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
分两步回答该问题:
1942年以前,苏军装甲未成军的原因:- 从人员看,缺乏经验丰富的指挥官
1941年,希特勒对苏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距离苏联刚刚结束的大清洗活动时间很近。由于在此次活动中,被处决和免职的有经验的苏军高级指挥员非常多,包括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创立者——图哈切夫斯基,这样极大地破坏了红军的战斗力。人才的培养和补充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有经验的指挥官更是需要经过战争的磨炼,才能胜任。可以说人才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苏军装甲成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从装备看,坦克等装甲武器数量严重不足
与人才培养一样,武器装备的生产也需要时间。当时,苏联正在生产的KV-1型重型坦克,以及T-34中型坦克,质量都是不错的,甚至超过了德国同时期的坦克性能。但在希特勒入侵前,苏军坦克的数量总计只有1800辆,而其对手的可用坦克数量达到3000辆,几乎相差一倍。苏军坦克数量少,也是其装甲未成军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从作战思想看,战前存在严重的指导偏差
在希特勒入侵之前,苏军刚刚打完苏芬战争。尽管取得了胜利,但只能算惨胜,甚至可以说苏军在此次战争中蒙受了耻辱。铁木辛哥接替被解职的梅列茨科夫以后,使用的是简单粗暴的战法,即运用大规模的火力摧毁芬兰人的抵抗,人海战术非常明显,苏军60万人对芬兰15万人,所以取胜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并且,在战后,铁木辛哥对苏军训练的重点科目是战斗技巧,对其他内容一概不作要求。而由图哈切夫斯基创立,并萌芽于20年代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一直是苏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但该理论强调的是用坦克等武器攻坚,而不是机动。所以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也是导致坦克未能成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芬战争中被瘫痪的苏军坦克
1942年以后,苏军装甲成军的原因:- 苏军“火星行动”的失败
1942年,苏军在中部战场实施了“火星行动”,目的是进攻距离莫斯科160公里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但该行动酿成了一次代价高昂的失败。苏军不但未能打退德军,还伤亡超过7万人。战后反思认为,没有把坦克大规模集结使用是主要教训之一。所以,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失败加速促成了苏军装甲成军。
- 苏联坦克等装甲武器迅速恢复生产
苏德战争开始后,苏联人把一个个兵工厂拆卸运输到乌拉尔等安全的区域重新投入生产。随着战争的推进,包括坦克在内的武器装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补充。甚至可说,德军“巴巴萝萨”计划的实施,完全激发了苏联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据记载,在1941年的12月8日,在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恢复生产的哈尔科夫坦克厂,就制造出了第一批25辆T-34型坦克。在拥有了大量坦克后,为其成军提供了必要条件。
- 盟军的援助
苏联从盟军那里获得的援助也不能被忽视,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坦克 。尽管这些坦克的质量和性能都一般,但从南北两个方向源源不断送达的装备也算解了苏联人的燃眉之急。这种援助有也利于苏联装甲成军。
以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苏联在1942年装甲得以成军的原因。希望我的分析能让题主满意。
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
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尽管德军在二战中以擅长使用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而著称,并一度给予苏军以沉重的打击,但是不得不承认战前苏军无论在机械化部队的组建还是战役理论的发展上都是领先于德军的,尤其是在30年代时期。苏军在1931年便组建了机械化军,类似于后来的德军装甲师,只不过支援兵种更少些,规模略小,但是在世界上已经非常领先了。以英法为首的军事强国仍旧将坦克作为支援步兵的武器,迟迟没有组建大型装甲单位,德国的装甲兵发展才刚刚起步,只有古德里安一人苦苦支撑。
