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孔夫子宣扬"克己复礼",在历史上有过很大争议,不论赞丶贬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和角度出发,统治者赞扬因为要维护社会秩序,被统治者贬低因为要打破社会秩序,各取所需。但我们在评论老祖宗的得失,首先要不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丶观点丶方法来分析历史的状况,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才不会意气用事,得出较符合当时历史的真相。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而古为今用。取其精华,为中华大业发扬光大!华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形成了周天子礼仪天下的松散型华夏联邦。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九合诸合,都是"尊王攘夷"的维护周礼丶天下和平的卫道士。到了孔子所处年代,春秋五霸都是开始了土地兼并,甚至楚国不尊周礼自我称王称霸,天下开始"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在这种背景下,面对群雄纷争丶黎民遭殃的天下大乱,做为一个大教育家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回天无力。孔夫子只有坚持"克己复礼“,坚守道德贞操,坚守周礼,也希望社会早日结束纷争,给百姓一个太平世界。孔夫子的观点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自我约束,当人们纷纷上山落草为寇,他还坚守原地自我约束,对革命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守旧丶妥协丶软弱的表现?但从另一种角度,孔夫子教育弟子在再艰苦条件下,要忠君爱国丶要保持贞操丶要做堂堂君子,其第一大弟子颜回,一身清平仍坚持不懈地做学问,周游列国不求官不求财只求收搜各地文化要集大成!孔夫子的思想核心是为华夏文化做"永乐大典丶康熙大典“。正是他的拳拳之心带领众弟子,在周游列国十四年,收集丶保留了全华夏的各国诗经丶礼仪和文化,在68高龄下用八年时间完成了序周易丶编纂诗经丶礼经等,亲做史书《春秋》,为华夏文化集之大成,做出了卓越贡献。孔夫子一生穷愁潦倒,但一生为华夏文化辛勤耕耘,他创立"有教无类“"仁义天下""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路至今还在全世界普遍遵守。盖棺论定,孔夫子确实是人类社会最早最大的教育家丶大圣人!国际古今百人团名列前茅,中华民族为拥有孔夫子而应当骄傲与自豪!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克己复礼,是复辟之礼,倒退之礼,与先进思想相抵酬之礼,是尊君压下之礼。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克己不用解釋,復禮就是恢復周朝禮法。

其實孔子並不是要恢復周朝的所有禮法,只是因為自己的名氣不能使天下信服,所以托周禮之名,行自己改革的策略,他廢除階級,制定新法(孔子的法律原則是現代法律的基礎,美國最高法院將孔子雕像樹立在門楣,代表東方法律。他提出司法獨立,啟蒙了孟德斯鳩寫出《論法的精神》,提出三權分立),為求實現天下人均富的小康社會,要求實行分給每戶100畝耕地的周禮,這才是他的最重要目的,他的信徒王莽實現了這個理想,這就是天下百姓都敬重孔子,知道他愛民為民富民養民的精神,稱他為聖人的原因。

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 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哪么他主张"克己复礼",究竟要恢复什么样的礼呢?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他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种态度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但是,孔子并不是完全地保守、一味地维护周礼。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这也正是他恢复周礼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与核心,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周礼》。《周礼》(原名《周官》),是作者周公借鉴尧、舜和夏商二代有关治国经验、效天法地而编成的治国典制。其内容很复杂,其中有礼、乐的制度。例如《周礼》规定“……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孔子所处的时代,礼乐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弑父弑君(即臣杀君、子女杀父母)事件,而孔子反对这样的事件,提出恢复周礼。这个礼,是指礼制,凡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男女等差别、等级,都是用礼来规范,制定礼文,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每个人接受约束的范围和程度,然后每个人都应恪守本分,不得逾越。

谢谢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周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