀乃是怯懦表现。

活着我都不怕,我还会怕死吗?

对于他们二位领军人物,死亡恰恰是最不忌惮于面对的事情,想自杀,一枪就可以毙命,简单的很,也不用受罪,分分秒秒就过去了。说句不中听的话,自杀谁都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跟丈夫吵一架,脾气暴一些的马上就敢喝农药寻死,这算是哪门子英雄形象?究其实质,更像是一了百了的懦夫之举、逃避行为。

但只要选择活着,就必须把所有压力自己全部扛下,负重前行,这才是英雄所为,他必须承受常人所不能也不堪承受的种种苦难。

三、自杀行为为教义所不容。

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组织叫做“拜上帝教”,其实也就是基督教的一个畸形变种。由于学识所限,哪怕是作为最早期的核心传教成员,洪秀全也缺乏对基督教义的精准理解,甚至对基本的“三位一体”概念都很模糊。

但一些最简易的基督教义,在“拜上帝教”的小册子中还是得到了普遍推广,比如基督教徒不能自戮身体,因为他们的身体都已归于基督的名下,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死后就无法升入天堂.......诸如此类的教义在“拜上帝教”中也得到了普遍流传。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物,石达开、李开芳本人的宗教信仰可以有虔诚程度的区别,但他们必须为手下带个好头。

从石达开在刑场上的表现来看,就连观看行刑的清朝地方官都暗翘一个大拇指,翼王石达开是泰然自若,“神情怡然”,即便是遭到异常残忍之凌迟刑罚,却默然无声,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也说明了石达开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几位爷的最后时刻。回顾完,我们自然就会把这个疑问收回去了。

直到行刑还在坚持斗争的李开芳

先说李开芳。因为,我认为这个人,从被俘前到被俘后,甚至到了行刑场,都在从容地履行着自己斗争的责任。

诈降失败,不幸被捕

李开芳以700余兵,面对万余僧格林沁军的围困,坚持了40天,终于难以再坚持下去。

此时,李开芳看到僧格林沁正在假意招降,决定“诈降突围”。他先让心腹黄近文带140多人,混入难民中,先渡船投敌。果然,僧格林沁派小船把这些诈降的士兵运过了濠。李开芳认为第一步成功了!三日后,大风起兮沙尘暴,视野不清。李开芳马上组织“进一步诈降”,他带队全付武装乘船而去,诈称前来缴械。僧格林沁也不傻呀,投降你还选这么个日子投降,累不累呀!于是,就组织了万余兵马左右两翼张开,把前来诈降的太平军全数俘虏了。

早期的太平军,尤其北伐军,多是壮烈而死。这些优秀的青年,本应是抵抗外侮的中坚力量。

近似羞辱对手的诈降

李开芳被俘后,继续着幽默的诈降表演。

李开芳被带去见僧格林沁时,身边跟着两个童子。两个童子红衣红袍,皮肤洁白,仿佛仙人。三人见到僧王时,僧王极其侍从一个个凶神恶煞,冷冷盯着三人。而三人昂首而坐,神色自若。李开芳说,“你放我回去,我回到金陵去,号召大家一起投降嘛。”僧王面色阴冷,一声不吭。李继续说:”不过,你总得给我饱餐一顿吧,吃不饱饭,我干啥都没力气,你带我来干啥?“僧王于是安排了肉食来。李开芳在众人恶狠狠的目光下,大口吃喝,谈笑自若,全然不把僧王等人放在眼里。

从诈降到建议回去招降,看起来是李开芳把敌人想得太简单了。实际上,只是一个勇士,在想尽一切办法希望继续战斗下去。

霸气的临刑

在被处决时,李开芳及其部将等八人慷慨激昂,浩气长存。

敌人正在绑黄懿端的时候,黄飞脚而起,踢死敌人两个,踢伤两个,把准备行刑敌人吓倒在地。

随后,八个人异口同声地进行着最后的宣传:”我们从天京打过来,一路上清军丢盔弃甲,不堪一击!清妖的末日就要到了!“

八位好汉在整个行刑过程中,对敌人怒目而视,昂首扬眉,表达对敌人的藐视!