按照这个进度,到1941年战争爆发时,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将是世界最有战斗力的重装部队,长期的演习和训练将使这些机械化军真正适应战争,而且也将培养出大量的专业装甲兵将领,加上苏联恐怖的坦克生产能力,苏军的机械化部队无论在哪方面都要比德军装甲部队强。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动乱彻底打乱了苏军的机械化成军之路,斯大林对苏军整个指挥体系开始无情的清洗,上至元帅下至中下级军官无一幸免,其结果就是那些精通机械化作战的宝贵人才被迫离开了军队,苏军的战役理论发展开始倒退,不久连辛苦组建的机械化军也被解散。而此时的德军不仅组建了许多装甲师和摩托化军,而且开始探索更大规模的装甲使用战术,即集团军级别的装甲集群,在法国战役中便组建了以古德里安名字命名“古德里安集群”,这可以看作是装甲集群的雏形。
德军在欧洲的辉煌胜利极大的刺激了当时的苏军,他们很快发现之前解散机械化军是极其错误的,作为弥补,他们开始迅速恢复这一编制,并且吸取德军装甲部队的经验,苏军也开始扩大机械化军的编制,新的机械化军编制几乎是原来的两倍,这体现了苏军对强大突击能力的期盼。但是这一跨度实在是太大了,当时苏军的装甲战术只在坦克旅级别(几十辆坦克),现在一下子上升大型机械化军的级别(一个机械化军有上千辆坦克,相当于德军的装甲集群),显然苏军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部队也缺乏训练,大部分机械化军在组建完几个月后就战争爆发了,连最基本的旅、团级战术演练都没有进行,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些机械化军在初期的作战中便迅速消耗殆尽,根本无法和德军装甲部队抗衡。
初期惨重的损失再加上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员,苏军被迫取消了机械化军的编制,仅仅保留了一些坦克师,更多是开始组建大量的独立坦克旅,这种小型的装甲单位更加易于控制,较大的数量也能满足前线苏军步兵单位广泛的坦克支援需求,以对抗德军的装甲部队。苏军在这一阶段的需求也相当实际,与组建具有强大突击能力的大型机械化部队相比,更加迫切的是要全面加强苏军各步兵集团军抵抗德军装甲突击的能力,数量众多、灵活自由的独立坦克旅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直到1942年苏军才开始试图重建坦克军、机械化军单位,甚至试图组建大型的坦克集团军,首要的因素就是苏军军工生产能力的恢复,经历了1941年的大迁徙,撤到大后方的苏联军工厂已经逐步恢复了产能,苏军能得到更多的坦克,足以保证组建大型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另外1941年的作战经验表明,小型的坦克旅虽然可以胜任防御的任务,但是却无法担负起进攻任务,尤其是对德军后方的纵深突击,这也是导致苏军冬季大反攻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原因,苏军缺乏具备强大突击能力的机械化部队来发展苏军的胜利,苏军要想打败德军,将德军赶出苏联国土,就必须发起进攻,而进攻就必须组建大型机械化部队。
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处决有很大关系。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大纵深战略的坚定支持者。
而大纵深特别强调机械化部队的使用。
所以,苏军早在1930年就组建了实验性的装甲旅。
具体编制为:下辖1个坦克团、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1个侦察营,共有60辆MS-1坦克和32辆T-27轻型坦克。
到了1932年,苏军又组建了2个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下辖1个T-26机械化旅、1个坦克团(装备BT坦克)、1个步兵旅以及军直属部队,每个机械化军总兵力约2.5万人,装备各型坦克约1000辆。
可以说,这已经很牛了。
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主持下,苏联组建了4个坦克军。
然而,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突然被处决,同时斯大林开始大清洗,导致相关工作中断。
苏军干脆在1939年取消了坦克军编制,并且强行命令坦克部队的最大编制不能超过坦克旅。
这等于将装甲部队独立作战的可能性完全消除了。
因为装甲旅实力太弱,不可能独立作战,只能作为步兵的掩护。
结果,德军随后使用装甲部队闪击波兰、法国,大获全胜,让苏军深感震惊。
惊恐下,苏联在1940年底才恢复机械化军的编制。
但是,这白白耽误了2年多的宝贵时间。
这样,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共组建了29个机械化军。
而这些机械化军都是草建,理论上3.6万人,装备1000辆坦克,但直到战争爆发,没有一个军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由于1941年苏军前线部队几乎崩溃,机械化军根本无法得到必要的坦克,只能全部解散。
这样,1942年,苏军坦克部队的编制主要是坦克旅和坦克师,每个坦克旅下辖2个坦克营,装备46辆坦克。每个坦克师下辖2个坦克团和1个摩托化步兵团,装备234辆坦克。
然而,由于1942年苏军的继续溃败,装甲部队严重缺员,被迫将坦克师取消,全部改为坦克旅。每个坦克旅下辖2至3个坦克营,总兵力3000人,装备各型坦克约80辆。
然而,实战中,苏军却意识到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正确的,在1942年恢复了4个机械化军的编制。在1943年苏军总共组建了6个机械化军。
所以苏军真正可以独立作战的坦克部队,其实直到1943年才成立。
