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王娶到元朝公主,高丽百姓欢欣鼓舞,为何国王却闷闷不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娶了个母老虎,谁能高兴的起来。
高丽元宗是个很倒霉的国王。
蒙古在1253年大举入侵高丽。高丽小国寡民,哪里是蒙古的对手。
元宗父亲高宗逃到江华岛,依靠海军保护,指挥大陆上的老百姓和蒙古人作战。
结果1232至1259年,蒙古先后5次大规模入侵高丽,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动辄屠城。这使高丽经济、文化遭到极大破败,国家濒于灭亡,蒙古人控制了朝鲜大局。
然而,朝鲜人的民族性很强,他们不断组织各种游击队袭击蒙古人,拒绝缴纳赋税。
蒙古人的数量毕竟较少,也不从事农业,必须依靠朝鲜老百姓。
所以,蒙古人总不能将朝鲜人杀光,还是必须利用,试图扶持听话的朝鲜政权。
1260年,高宗在巨大的压力和忧愁下病死,儿子元宗上台。
元宗之前曾经在蒙古做了2年的人质,对蒙古贵族阶层较为熟悉。
他上台以后,决定建立服从蒙古人的朝鲜政权以自保。
而此时,蒙古人正在计划远征日本,需要朝鲜作为跳板,全力给予支持。
于是,忽必烈扶持元宗,首先出兵打跑了控制军权的权臣林衍,将权力还给元宗。
随后用很多手段,开始通络元宗。
元宗时代就试图迎娶元朝的公主,由此同蒙古人联姻。元宗对蒙古人很了解,知道一旦联姻就会被忽必烈当做自己人,给予信任。
然而,元宗上台时已经41岁,正式掌权已经50多岁,病歪歪的身体很不好。忽必烈的公主都很年轻,没有人愿意嫁给这个老头子。
所以,忽必烈股黯然拒绝,1274年,元宗在远征日本的病死,享年55岁。
元宗死后,他的儿子忠烈王王昛上台,立即提出联姻的要求。
忠烈王相对年轻,做国王时候只有38岁,在蒙古人看来不算很老。
而且忠烈王上台的同年,蒙古开始远征日军第一次战役,迫切需要朝鲜的支持。
于是,忽必烈同意了这个要求,将自己的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姓孛儿只斤氏,名忽都鲁揭里迷失)嫁给忠烈王。
这段婚姻还是比较顺利的,大长公主的肚皮也很争气,很快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高丽忠宣王。
这次联姻以后,蒙古人开始把朝鲜王室当做自己人,不再谋求武力推翻,还经常援助粮食和物资。更重要的是,朝鲜王朝权力稳定了。
然而,忠烈王却每天如坐针毡,心神不宁。
蒙古公主可不是好惹的,是个强势的母老虎。
蒙古女人本来就厉害,更别说忽必烈的女儿。这个长公主从小娇生惯养,权势极大,没有人敢惹。
到了高丽以后,长公主的地位比忠烈王的地位更好,具有最后决策权,可以单独会见大臣。忠烈王的命令如果没有长公主的批准,就等于无效。
权力被约束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长公主倒是对政治没有太大兴趣。
但就生活上,忠烈王叫苦不迭。
长公主为人凶悍,软硬不吃,脾气暴躁。
她20岁嫁给38岁的忠烈王,后者相貌平平,能力平庸,长公主对丈夫非常不满,不屑。
一次忠烈王带着长公主去祭祀先祖。长公主认为忠烈王没有照顾好他,带来的随从太少。而且忠烈王进去祭祀时,让长公主在外面吹了很久的凉风,非常恼怒。
在祭祀时,长公主大声抱怨。也许是在祖宗勉强要面子,忠烈王一反常态,大声呵斥了长公主几句,让他不得乱说话。
谁知道,长公主被骂以后大怒,竟然顺手拿起忠烈王的拐杖就打过去,将他的帽子都打掉了。
虽然忠烈王没有受伤,但被皇后当着祖宗的面打了,也是古往今来都没有的。
随行大臣们也敢怒而不敢言,私下说:弱国国王也不该丢脸到这种地步啊!