这就是李开芳,我认为,他自始至终,在寻找着继续斗争的机会。他无暇考虑凌迟的痛苦,在这位勇士心目中,也许只有”有我无敌“的气概吧!

一心要保全兄弟的石达开

石达开,被困大渡河边。屡次突围不得脱,正忧虑间,见到对面清军竖立着”投降免死“的大旗。

石达开意识到,此时,他们已经不可能突围了。他石达开不惧一死,可是,一路追随他石达开的弟兄们,却让他感觉愧疚无比。

因此,他决定组织大伙投降。希望大伙都能”免死“。至于他自己,太平天国的翼王,是不会投降的。

他对大伙说:”我一人自赴敌军,你们可以免死。“

他的五个妻妾,带着两个幼子投河而死。

他本人,张黄盖,衣王服,带着长子,径直到南岸投敌。

随后,被押解成都。

为了保全兄弟,石达开慷慨就捕。

把审讯官说得哑口无言的囚徒

石达开被俘后,骆秉章组织了会审。

要知道,这个翼王可是出了名的文武双全,要是扛起精来,那也是一把好手。

堂上,翼王痛斥清政府腐败、无信义。翼王毕竟是做了很多年大领导的人,说话水平高,气场强,把主审官说得哑口无言。“语音低,不辩作何语,气沮语塞。”

巡抚骆秉章出来了,“替你想一想,你今天死得也值。从你造反以来,蹂躏了数省,我们封疆大吏就有3个死在你手上。你几天,只需要用一条命来抵命,你还挺划算。”

石达开堂堂翼王,气场当然不能输给巡抚,“自古成王败寇,今天,你弄死我了。你怎么知道来世,你不会被我弄死!”

惨烈却从容的刑场

行刑之日,石达开等三人,头戴黄缎巾,身穿黄缎褂,脚穿黄缎靴。石达开的黄缎巾上,还绣着五色花。

到了刑场,两位下属分别站立两侧,说“仍请主帅先行!”石达开于是加快脚步,“带领”二将一起奔赴行刑的地方。从容被绑,面色自如。

当时,来围观的人人山人海。石达开和曾仕对面而缚。侩子手行刑时,三人都昂首而立,神情自若。可是,曾仕有些文弱,在行刑中惨叫了两声。

石达开训斥说:你就不能稍忍一忍呀?你想想,要是我们抓住了他们,不也是要这么对他们吗?“于是,曾再不发一声。

整个过程,石挨了一百多刀,全身都被割遍了。终究不吭一声,围观者莫不感佩!

石达开最后就义时的气概,鼓舞了清末民初许多革命志士。

石达开被行刑时的气概,让围观者都十分动容。后来,在保路运动等清末反抗运动中,很多人都称自己是石达开的粉丝。

现在,不知道我们可不可以收回我们开头的这个问题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因为,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只想为自己心目中的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

生于乱世,太平天国,以其奇葩的理论,腐朽的高层,却得到这些勇士,何其幸运。

生于乱世,这些勇士,不能战死在抵御外辱的战场上,却只能为奇葩、腐朽的太平天国高层效命,何其不幸!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太平天国将领要么战死,要么战败后被酷刑处死,很少有自杀成仁的案例!我认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酷刑而死,也不愿自尽身亡,原因有二:其一、壮烈赴死以激励后来者复仇;其二、拜上帝教脱胎于基督教,教民不能自尽而死,否则灵魂上不了天堂!

太平天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巅峰,转战十多个省份,攻占清朝半壁江山,战争中全国死伤上亿人。因此太平军是一支战斗力爆表的军队,其将领大都悍不畏死,有坚定不移信念。自尽而亡不能成其悍勇忠义,唯有被清军酷刑处死方彰显其英名,后人更能记住他们。

天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组织了两万人的北伐部队,在名将林凤祥、李开芳的带领下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灭清,一直打到天津附近。因为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等原因,北伐军全军覆没,林李二将被清军俘虏,在北京菜市口凌迟处死!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领太平军精锐八万人出走,在天京外围与清军作战。最后石达开孤军进军四川,在安顺场大渡河遇到百年难遇的洪水,无法渡江,被清军重重围困,突围不成。石达开跟清军四川总督骆秉章谈判投降事宜,清军同意太平军投降,石达开遣散余部,率两千亲兵入成都投降。清军背弃招降承诺,在成都凌迟处死石达开及两千随行亲兵!