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这个确实,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即1916年1月15日,英国在法国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了这个钢铁大家伙,一出场便赢得了世界的关注。
战后各个国家纷纷大力开展坦克的研究,之后苏联政权也是大力发展坦克、装甲。其中,比较亮眼的有IS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T-40清醒水陆坦克以及各种装甲车辆。
但是,在二战初期,似乎苏联起步较早,但实际并未形成强大的装甲力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工业发展不够,装甲车辆的生产能力有限。自二战开始,起初,苏联并没有想到德国的军队会直接攻打到自己的本土,所以也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战斗准备。而为战争所服务的军事工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启用和发展。到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背信弃义,动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
这个时候,苏联才意识到了危险,立马开大马力,恢复军事工业,所以到1943年,随着苏联强大军事工业的逐步恢复,大量新型坦克开始装备部队,因此坦克部队的编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此时,苏联坦克旅下辖3个坦克营和1个摩托化冲锋枪营,兵力1360人,装备65辆坦克。这样,逐步建立起了装甲军。
第二:对装甲集团强大优势,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二战初期,苏军坦克部队和德军装甲部队展开了一系列血雨腥风的钢铁搏杀。而德国通过在西欧战场的闪电战,早已充分认识到了装甲集团作战的重要性。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古德里安率领第二装甲集群。在战争初期的巴巴罗萨行动中,自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到7月11日为止,古德里安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占据了几乎整个白俄罗斯。之后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击败了苏联的铁木辛哥元帅,同时占领了斯摩棱斯克。
所以,苏联在战场上,通过血的教训,深刻认识到了,装甲军作战的强大威力。之后,靠着广阔的战略纵深以及强大军事工业的支持,数以万计的坦克装甲一辆辆地驶出兵工厂,与德国的装甲军硬碰硬,并最终将装机军开到了柏林城下。
第三:装甲兵团作战支持派,被政治清洗迟缓发展。苏联的装甲军发展缓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纵深大兵团突击理论的图卡切夫斯基元帅在政治斗争中被清洗,连同着清洗了一大批优秀的装甲作战的将领和士兵。并且,苏军于1939年取消了坦克军的编制,并规定坦克部队的最大编制不能超过坦克旅。
这样的一个弯路,导致了,苏联的装甲军发展虽然起步较早,却一直未能成军作战。
总结:所以,苏联军队的机械化发展虽然很早,但由于军事工业发展的局限性、对装甲军作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装甲兵团作战支持派被清洗,导致了苏联军队直至二战后期1942年才装甲成军,大规模兵团作战。
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虽然恢复了一些机械化军,但是图哈切布斯基倡导的这种部队,是有缺陷的,机械化军一味地强调坦克数量,忽视侦查部队,炮兵和航空兵的配置,而且缺少修理技术。
因此出现了几大问题
1.人员:“大清洗”使得一些富有才能的军人被抓被关被枪毙。另外一方面是战争临近爆发前的大扩军。苏联当时有着武装中立的打算,通过宣布实施普遍兵役,从39年起扩军大约100万。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不是把人数增加了就完事。
2.中高层,大批才能只够当营长团长的,因为没有被清洗到,又加上中高级军官普遍缺乏,稀里糊涂做了师级军级的干部。也许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有着过人的军事天才,或者历练几年,真的可以胜任。不过突如其来的大战,使得他们要以残酷的方式来学习了。
3.记得有些苏联将帅回忆过:大扩军导致军队训练不足,很多部队只有连排长可以熟悉掌握坦克兵的军事技能,其他人能把坦克开动,枪炮打响就不错了。可以说除了少量精锐部队,大部分坦克部队官兵素质堪忧。
4.装备:前面也说了,此时的苏军坦克部队装备是大量的BT-5/7,T-26,T-28和少得可怜的T-34,KV-1/2。只有T-34,KV-1/2对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有优势。T-28坦克,主炮是榴弹炮,装甲薄弱,坦克战的表现,可想而知
5.苏军的坦克缺乏电台,原因有两个,苏联的电台产能,还有观念,认为信号弹旗语喊话足够了。
6.而坦克集团军司令部更是刚成立不久,无论是苏军的指挥员还是参谋人员都对于这种大编制的机械化部队指挥方式知之甚少。