长公主连国王都敢打,别人也就可想而知。
忠烈王本来已经结婚10多年,原配皇后为王氏。娶了长公主以后,就将王皇后贬为妃子。
王皇后也是贵族血统,还是高丽神宗的曾孙女,却也只能忍辱偷生了。
王皇后为人胆小怕事,从不敢得罪长公主。
然而,长公主有着很强的嫉妒心理,不允许忠烈王碰其他的女人。
随后,有人诬告王皇后用巫术害长公主,后者大喜,强迫忠烈王将王皇后处死。
忠烈王倒是还有几分夫妻之情,借口查无实据,将王皇后打入冷宫,此后再不相见,好歹保住了一条命。
忠烈王还有3个妃子也都被排挤或者打入冷宫,其中绝色妃子柴无比还比斩杀。
总之,忠烈王的家庭生活算得上苦不堪言。好在长公主不长命,活到38岁就一病死了。
当时蒙古皇帝觉得长公主身体一向很好,怀疑是忠烈王下毒害死,一度要发兵讨伐。
忠烈王吓得屁股尿流,用尽方法解释,并且将长公主的儿子列为太子(王皇后有一个儿子江阳公,是忠烈王长子),这才过关。
忠烈王为了国家,也算把自己一生都牺牲掉了。
高丽王娶到元朝公主,高丽百姓欢欣鼓舞,为何国王却闷闷不乐?
原谅纵横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因为看过《霜花店》,所以,当我拿到这个话题,想着想着就歪了。
《霜花店》里面的高丽国王与元朝公主的爱情,有几分真实?《霜花店》是韩国19禁影片中比较文艺的片子,如果抛开那些带颜色的东西,单论影片内涵的话,或许也能看出韩国人对这段历史的解读。
在影片中,高丽国王与年龄相仿的侍卫洪麟关系特别好,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暧昧,说白了就是搞基的节奏,国王深陷同性爱情当中不能自拔。
然而,当时蒙古势力不断崛起,忽必烈在入主中原后,将矛头对准了当时的高丽,在元朝势力的威胁之下,高丽王不得已的情况下娶了元朝的公主当王妃。
对于高丽百姓来说,不用再与强大的元朝开战,自然欢欣鼓舞,当然,如果按照国王的人设,他不喜欢女的,自然闷闷不乐。说到这里,估计能将这个问题解答的一清二楚。
但是,韩国人的历史脑回路还是很清奇的,剧情的峰回路转实在让人震惊,因为高丽王不喜欢女人,导致出现膝下无子的尴尬局面。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如果迟迟没有王位继承人,意味了元朝和高丽当局要换掉一个高丽王。
所以高丽王希望能够让这个元朝公主生下儿子,来继承王位,为此,他让他的情人洪麟出马摆平元朝公主,这样公主的儿子,也是与自己亲密的人。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剧情再次反转,洪麟在勾引公主的过程中,竟然与公主相爱了,这峰回路转的狗血,撒了高丽王的一脸,两个人的“奸情”最终让高丽王无法忍受,为了报复,高丽王对洪麟处以宫刑。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被处以宫刑绝对是无法忍受的事情,影片的最后,洪麟展开对高丽王的报复,两个人在决斗中丧生。
《霜花店》虽然是一部19禁片子,但是影响力之深远是母庸质疑的,从爱情到背叛,从相爱到相杀,影片不止男女之情,更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实在是有一种“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面对这场战争,而是以其他视角来可以掩饰这段历史,虽然不是在创造历史,也是在曲解历史。
想来,这也和韩国人一贯的风格有关,热衷于历史,却又不敢面对历史的真相,明明是一个曼尔小国,非要把自己塑造成“大韩民国”。
高丽忠烈王与元朝长公主的婚姻,充满了无奈真正历史上,并非是元朝一定要将公主嫁给高丽,而是高丽国王死乞白赖的非要娶元朝公主,而且双方不止一次联姻。
因为当时忽必烈统一中原后,打算继续对外扩张,高丽也在被征服的名单当中,从1232年到1259年,蒙古铁骑曾经多次大规模进攻高丽,给予高丽极大的打击,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元朝的战线拉的太常,而朝鲜半岛的地形太过于崎岖,不利于元朝骑兵的行军。
再加上,当时元朝想要攻打日本,希望以朝鲜为根据地,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弃了持续攻打政策。
当时最热衷于求亲的高丽国王是元宗,元宗曾经在蒙古做了两年的人质,见识了蒙古的强大,又是在忽必烈的扶持下才登上王位的,所以,高丽国实际上已经臣服于元朝,如果再和亲的话,相当于加上一道保险。
但是元宗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这一政治目的,他的儿子忠烈王则完成了。
