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二战胜利后,丘吉尔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殊荣,成为了拯救国家,甚至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地政治声望。然而,在国内,他却面临着当时他都没有料到的“政治滑铁卢”。这并不是说他本人的声望不够,一方面因为当时的丘吉尔组建的政府是一个战争期间的临时政府,解散进行选举是必然。另一方面可以说丘吉尔是被他背后的保守党拖累了。
先来看英国的政治制度。简单来讲,在英国上议院更像是一个“退休基地”,议员大部分都是通过世袭或者是封爵的形式产生的,所以在英国真正能够代表议会的是通过普选产生的下议院。所以,政党只有在下议院选举中占多数才能够组阁上台执政,而内阁首相则是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的。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就实行了“竞选休战”,也就是说当时议会有哪些人哪些政党,就先用哪些,当时的英国基本上也就是各政党联合。但是战争结束后,这种联合政府的状况肯定会遭到反对,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会要求再次形式选举权,而不是“内定”。
其实再次选举的时候,无论是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还是他自己都是信心满满,毕竟丘吉尔算是带着国家走出困局,带着世界走出战争的人,简单来讲就是个绝对的大IP,他自身又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当时的保守党也是这么做的,各种宣传。结果却是连军队中都有人投票反对保守党。不论是丘吉尔本人还是国内外媒体都很震惊。
但是这个结果其实也不难解读。对于战后急等着修复“重生”的英国民众来讲,工党的胜利意味着政府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而不是只顾着经济发展,还会兼顾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等等,保守党显然并不符合这方面的期待。丘吉尔算是比较冤,因为他虽然是保守党,但是更多的是名义上的,从个人主张来讲,反而更靠近民主党派的主张。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1945年7月26日,唐宁街10号内的丘吉尔挤出了两滴憋屈的眼泪,他率领的保守党携二战胜利的巨大声望,居然在下议院选举中输了。而且输的凄凉落魄,213对393的巨大劣势让工党直接获得了半数以上议员席位,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直接成为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功勋战争首相居然没能连任,东边的斯大林一定会连牙都笑歪的。
在说明丘吉尔为啥输的这么憋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帮英国佬到底是什么选举的。英国是君主立宪国家,皇帝是虚君不提,他们管理国事的是内阁,而内阁是由首相任命的。换句话说,在英国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其实是首相。
那么首相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曰选举,但是不是直接选首相,而是选下议院议员,全英国一共分成659个选区,下议院就有659个议员。在选举中获得半数以上议员席位的政党,国王就会把他们的党魁立为首相。如果下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未能超过半数席位,那么就需要组建“悬浮议会”,也就是与少数席位政党联合执政。
这样的选举制度决定英国的首相必然与所在政党休戚相关,首相个人再牛,政党败选一样什么都不是。丘吉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自己作死加上身边一群猪队友。作为战时不限任期首相的所在政党,保守党在二战期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抓军事和外交权利上,内政权利几乎是保守党自己全部放弃掉。保守党放弃,工党自然进入,所以在战时与民众结合最紧密的反而是工党,也因此工党快速的壮大,到1945年选举前,工党已经有260余万党员加800余万会员。
其实我们看这次选举时间会发现,那时二战并没有打完,日本还没被原子弹轰过。并不能算是战争结束,战时首相丘吉尔没有义务进行选举。工党在这时发起对丘吉尔的不信任投票,要求解散战时内阁,重新选举。这时候丘吉尔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可这时的丘吉尔开始作死,他同意了。在保守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选举的局面下选举,他本身就失了先手。
而后就是一群猪队友的神助攻,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选择国民领袖,帮他完成历史使命”,死命的打丘吉尔这张牌,并且还准备进行“又一场巨大而恐怖的战争”。打仗打的萧条不堪的英国民众真的已经厌倦了历史使命,他们只希望好好的生活下去,历史使命什么的先让我吃饱面包再说好吗?而工党则理智很多,他们的口号是“让我们面向未来”,并推出了非常细致的战后恢复计划。后果还用说吗?保守党这次选举主张可以说是从1918年到2018年最失败的一次。
到了喜闻乐见的两党互喷环节,保守党的猪队友们又失一局。他们居然和我国网络喷子一样低劣,唯一拿的出来的手段就是给工党扣大帽子。不停的喷工党是“盖世太保”“极权主义者”,宣称“工党上台是对英国人民荣誉与自由的挑衅”。大家在论坛里看帖子会不会非常厌烦那种没论据、没资料,就会给别人扣“汉奸”“精日”帽子的二货?英国人当时大抵和我们看帖子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反观工党就狡猾很多,他们把保守党执政期间造成的国家损失全给列了出来,然后不评价。高下立判,保守党这时选举失败已经是必然的。
可是这群二货居然还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坐等开票当选,工党则深入选区,坐着一辆破汽车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的演讲。好了,一边是傲慢固执的精英代表,一边是务实亲民的草根代表,换成你是英国人你会选谁?