根据记载,石达开被凌迟三千六百刀,行刑过程中一言不发,默然赴死,观刑者无不动容,被石达开的英雄气质折服!四川布政使刘蓉说“枭堞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翼王石达开,绰号石敢当。少时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

平民造反封王后,骄奢淫逸造成了太平天国的内乱和分裂。翼王石达开受到猜忌和排挤,被迫率领本部人马连夜开拔,以避免全军被自己人消灭的危险。

由于事起仓促,没有后方保障,兵源粮草补给困难,攻杭州不克,攻宝庆又失利,被迫退回广西休整。

1861年,为取得立足之地,石达开看中了天府之国四川,学汉高祖和诸葛亮,举兵入川,以成抗衡鼎足之势,再图大业。

但事不如意,昔日的常胜将军今日累累失利,被迫转战转战转战……转到了大渡河。

渡河前,美丽可心的小老婆生下一白胖小子。给灰头土脸的石达开带来了巨大的喜悅和信心,利好。他下令暂停渡河,庆生三天。

就在这三天,连降瀑雨,原可徒步过河的水位上涨,已不能过河了。就在这三天,清军追了上来,完成了铁壁合围。

这时候的石达开,满脑子想的是如何突围,突围,突围……

这时候的石达开,每时每刻在做的事,就是组织兵力与敌人搏杀,搏杀,搏杀……

所谓“穷途末路之时”,所谓“自尽”,是回天无力之后的绝望行为。在石敢当石达开的心目中远没到这一步,他尚有十几万军队,他被“置之死地”而要“后生”。

他尚在搏杀中就被俘了。

作为阶不囚,要怎么个死法,他没有选择权。一切都是作为胜利者的敌人的恣意妄为。

一代战神石达开,因为儿女情长,因为红颜温柔乡,贻误军机,造成全军覆没,落得凌迟处死,被剐1006刀。教训沉重啊!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声势最为浩大的农民起义,也是十分悲壮的一曲挽歌。百余年来,人们不断对这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战争进行反思,尽管取得了蔚为大观的研究成果,却始终莫衷一是。

由于这场斗争是在拜上帝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而不少人用洪秀全等人的“教义”来分析天国内部的一些“谜团”,这其中便包括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为何不自尽,而是甘于投降,接受极刑。

有些朋友认为,由于拜上帝会宣扬殉教、反对自尽,使得太平军中的许多头目深受影响,故而鲜有自尽者。不过,此说虽然看似颇具合理性,却终究未免浮于表面或是有故作精明之嫌。

实际上,在与清军的残酷斗争中,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清朝将领,都存在自尽或尝试自尽的例子。只不过,限于有限的史料,使得大家对太平天国的情况了解甚少,唯有像石达开、李开芳这些重要统领才为人们所熟知。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即便是石达开和李开芳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却也绝非是“在穷途末路之际选择被凌迟”。要知道,北伐领袖李开芳曾是“诈降”,一度想委身于僧格林沁,尔后再乘机难逃。

当然,真降也好,假降也罢,已然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李开芳的内心深处,选择的是一条生路,而绝非是自尽或是凌迟这样的死路。不过,命运并没有善待李开芳,正如没有善待其他北伐的太平军士一样。最终,清朝将这位一度令京畿闻风丧胆的军事将领凌迟。

而历来被颂扬的翼王石达开,则是在眼看部下命丧大渡河时,才做出了以投降换取兄弟性命的抉择。无论古今,这一举动都是令人动容而钦佩至极的。可是,如果我们仅仅透过有限的文字来理解“穷途末路”之际的翼王,却又未免会偏离人性。

相信在一个远离战火的和平年代,我们对于流血牺牲的定义,多半源自于字面认识。可是,当时石达开亲眼所见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相继陨落。对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翼王而言,自己成为了最后的筹码——以投降而换取余众的性命。