由于跟元朝和亲,高丽王国成了元朝的驸马国,“驸马之国”就好比当时北宋与辽的“兄弟之国”,南宋与金的“君臣之国”“叔侄之国”一样,简单来说,就是元朝的附属国。
正因为如此,朝鲜之前的国王都有庙号,到忠烈王的时候,只能以王相称,而且还要加一个“忠”,其实就是时刻提醒高丽要忠于元朝。
在成为驸马之国后,高丽的处境相对好一些,作为元朝扶持下的政权,高丽不仅不再遭受武力威胁,有的时候还能得到元朝的保护(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高丽就喜欢抱中原王朝大腿,现在是抱美国大腿)。
然而,给人当小弟并不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就像现在特朗普对韩国总统,压根就不感冒。
嫁给忠烈王的元朝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那是忽必烈的长公主,所以,朝鲜才是“驸马之国”,但是我们知道,古代社会虽然男尊女卑,但是皇家却是另一码事,公主的地位远远大于驸马。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元朝长公主年龄只有20岁,而忠烈王却已经38岁,年龄之悬殊相差二倍,再加上长公主的蒙古出身,暴脾气肯定是有的,所以说,在这次和亲当中,高丽国王忠烈王的日子并不好过。
不久之后,这位长公主在38岁的时候意外去世,然而因为死的太突然,被元朝皇帝认为是高丽人下毒害死的,甚至想要发兵攻打高丽。
忠烈王自知无能为力,为了避免高丽再度生灵涂炭,主动退位,将王位传给了他与长公主的儿子为太子,并将王位传给了他,这才平息此事。这也算是,元朝与高丽国联姻关系的一个开始。
恭愍王的爱情狗血悲剧到底是如何炼成的?《霜花店》中的原型并非忠烈王与忽必烈长公主的故事,而是恭愍王的故事,从恭愍王往上,大多是忠打头的王,恭愍王的称谓,可以说是他最终是一个反元的国王。
恭愍王其实也是元朝的驸马,其父亲是忠肃王,其兄为忠惠王,而他早早被送到了元朝当人质,在元朝期间,高丽高层产生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恭愍王也是因为赢取了元魏王的女儿宝塔失里,最后被元廷选中,称为新一任的高丽国王。
恭愍王与宝塔失里的感情很好,当时恭愍王致力于进行改革,希望能够让朝鲜摆脱元朝的控制,因此,元朝与高丽的关系也很紧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宝塔失里却十分支持恭愍王的改革,甚至从中调解,当时元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无暇对付高丽,也就听之任之了。
也正是趁着元朝内部农民起义,恭愍王大展身手,开始对高丽内部的亲元派进行打压,在1356年曾对亲元派人士进行疯狂屠杀,顺便推动进一步的改革。
1365年,与恭愍王一向关系很好的宝塔失里不久之后还怀上了他的骨肉,这让恭愍王十分高兴,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宝塔失里最后却难产而死。
这对恭愍王的打击很大,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加上爱妻难产而死,恭愍王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当初锐意进取的君主,反而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荒于朝政的昏君。
恭愍王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任贱民出身的僧人辛旽为师,并且邀请辛旽掌管朝政。
辛旽专权引发高丽国内很多大臣的不满,最终引发矛盾的爆发。尤其是当辛旽掌握最高权力后,甚至想要取代恭愍王,暗地里还进行了刺杀活动,最后恭愍王杀死了辛旽,此事更加引发了朝政的混乱。
最终杀死恭愍王的竟然是自己最亲信的侍卫,1372年,已经荒于朝政的恭愍王设立了一个叫子弟卫的机构(电影中的健龙卫),初期可能是用来包围自己的安全,然而,挑选的子弟都是年轻美貌的青年男子,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恭愍王竟然纵容子弟卫奸淫王妃,并且以此为乐。
结果玩笑开大了,一名妃子怀了叫做洪伦子弟兵(洪麟的原型)的孩子,当恭愍王知道后,派宦官崔万生杀掉洪伦,然而崔万生也意识到,自己也必然会被灭口,于是伙同洪伦等子弟兵发动叛乱,将恭愍王杀死。
要不说,韩国人脑洞清奇,将这样一个狗血的政治事件,增加爱情的筹码后,变成一个唯美的文艺故事。
高丽王娶到元朝公主,高丽百姓欢欣鼓舞,为何国王却闷闷不乐?