就这样,丘吉尔同志悲剧了,三巨头死了一个,丢官一个,剩下个斯大林笑的猥琐无比。总结起来,丘吉尔的败选很简单,巨大声望没有转化成实际的收益。英国这种老牌选举国家里,谁展示精英形象谁倒霉,谁展示亲民形象谁赢,看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选举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有个段子,说二战结束后,国家英雄丘吉尔竞选连任首相,竟然失败了,斯大林嘲笑丘吉尔,说你保卫了人民打赢了战争,却被人民罢免了,看看我,谁敢罢免我;而丘吉尔淡淡地说,我就是保卫我的人民拥有罢免我的权利。
丘吉尔。是的,1945年7月5日英国大选,对手艾德礼所在的工党获得了393票,丘吉尔的保守党只获得了197票,连同追随者算在内,最后也才213票,有人说当时海外驻军的票数未统计,其实海外的加上也赶不上工党的票数,只是找个借口罢了,而且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他女婿桑兹,还有一些亲信大臣,全部落选。
有人说英国人忘恩负义,这是偏激的,治理国家不是过家家,英国人是很明智的,反而丘吉尔还活在战争中,俨然一个人民心中的战争英雄,所以他开着豪车,带着家人,在全国各地去旅行演讲,所到之处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大幅宣传,自我标榜,演讲内容充满战斗,甚至希望人们像反德一样再次策动反苏战争,开玩笑时都说,没有战争,我感到孤独。
图为艾德礼。其实丘吉尔的这番做法才是开了历史倒车,没人希望有战争,二战的结束,英国满目疮痍,人们迫切希望恢复生活,此时再大谈战争,只会引起反感,有街上的采访说,丘吉尔从不了解百姓,他没坐过公交车,没做过地铁,只知道陶醉在欢呼声中。相反,工党的艾德礼和夫人则开着一辆很旧的汽车,深入群众身边,举止文明礼貌,只问困难,倾听民众意见,大谈如何建设国家,如何恢复和改革百姓的住宅、医疗、保险等。
晚年的丘吉尔。所以,英国人是很清醒的,丘吉尔是得意忘形的,再者,艾德礼是个经验相当丰富的政客,如何哄好选民那一套,他揣摩的非常透彻,当丘吉尔如梦中惊醒一般时,已太晚,1950年再一次的内阁大选,丘吉尔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主要宣传他的工业计划,为民谋福利,希望国际和平,同苏联友好等来争取民心,果然,以321票对295票,丘吉尔再度担任首相。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965年)在二战时出任英国首相(1940年一1945年),他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1900年10月从政,代表英国保守党当选议员,1910年出任内政部长,一战时曾辞职亲赴法国前线参加战斗,一战后,在1918年11月的大选后,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1924年出任财政大臣,1929年后,英国工党执政,这期间是丘吉尔政治生涯的低潮期。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后的数小时,当时的首相张伯伦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邱吉尔被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事不顺利,下议院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1940年5月8日,张伯伦向国王提呈辞职,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正式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德国战败后,英国的战时内阁解散,邱吉尔辞职,并重新大选。
刚打完二战的丘吉尔威望特别高,人们的呼声也高,本来他当选首相是十拿九稳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他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战后重建的问题,更是大英帝国的未来,他在演说中制定了未来的施政主张,要维护日不落帝国在世界的地位,建立强大的殖民地,并成为世界强国。
再看竞争对手工党领袖艾德礼,行事却低调的多,他和妻子坐着旧汽车走遍每一座城市,慰问贫困家庭,提出要重建家园,让人民生活幸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让战争再次重演。
此时的英国人民被战争搞的伤痕累累,早以厌恶了战争,如果丘吉尔当选,仍然免不了当兵打仗,可人民并不关心英国在世界的地位,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而艾德礼的理念,正符合人民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民众抛弃了丘吉尔,选择了更符合民众利益的艾德礼,最终工党在大选中赢得393席,远远高出保守党的197席,艾德礼当选首相。
谢谢阅读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希望和英国达成和平协议。因为大英帝国拥有全球第一的海军,德国再强也没法越过英吉利海峡直接登陆英伦三岛作战。
所以,当时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呢?站在英国的角度,最好的策略就是与德国签订和平协议!