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被质疑,甚至于被批判和诟病的时候,唯有石达开的形象依旧岿然不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翼王身上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

当同样的问题放在石达开身上,或许与李开芳有着截然相反的答案。可是,即便如此,石达开所选择的也并非就是凌迟,而是投降。而在其投降之后的一切,却均已不再受其掌控。石达开的境遇,与许多军事领袖一样,实际上是在兵败之际的一种选择。只是,在他投降的同时,多了一份义气。

自石达开等人发动起义开始,便依然知道今后会命悬一线:胜,则富贵荣华;百,则身首异处。可以说,历史上许多起义者,在兵败之际,要么自尽而亡,要么投降侯死,而两者的区别,不过是痛苦的多少而已。此外,少数投机者则另有一番打算了。

讨论太平军领袖,在穷途末路之际,是选择自杀还是被凌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一则,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殒命的将士难以详尽;二则,今人研究太平天国的史料,多半是清朝的文字;三则,长久以来,民间对于少数太平军领袖过于神话,真要在有限的史料下,再行还原问题的本源,更是困难重重。

在我个人看来,无论是挥刀自尽,还是被俘遭受极刑,都是他们兵败后的一种归宿,而这一结局,又早已是石达开、李开芳等人所预见的。正因如此,即便他们早已深知,一旦被清军俘获,很可能会被凌迟处死,却依然未挥刀自尽。当然,其间受教义影响,或是怀有投机心理,自然也是难以避免的。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自尽的有几个?况且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不妨看看这二人在穷途末路时的具体情况。

石达开投降实情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之一,晋封翼王,他的一生可谓是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16岁出山、19岁统领千军、20岁封王、32岁被凌迟处死,据说身上被割了数百刀,之后,石达开便四处奔走。

1861年,天京事变石达开从桂南北上,经过湖北进入四川,为全军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做准备,欲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两年后渡过金沙江,一举攻破长江防线,5月抵达大渡河,此时的清军由骆秉章率领。

骆秉章率领数万人,但是并未抵达大渡河,石达开便开始准备船只,决定次日渡河,奈何大渡河每年的汛期将至,当晚便倾盆大雨,河水暴涨,根本无法行船,于是决定待河水降低,流水缓慢后再渡河。

三日后,清军抵达,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多次强行渡河不成,粮草用尽,最终陷入绝境,清军派出将领前去谈判,石达开最终决定舍生取义,用自己的命保住三军,就这样,石达开选择了投降,然而清军无信,将石达开部队数千人杀害。

之后石达开从容就义,在面临凌迟时黯然无声、纹丝不动,不卑不亢,就连清军也感到震惊。

李开芳投降实情

李开芳是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后被追封为靖王,他是被僧格林沁俘虏的,当时僧格林沁想要活捉李开芳,于是散出消息,说自己爱才,李开芳空有才干,要是来投降极好。

李开芳听后决定将计就计,诈降,未曾想僧格林沁看穿了他的做法,直接将接应自己的先锋部队全部歼灭,又派人将李开芳围住,最后生擒太平军一百多人,李开芳一开始想要绝食不投降,然而被清军官员强行喂食,之后在北京就义,据说李开芳被杀之时同样表现出和石达开等人一样的气概。

从上述简单的一些情况来看,石达开选择投降多半是无奈之举,他想要保全三军的性命,这才没有自尽;李开芳也同样是被俘虏,想要绝食自尽未遂。

从整个大局来看,除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导致他们都没有自尽而是选择投降。

其一:太平天国拜上帝教,受到这类影响,他们认为自尽是懦弱者的行为,好男儿就应该战死沙场,而不是自我了结,甚至认为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自己的,类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尽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天堂的。拜上帝教可以说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和理论基础,一直在宣扬农民革命的精神,其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

其二:清政府的做法,其实太平天国运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历史,有人统计过一战、二战伤亡的人数都不及此,清政府是非常痛斥的,但凡抓获了将领,都是处以极刑,根本不会让他们有自尽的机会。

当然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子非鱼,所以不能说他们投降是抱有侥幸心理,从他们就义时的情形来看,应该是没有想着自己会活下来的。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