电视剧看看就算了,古代娶到公主未必就是件好事。皇帝的女儿的确不愁嫁,可也不是谁都稀罕做皇帝的驸马的。娶公主做老婆,可能娶的不是老婆,而是请了个祖宗回家。
蒙古崛起以后,通过几次战争,迫使当时的高丽王朝向蒙古称臣纳贡,元朝建立以后继承了这样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藩属国,元朝时期的高丽的处境,甚至还不如当年做金朝小弟的时候。
通过九次对于高丽的征伐,蒙古在高丽设立了“征东行省”,征东之意,其实是想以高丽为跳板,为日后攻取日本做准备,当然没有成功,这也是后话了。由于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实在太强了,刚开始高丽王朝还组织过积极的反抗,结果后来发现根本就打不赢,而且每次跟蒙古的战争都造成了高丽更大的损失,最终高丽决定臣服于蒙古。
1280年开始,元朝就开始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之后因为征伐日本失败,征东行省一度被废除,不过后来又恢复了。蒙古在高丽王京设置“达鲁花赤”管辖高丽的所有事物,而高丽的王室只能居住在江华岛的行宫之中。当时的高丽不同于其他的藩属国,而征东行省也区别于内地的元朝行省。
虽说是建立的行省,不过高丽王室得到了保留,而且征东行省的行省丞相就是高丽国王,官署机构也都保留,其实高丽更像是元朝的保护国,只是名义上的行省而已。
当然不仅仅是如此,为了强化元朝与高丽之间的“友情”,元朝当时要求高丽进贡大量的女子入元朝,建立起了“贡女制度”。同时高丽君王要迎娶元朝公主为妻,元朝公主所生育的王子才能成为继承人,而且年幼时要送往元大都抚养照顾。
从高丽忠烈王王昛迎娶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忽都鲁杰里迷失以后,历代高丽国王都要娶蒙古公主为正宫王后,而忽都鲁杰里迷失也就是后来的庄穆王后,是后来所有迎娶元朝公主的高丽国王,人生噩梦的开端。
当年蒙古把高丽给打得实在招架不住,最终高丽派人求和求亲,几番 折腾之后忽必烈才答应把女儿嫁过去,而蒙古高丽战争也就告一段落。忽都鲁杰里迷失被王昛以盛大的仪仗迎娶回高丽后,战事平息了,王昛每次与公主回大都朝拜、探亲,都受到了忽必烈的大量赏赐,而且忽必烈也答应了王昛的“凡其国事不便者,皆奏罢之”等要求。
高丽向来穷苦,很难承受连年战争带来的上海,所以国王和亲对高丽臣民实在是有莫大的好处,当时的高丽民众都非常开心。
然后高丽国王就悲剧了,忽都鲁杰里迷失是忽必烈的嫡女出身贵重,从小就娇生惯养,而嫁到高丽以后,忽都鲁杰里迷失经常打骂贵族与朝臣,对于丈夫高丽王王昛,也是轻则动手重则动鞭。而由于老丈人家的势力实在惹不起,所以面对王后的打骂,王昛就算再怎么被欺负得惨兮兮,却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以后的历代高丽国王,其命运与王昛几乎也都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不如王昛。虽说高丽王娶了蒙古的公主,能够止息战火,对百姓来说是件好事,然后这就惨了高丽王,要长久忍受被压制甚至是羞辱,要说绝望都正常,只是闷闷不乐,那真算是心大的了。
高丽王娶到元朝公主,高丽百姓欢欣鼓舞,为何国王却闷闷不乐?