德国早晚会对苏联动手,届时英国可以坐山观虎斗,再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拉着美国一起参战锁定胜局。
但是丘吉尔坚决要与德国死磕到底(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来看,这是没错的)——就是家底都不要了的死磕!
为了50艘超龄驱逐舰,英国将环大西洋8个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
向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借钱当军费,条件是承诺战争结束后让这些国家独立;
向殖民地印度拼命收刮物资与资源,条件还是承诺让战后印度实现独立。
于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在丘吉尔的一通操作下,短短几年就沦落到看美国人眼色的二流跟班!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才是最大的输家:
——对外负债高达370亿美元;
——英镑失去世界货币地位;
——殖民地纷纷独立;
——疆域缩小为一个巴掌大的岛国;
——军民死伤惨重,国土被炸成废墟。
日不落帝国已不复存在!
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
丘吉尔因战争需要而上台,战争结束则下台,所以丘吉尔是“成也战争,败也战争”,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二战爆发后几小时,英国当时首相张伯伦马上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张伯伦政府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张伯伦被迫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1940年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丘吉尔任首相后,面对的是德国突破马其诺防线,战火正向法国北部蔓延,而英国远征军有被歼灭危险的糟糕情况。在丘吉尔带领下,英国政府千方百计延长法国抵抗德军的时间,尽力争取对德造成最大打击。同时也加强英国的防御计划——训练陆军、空军,并为战争生产武器赢得时间。不久,在法北部英法联军被德军截断,经过苦战,最终英国远征军和法军虽然撤了出来,但是所有武器装备被丢弃在法国,英国同德国作战前景暗淡无光。丘吉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定和勇敢。他向英国人民发出团结起来、共同抗敌的号召,稳定和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
当时的欧洲战争,德国所向披靡,法国战败,英德之间矛盾公开化,希特勒发动空战突袭伦敦,著名的不列颠空战,丘吉尔带领伦敦人民保卫了伦敦。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了简短演说,他说:“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你们。”接着他又说:“你们要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竭尽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陆上和空中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要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
这时的丘吉尔在世 人心目中已成为英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集中象征。《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今天,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们的坚强领袖。不仅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信任。”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当晚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对民众发表了著名的广播演说,表明了英国将援助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决心,指出了苏联与英美之间休戚与共的战略关系,并号召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敌人。
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 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 代伟人。
可是就是这个人,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英国首相选举时竞选失败,黯然下台。其主要原因是时代不同,人民的需要不同。英国在丘吉尔手里,虽然是战胜国,但却输掉了一个超级大帝国的地位。虽然英国人对处于战争中的首相要求有些苛刻,但丘吉尔不能不尊重这一事实。
战争结束,丘吉尔所代表的保守党并没有在二战后把握潮流,其执政理念和对内对外政策已经不符合英国人民的期望。和平年代需要一个懂得发展经济、给人民幸福生活的首相。1951年的英国大选,保守党改变选举政策,从民意出发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尔最高荣誉嘉德勋章,并有意封丘吉尔为伦敦公爵以表彰其为英国所做出的贡献,但最终丘吉尔接受了其子伦道夫的建议,拒绝了伦敦公爵的封号。
1953年12月10日,丘吉尔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类价值的光辉演说。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