二战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
二战时苏军建立机械化部队较早,为何到1942年才装甲成军?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第一个因素,苏军和斯大林的作战思想落后于德军的闪击战。提到二战苏德战争,人们最疑惑的就是苏联为什么会损失2700万人,这里面有两层涵义,一层是苏联的人口和战争基础都比德国扎实,另一层是德国发动二战后,苏联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德军的闪击战。
但恰恰是这两个优势条件让斯大林给忽略了。一方面,当德国在一战后不遗余力研究如何使用装甲优势快速机动时,英法苏等国却在按部就班地研究如何加强防御和扩大地面部队的规模,带来的变化是军事理论的僵化和作战防御上的守株待兔,最最要的表现就是英国缺乏地面部队,法国把马其诺防线当成了救命稻草,而苏联同样把建设一条斯大林防线作为阻止西方入侵的筑垒地区。
所以人们会发现,虽然苏军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一度研究过大纵深理论,但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更符合本国国情,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及时的掐断了这根萌芽,而把重点放在空军和炮兵建设方面。
从这个层面讲,斯大林认为苏联虽然地大物博,但防御外敌入侵仍然要靠空中和地面部队配合,在远程打击方面,空中和炮兵部队更比机械化部队作用更大些,所以在战争打响时,德军把摧毁苏军66个机场和1200架飞机作为第一波重点,原因也在于此。
第二个因素,战前几场局部战争,改变了苏军对机械化部队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人提出,二战是1939年9月1日打响的,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这期间苏军有一年半的时间研究德军的闪击战,为什么苏德战争打响时,苏军的装甲部队那么不堪一击呢?客观上讲,苏军除了人为轻视德军作战实力外,苏军自己也从几场局部战争中,对如何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作用问题产生了分歧。
一方面是苏军与日军和芬军的作战,改变了对机械化部队重要作用的认识。1938年和1939年,苏军与日本关东军接连在张鼓峰和诺门罕展开了两场边境作战,虽然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动用了机械化部队作战,但苏军认为打赢这两场战役,关键还是空军和炮兵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而真正改变苏军对机械化部队看法的另外一仗,却是1939年11月发生的苏芬冬季战争,在这场战役中,苏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居然让芬军的弱小步兵打得寸步难行,虽然苏军最终胜利了,但赢得很没面子,机械化部队被打得体无完肤。
所以,到1940年德国继续向西欧发动闪击战时,苏军也对德国可能的东进有危机感,并在同样12月以德军为假想敌展开了首长机关演习,虽然朱可夫等都提出了要加强机械化部队建设的建议,会议也决定组建20个机械化军,但斯大林最终把重点仍然放在空军和炮兵建设上,导致战争打响时,苏军只有9个机械化军可用,而且有些还不满编。
从这个层面讲,苏德战争打响时,苏军在前期大反攻时遭遇德军毁灭性打击,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步兵跟德军装甲部队硬拼,这种人海战术导致苏军的损失不断扩大。
第三个因素,苏德战争打响后,苏军在战争中深刻体会到武器装备同样是打赢对手的重要条件。现在回到苏军为什么直到1942年才大量建设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问题上来。实际上,苏德战争打响后,苏军在德军4个装甲集群的钳形攻势下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这主要是苏军没有腾出手来迅速制造装甲坦克,大量西部军工企业都要往东部转移,这个过程到1942年春天才略有改观。
所以,人们会发现,在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都是把拖拉机厂改为制造坦克,大量工人先是当工人制造坦克,然后又充当士兵亲自开着坦克走上前线。
当然,1942年苏军重视装甲坦克的生产,最大的原因就是从前期作战环境中汲取了经验教训,光有人海战术不行,武器装备同样出战斗力。所以,当德军后勤补给和战争潜力每况愈下时,苏军却反其道而行之,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天王星行动”时,苏军已经组建了多个机械化军和坦克集团军,到1943年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时,苏军在装甲坦克的数质量上完全碾压了对手,这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1942年被看为是东线作战的关键之年,对苏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苏军实现了人与武器装备的有效结合,在战争潜力和综合国力上远远超过德国,这是苏军打赢卫国战争的基础,也是德国输掉这场战争的必然趋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