早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就多次对高丽用兵。从1231年到1259年,蒙古七次入侵高丽。虽然给高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高丽军民拼死抵抗,元统治者认识到要彻底征服高丽绝非易事。而高丽王室虽因退保江华岛而得以苟延残喘,但是半岛上下,蒙古铁骑所过之处,庐社为虚。高丽早已陷于兵财两竭,不能再战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联姻成了双方的最佳选择。
1271年,在高丽元宗的多次恳请下,忽必烈答应以安平公主孛儿只斤·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高丽世子王昛(即后来的忠烈王)。忽都鲁揭里迷失是忽必烈的嫡生女儿,其母为阿速真皇后。她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后更是跋扈任性。
1274年,安平公主入高丽。这对高丽人来说意味着两国数十年战争的结束,和平降临高丽。史书记载,王与公主同辇入城,父老相庆曰:“不图百年锋镝之余,复见太平之期。”高丽百姓开心了,但忠烈王的日子可不好过了。
安平公主小王昛二十多岁。在其下嫁之前,王昛早已娶妻。为了给安平公主腾位子,正妃王氏被降为贞和宫主。在庆祝安平公主生下儿子(后来的忠宣王王謜)的宴会上,因王昛在贞和宫主向安平公主敬酒时回头看了一眼,安平公主勃然大怒,非说王昛对她翻白眼,闹着要回娘家。最后王昛只好将贞和宫主打入冷宫以平息安平公主的怒火。
安平公主仗着元朝的支持,对身为高丽王的夫君王昛动辄打骂。有一次王昛与安平公主一起到天孝寺,公主因陪同人员太少而责骂王昛,并且抓起一根木杖朝王昛的头部砸去,竟把王昛的帽子都打掉了。好不容易等公主怒气稍弛,结果又因王昛先行入寺,公主怒其不等待自己,当着大臣的面边骂边追打王昛。
忠烈王之下,高丽群臣的日子也是过得战战兢兢。
顺安公王琮是高丽元宗的爱子,元宗在世时,对王琮颇为喜爱,赏赐颇丰。安平公主入高丽后,一直垂涎顺安公家产。当时有人诬告顺安公诅咒忠烈王,印侯、张舜龙、车信等从嫁人与一干高丽群臣刻意逢迎公主,遂将此事夸大上报元朝,使得王琮被流放海岛,其家财为忽都鲁揭里迷失所据。
安平公主还仗着身份干涉高丽臣工子女的婚姻自由。忠烈王二年(元至元十二年),安平公主想将安平公王璥的女儿嫁给元朝将领忻都之子,忠烈王不许。公主就绕过忠烈王,邀请庆昌宫主(安平公的姨母)和安平公夫人与忻都之妻见面,当面立下婚约。忠烈王也无可奈何。
至于任免、惩处官吏等干涉朝政之事,安平公主也没少干。忠烈王四年(元至元十五年),安平公主想要修建宫室,令人挑选吉日动工,宰枢令伍允孚以该年兴工不利于人主为由加以拒绝。公主震怒,“欲流之”。忠烈王不得不将其罢官。忠烈王十三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安平公主与忠烈王宴请群臣,席间有大臣酒后语出不逊,公主大发雷霆,当场把人压下去,次日便将人罢官。
总而言之,安平公主背靠着元朝这个庞然大物,高丽君臣在其面前只能夹紧尾巴做人。
1297年5月,安平公主看到寿宁宫盛开的芍药花,大为感慨,泪流满面,染病去世,年仅39岁。因公主盛年去世,时人怀疑或是被人暗害。忠烈王出于对流言的恐惧,主动让位给忽都鲁揭里迷失的儿子王謜,自己当了太上王。
高丽王娶到元朝公主,高丽百姓欢欣鼓舞,为何国王却闷闷不乐?
早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便常年对高丽用兵,高丽哪里是蒙古的对手。后来,高丽被迫向蒙古称臣,双方这才罢兵,但国内却又爆发动乱,为了稳固王位,高丽国王这才多次向蒙古求亲,并最终娶了元朝公主。缔结姻亲、巩固关系,不仅标志着双方敌对关系的结束,而且标志着高丽国内叛乱的就此终结,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自然欢欣鼓舞,那么国王又为何闷闷不乐呢?
△安平公主忽都鲁坚迷失
高丽屡遭蒙古入侵,为巩固王位屡次求亲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起,蒙古便开始连年对高丽用兵,尤其是在元定宗、元宪宗时期,更是“凡四命将征之,凡拔其城十有四”。在蒙古的铁蹄之下,高丽如何抵挡的住,虽然顽强抵抗,却也只能是接连丧失国土。
然而,蒙古虽然接连取胜,但由于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也是颇有损失,却是始终无法彻底灭掉高丽。而高丽虽然成功避免了灭国之危,但面对强悍的蒙古,也只能是勉强支撑罢了。这种情况下,元宪宗九年(1259年),在蒙哥的要求下,高丽高宗王㬚最终派世子王倎(后改名王禃)入元为质,双方罢兵议和。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建立元朝,随后给高丽下诏书,上书“完尔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双方正式缔结宗藩关系,元朝负责保护高丽,而高丽则要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等义务。
△胡军版忽必烈
1269年,高丽元宗王禃经历了权臣林衍的废立之事,幸有蒙古介入才得以转危为安。为了王位的稳定,王禃便想与元朝结为姻亲,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关系。1271年1月,王禃派枢密使金炼向元世祖求婚,此时的王禃已是年过半百的老头,忽必烈怎肯答应。
虽然求亲被拒,但王禃却并未气馁,为表示诚意,又于同年6月派世子王昛率尚书右丞宋玢、军器监薛公俭及衣冠世胄28人入质于元,且不再为自己求亲,转而为世子王昛求娶公主。忽必烈见王禃的确意诚,加上此时忽必烈正在计划攻打日本,为了笼络高丽,于是便应允了这门亲事。
既然已经同意,忽必烈便也毫不吝啬,不仅将自己的嫡生女儿孛儿只斤·忽都鲁坚迷失远嫁高丽,而且奉上了极为贵重的嫁妆。于是,在1274年,王昛派遣枢密院副使奇蕴率人隆而重之将被封为安平公主的忽都鲁坚迷失迎入了高丽,却没想到他儿子的噩梦就此开始了。
国力弱小的悲剧,高丽国王惨遭蹂躏事实上,在迎娶元朝公主之前,其实已经有了正妃王氏,为了迎娶元宠爱公主,他只得将王氏降为贞和宫主,而忽都鲁揭里迷失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正妃。同时,为了表示恭敬,王禃派世子王昛率领文武大臣到码头亲迎公主,而且命嫔妃、公主和命妇们在城外盛装相迎。
高丽与元朝联姻,表明双方关系更进一步,不仅不必在面对蒙古的威胁,而且也标志着高丽国王得到了蒙古的认可,长久以来高丽国内的叛乱,也将就此终结。这对饱经战乱的高丽百姓来说,显然是一件幸事,因此,当王昛和公主“同辇入城”之时,高丽京城的父老乡亲欢呼雀跃、奔走相庆。
然而,元朝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对于嫁给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王昛,却是极不满意。同时,加之安平公主从小就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那叫一个跋扈任性,辱骂宰相等达官贵人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然而高丽国上下却根本不敢有丝毫忤逆,就连国王王昛(成亲一月后继位)也得陪着小心。
在外辱骂大臣倒还罢了,安平公主对待自己的丈夫王昛更是苛责,不仅经常训斥,更是动辄以手杖敲打。
例如,安平公主生下世子王謜后,王昛大摆宴席,招待贺喜的文武百官。席间,贞和宫主王氏跪着向安平公主敬酒,王昛回头看了安平公主一眼,却没想到安平公主竟然就此大怒,非说王昛对她翻白眼,乃是为王氏抱屈,当即将宴席撤去,并哭闹不休地催促下人,为她备轿要回元朝告状去。最后还是她的奶妈以死相劝,这才将事件平息,但贞和宫主则就此被打入冷宫。
还有一次,安平公主和王昛到天孝寺许愿,途中便因陪同人员太少而对王昛责骂不止,且抓起一根木杖便朝王昛的头部砸去,把王昛的帽子打掉。到了寺中之后,又因王昛自己先入大殿而没有等自己,安平公主又是一阵追打责骂。
堂堂一国国主,却由于国力弱小,不得不对飞扬跋扈的妻子隐忍以待,甚至忍让到了毫不顾及国王形象的地步,岂不可怜?哪里又高兴的起来。
高丽王娶到元朝公主,高丽百姓欢欣鼓舞,为何国王却闷闷不乐?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娶了一个母老虎。
高丽小国寡民,在1232至1259年,蒙古先后五次大规模入侵高丽,所到之处烧杀淫掠,动辄屠城,使高丽的经济文化遭受到极大地破败,国家濒临灭亡。
蒙古人控制朝鲜,但朝鲜人的民族意识强烈,不断组织各种游击队袭击蒙古人,拒绝缴纳赋税。
蒙古人势单力薄,必须要依靠朝鲜老百姓,于是试图扶持听话的朝鲜政权。1260年,高宗在巨大的压力和忧愁下病死,元宗上台,元宗曾经在蒙古做了两年的人质,决定建立服从蒙古人的朝鲜政权以自保。
而此时,蒙古人正在计划远征日本,需要朝鲜作为跳板,全力给予支持。于是,忽必烈扶持元宗,首先出兵打败了控制军权的权臣林衍,将权力归属元宗,随后运用通络元宗。
元宗时代想同蒙古人联姻,元宗对蒙古人很了解,知道一旦联姻就会被忽必烈当做自己人,给予信任。但是,元宗掌权时年老,忽必烈的公主没有人愿意嫁给他。所以,忽必烈黯然拒绝,1274年,元宗远征日本病死,享年55岁。
元宗死后,他的儿子忠烈王昛上台,立即提出联姻的要求。忠烈王当政时38岁,同年,蒙古开始远征日军第一次战役,迫切需要朝鲜的支持。于是,忽必烈同意将自己的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嫁给忠烈王。所幸婚姻生活顺利美满,不久他的儿子高丽忠宣王出生。
这次联姻以后,蒙古人不再谋求武力推翻,还经常援助粮食和物资。更重要的是,王权得到巩固。但是,忠烈王却每天如坐针毡,心神不宁,因为长公主的地位比忠烈王的地位高,具有最后决策权。
权力被约束只是一个方面,生活也被掌控,但实际上长公主对政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长公主20岁嫁给38岁的忠烈王,后者相貌平平、能力平庸,长公主对丈夫很不满。
不幸的是长公主38岁时就去世了。当时蒙古皇帝怀疑是忠烈王下毒害死,一度要发兵讨伐,忠烈王胆小将长公主的儿子列为太子这才免于一死。 元朝建立后,高丽作为元朝的附庸国,与元朝之间形成了“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的外交关系。正是从王愖之后,形成了所有高丽君主都必须成为元朝驸马的惯例。
当时忽必烈将刚满13岁的女儿嫁给忠烈王,册封她为安平公主,当时她还很年幼,在三年后才正式完婚。安平公主到达高丽后将忠烈王的正妃降为贞和公主,将自己册封为正宫。
不过,和历史上和亲公主不一样的是:安平公主出嫁的名义是招赘驸马,不是外嫁和亲。安平公主脾气不好,经常辱骂包括丞相在内的官员大臣,达官贵人们一见到安平公主个个都是战战兢兢,唯恐被安平公主责骂。
在1279年高丽年饥,元朝赠与高丽物资度过难关,当时的高丽有点类似西方王国,王族喜欢近亲结婚。而元朝安平公主的到来,大大改善了近亲结婚的状况和恶果。
(安平公主剧照)
随着安平公主的去世,忠烈王惶惶不可终日,害怕元朝认为是忠烈王害死了安平公主,忠烈王赶紧退位,将王位传给了他和安平公主所生的儿子,谥安平公主为庄穆王后,忠烈王才躲过一劫。随后,元朝追封安平公主为齐国大长公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